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出院落享社區養老 居民老有所依

5月19日, 石人北路社區開展敬老志願服務。

戰旗社區開展志願服務。

理髮師正細心地為婆婆修剪頭髮。

給托老所老人按摩。

5月22日一大早, 40歲的成都同德社區晚霞日間照料中心站長馮玉瓊便來到位於同德社區一處110平米的居民房, 在這裡她將和另外兩名同事一起,

展開一天的工作——照顧社區六位老人。 同德社區晚霞日間照料中心成立於2015年3月, 如今已有六位老人生活在這裡, 而該中心僅是府南街道辦事處所轄七個社區的一個養老點位。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如今已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區養老服務應運而生。 據府南街道辦事處勞動保障所所長張翔介紹, 府南街道系老年人口數量相對較多的“老”社區, 幾年前並沒有專業養老機構為轄區老年居民提供服務, 如今, 府南街道所轄社區已先後創建了石人南路晚霞托老所、石人北路晚霞托老所、同德日間照料中心、戰旗日間照料中心等機構, 為轄區150多名空巢老人、困難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10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全部通過培訓持證上崗, 讓居民“老有所依”正在成為現實。

社區就近養老 享受專業養老服務

在社區僻靜一角, 110平米的一樓居民住房, 外面一處小空地, 這就是同德社區晚霞日間照料中心。 今年40歲的馮玉瓊, 是同德社區晚霞日間照料中心站長。 一大早, 馮玉瓊便來到了中心, 和她的兩位同事一起, 開始一天的工作, 照顧託管在該中心的六位老人, 其中兩位是失能老人。 馮玉瓊對老人照顧有加、呵護備至, 和老人們處得就像母女一般, 最受好評。

今年81歲的老人鄭清華, 入住中心近一年時間了。 鄭清華老人之前與小兒子一起居住在同德社區同和苑3棟。 去年因不小心跌了一跤, 在醫院治療後未能痊癒,

此後只能坐在輪椅上生活, 家人工作繁忙, 難以盡心照顧老人。

打聽到社區有個日間照料中心, 家人便打算將老人送到中心託管。 剛開始, 鄭清華死活不同意, 後經兒女講清原由, 說明難處後, 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到了中心。 一段時間後, 鄭清華覺得環境還不錯, 離家又特別近, 兒女也經常過來看她。 漸漸地, 老人笑聲多了, 精神好起來了, 身體已比剛來時硬朗多了。 春節在家期間, 剛過大年初一, 就直嚷嚷著要回中心去。 現在, 鄭清華老人一見到社區工作人員, 就要聊聊家常, 在養老中心生活得非常開心。

同德社區書記彭超介紹道, 同德社區晚霞日間照料中心成立於2015年3月, 主要服務物件為同德社區內的老人, 以滿足部分老人在用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讓老人們不出社區,甚至不出院落就能得到較為專業而便捷溫馨的服務,達到“離家不離親,享樂家門口”的服務目的。自2016年2月28日第一位老人李婆婆入住該中心以來,至今已有六位老人共同生活在這裡,還有兩名零餐老人在中心搭餐,更多的老人白天到這兒來娛樂,或與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聊聊天。

“我們希望,老人們居住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關心,享受到全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帶來的關愛。”彭超說。

日間照料中心 讓居民老有所依

2016年7月27日晚,家住戰旗東路九號院的失獨老人謝惠蓉在家中不慎摔倒,老人第一時間向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電話求助,中心主任周洪琴立即聯繫了老人所在社區兩名居民志願者,及時趕往老人家中詢問傷情。並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隨後同居民志願者一起隨同急救車將老人送到金沙醫院,幫助老人辦理入院手續。

經檢查,老人兩節腰椎骨裂,導致老人腹內積血,需先行靜養,暫時不能做手術。由於老人是失獨家庭,雖然有退休工資,但由於常年有病,導致家庭生活壓力較大,這次的入院費用對老人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為此周洪琴積極與骨科負責人協調,說明老人的實際情況,骨科主任在向醫院彙報後,將出診費減半,並在護理費上給予了一定的優惠。同時,中心也到戰旗社區為老人積極爭取政策資源,希望能為老人就醫減輕經濟壓力。在社區、醫院、熱心居民的關愛下,謝惠蓉得到積極的治療。

類似謝婆婆這樣的案例,在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並非個案。記者從戰旗社區瞭解到,社區老年人不僅可以在日間照料中心體驗到各種按摩器械,中心還會定期組織志願者上門,探訪關心老人生活情況,為老人做健康諮詢。“有了日間照料中心後,社區老人可以積極參與社區和中心組織的活動,讓老人們更好地瞭解社會、融入社區,交流溝通也更為便利。社區通過照料中心這個平臺,能更及時掌握老人的動態,提高了老齡工作的有效和實效性。”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主任周洪琴說。

不僅如此,戰旗社區還引進了“鄰里互融”專案,專人負責對社區內獨居、失能、高齡老人的入戶走訪,社區、社會化組織機構、志願者等均參與其中,通過瞭解老人家庭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精神需求等,制定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

金色陽光計畫 實現助人自助目的

84歲的易世群老人,家住石人北路社區清溪東路80號院。老人身患多種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由於老伴過世早,且沒有子女,身邊一直沒有專人照顧。在親戚的幫助下,易世群老人住進石人北路社區托老所。“在這兒她不但能吃好住好,還有醫護人員看護,我們放心多了。”易世群的親戚告訴記者。

“我們社區老年人口多,為老服務需求很大,社區立足這一實際情況,主要鎖定老年人這一服務物件,按照‘政府支援引導、機構分工協作、群眾積極參與’的運作模式,以社區照顧為主線,靈活運用小組工作和個案工作法,策劃實施了‘金色陽光計畫’。這個計畫包括三個項目,分別是享受陽光、追逐陽光和陽光心晴。”石人北路社區書記王琮說。

“享受陽光”專案是以“居家養老、社區照顧”理論為支撐老年社會工作。目的是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得到專業的服務。社區主要提供的服務有老年人全托、白托、臨托,送餐等,創新推出了“1+8”特色服務模式,即一個基礎服務專案加八個專業服務專案,基礎服務專案包括老人室內衛生、老人用品清洗、老人個人衛生、照顧飲食、陪同或幫助購物、陪同就醫、病期護理、閱讀報刊;專業服務專案包括法律諮詢、健康管理、營養膳食、心理諮詢、便捷服務、專項服務、運動指導、定期交流。讓老人們在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實。

“追逐陽光”專案是運用“增能”理論和社會支援網路開展的老年社會工作。主要目的是説明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以陽光的心態面對晚年生活以及調動社會資源關心關愛老年人。而“陽光心晴”項目則是以“優勢視角”和“增能”理論為基礎開展的老年社會工作。通過挖掘老年人的長處和閃光點,樹立他們在生活中因為“老”而喪失的信心,鼓勵其以樂觀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最終提高其願意解決問題的動機。

“金色陽光計畫老年社會工作是社區以增能者、教育者、組織者的角色通過運用各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改善老人與社區的關係,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進老人的社區參與,通過老人的集體參與去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最終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社區書記王琮說。

華西社區報記者 董峰(圖片由府南街道辦事處提供)

以滿足部分老人在用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讓老人們不出社區,甚至不出院落就能得到較為專業而便捷溫馨的服務,達到“離家不離親,享樂家門口”的服務目的。自2016年2月28日第一位老人李婆婆入住該中心以來,至今已有六位老人共同生活在這裡,還有兩名零餐老人在中心搭餐,更多的老人白天到這兒來娛樂,或與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聊聊天。

“我們希望,老人們居住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關心,享受到全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帶來的關愛。”彭超說。

日間照料中心 讓居民老有所依

2016年7月27日晚,家住戰旗東路九號院的失獨老人謝惠蓉在家中不慎摔倒,老人第一時間向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電話求助,中心主任周洪琴立即聯繫了老人所在社區兩名居民志願者,及時趕往老人家中詢問傷情。並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隨後同居民志願者一起隨同急救車將老人送到金沙醫院,幫助老人辦理入院手續。

經檢查,老人兩節腰椎骨裂,導致老人腹內積血,需先行靜養,暫時不能做手術。由於老人是失獨家庭,雖然有退休工資,但由於常年有病,導致家庭生活壓力較大,這次的入院費用對老人來說也是很大的壓力,為此周洪琴積極與骨科負責人協調,說明老人的實際情況,骨科主任在向醫院彙報後,將出診費減半,並在護理費上給予了一定的優惠。同時,中心也到戰旗社區為老人積極爭取政策資源,希望能為老人就醫減輕經濟壓力。在社區、醫院、熱心居民的關愛下,謝惠蓉得到積極的治療。

類似謝婆婆這樣的案例,在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並非個案。記者從戰旗社區瞭解到,社區老年人不僅可以在日間照料中心體驗到各種按摩器械,中心還會定期組織志願者上門,探訪關心老人生活情況,為老人做健康諮詢。“有了日間照料中心後,社區老人可以積極參與社區和中心組織的活動,讓老人們更好地瞭解社會、融入社區,交流溝通也更為便利。社區通過照料中心這個平臺,能更及時掌握老人的動態,提高了老齡工作的有效和實效性。”戰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主任周洪琴說。

不僅如此,戰旗社區還引進了“鄰里互融”專案,專人負責對社區內獨居、失能、高齡老人的入戶走訪,社區、社會化組織機構、志願者等均參與其中,通過瞭解老人家庭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精神需求等,制定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

金色陽光計畫 實現助人自助目的

84歲的易世群老人,家住石人北路社區清溪東路80號院。老人身患多種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由於老伴過世早,且沒有子女,身邊一直沒有專人照顧。在親戚的幫助下,易世群老人住進石人北路社區托老所。“在這兒她不但能吃好住好,還有醫護人員看護,我們放心多了。”易世群的親戚告訴記者。

“我們社區老年人口多,為老服務需求很大,社區立足這一實際情況,主要鎖定老年人這一服務物件,按照‘政府支援引導、機構分工協作、群眾積極參與’的運作模式,以社區照顧為主線,靈活運用小組工作和個案工作法,策劃實施了‘金色陽光計畫’。這個計畫包括三個項目,分別是享受陽光、追逐陽光和陽光心晴。”石人北路社區書記王琮說。

“享受陽光”專案是以“居家養老、社區照顧”理論為支撐老年社會工作。目的是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得到專業的服務。社區主要提供的服務有老年人全托、白托、臨托,送餐等,創新推出了“1+8”特色服務模式,即一個基礎服務專案加八個專業服務專案,基礎服務專案包括老人室內衛生、老人用品清洗、老人個人衛生、照顧飲食、陪同或幫助購物、陪同就醫、病期護理、閱讀報刊;專業服務專案包括法律諮詢、健康管理、營養膳食、心理諮詢、便捷服務、專項服務、運動指導、定期交流。讓老人們在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實。

“追逐陽光”專案是運用“增能”理論和社會支援網路開展的老年社會工作。主要目的是説明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以陽光的心態面對晚年生活以及調動社會資源關心關愛老年人。而“陽光心晴”項目則是以“優勢視角”和“增能”理論為基礎開展的老年社會工作。通過挖掘老年人的長處和閃光點,樹立他們在生活中因為“老”而喪失的信心,鼓勵其以樂觀的角度去觀察問題,最終提高其願意解決問題的動機。

“金色陽光計畫老年社會工作是社區以增能者、教育者、組織者的角色通過運用各種專業社會工作方法,改善老人與社區的關係,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進老人的社區參與,通過老人的集體參與去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最終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社區書記王琮說。

華西社區報記者 董峰(圖片由府南街道辦事處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