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沒有「走之兒」的《羅輯思維》真的「一走了之」了嗎?

摘要:3月8日羅振宇宣佈停更《羅輯思維》, 今後的《羅輯思維》將以音訊形式, 只在「得到」App上每日一更。 消息一出, 羅振宇的決定並被網路廣泛熱議。 其中既有《羅輯思維》忠實擁躉的支持, 也有大量粉絲的「轉黑」。 開播4年的《羅輯思維》放棄周播的視頻形式, 出走優酷。 這看似是一步錯旗, 但是卻頗有一股兵行險著的意味。 從內容到形式, 從開放到獨享, 《羅輯思維》以及「得到 」App都在經歷一場豪賭, 這背後是羅振宇關於「內容服務」的商業化探索。

頭部內容PK長尾流量

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由美國人克裡斯·安德森提出。 長尾理論認為:由於成本和效率的因素, 過去人們只能關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 如果用正態分佈曲線來描繪這些人或事, 人們只能關注曲線的「頭部 」, 而將處於曲線「尾部 」、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關注到的大多數人或事忽略。

不可否認的是, 長尾理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驗證了從互聯網崛起到移動互聯網大潮下, 從產品生產到銷售的巨大轉型。 淘寶、京東、易趣、亞馬遜等一眾電商完成了消費市場的初次分割。 尤其在中國, 得天獨厚的市場份額加上互聯網的「後發優勢 」, 電商網站紛紛崛起, 快遞業這只「犀牛鳥 」也飛上枝頭。 可以說, 具有廣袤市場的中國成為了長尾理論最好的試驗田。

「BAT」, 中國互聯網世界無法繞過的三家公司

然而, 市場存量終究是有限的。 在實體經濟低迷的當下, 巨頭們不斷瓜分、蠶食的消費市場早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新的入局者。 於是, 我們看到了無數電商的倒閉, 門店的關停。

一時間, 有形產品的消費市場熱度已然退卻, 內容付費正在經濟服務的春雨後露出小小的筍尖。

今年越來越多人開始在這方面進行嘗試

菲力浦·科特勒在《行銷管理》中給「利基」下的定義為:「利基」是更窄地確定某些群體, 這是一個小市場並且它的需要沒有被服務好, 或者說“有獲取利益的基礎。

而開播四年的《羅輯思維》在積累了大量粉絲和會員的情形下, 選擇性地放棄長尾流量, 轉為製造「頭部內容 」, 篩選出最有商業價值的用戶, 從而形成自身的「產品社群 」。

對此, 羅振宇表示:免費內容追求流量和影響力, 用戶黏性、打開率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付費內容追求產品和服務,

產品本身的品質和使用者的體驗才是核心;產品不是為了吸引流量, 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付費使用者。

在2016年36氪創業生態大會上, 左志堅(拇指閱讀創始人)說做了10年內容仍困惑變現。 馬東搖了搖頭:「沒有做成頭部內容, 做到腰以上的內容可以夠本, 如果做底部一定會賠錢。 」

馬東認為, 內容領域就像一座金字塔, 頭部內容只占 5%, 前20%的叫優質內容, 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內容, 只有少數頭部內容能拿到最高的價值。

知識經濟藍圖下的定向收割

知識付費儼然成為2016年互聯網最火的概念之一。 前有在行, 後有分答、值乎和喜馬拉雅, 得到App付費內容的產生絕非行業嘗鮮者。 而放眼整個互聯網, 頭部內容在獲取流量的同時, 亦在「優質客戶」身上大薅特薅。 百度網盤、迅雷以及視頻網站的會員都在價值變現的道路上走得更早,更激進。

其實在「科技真探社」眼裡,羅輯思維賣的更多是對追求知識的儀式感,而非知識本身

如同電視廣告的無差別投放,類似基因選擇的「鳥槍法」,用戶轉化率低,成本高昂。於是定向投放和垂直領域成為了創業者探索和深耕的肥田。

「信徒」。這也是對於付費模式接受度最高的群體,社群經濟最重要的不是用戶基數而是用戶品質。截至今年3月,得到App的用戶已經突破了550萬。

大眾焦慮&消費升級

愛智求真

那麼,《羅輯思維》真正的消費主體又是哪些人?

羅振宇在早期曾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這個時代讀書給大家聽的人。那麼用戶都是愛讀書的人亦或是愛智求真的人嗎?

答案顯然並非如此。真正愛讀書且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許並不需要一個胖子自以為是的喋喋不休。高知、精英階層也不屑於接收荒腔走板的二手知識。這一點從知乎用戶對羅振宇的嗤之以鼻就可見端倪。

批判羅輯思維,在知乎上是一件極為政治正確的事情

真正的擁躉是價值觀尚未充分確立的學生群體,知識體系較為單薄的年輕白領,以及看不懂、玩不轉互聯網思維的中年中產階級。針對這些群體,《羅輯思維》也針對性地嘗試著招會員、賣產品、開講座。

從會員招募到絕版書獨家銷售再到得到App產品的付費訂閱,這一路的水到渠成無不印證著消費市場的升級。

與小鮮肉販賣顏值不同的是,《羅輯思維》販賣的是情懷以及值觀,這聽起來逼格高到不知哪裡去了。而互聯網市場的消費升級,不僅是消費水準的躍遷,同時也是消費產品的轉變。於是,一時間,社群經濟、知識經濟、內容服務受到資本市場的巨大青睞,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價值。

而將這種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方法就是進一步升級用戶的消費心理。《羅輯思維》也充分明示並利用這些群體的巨大焦慮,開始它的商業化探索。這一點如同女性在饑餓狀態下的焦慮一樣,需要糖分的及時攝入,《羅輯思維》正是精神層面的養分供應商。

碎片化消費模式下的時間戰爭

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

包括看我們「科技真探社」的文章)。這是互聯網給媒體業帶來根本性的衝擊。

而且由於傳播介質的互聯網化,受眾人群和資訊消費模式都已將碎片化。

地鐵閱讀

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房價高企的大城市,年輕人很難擁有大量整塊時間來閱讀和消費,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消費方式。用戶不想「浪費」時間做看似無意義的事情,或許只想貢獻自己相對較少的時間在必要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可以說,對於用戶來講,最寶貴的是時間。

羅胖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國民總時間,在網路人口紅利基本飽和的今天,未來的互聯網就是時間的爭奪戰。類似客廳的空間爭奪,在總量固定的時間戰場,會是《羅輯思維》發起衝擊的陣地。

姑且不談《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動輒一個小時的大部頭,就連幾千字的文章都會被冠以「太長不看」的頭銜。時長和週期很長的視頻節目對使用者的選擇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周播式、分段式甚至音訊的播出方式,不僅緩解了創作者的巨大壓力,也讓用戶擺脫時間成本的捆綁。

但是仍然會有很多朋友在地鐵上看四十多分鐘的《三生三世》。

互聯網思維OR新瓶久酒

網友們對「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想必並不陌生。這一概念從誕生時的新鮮,到引起傳統行業的巨大恐慌,再到人人鄙夷爛大街的臭詞,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

《羅輯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先行者,而羅振宇也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到,人們對於互聯網的巨大恐慌大可不必。互聯網並非顛覆一切,但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人與人協作的方式。羅振宇一直強調自己是個買賣人,而自己做生意的手段自然要更未來、更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崇尚用戶至上。傳統行業也標榜自己是用戶至上。然而這種理念在「賣方市場」、「資訊不對稱」的消費形勢下,似乎只是更多的只是一種宣傳手段,在實現方式上有諸多限制。互聯網讓資訊更加透明,大資料讓資訊更加有效,「使用者至上」從企業理念變成了生存之道。

如何開發一個好的產品?扔到用戶中去,不斷反覆運算。

羅振宇招募會員,贈送書籍、開展線下活動,在提升用戶滿意度、忠誠度的同時,培養會員的閱讀習慣和付費習慣。討好使用者也好,服務使用者也罷,羅振宇清醒地知道,這是一個買方市場。

1.互聯網思維讓產品變得有趣。什麼是好的產品?過去,生產和消費剝離的時代,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使用價值。而產品和服務不斷捆綁的服務經濟,需要不斷深挖產品抽象的價值。產品不僅代表了生產力,也代表著品位、情懷和價值觀。於是羅振宇便在一開始就定下了《羅輯思維》的基調:「有種、有趣、有料」。

只是不乏有人詬病,《羅輯思維》為了實現這幾點,在內容產出上變得越發刻意。為了一個提前預設的理論和價值觀,生拉硬湊一些論據,尤其在理科生面前,《羅輯思維》就像是邏輯漏洞頻出的文科生論文。

2.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自帶媒體屬性。不可否認的是,《羅輯思維》很多期節目做得非常好,除了策劃人的獨到見解外,羅胖的口才也是節目吸引人的關鍵。好的內容在互聯網和現實社會都具有天然的可傳播性。於是,我們聽到了另一個氾濫的詞彙:自媒體。

3.互聯網思維下的「去中心化」。羅振宇在節目中,不斷強調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一定是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高校協作,人與人的自由聯合。於是老闆們恐慌,員工們亢奮,無數人不分形勢地開啟了「U盤化」的生存模式。

細數《羅輯思維》流量變現的幾種方式,有人稱之為互聯網思維,也有人質疑是新瓶裝舊酒。

吃飯不叫吃飯,叫霸王餐;

聚會不叫聚會,叫思想碰撞;

交朋友不叫交朋友,叫建立連接;

侃大山不叫侃大山,叫線下High聊會……

自媒體遭遇瓶頸的突圍路徑

談及羅振宇,人們很容易就想到一個詞:自媒體。同樣,也是前文提到的被過度消費的詞彙。縱觀羅振宇的創業之路,可以說是一個媒體人在互聯網時代的縮影。

在央視修煉成功的羅胖,切中了新媒體異軍突起和自媒體嶄露頭角的時間節點,準確地抓住了風口下的機會,成為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第一人。

標準的央視臉

然而,困擾自媒體和內容創業者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可持續性。一個大V或者一個小團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價值輸出的穩定性?如何一以貫之地位用戶帶來有趣的、新鮮的、高品質的內容?單點突破後,自媒體人面對的是發展的巨大瓶頸。

不得不說,《羅輯思維》是個品質很高的節目,但是時間一久,羅胖的三板斧也難免不令人生厭。於是羅振宇開始了它的社群構建和平臺搭建,劍指下一個領域:教育。

中國乃至東亞國家都是極其重視教育的。但是《羅輯思維》構建的教育並非傳統的培訓班。而是一種成人化的,功利性、指向性更強的教育產品。同樣,與傳統培訓機構大打廣告佔領市場不同的是,羅振宇建立的是一種使用者認知,對產品以及產品人的認知度。《羅輯思維》不斷推薦的大V,甚至帶班的媒體人,都是得到平臺最好的廣告。如同看病就醫一樣,我們這裡有最有名的專家,患者自然紛至遝來。

這種既能適應職場、社會,又能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教育產品,是《羅輯思維》咬下這塊大蛋糕的殺手鐧。它利用了不同群體對社會和資訊的恐慌、焦慮,完成了從一個自產自銷的自媒體人到自己搭台創造品牌,聯合大V收租的轉型。

陪伴了網友四年的《羅輯思維》,這個沒有「走之兒」的姓「羅」的「羅輯思維」沒有「一走了之」,只是換了一種走法。

遺憾的是,商業化越來越深入的《羅輯思維》,時間和精力越來越有限的羅胖,也許會變得不那麼愛智求真。粉絲也許更喜歡一個純粹的羅胖,一個口若懸河的讀書人,而不是一個商人。規範經商在道德方面並沒有問題,只是,它可能不再那麼「有種、有趣、有料」了。

百度網盤、迅雷以及視頻網站的會員都在價值變現的道路上走得更早,更激進。

其實在「科技真探社」眼裡,羅輯思維賣的更多是對追求知識的儀式感,而非知識本身

如同電視廣告的無差別投放,類似基因選擇的「鳥槍法」,用戶轉化率低,成本高昂。於是定向投放和垂直領域成為了創業者探索和深耕的肥田。

「信徒」。這也是對於付費模式接受度最高的群體,社群經濟最重要的不是用戶基數而是用戶品質。截至今年3月,得到App的用戶已經突破了550萬。

大眾焦慮&消費升級

愛智求真

那麼,《羅輯思維》真正的消費主體又是哪些人?

羅振宇在早期曾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這個時代讀書給大家聽的人。那麼用戶都是愛讀書的人亦或是愛智求真的人嗎?

答案顯然並非如此。真正愛讀書且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許並不需要一個胖子自以為是的喋喋不休。高知、精英階層也不屑於接收荒腔走板的二手知識。這一點從知乎用戶對羅振宇的嗤之以鼻就可見端倪。

批判羅輯思維,在知乎上是一件極為政治正確的事情

真正的擁躉是價值觀尚未充分確立的學生群體,知識體系較為單薄的年輕白領,以及看不懂、玩不轉互聯網思維的中年中產階級。針對這些群體,《羅輯思維》也針對性地嘗試著招會員、賣產品、開講座。

從會員招募到絕版書獨家銷售再到得到App產品的付費訂閱,這一路的水到渠成無不印證著消費市場的升級。

與小鮮肉販賣顏值不同的是,《羅輯思維》販賣的是情懷以及值觀,這聽起來逼格高到不知哪裡去了。而互聯網市場的消費升級,不僅是消費水準的躍遷,同時也是消費產品的轉變。於是,一時間,社群經濟、知識經濟、內容服務受到資本市場的巨大青睞,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價值。

而將這種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方法就是進一步升級用戶的消費心理。《羅輯思維》也充分明示並利用這些群體的巨大焦慮,開始它的商業化探索。這一點如同女性在饑餓狀態下的焦慮一樣,需要糖分的及時攝入,《羅輯思維》正是精神層面的養分供應商。

碎片化消費模式下的時間戰爭

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讀書13.43分鐘。

包括看我們「科技真探社」的文章)。這是互聯網給媒體業帶來根本性的衝擊。

而且由於傳播介質的互聯網化,受眾人群和資訊消費模式都已將碎片化。

地鐵閱讀

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房價高企的大城市,年輕人很難擁有大量整塊時間來閱讀和消費,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消費方式。用戶不想「浪費」時間做看似無意義的事情,或許只想貢獻自己相對較少的時間在必要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可以說,對於用戶來講,最寶貴的是時間。

羅胖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國民總時間,在網路人口紅利基本飽和的今天,未來的互聯網就是時間的爭奪戰。類似客廳的空間爭奪,在總量固定的時間戰場,會是《羅輯思維》發起衝擊的陣地。

姑且不談《羅輯思維》視頻節目動輒一個小時的大部頭,就連幾千字的文章都會被冠以「太長不看」的頭銜。時長和週期很長的視頻節目對使用者的選擇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周播式、分段式甚至音訊的播出方式,不僅緩解了創作者的巨大壓力,也讓用戶擺脫時間成本的捆綁。

但是仍然會有很多朋友在地鐵上看四十多分鐘的《三生三世》。

互聯網思維OR新瓶久酒

網友們對「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想必並不陌生。這一概念從誕生時的新鮮,到引起傳統行業的巨大恐慌,再到人人鄙夷爛大街的臭詞,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

《羅輯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先行者,而羅振宇也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到,人們對於互聯網的巨大恐慌大可不必。互聯網並非顛覆一切,但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人與人協作的方式。羅振宇一直強調自己是個買賣人,而自己做生意的手段自然要更未來、更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崇尚用戶至上。傳統行業也標榜自己是用戶至上。然而這種理念在「賣方市場」、「資訊不對稱」的消費形勢下,似乎只是更多的只是一種宣傳手段,在實現方式上有諸多限制。互聯網讓資訊更加透明,大資料讓資訊更加有效,「使用者至上」從企業理念變成了生存之道。

如何開發一個好的產品?扔到用戶中去,不斷反覆運算。

羅振宇招募會員,贈送書籍、開展線下活動,在提升用戶滿意度、忠誠度的同時,培養會員的閱讀習慣和付費習慣。討好使用者也好,服務使用者也罷,羅振宇清醒地知道,這是一個買方市場。

1.互聯網思維讓產品變得有趣。什麼是好的產品?過去,生產和消費剝離的時代,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使用價值。而產品和服務不斷捆綁的服務經濟,需要不斷深挖產品抽象的價值。產品不僅代表了生產力,也代表著品位、情懷和價值觀。於是羅振宇便在一開始就定下了《羅輯思維》的基調:「有種、有趣、有料」。

只是不乏有人詬病,《羅輯思維》為了實現這幾點,在內容產出上變得越發刻意。為了一個提前預設的理論和價值觀,生拉硬湊一些論據,尤其在理科生面前,《羅輯思維》就像是邏輯漏洞頻出的文科生論文。

2.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自帶媒體屬性。不可否認的是,《羅輯思維》很多期節目做得非常好,除了策劃人的獨到見解外,羅胖的口才也是節目吸引人的關鍵。好的內容在互聯網和現實社會都具有天然的可傳播性。於是,我們聽到了另一個氾濫的詞彙:自媒體。

3.互聯網思維下的「去中心化」。羅振宇在節目中,不斷強調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一定是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高校協作,人與人的自由聯合。於是老闆們恐慌,員工們亢奮,無數人不分形勢地開啟了「U盤化」的生存模式。

細數《羅輯思維》流量變現的幾種方式,有人稱之為互聯網思維,也有人質疑是新瓶裝舊酒。

吃飯不叫吃飯,叫霸王餐;

聚會不叫聚會,叫思想碰撞;

交朋友不叫交朋友,叫建立連接;

侃大山不叫侃大山,叫線下High聊會……

自媒體遭遇瓶頸的突圍路徑

談及羅振宇,人們很容易就想到一個詞:自媒體。同樣,也是前文提到的被過度消費的詞彙。縱觀羅振宇的創業之路,可以說是一個媒體人在互聯網時代的縮影。

在央視修煉成功的羅胖,切中了新媒體異軍突起和自媒體嶄露頭角的時間節點,準確地抓住了風口下的機會,成為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第一人。

標準的央視臉

然而,困擾自媒體和內容創業者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可持續性。一個大V或者一個小團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價值輸出的穩定性?如何一以貫之地位用戶帶來有趣的、新鮮的、高品質的內容?單點突破後,自媒體人面對的是發展的巨大瓶頸。

不得不說,《羅輯思維》是個品質很高的節目,但是時間一久,羅胖的三板斧也難免不令人生厭。於是羅振宇開始了它的社群構建和平臺搭建,劍指下一個領域:教育。

中國乃至東亞國家都是極其重視教育的。但是《羅輯思維》構建的教育並非傳統的培訓班。而是一種成人化的,功利性、指向性更強的教育產品。同樣,與傳統培訓機構大打廣告佔領市場不同的是,羅振宇建立的是一種使用者認知,對產品以及產品人的認知度。《羅輯思維》不斷推薦的大V,甚至帶班的媒體人,都是得到平臺最好的廣告。如同看病就醫一樣,我們這裡有最有名的專家,患者自然紛至遝來。

這種既能適應職場、社會,又能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教育產品,是《羅輯思維》咬下這塊大蛋糕的殺手鐧。它利用了不同群體對社會和資訊的恐慌、焦慮,完成了從一個自產自銷的自媒體人到自己搭台創造品牌,聯合大V收租的轉型。

陪伴了網友四年的《羅輯思維》,這個沒有「走之兒」的姓「羅」的「羅輯思維」沒有「一走了之」,只是換了一種走法。

遺憾的是,商業化越來越深入的《羅輯思維》,時間和精力越來越有限的羅胖,也許會變得不那麼愛智求真。粉絲也許更喜歡一個純粹的羅胖,一個口若懸河的讀書人,而不是一個商人。規範經商在道德方面並沒有問題,只是,它可能不再那麼「有種、有趣、有料」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