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董卿:10年後,我只要一個院子、一台機器、一本書

董卿?說年輕人不Care(在乎), 年輕人喜歡網上那些吸引流量的東西, 喜歡熱鬧的節目。 可是我覺得, 為什麼要如此低估年輕人呢?他們是在什麼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看到的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他們對好壞難道沒有判斷嗎?就像李宗盛當年特別惱怒音樂市場, 說:“你老是給人吃豬食, 那人就真成了豬了。 ”我們只給年輕人創作口水歌, 他們就以為這世界上只有“神曲”了——一切只是因為你沒有給, 不代表他們不喜歡。

節目錄製經常要到半夜12點, 甚至有一次到了淩晨兩點半。 但是很多年輕觀眾會一直待在現場不走,

有的家長半夜找不到孩子, 就上網查我們的錄製地點, 打電話過來說:“你們是不是騙子?我家孩子怎麼不見了?”所以我相信, 大部分年輕人都是被節目裡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文字吸引, 他們能在其中感受到共鳴。

首播那天, 我們組裡核心導演群20多個人, 找了一個朋友不住的兩室一廳, 聚在一起看播出。 我的手機開始不斷振動, 有聯繫的、沒聯繫的, 幹這行的、不幹這行的, 遠遠近近、老老少少, 一下子又匯攏到“身邊”。 那一瞬間尤為感動, 覺得這一年心血沒有白費, 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對的事情。 播出一結束, 二十幾個人馬上關了電視開會, 總結、檢討, 每個人都深陷在情緒裡拔不出來, 開到淩晨1點半也沒有散去。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董卿在《朗讀者》策劃會上

已經忘了究竟是在大學畢業離開宿舍以後, 還是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以後, 每天睡覺前一個小時的閱讀成為我雷打不動的習慣。 我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 安安靜靜地看會兒書,

然後就睡覺。

我鍾愛俄羅斯文學, 因為這個民族在經歷苦難之後能做出深刻反思, 並且會在文學作品中有特別淋漓盡致的體現。 我看書、看電影, 都不能接受太過平淡的東西。 我欣賞極致的情感, 偏愛像芥末一樣能瞬間讓我熱淚盈眶甚至不能呼吸的文字, 像《紅樓夢》《茶花女》。 還有《約翰·克裡斯朵夫》, 那種經歷過世間百態之後爆發出的力量也特別吸引我。 我想, 我喜歡那樣的字句, 天性使然, 也是經歷使然。

我的整個少女時代, 雖不能說是居無定所, 但也稱得上是經常遷徙。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 我在上海待到7歲就去了安徽, 在安徽又是7年, 之後到嘉興念了初高中, 5年後到了杭州, 最後進入浙江電視臺, 開始職業生涯。

一路上,

我遇到過很多嚴厲的批評, 但我是天蠍座, 給多大壓力就有多大反抗力。 我在浙江台時挺好的, 後來到了上海台, 從春晚的劇務做起。 到央視時我已經拿過“金話筒”了, 但仍然清晰記得那時的文藝部主任過來跟我說:“聽說你是拿過‘金話筒’的, 你憑什麼拿的‘金話筒’啊?”原話。 我覺得特別掛不住, 但還是保持了一個很完美的微笑:“可能是評委厚愛吧。 ”(後來我們成為挺好的朋友, 他對我的誇獎也是毫不吝嗇。 )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儘管有許多特別熱愛的書, 但我不會反復去看, 時間有限, 要把時間留給新鮮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能反反復複看的, 只有唐詩宋詞。 因為它們短小精悍,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在不同生命階段讀一首詩、一首詞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小時候, 我喜歡風花雪月的東西, 但大了之後就會愛蘇東坡、陸游, 覺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他們都寫在詩詞裡了。 小到兒女之情, 大到朝代更迭, 他們將萬千思緒都化進好友間的一席圍爐夜話, 那是在歷史長河裡的豪邁之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沒有一個字不認識的,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背。但千年來只有李白寫出來了,而且它依然會流傳下去,永遠流傳下去!這個太偉大了,字面上的極簡和它背後所包含的山川縱橫的情懷讓人讚歎不已。這種能力現代人是沒有了。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那些韻律是我們血脈裡的東西,光聽著,你就覺得親切。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不久前,我在機場過安檢,工作人員一邊給我蓋章一邊特別激動地說:“那個校長(郭小平)太偉大了。”我突然覺得,只要有這樣的故事存在,我們的節目就必須存在。節目火了,我也有了許多反思。出現了這種所謂現象級的文化類節目,究竟是為什麼?我想,這難免與現實有關。這個節目的火爆恰恰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匱乏——如今純粹的事物太少,充斥在我們四周的都是感官的或者一時喧囂的東西。

再過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機器在院子裡,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說文字裡的故事。

用簡單的形式表達深刻的情感,這是最難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設置在西安的“朗讀亭”

現在,我又多了一個新的願望,一個小小的野心。我們在許多城市都設置了“朗讀亭”,每個人都能進去在狹小的空間裡朗讀自己喜歡的文字。我希望可以通過《朗讀者》和“朗讀亭”,激發起一部分人朗讀的習慣。

或許有一天,我能聽到身邊的人說:“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帶著書上哪兒讀一段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沒有一個字不認識的,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背。但千年來只有李白寫出來了,而且它依然會流傳下去,永遠流傳下去!這個太偉大了,字面上的極簡和它背後所包含的山川縱橫的情懷讓人讚歎不已。這種能力現代人是沒有了。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那些韻律是我們血脈裡的東西,光聽著,你就覺得親切。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不久前,我在機場過安檢,工作人員一邊給我蓋章一邊特別激動地說:“那個校長(郭小平)太偉大了。”我突然覺得,只要有這樣的故事存在,我們的節目就必須存在。節目火了,我也有了許多反思。出現了這種所謂現象級的文化類節目,究竟是為什麼?我想,這難免與現實有關。這個節目的火爆恰恰體現了一種社會的匱乏——如今純粹的事物太少,充斥在我們四周的都是感官的或者一時喧囂的東西。

再過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機器在院子裡,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說文字裡的故事。

用簡單的形式表達深刻的情感,這是最難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設置在西安的“朗讀亭”

現在,我又多了一個新的願望,一個小小的野心。我們在許多城市都設置了“朗讀亭”,每個人都能進去在狹小的空間裡朗讀自己喜歡的文字。我希望可以通過《朗讀者》和“朗讀亭”,激發起一部分人朗讀的習慣。

或許有一天,我能聽到身邊的人說:“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帶著書上哪兒讀一段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