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管住嘴、邁開腿,打敗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患病率在我國的形勢有多嚴峻?世界衛生組織用了“爆炸式增長”來形容。

根據去年的資料, 我國約有1.1億名糖尿病患者, 約占中國成年人總數的1/10。 我們儼然已經坐穩了世界第一糖尿病人口大國的位置。

這個世界第一可不討人喜歡, 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在我國每年導致近100萬人的死亡, 其中近40萬人在70歲以下過早去世。

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 是導致我國糖尿病患者激增的主要原因。 所以, 想要預防及管理好糖尿病, 我們提倡“管住嘴、邁開腿”, 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防病治病。

兩個成功案例

今年,

美國公佈了一項針對2776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結果, 他們把糖耐量異常者分為二甲雙胍治療組和生活方式干預組, 15年後隨訪, 發現兩組人相關身體指標的結果相當。

這再次證實了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控制飲食和適度運動)等同於降糖藥的作用。

找到了引發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 我們在預防和控制早期糖尿病上就有了指導方針。 在這裡舉兩個我熟知的例子。

★ 糖尿病防治榜樣一:內分泌專家“管住嘴、邁開腿”, 血糖控制住了

某大醫院內分泌科專家楊先生年過半百, 家族有糖尿病史, 好幾個兄弟姐妹先後不幸“中招”。

在2006年的一次常規體檢中, 他發現自己血糖值達到臨界值。 他知道, 如果自己不想辦法加以控制的話,

很快就會像兄弟姐妹一樣, 因為家族遺傳的原因不可避免患上糖尿病, 但如果控制得好, 糖尿病或許會“遲到”甚至“不來”。

從此, 他堅持每天運動一小時, 長年快步走, 飲食方面嚴格控制, 少吃高糖、高油、高脂的食物, 青菜、水果適量多吃, 少熬夜。

一年過去了, 他的血糖值降至正常。 如今9年過去, 他的血糖仍然控制得很好。 他終於用“管住嘴”和“邁開腿”這兩大法寶, 打破了家族人人得糖尿病的“魔咒”。

★ 糖尿病防治榜樣二:45歲的他堅持跑步脫掉了“糖人”的帽子

今年45歲的陳先生是某高校的一位教授, 身高僅1.6米的他原來體重85公斤, 體檢空腹血糖值超過7.8mmol/L。 雖然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三多一少”症狀(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 但因為太胖, 稍微動一動他就氣喘如牛。

內分泌科專家指導他除了服用降糖藥二甲雙胍外, 還替他制訂了嚴格的飲食控制和運動計畫。 他堅持每天跑步5~10公里, 同時減少原來愛吃的甜食和高油食物, 增加青菜和低糖水果, 對每天攝入的總熱量進行控制。

一年後陳先生體重減至65公斤,

血糖降至正常值。 口服降糖藥停了後, 他每天風雨無阻堅持運動, 血糖沒有反彈, 成功脫掉了“糖人”的帽子。

飲食和運動能夠預防和治療早期糖尿病, 這一點有實踐和理論證明, 我有好幾個病人都是這樣成功的, 現在他們都不用吃降糖藥了。

所以, 如果你血糖值偏高是糖尿病“後備軍”的話, 要趕快向楊先生和陳先生學習, 行動起來。

諾諾/圖

早期症狀

糖尿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1型糖尿病, 也稱青少年糖尿病, 病因不明;還有一類是是2型糖尿病, 是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造成的。

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占患者總人數的90%, 超重和缺乏運動是主要病因。

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在過去的20多年呈爆炸式增長。 1980年, 中國男性的患病率不到5%, 現在該比例已經超過10%。

更為嚴重的是, 中國近半數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約為5億人。

對於一般人來說,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是難以識別的, 測血糖又需要買儀器、扎手指, 大家嫌麻煩, 就給疾病留下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然而不管不問的鴕鳥政策, 只會讓糖尿病魔日趨猖獗。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臟、腎臟、眼等全身器官,若不控制可出現心梗、腎衰、肢體壞疽、失眠等嚴重併發症。

好在2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發現血糖異常並及時科學干預,可以降低血糖,恢復健康。早期糖尿病的徵兆如下:

1. 口喝多飲,夜間尿多。

糖尿病時,大量的糖存在于原尿當中,大大增加了原尿的滲透壓,大幅減弱了腎臟重吸收水的作用,造成了多尿的現象。繼而身體缺水,患者總感到口渴、嗓子幹。

2. 飯吃得多,體重缺下降。

由於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良,倒是糖分都堆積在血液裡,無法進入細胞被利用。這樣一來,大腦還是能量不足,因而饑餓多食。人體組織也利用不到能量,吃得多反而消瘦,很容易疲勞、乏力。

3. 皮膚乾燥,身體發癢。

過高血糖對於毛細血管的損害,間接危害周圍神經的供養,使人體感覺到瘙癢、刺痛、麻木等感覺異常。此外身體缺水,皮膚乾燥,也加劇了瘙癢。

4. 視力減退,眼睛疲勞。

過高的血糖會損害視網膜、視神經,加劇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5. 足部麻痹,傷口難愈。

由於高血糖對周圍神經的損害,使患者的下肢常常處於麻痹(也有疼痛)狀態,感覺失靈。同時使受傷的組織難以癒合,甚至潰爛。

發現了這些糖尿病的早期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做相關體檢。我國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得到診斷,2010年的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率僅為25.8%。

減肥才是

硬道理

其實,糖尿病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由於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卻沒有重視疾病預防,導致吃得多動得少,很容易能量過剩堆積在體內,從而引起三高,繼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現代人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也使人體內分泌代謝容易發生紊亂,增加患病風險。

年齡超過45歲,肥胖,曾經在妊娠時有血糖偏高的情況,高血壓,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久坐、吃得太精細,營養太豐富),有遺傳家族史,這些人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在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

首先要控制的就是體重。想遠離糖尿病,減肥才是硬道理。

很多朋友可能有疑惑,自己四肢並不胖,但就是肚子比較大,“啤酒肚”或者肚皮有一層“游泳圈”,這樣算肥胖嗎?實際上,腹型肥胖患者更危險。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男性腰圍 ≥ 102cm,女性腰圍 ≥ 88cm,或者腰圍/臀圍比例男性 > 1.0,女性 > 0.9時,就算腹型肥胖。

腹部有大量脂肪堆積的人,更容易患代謝綜合征,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病、骨質疏鬆症的危險,並且孩子腹型肥胖還容易出現性早熟。

許多胖人都會懶於運動甚至厭倦運動,所以期望通過打針、吃藥就能瘦下來。但這並不現實,還可能引發身體其它疾病的出現,如電解質代謝紊亂、脫水、營養不良、肉毒素副作用等。

所以體重超標、腹型肥胖人士一定要“管住嘴、邁開腿”,把減肥進行到底,才能更好地擁有健康人生。

最後,自測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因為每次到醫院測血糖,測的只是當時的情況,而患者也不能天天跑醫院,因此無法體現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控制情況。

自測血糖的時間分為以下幾類:

1. 空腹血糖。每週一次。

2. 餐後2小時血糖。每週一次。

3. 一天7次血糖譜:包括三餐前、三餐後2小時、睡前,必要時加測淩晨3點的血糖。這種血糖譜的測定可每隔2~3周做一次。

4. 隨機血糖。多在出現不適症狀時測定。例如運動後、飲酒後、情緒波動、駕車外出等時候,尤其出現心慌頭昏、出汗、饑餓等症狀時。

測定的血糖值應及時準確記錄,並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記錄。這些記錄是醫生進行藥物調整的客觀資料。

患者最愛追問的糖尿病疑難

有哪些體檢項目可以查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檢查

空腹血糖檢查是糖尿病常規檢查中的一項。可以在醫院進行抽血檢測靜脈血糖,更常用的是家用血糖儀來檢測指血血糖。

2. 餐後2小時血糖檢查

臨床上有不少病人,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後2小時血糖明顯增高,也可診斷為糖尿病。常規體檢單純檢測空腹血糖幾乎要漏診一半的糖尿病患者。

3. 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

葡萄糖耐量試驗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的診斷試驗,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同時可以采血測定胰島素、C肽,瞭解胰腺B細胞在葡萄糖負荷下的最大分泌能力,可以協助判斷胰腺B細胞的儲備功能,指導對治療方法的選擇。

4. 糖化血紅蛋白

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病人尤其如此。

而糖化血紅蛋白主要作為對過去2~3月內平均血糖控制水準的一種監測手段,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血糖控制水準是否達標的金標準,正常值為4.0~6.5%。

5. 尿糖檢查

在家用血糖儀出現之前,尿糖的檢查一直是每日評估糖尿病控制情況的主要方法。

6. 尿酮體檢查

出現尿酮即表示胰島素缺乏,糖尿病控制不理想。

7. 糖尿病併發症檢查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患者會逐漸出現各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主要指糖尿病大血管病、微血管病及神經病變。

血糖儀怎樣使用才測得准?

★ 家用血糖儀大同小異,但有一個大原則:哪個廠家生產的哪個批號的血糖儀,都是配備了固定的一套試紙,不可混用。

★ 試紙都有一定的保質期,過了保質期再來測就不准了。而且血糖試紙必須保存在原裝的試紙筒內,放在陰涼、乾燥處,用時取出一張試紙後要馬上將盒子蓋緊,以免受潮。一旦試紙受潮,必須更換。

★ 首先要75%酒精消毒指腹,一般可用無名指、中指或食指。消毒之前可以揉搓手指末端使其相對充血豐富。不可以用碘酒消毒,因為會影響結果。

★ 扎手指。紮指腹是最理想的,這裡含大量毛細血管,出血快,止血也快。切不可扎手指的兩側,因為這裡有血管走行。取血時不能用力擠壓,以免混入組織液。

減肥手術可以控制糖尿病嗎?

減肥手術除了能治療肥胖及糖尿病,而且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但是並非每個胖人都適合。

適應症:單純性肥胖的BMI>32,或者糖尿病患者的BMI>27;年齡16至65歲;無其他腹部手術禁忌症等,建議進行減肥手術。

只有達到肥胖症才能考慮是否適合做減肥手術,如果類似從“整形美容”角度出發,則不建議做手術。

評估一下你的BMI,對號入座:

並不是單純說體重指數達到了,就可以馬上實施減肥手術,還需要去專業醫院進行一系列評估。

一般的肥胖通過飲食、鍛煉還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你的BMI超過了32~35,經過飲食、鍛煉仍然無法控制,可以到有資質的醫院就診諮詢、評估是否需要做減肥手術。

聽說血糖高對懷寶寶不好,那還能要二胎嗎?

妊娠早期高血糖能影響胚胎的發育過程,嚴重畸形的發生率是正常妊娠的7~10倍,多合併羊水過多,流產和早產率在10%~25%。

高血糖對媽媽也有很大危害,它增加母親患妊娠期高血壓、腎盂腎炎、尿路感染、乳腺炎等感染的風險,甚至導致子癇、產婦大出血、酮症酸中毒等嚴重的併發症,危及生命。

如果您已經被診斷出血糖有問題,那還能懷孩子嗎?首先,請做一個自我測評,明確自己屬於的等級。

A級:妊娠期才診斷的糖尿病

A1:經過控制飲食,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2小時<6.7mmol/L

A2:經過控制飲食,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2小時≥6.7mmol/L

B: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在20以後,病程<10年。

C: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在10~20,或病程10~20年。

D: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10,或病程>20年,或合併單純性糖尿病視網膜病。

F:合併糖尿病腎病。

R:眼底有增生性視網膜病變或魔力提積血。

H: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T:有腎移植病史。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E,因為本來就沒有)

如果您屬於D、F、R、H、T級患者,未曾接受治療,您的情況你對母兒危害均較大,應該採取避孕,不適合要寶寶;如果您屬於B、C級,或D、F、R級但臟器的病變較輕,血糖控制情況長期良好,可以在和醫師充分的溝通、堅持治療、密切監護下嘗試懷孕。

(本科普系列獻給2017年廣州科技活動周)

只會讓糖尿病魔日趨猖獗。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臟、腎臟、眼等全身器官,若不控制可出現心梗、腎衰、肢體壞疽、失眠等嚴重併發症。

好在2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發現血糖異常並及時科學干預,可以降低血糖,恢復健康。早期糖尿病的徵兆如下:

1. 口喝多飲,夜間尿多。

糖尿病時,大量的糖存在于原尿當中,大大增加了原尿的滲透壓,大幅減弱了腎臟重吸收水的作用,造成了多尿的現象。繼而身體缺水,患者總感到口渴、嗓子幹。

2. 飯吃得多,體重缺下降。

由於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良,倒是糖分都堆積在血液裡,無法進入細胞被利用。這樣一來,大腦還是能量不足,因而饑餓多食。人體組織也利用不到能量,吃得多反而消瘦,很容易疲勞、乏力。

3. 皮膚乾燥,身體發癢。

過高血糖對於毛細血管的損害,間接危害周圍神經的供養,使人體感覺到瘙癢、刺痛、麻木等感覺異常。此外身體缺水,皮膚乾燥,也加劇了瘙癢。

4. 視力減退,眼睛疲勞。

過高的血糖會損害視網膜、視神經,加劇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5. 足部麻痹,傷口難愈。

由於高血糖對周圍神經的損害,使患者的下肢常常處於麻痹(也有疼痛)狀態,感覺失靈。同時使受傷的組織難以癒合,甚至潰爛。

發現了這些糖尿病的早期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做相關體檢。我國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得到診斷,2010年的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率僅為25.8%。

減肥才是

硬道理

其實,糖尿病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由於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卻沒有重視疾病預防,導致吃得多動得少,很容易能量過剩堆積在體內,從而引起三高,繼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現代人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也使人體內分泌代謝容易發生紊亂,增加患病風險。

年齡超過45歲,肥胖,曾經在妊娠時有血糖偏高的情況,高血壓,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久坐、吃得太精細,營養太豐富),有遺傳家族史,這些人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在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

首先要控制的就是體重。想遠離糖尿病,減肥才是硬道理。

很多朋友可能有疑惑,自己四肢並不胖,但就是肚子比較大,“啤酒肚”或者肚皮有一層“游泳圈”,這樣算肥胖嗎?實際上,腹型肥胖患者更危險。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男性腰圍 ≥ 102cm,女性腰圍 ≥ 88cm,或者腰圍/臀圍比例男性 > 1.0,女性 > 0.9時,就算腹型肥胖。

腹部有大量脂肪堆積的人,更容易患代謝綜合征,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病、骨質疏鬆症的危險,並且孩子腹型肥胖還容易出現性早熟。

許多胖人都會懶於運動甚至厭倦運動,所以期望通過打針、吃藥就能瘦下來。但這並不現實,還可能引發身體其它疾病的出現,如電解質代謝紊亂、脫水、營養不良、肉毒素副作用等。

所以體重超標、腹型肥胖人士一定要“管住嘴、邁開腿”,把減肥進行到底,才能更好地擁有健康人生。

最後,自測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因為每次到醫院測血糖,測的只是當時的情況,而患者也不能天天跑醫院,因此無法體現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控制情況。

自測血糖的時間分為以下幾類:

1. 空腹血糖。每週一次。

2. 餐後2小時血糖。每週一次。

3. 一天7次血糖譜:包括三餐前、三餐後2小時、睡前,必要時加測淩晨3點的血糖。這種血糖譜的測定可每隔2~3周做一次。

4. 隨機血糖。多在出現不適症狀時測定。例如運動後、飲酒後、情緒波動、駕車外出等時候,尤其出現心慌頭昏、出汗、饑餓等症狀時。

測定的血糖值應及時準確記錄,並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記錄。這些記錄是醫生進行藥物調整的客觀資料。

患者最愛追問的糖尿病疑難

有哪些體檢項目可以查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檢查

空腹血糖檢查是糖尿病常規檢查中的一項。可以在醫院進行抽血檢測靜脈血糖,更常用的是家用血糖儀來檢測指血血糖。

2. 餐後2小時血糖檢查

臨床上有不少病人,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後2小時血糖明顯增高,也可診斷為糖尿病。常規體檢單純檢測空腹血糖幾乎要漏診一半的糖尿病患者。

3. 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

葡萄糖耐量試驗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的診斷試驗,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同時可以采血測定胰島素、C肽,瞭解胰腺B細胞在葡萄糖負荷下的最大分泌能力,可以協助判斷胰腺B細胞的儲備功能,指導對治療方法的選擇。

4. 糖化血紅蛋白

無論空腹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病人尤其如此。

而糖化血紅蛋白主要作為對過去2~3月內平均血糖控制水準的一種監測手段,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血糖控制水準是否達標的金標準,正常值為4.0~6.5%。

5. 尿糖檢查

在家用血糖儀出現之前,尿糖的檢查一直是每日評估糖尿病控制情況的主要方法。

6. 尿酮體檢查

出現尿酮即表示胰島素缺乏,糖尿病控制不理想。

7. 糖尿病併發症檢查

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患者會逐漸出現各種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主要指糖尿病大血管病、微血管病及神經病變。

血糖儀怎樣使用才測得准?

★ 家用血糖儀大同小異,但有一個大原則:哪個廠家生產的哪個批號的血糖儀,都是配備了固定的一套試紙,不可混用。

★ 試紙都有一定的保質期,過了保質期再來測就不准了。而且血糖試紙必須保存在原裝的試紙筒內,放在陰涼、乾燥處,用時取出一張試紙後要馬上將盒子蓋緊,以免受潮。一旦試紙受潮,必須更換。

★ 首先要75%酒精消毒指腹,一般可用無名指、中指或食指。消毒之前可以揉搓手指末端使其相對充血豐富。不可以用碘酒消毒,因為會影響結果。

★ 扎手指。紮指腹是最理想的,這裡含大量毛細血管,出血快,止血也快。切不可扎手指的兩側,因為這裡有血管走行。取血時不能用力擠壓,以免混入組織液。

減肥手術可以控制糖尿病嗎?

減肥手術除了能治療肥胖及糖尿病,而且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但是並非每個胖人都適合。

適應症:單純性肥胖的BMI>32,或者糖尿病患者的BMI>27;年齡16至65歲;無其他腹部手術禁忌症等,建議進行減肥手術。

只有達到肥胖症才能考慮是否適合做減肥手術,如果類似從“整形美容”角度出發,則不建議做手術。

評估一下你的BMI,對號入座:

並不是單純說體重指數達到了,就可以馬上實施減肥手術,還需要去專業醫院進行一系列評估。

一般的肥胖通過飲食、鍛煉還是可以控制的。如果你的BMI超過了32~35,經過飲食、鍛煉仍然無法控制,可以到有資質的醫院就診諮詢、評估是否需要做減肥手術。

聽說血糖高對懷寶寶不好,那還能要二胎嗎?

妊娠早期高血糖能影響胚胎的發育過程,嚴重畸形的發生率是正常妊娠的7~10倍,多合併羊水過多,流產和早產率在10%~25%。

高血糖對媽媽也有很大危害,它增加母親患妊娠期高血壓、腎盂腎炎、尿路感染、乳腺炎等感染的風險,甚至導致子癇、產婦大出血、酮症酸中毒等嚴重的併發症,危及生命。

如果您已經被診斷出血糖有問題,那還能懷孩子嗎?首先,請做一個自我測評,明確自己屬於的等級。

A級:妊娠期才診斷的糖尿病

A1:經過控制飲食,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2小時<6.7mmol/L

A2:經過控制飲食,空腹血糖≥5.3mmol/L;餐後2小時≥6.7mmol/L

B: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在20以後,病程<10年。

C: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在10~20,或病程10~20年。

D:孕前已經診斷糖尿病,發病年齡<10,或病程>20年,或合併單純性糖尿病視網膜病。

F:合併糖尿病腎病。

R:眼底有增生性視網膜病變或魔力提積血。

H: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T:有腎移植病史。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E,因為本來就沒有)

如果您屬於D、F、R、H、T級患者,未曾接受治療,您的情況你對母兒危害均較大,應該採取避孕,不適合要寶寶;如果您屬於B、C級,或D、F、R級但臟器的病變較輕,血糖控制情況長期良好,可以在和醫師充分的溝通、堅持治療、密切監護下嘗試懷孕。

(本科普系列獻給2017年廣州科技活動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