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晚會的權力遊戲

作者|李春暉

當尚未揚名的郭德綱喊出“我要上春晚”, 春晚尚是一個權力符號。

上春晚, 對於小有名氣者, 是個權威身份認證, 代表著“組織”的認可;對於默默無聞者, 更有望一夜間在全國人民那裡混個臉熟。

但近幾年, 看春晚幾乎成了一場實況吐槽大賽, 靠春晚一夜成名的機會也少了。 甚至, 由於春晚的陌生面孔實在太多又太不出彩, 人們連八卦他們“神秘背景”的熱情都喪失了。

衛視跨年晚會, 在央視春晚的一枝獨秀後, 推出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在2010年的巔峰時期, 有11台跨年晚會供觀眾選擇。 但這個燒錢遊戲很快就讓小玩家苦不堪言, 隨著監管部門的政策收緊, 越來越多衛視退出了“跨年晚會”之爭。

萬萬沒想到, 接過“晚會”這杆槍的, 是互聯網公司。

上周在北京奧體中心, 硬糖君參加了由直播平臺映客主辦的“櫻花女神盛典”, 李宇春、張靚穎、劉嘉玲等一線明星悉數到場。

據悉, 當晚有超過1200萬線民通過映客app收看了直播。

近兩年的大型晚會, 越來越少電視臺操刀, 而更多是互聯網公司主辦。 當然, 名字也得互聯網化, 不能再是什麼“聯歡”、“晚會”, 而代之以“盛典”、“之夜”。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流變。

從去年阿裡的“雙11晚會”, 到今年映客的“櫻花女神盛典”。 為什麼互聯網公司會對“晚會”這個傳統綜藝形式如此著迷?“晚會”權柄的移交意味著什麼?

而“晚會經濟”背後, 究竟有著怎樣的遊戲規則?

誰來辦晚會?

追溯晚會的權柄移交, 除了央視春晚、衛視“跨年晚會”這種仍活躍在我們身邊的老戰士, 不得不提的還有已成歷史塵埃的——“同一首歌”, 其興衰嬗變, 是一代“晚會”的標本。

創辦於2000年的《同一首歌》, 曾是央視的名牌欄目, 國內最具知名度的音樂品牌。 該節目的形式就是請來大家熟悉的歌手, 唱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老歌。

其更顯著的特色是走進基層城市、與地方政府合辦各類主題的公益演唱會。 2006年元旦播出的《同一首歌》走進沙縣收視率高達5.18%, 刷新了收視記錄。

2013年, 《同一首歌》正式停播。 官方說法是響應上級部門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號召。 但事實上, 該節目2009年就已經不在央視播出, 只是在地方上仍不時有打著“同一首歌”旗號的大型演出。 至於是誰在操作, 就不得而知了。

晚會是一個巨大的注意力經濟項目, 也是一台印鈔機。 硬糖君此前曾撰文指出, 央視春晚以千萬成本撬動數億廣告收入。 而衛視台之所以對辦跨年晚會樂此不疲, 很大原因也是廣告主的買單熱情。

從“同一首歌”到“跨年晚會”, 傳統電視臺辦晚會, 總離不開一個終極命題, 就是“誰來買單”。 作為媒體, 他們可以生產娛樂性, 卻無法自生產商業價值, 而需要依靠外力變現。 儘管觀眾對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植入越來越不耐煩。

而互聯網對晚會的介入, 首先改變了固有的晚會商業邏輯。 吸引廣告商不再是其重點, 最大限度吸引觀眾眼球才是他們要完成的kpi。

最先開始成規模、品牌化舉辦晚會的是視頻網站。 不論是優酷、愛奇藝還是騰訊視頻, 他們本身就既是播放管道、又是內容製造商,就像自製劇、自製網綜一樣,自製晚會也是同一商業邏輯下的產物。

去年的雙11晚會可能是迄今為止互聯網圈體量級最大的一場晚會,卡司較之央視春晚也並不遜色。為什麼阿裡要對一場晚會如此不惜血本?

歸根結底還是阿裡看到了娛樂對人們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如果阿裡想掌控未來,就必須先掌控這種力量。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曾經預言,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

這一判斷曾經作為一種預言出現的,現在則正成為現實,尤其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正被娛樂化所包圍,娛樂也製造了無數財富神話。

晚會的“新同質化時代”

娛樂之所以能成為影響經濟、甚至影響政治的力量,是因為其自帶傳播力。當我們討論一場春晚,我們其實在討論這個國家的風向。而當我們看一場互聯網晚會,其展現的是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是娛樂對消費的無限影響力。

在視頻網站之後,隨著直播行業的異軍突起,其也成為熱衷辦晚會的“生力軍”。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改造一切”的互聯網,似乎並未給晚會帶來多少全新氣象。

當然,更高科技的燈光舞美,全新的線上線下互動,以及互聯網的財大氣粗……這些他們都是不缺的。但晚會看起來,還是那個晚會。

隨著一線直播平臺紛紛發力“泛娛樂”,爭奪頭部內容,“晚會”正成為直播行業的常態標配。

陌陌、YY、一直播等都舉辦過類似的年度盛典,主播們拼盡全力奪得獎項,平臺用一場宏大的盛典去頒獎,讓主播走紅毯。但年度盛典,除了製造一場平臺使用者的金錢狂歡遊戲,是否還能有更多的衍生價值出現?

一線直播平臺普遍已經意識到打造自有IP的重要性,都在晚會極力推送自家主播。但可能是形勢比人強,這些“晚會”更多還是要靠真正的明星來吸引流量,而晚會內容也多集中於歌舞表演。

事實上,現在主播的才藝五花八門幾乎令人拍案稱奇,難道真就不能探索出全新的晚會表演形式嗎?

另一方面,晚會的後續衍生價值,長期被忽視。各大平臺的年度盛典,往往都是走到主播贏得勝利,頒獎盛典之後便結束了。比賽週期全部都放在了PK上面,最後的盛典也只有兩三天,便沒了後文,主播的熱度和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粉絲想要看的還是在主播自己的直播間裡。

儘管每一家直播平臺都在高喊“差異化”,但“同質化”或許也是一種無可奈何。可以探索的方向都在眼前,用戶的喜好也早被反復分析。當直播不再是一個新奇事物,直播的敵人到底是誰?什麼內容才是使用者“不變心”的所愛?

映客櫻花女神的比賽中,9大賽道的女神們各出奇招,不僅在直播間與粉絲們互動,絕大部分女神們的晉級方式,還與短視頻掛鉤。比如創意女神的晉級條件就是,短視頻累積觀看人數加上點贊、評論人數以及投票數的總和,來進行積分排名。不難看出,櫻花映客女神的選拔既拼人氣也拼創意,最後能晉級中間賽的各位主播,大都是優質的UGC內容生產者。

如果跳出直播間,市場對於網紅主播的認可度相對還是比較低的。因此,各家平臺都會想藉由年度盛典來打造出平臺黃金主播,至少捧出一個頂級的、具有全網知名度的主播出來。但這顯然不是靠一台晚會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前後資源配合產生聯動效應。

晚會,還能造星嗎?

當李宇春作為壓軸嘉賓登上“映客櫻花女神盛典”的舞臺,其選歌別有深意。《存在感》的歌詞靈感來自安迪·沃霍爾的“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明星”,剛好與主推女神主播的映客直播特色暗合。

讓映客的“晚會”顯得與眾不同的,是其群星閃爍背後的“造星”野心。

映客將“晚會”定名為“櫻花女神盛典”,是因為此前映客進行了一系列玩法創新的“櫻花女神”主播海選活動。

從4月24日到5月27日,歷時一個多月,映客斥資上億打造出“櫻花女神”這一超級IP,開啟“直播+綜藝”的形式。這場斥資上億打造的最美IP不僅推出了國內首檔純直播日播綜藝《櫻花學院》、也是首個打通直播、綜藝、線下盛典產業鏈線上線下的新型直播節目類型,活動更是吸引到華為榮耀手機的參與,推出了不少榮耀+櫻花女神的新玩法。

在《櫻花學院》中,僅活動官方直播間的同時線上人數就超過50萬,並收割了78萬映票。

而在盛典上,劉嘉玲與映客創始人兼CEO奉佑生共同為映客櫻花女神們頒獎。不難看出映客以明星流量帶動主播流量的打算,請明星為主播月臺,從依靠明星到打造明星。

據悉,所有贏得映客櫻花女神冠軍的女神主播,將會經歷線下的專業培訓養成,參與錄製櫻花女神專屬主題曲《綻放吧,女神》,並且將在自己的直播間裡上線自己的專屬虛擬禮物。所有賽道上進入前五的女神主播,都將擁有櫻花女神專門標識。

眼看視頻網站從購劇全面轉向自製,模式類似的直播,與其爭奪IP,顯然還是自造IP更划算和長久,但並不是所有直播平臺都有能力自造IP的。

據權威報告《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全景報告2017Q1》顯示,從使用者規模、使用者構成來看,映客目前排在直播行業的第一位,穩居行業第一陣營。其中映客月度使用者規模達到近三千萬,同同比增長率204.3%的增長率遙遙領先其他平臺。不難看出映客是有實力去自造IP的。

而從映客對櫻花女神IP的打造也可以發現,這種IP開發,必須形成產業協同效應,以鏈條形式一以貫之。映客此次打造櫻花女神這一IP,從海選到直播綜藝,從主題曲到集中培訓,從線上投票到線下盛典,映客正在試圖打通從內容孵化、內容製作、明星培養、輸出平臺和衍生品開發的全娛樂產業鏈條。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獲取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困難。僅憑在一台晚會中露臉而造星的年代一去不返,哪怕是春晚。而採取直播綜藝等形式先累積熱度,再以“晚會”為爆破點,瞬間引爆,或許是新時代的晚會造星法則。

映客的櫻花女神,其實也折射出整個直播行業的“造星”野心。每一代人的代際變遷,都將催生出一代人的時代偶像。而每一次傳播平臺、娛樂形式的進化,也將重塑娛樂圈的版塊崛起。

晚會,作為最能顯現主辦方肌肉和野心,交錯著星光璀璨和商業利益的主流綜藝形式,或許也是讓直播逐漸靠近主流生活方式的一條捷徑。

“映客的願景,要讓直播成為主流生活方式。”映客創始人奉佑生說。

而映客櫻花女神所實踐的這套“直播綜藝積累熱度+大型盛典單點爆破”的造星玩法,也為整個直播和娛樂產業,帶來了新的想像力。

他們本身就既是播放管道、又是內容製造商,就像自製劇、自製網綜一樣,自製晚會也是同一商業邏輯下的產物。

去年的雙11晚會可能是迄今為止互聯網圈體量級最大的一場晚會,卡司較之央視春晚也並不遜色。為什麼阿裡要對一場晚會如此不惜血本?

歸根結底還是阿裡看到了娛樂對人們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如果阿裡想掌控未來,就必須先掌控這種力量。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曾經預言,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

這一判斷曾經作為一種預言出現的,現在則正成為現實,尤其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正被娛樂化所包圍,娛樂也製造了無數財富神話。

晚會的“新同質化時代”

娛樂之所以能成為影響經濟、甚至影響政治的力量,是因為其自帶傳播力。當我們討論一場春晚,我們其實在討論這個國家的風向。而當我們看一場互聯網晚會,其展現的是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是娛樂對消費的無限影響力。

在視頻網站之後,隨著直播行業的異軍突起,其也成為熱衷辦晚會的“生力軍”。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改造一切”的互聯網,似乎並未給晚會帶來多少全新氣象。

當然,更高科技的燈光舞美,全新的線上線下互動,以及互聯網的財大氣粗……這些他們都是不缺的。但晚會看起來,還是那個晚會。

隨著一線直播平臺紛紛發力“泛娛樂”,爭奪頭部內容,“晚會”正成為直播行業的常態標配。

陌陌、YY、一直播等都舉辦過類似的年度盛典,主播們拼盡全力奪得獎項,平臺用一場宏大的盛典去頒獎,讓主播走紅毯。但年度盛典,除了製造一場平臺使用者的金錢狂歡遊戲,是否還能有更多的衍生價值出現?

一線直播平臺普遍已經意識到打造自有IP的重要性,都在晚會極力推送自家主播。但可能是形勢比人強,這些“晚會”更多還是要靠真正的明星來吸引流量,而晚會內容也多集中於歌舞表演。

事實上,現在主播的才藝五花八門幾乎令人拍案稱奇,難道真就不能探索出全新的晚會表演形式嗎?

另一方面,晚會的後續衍生價值,長期被忽視。各大平臺的年度盛典,往往都是走到主播贏得勝利,頒獎盛典之後便結束了。比賽週期全部都放在了PK上面,最後的盛典也只有兩三天,便沒了後文,主播的熱度和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粉絲想要看的還是在主播自己的直播間裡。

儘管每一家直播平臺都在高喊“差異化”,但“同質化”或許也是一種無可奈何。可以探索的方向都在眼前,用戶的喜好也早被反復分析。當直播不再是一個新奇事物,直播的敵人到底是誰?什麼內容才是使用者“不變心”的所愛?

映客櫻花女神的比賽中,9大賽道的女神們各出奇招,不僅在直播間與粉絲們互動,絕大部分女神們的晉級方式,還與短視頻掛鉤。比如創意女神的晉級條件就是,短視頻累積觀看人數加上點贊、評論人數以及投票數的總和,來進行積分排名。不難看出,櫻花映客女神的選拔既拼人氣也拼創意,最後能晉級中間賽的各位主播,大都是優質的UGC內容生產者。

如果跳出直播間,市場對於網紅主播的認可度相對還是比較低的。因此,各家平臺都會想藉由年度盛典來打造出平臺黃金主播,至少捧出一個頂級的、具有全網知名度的主播出來。但這顯然不是靠一台晚會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前後資源配合產生聯動效應。

晚會,還能造星嗎?

當李宇春作為壓軸嘉賓登上“映客櫻花女神盛典”的舞臺,其選歌別有深意。《存在感》的歌詞靈感來自安迪·沃霍爾的“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明星”,剛好與主推女神主播的映客直播特色暗合。

讓映客的“晚會”顯得與眾不同的,是其群星閃爍背後的“造星”野心。

映客將“晚會”定名為“櫻花女神盛典”,是因為此前映客進行了一系列玩法創新的“櫻花女神”主播海選活動。

從4月24日到5月27日,歷時一個多月,映客斥資上億打造出“櫻花女神”這一超級IP,開啟“直播+綜藝”的形式。這場斥資上億打造的最美IP不僅推出了國內首檔純直播日播綜藝《櫻花學院》、也是首個打通直播、綜藝、線下盛典產業鏈線上線下的新型直播節目類型,活動更是吸引到華為榮耀手機的參與,推出了不少榮耀+櫻花女神的新玩法。

在《櫻花學院》中,僅活動官方直播間的同時線上人數就超過50萬,並收割了78萬映票。

而在盛典上,劉嘉玲與映客創始人兼CEO奉佑生共同為映客櫻花女神們頒獎。不難看出映客以明星流量帶動主播流量的打算,請明星為主播月臺,從依靠明星到打造明星。

據悉,所有贏得映客櫻花女神冠軍的女神主播,將會經歷線下的專業培訓養成,參與錄製櫻花女神專屬主題曲《綻放吧,女神》,並且將在自己的直播間裡上線自己的專屬虛擬禮物。所有賽道上進入前五的女神主播,都將擁有櫻花女神專門標識。

眼看視頻網站從購劇全面轉向自製,模式類似的直播,與其爭奪IP,顯然還是自造IP更划算和長久,但並不是所有直播平臺都有能力自造IP的。

據權威報告《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全景報告2017Q1》顯示,從使用者規模、使用者構成來看,映客目前排在直播行業的第一位,穩居行業第一陣營。其中映客月度使用者規模達到近三千萬,同同比增長率204.3%的增長率遙遙領先其他平臺。不難看出映客是有實力去自造IP的。

而從映客對櫻花女神IP的打造也可以發現,這種IP開發,必須形成產業協同效應,以鏈條形式一以貫之。映客此次打造櫻花女神這一IP,從海選到直播綜藝,從主題曲到集中培訓,從線上投票到線下盛典,映客正在試圖打通從內容孵化、內容製作、明星培養、輸出平臺和衍生品開發的全娛樂產業鏈條。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獲取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困難。僅憑在一台晚會中露臉而造星的年代一去不返,哪怕是春晚。而採取直播綜藝等形式先累積熱度,再以“晚會”為爆破點,瞬間引爆,或許是新時代的晚會造星法則。

映客的櫻花女神,其實也折射出整個直播行業的“造星”野心。每一代人的代際變遷,都將催生出一代人的時代偶像。而每一次傳播平臺、娛樂形式的進化,也將重塑娛樂圈的版塊崛起。

晚會,作為最能顯現主辦方肌肉和野心,交錯著星光璀璨和商業利益的主流綜藝形式,或許也是讓直播逐漸靠近主流生活方式的一條捷徑。

“映客的願景,要讓直播成為主流生活方式。”映客創始人奉佑生說。

而映客櫻花女神所實踐的這套“直播綜藝積累熱度+大型盛典單點爆破”的造星玩法,也為整個直播和娛樂產業,帶來了新的想像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