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網連中國」六一了,寄宿學校裡的留守孩子們還好嗎?

5月17日中午, 海南省儋州市筆架小學, 孩子們正在吃午餐。 吉羽 攝

5月17日, 海南儋州市峨蔓鎮筆架小學, 正值午休時分, 孩子們正開心地打著乒乓球。

這所150多人的山區小學裡, 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留守兒童。

一年前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 學校裡還沒有飯堂, 孩子們每天中午只能端著飯碗蹲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吃, 宿舍也經常漏雨。 在人民網的報導和關注下, 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關注起了這所山區留守兒童小學。

“你看, 我們現在有了新建的飯堂, 孩子們也吃到了‘免費午餐’, 宿舍條件裝修一新, 還有了太陽能熱水器, 愛心企業捐建的圖書館成為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 ”校長薛為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學校一年來發生的變化。

這所學校的改變, 是各地大力推行寄宿制學校的一個縮影。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 每年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同時,

大批農民工子女不能順利隨家長遷徙而被留在家中。 隨著農村“撤點並校”和寄宿制學校政策的不斷推進, 選擇在學校寄宿的留守兒童群體規模也隨之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6》顯示, 截至2015年底, 我國農村小學寄宿生總數達955萬人, 寄宿率為14.4%, 農村初中寄宿生總數達1681.3萬人, 寄宿率達58.6%。

爸爸媽媽外出務工, 孩子們的寄宿生活過得好不好?學得怎樣?有何困擾?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人民網記者近日分赴山西、安徽、福建、湖北、海南、重慶、甘肅等多地實地探訪, 走進十餘所寄宿制學校, 看望了在這裡學習生活的留守兒童們。

少了父母陪伴, 多了朋友相處

寄宿制學校成為留守兒童“第二個家”

魏雪迎是武漢市東山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 母親因病去世、奶奶癱瘓在家、父親在外打工賺錢。 面對困難, 她沒有被打倒, 作為班長, 她自強不息, 努力學習, 獲得了優秀少先隊員、東西湖區十佳少年等眾多榮譽。 她把這歸結于“孫媽媽”對她的幫助。

2015年, 學校建立了師生結對幫扶制度, 孫老師結對魏雪迎, 知道她喜歡作文後, 孫老師就利用休息時間上門對她進行輔導, 精心挑選文章讓她進行賞析和理解,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提高, 現在魏雪迎的作文寫得行雲流水。

“對於小孩來說,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當你把開水倒入水杯時, 他們可能擔心杯子會不會燙傷。 ”這是魏雪迎自己寫的一段文字。 每當魏雪迎與爸爸通過“親情專線”視頻聊天時,

她都會朗讀一段最近寫的作文, 讓爸爸看到自己的進步。

“以前父母在身邊, 吃飯洗衣不用自己操心, 剛寄宿的頭一個學期, 確實有很多不適應, 但久而久之習慣了住在學校裡的生活, 雖然少了父母的陪伴, 但多了朋友的相處。 ”汪晴陽是安徽肥東第六中學7年級的學生, 小學五年級前, 她一直隨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 不得不四處走讀, 學習成績也很不穩定。

去年, 在家人的建議下, 汪晴陽回到肥東就讀, 開始了寄宿生活, 學習成績躍居班級前3名、年級前20名。 她告訴記者, 學校生活每週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生活也比以前更加充實。

肥東六中校長郁海清介紹稱, 該校是肥東縣第一所寄宿制公辦學校,

2015年9月, 該校開始招收寄宿制學生。 其中, 中學部留守兒童占到60%左右, 將近800人。

為了豐富寄宿孩子們的課餘生活, 學校開設了包括足球、乒乓球、美術、音樂以及書法等諸多校園社團;為了填補學生和家長之間溝通的不足, 學校的食堂門口、宿舍的走廊過道均安裝了電話, 有別於普通電話, 孩子們只需把“校園一卡通”簡單貼上去, 就可以撥通家人的號碼, 每個孩子一個月可通話20次, 每次時長3分鐘。

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中的關心、心理上的輔導……對於許多留守兒童來說, 寄宿學校無疑已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2013年, 《教育部等5部門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 留守兒童集中的地區, 要通過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

“從家裡到學校走得快,大約要走1個小時,以前每天清晨不到6點就要起床。”重慶銅梁區嵐峰小學六年級學生丁芳芳說,冬天天亮得晚,有時候天都沒亮就要出門上學,走在田坎上,不小心就會摔跤。“平時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很擔心我的安全,現在我住校了,他們也能放心了。”

在校留守兒童管理隱憂不少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光有寄宿制還不夠

“我想要個很大的熊娃娃,爸爸媽媽很忙,沒時間回家陪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窗戶外有風,我很怕,我會躲在一個角落哭……”近日,一名閩西革命老區的寄宿留守兒童,通過志願者發放的“心願卡”表達了留守兒童的孤寂與企盼。當地“大手拉小手”志願活動的開展,使她的憂鬱心情有所舒緩。

隨著各地寄宿制學校的興建,許多留守兒童開始了寄宿生活。雖然他們告別了為讀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的日子,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有可能會出現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厭學、翹課等現象,而這,也成為採訪中所有老師最大的心結。

14歲的張明住在甘肅臨洮縣南屏鎮靳家泉村五社,母親于2006年不幸罹難,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裡還有高齡的爺爺奶奶需要照顧。單靠爸爸打工的薄弱收入,難以維持日常開支,這使他產生了自卑與自閉的情緒,不愛與別的同學交流,無法靜心學習,產生了輟學的想法。

班主任張紅梅老師瞭解了這個情況後,對他展開幫扶:平日裡,張紅梅照顧張明的生活起居,不時給他買一些生活和學習用品……這些微小的細節記在了孩子的心裡。現在,張明的學習成績比以前有了明顯進步,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每個宿舍我們都安排了2名教師進行對口幫扶,具體要求老師做到‘兩幫’和‘三談’,即幫學生整理床被、幫學生學會自理衛生,談學習、談生活、談心。”甘肅臨洮縣南屏鎮嵐林寺小學校長楊俊平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在不少老師看來,安全問題和學校硬體設施的不完善也成為最大的隱憂。

筆架小學校長薛為榜坦言,除了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自己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學校前面有一個水溝,後面有一個水庫,海南夏天時間長、溫度高,就怕孩子們偷偷下水游泳出事兒。”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學校的老師們沒少操心,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嚴格執行點名制度,如果出現少人的情況,則馬上到外面找回,只有人都齊了,薛為榜的心才會放下。

“眼下最著急的,就是解決宿舍的公共衛生間問題,尤其是女生宿舍離公廁比較遠,夜裡上趟廁所要穿過大半個操場。常常是一個孩子夜間起床去廁所,整個寢室的同學都被吵醒。”說起學校硬體設施的不完善,安徽合肥西山驛學校的老師許琴表示十分心疼。

通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寄宿制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有效的補救措施。“但實施留守兒童寄宿制教育需要修建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需要增配老師和管理人員,這些資金上的缺口不容忽視。”肥東六中校長郁海清說。

各地為留守兒童托起教育公平的底線

隨父母安置是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佳出路?

2016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寄宿制學校合理分佈,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入學需求。各地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科學謀劃寄宿制學校佈局,為留守兒童托起教育公平的底線。

在重慶,為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佈局分散的現狀,自2013年起,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完成未達標的1000所寄宿制學校80萬平方米的校舍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學生生活條件,基本實現全市農村寄宿制學校達標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實事之一。

在湖北,全省將在2018年基本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關愛體系,落實強制報告、醫療救治、評估幫扶等責任,完善留守兒童聯繫檔案,構建“政府主導、家庭負責、社會參與”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強與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學校、家庭等多方聯動,共同促進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關愛。

留守兒童數量多、易輟學、難管理是甘肅貧困地區的突出特點,也是精准扶貧的重點。為此,體現特殊關愛,著力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為甘肅各級教育系統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甘肅省建立強制報告、控輟保學、排查解憂、結對幫扶機制,從情感、生活、學業等方面給予留守兒童關懷和照顧。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天一條短信、每週通一次電話、每月手寫一封信,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交流。

2016年10月,海南出臺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全省將全面建立家庭盡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立完善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考核問責等救助保護機制,有效遏制侵害農村留守兒童權益行為,堅決杜絕衝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發生。

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年印發的《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建設、關愛平臺建設、資訊化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所需專項經費以及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援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所長、海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澤龍長期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他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不少地方舉辦了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為留守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要真正把好事辦好,這些學校還面臨著辦學條件、安全保障、後勤服務、管理水準、教育品質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寄宿制學校還是不能妥善解決親情缺失這一影響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隨父母安置是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根本的最佳出路。

福建泉州教育部門一名負責人也認為,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不會長期存在,要根本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加快產業升級和落實精准扶貧,促進村民增收、村民回流,“畢竟留守兒童的家長遲早要回到孩子身邊。”(馬麗婭、汪瑞華、吳隆重、王郭驥、毛雷、胡虹參與采寫 文中未成年人姓名均為化名)

要通過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寄宿需求。

“從家裡到學校走得快,大約要走1個小時,以前每天清晨不到6點就要起床。”重慶銅梁區嵐峰小學六年級學生丁芳芳說,冬天天亮得晚,有時候天都沒亮就要出門上學,走在田坎上,不小心就會摔跤。“平時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很擔心我的安全,現在我住校了,他們也能放心了。”

在校留守兒童管理隱憂不少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光有寄宿制還不夠

“我想要個很大的熊娃娃,爸爸媽媽很忙,沒時間回家陪我,晚上睡覺的時候,窗戶外有風,我很怕,我會躲在一個角落哭……”近日,一名閩西革命老區的寄宿留守兒童,通過志願者發放的“心願卡”表達了留守兒童的孤寂與企盼。當地“大手拉小手”志願活動的開展,使她的憂鬱心情有所舒緩。

隨著各地寄宿制學校的興建,許多留守兒童開始了寄宿生活。雖然他們告別了為讀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的日子,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有可能會出現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厭學、翹課等現象,而這,也成為採訪中所有老師最大的心結。

14歲的張明住在甘肅臨洮縣南屏鎮靳家泉村五社,母親于2006年不幸罹難,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裡還有高齡的爺爺奶奶需要照顧。單靠爸爸打工的薄弱收入,難以維持日常開支,這使他產生了自卑與自閉的情緒,不愛與別的同學交流,無法靜心學習,產生了輟學的想法。

班主任張紅梅老師瞭解了這個情況後,對他展開幫扶:平日裡,張紅梅照顧張明的生活起居,不時給他買一些生活和學習用品……這些微小的細節記在了孩子的心裡。現在,張明的學習成績比以前有了明顯進步,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每個宿舍我們都安排了2名教師進行對口幫扶,具體要求老師做到‘兩幫’和‘三談’,即幫學生整理床被、幫學生學會自理衛生,談學習、談生活、談心。”甘肅臨洮縣南屏鎮嵐林寺小學校長楊俊平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在不少老師看來,安全問題和學校硬體設施的不完善也成為最大的隱憂。

筆架小學校長薛為榜坦言,除了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自己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學校前面有一個水溝,後面有一個水庫,海南夏天時間長、溫度高,就怕孩子們偷偷下水游泳出事兒。”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學校的老師們沒少操心,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嚴格執行點名制度,如果出現少人的情況,則馬上到外面找回,只有人都齊了,薛為榜的心才會放下。

“眼下最著急的,就是解決宿舍的公共衛生間問題,尤其是女生宿舍離公廁比較遠,夜裡上趟廁所要穿過大半個操場。常常是一個孩子夜間起床去廁所,整個寢室的同學都被吵醒。”說起學校硬體設施的不完善,安徽合肥西山驛學校的老師許琴表示十分心疼。

通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寄宿制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有效的補救措施。“但實施留守兒童寄宿制教育需要修建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需要增配老師和管理人員,這些資金上的缺口不容忽視。”肥東六中校長郁海清說。

各地為留守兒童托起教育公平的底線

隨父母安置是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佳出路?

2016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寄宿制學校合理分佈,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入學需求。各地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科學謀劃寄宿制學校佈局,為留守兒童托起教育公平的底線。

在重慶,為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佈局分散的現狀,自2013年起,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完成未達標的1000所寄宿制學校80萬平方米的校舍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學生生活條件,基本實現全市農村寄宿制學校達標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實事之一。

在湖北,全省將在2018年基本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健康關愛體系,落實強制報告、醫療救治、評估幫扶等責任,完善留守兒童聯繫檔案,構建“政府主導、家庭負責、社會參與”的管理機制。同時加強與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學校、家庭等多方聯動,共同促進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關愛。

留守兒童數量多、易輟學、難管理是甘肅貧困地區的突出特點,也是精准扶貧的重點。為此,體現特殊關愛,著力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成為甘肅各級教育系統關注的重點。近年來,甘肅省建立強制報告、控輟保學、排查解憂、結對幫扶機制,從情感、生活、學業等方面給予留守兒童關懷和照顧。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天一條短信、每週通一次電話、每月手寫一封信,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交流。

2016年10月,海南出臺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全省將全面建立家庭盡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立完善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考核問責等救助保護機制,有效遏制侵害農村留守兒童權益行為,堅決杜絕衝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發生。

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年印發的《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建設、關愛平臺建設、資訊化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所需專項經費以及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支援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所長、海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林澤龍長期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他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不少地方舉辦了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為留守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要真正把好事辦好,這些學校還面臨著辦學條件、安全保障、後勤服務、管理水準、教育品質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寄宿制學校還是不能妥善解決親情缺失這一影響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隨父母安置是才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根本的最佳出路。

福建泉州教育部門一名負責人也認為,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不會長期存在,要根本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加快產業升級和落實精准扶貧,促進村民增收、村民回流,“畢竟留守兒童的家長遲早要回到孩子身邊。”(馬麗婭、汪瑞華、吳隆重、王郭驥、毛雷、胡虹參與采寫 文中未成年人姓名均為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