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莆田這個小村子,出了很多大人物,都是姓陳的……

莆田自古有文獻名邦之美譽, 出了很多文化名村名人, 其中位於荔城區綠心的東陽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初建村距今有600多年歷史, 東陽村學風濃厚, 從明初至清末先後出了11名進士、21名舉人、11名貢生。 如今村裡保存了眾多明清古民居, 人文氣息濃厚, 許多古建築如禦史第, 司馬第, 瑞慶祠, 德基祠, 陳氏宗祠等等都很具有研究價值。

東陽古村是莆田一處不可多得的人文美景, 據有關最新規劃, 該村若干年後極有可能不復存在, 到時僅保留一些特色民居古建築, 其他住宅跟農田連片挖出一個全新的東陽湖。

在拆遷來臨之前好好來看一下這個村, 那種特殊的氣質深深吸引了我。

先來看看那莆田估計獨一無二的橋上亭——迎旭亭。

莆田綠心河網密佈, 江面寬闊, 據傳這個橋還沒修之前兩岸的聯通都是靠漁船渡江。 這片江水寬而平靜, 自西向東, 兩岸荔枝樹成蔭。 每每晨時日出東方, 陽光灑在江面上倒映金碧輝煌。 有甯海初日之氣象。

後來修了一座高聳的古橋並在上面修了一個迎旭亭, 用於給村民觀賞江景休憩之用。 這樣的橋上亭在莆田也是不多見的。

亭子是經典的對策格局。牌匾寫著迎旭亭,整個亭子精心雕刻,旁邊還立了捐款的芳名榜,和幾塊碑文上面寫道:木蘭溪水漲 濠浦春光新 幾個大字。

隨著交通物流的日漸發達,許多大型貨車也在此橋來回同行,後來為了保護橋的安全,設了限高禁止大貨車通過。

頂著陽光的剪影背景也是極美的。

在拍橋亭的時候碰到一個阿伯往河裡倒豆腐渣,他說他是做豆腐的,本地經營著一家小豆腐攤幹了30多年了,見證著這裡的變遷,以前他們家的豆腐渣都是低價賣給鴨場主的,作為鴨子的輔食來吃,別看只是豆腐渣,他的營養比稻穀還高,最近一段時候臨近幾個鴨場都整頓關閉了,老人豆渣沒地方處置,趕緊趁著豆腐渣還新鮮拿到江邊橋上來投放,免費給江裡的魚做餌料,也算廢物利用。

東陽村位於莆田綠心腹地,木蘭溪延壽溪在這邊附近都有支流水系分佈,水網密集,可以說這裡就是莆田的魚米之鄉。在古時候這裡的河道也是商貿繁華的交通要道。

過橋後沿著貼江村道走過500米一個路口立了幾塊石碑,轉場進去,這裡有個宮廟,據說東陽村華僑眾多,其中一大塊分支去了新加坡,如今新加坡那裡也有一個跟這裡一模一樣的宮,後來裡面的老人不讓拍,所有不多做介紹了。

東陽村靠著密集的水網,重點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一種就是連成一大片,望不到邊,稀稀疏疏的鄉村民宅點綴分佈在稻田之間,再過幾個月秋收,莆田的綠心就要變成黃心,風出稻花香。

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年輕男女從事農活了。

除了水稻,還有很多其他經濟作物,比如茄子。

原先田間石子小道澆灌成了水泥路,騎著三輪車通行更加順暢。

從田間再穿過幾座石橋,進入比較密集的居住區。

因為水多這裡隨處可見湖水倒影,天河一色中間夾雜著一層波動生機的翠綠,渾然天成。

棄用的水泥船碼頭邊停靠著,船上都長草了。

沿江隨處可見漂亮的水邊倒影。

從村部委的房子一過幾棟特色聯排的古建築十分搶眼。相傳莆田東陽村浮山陳氏出了明代陳道潛、陳岳、陳文滔、陳雲衢、陳敘、陳志、陳應元,清代的陳汝亨、陳汝梅、陳雲章、陳池養等11名進士,在莆田科舉文化中傳為佳話。

東陽村也培養出著名舉人陳瑞、陳喬齡、陳椿齡等。陳瑞,字孟玉,號少村,陳岳從弟,曆官甯國府宣城(今屬江西)教諭,遷江西廬州府巢縣知縣。陳喬齡,字荔莊,陳雲章子,陳椿齡兄,父子兄弟皆文學家,著有《荔莊詩稿》。

陳椿齡,字荔農,陳雲章子,陳喬齡弟,清代文學家、藏書家,著有《荔農詩話》、《續莆陽文獻》等。今莆田浮山陳一派分佈亦甚廣。

東陽村所存明清居宅之多而完整,在全省也是少有的。下圖建築為禦史第。

慢慢走在這幾十米的青石小巷間,腦海裡浮現出隔牆之內書生家正在妙筆生花、吟詩作對。

陳氏宗祠位於東陽小學旁,因為大門緊鎖只能拍個照面大家看看。

亭子是經典的對策格局。牌匾寫著迎旭亭,整個亭子精心雕刻,旁邊還立了捐款的芳名榜,和幾塊碑文上面寫道:木蘭溪水漲 濠浦春光新 幾個大字。

隨著交通物流的日漸發達,許多大型貨車也在此橋來回同行,後來為了保護橋的安全,設了限高禁止大貨車通過。

頂著陽光的剪影背景也是極美的。

在拍橋亭的時候碰到一個阿伯往河裡倒豆腐渣,他說他是做豆腐的,本地經營著一家小豆腐攤幹了30多年了,見證著這裡的變遷,以前他們家的豆腐渣都是低價賣給鴨場主的,作為鴨子的輔食來吃,別看只是豆腐渣,他的營養比稻穀還高,最近一段時候臨近幾個鴨場都整頓關閉了,老人豆渣沒地方處置,趕緊趁著豆腐渣還新鮮拿到江邊橋上來投放,免費給江裡的魚做餌料,也算廢物利用。

東陽村位於莆田綠心腹地,木蘭溪延壽溪在這邊附近都有支流水系分佈,水網密集,可以說這裡就是莆田的魚米之鄉。在古時候這裡的河道也是商貿繁華的交通要道。

過橋後沿著貼江村道走過500米一個路口立了幾塊石碑,轉場進去,這裡有個宮廟,據說東陽村華僑眾多,其中一大塊分支去了新加坡,如今新加坡那裡也有一個跟這裡一模一樣的宮,後來裡面的老人不讓拍,所有不多做介紹了。

東陽村靠著密集的水網,重點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一種就是連成一大片,望不到邊,稀稀疏疏的鄉村民宅點綴分佈在稻田之間,再過幾個月秋收,莆田的綠心就要變成黃心,風出稻花香。

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年輕男女從事農活了。

除了水稻,還有很多其他經濟作物,比如茄子。

原先田間石子小道澆灌成了水泥路,騎著三輪車通行更加順暢。

從田間再穿過幾座石橋,進入比較密集的居住區。

因為水多這裡隨處可見湖水倒影,天河一色中間夾雜著一層波動生機的翠綠,渾然天成。

棄用的水泥船碼頭邊停靠著,船上都長草了。

沿江隨處可見漂亮的水邊倒影。

從村部委的房子一過幾棟特色聯排的古建築十分搶眼。相傳莆田東陽村浮山陳氏出了明代陳道潛、陳岳、陳文滔、陳雲衢、陳敘、陳志、陳應元,清代的陳汝亨、陳汝梅、陳雲章、陳池養等11名進士,在莆田科舉文化中傳為佳話。

東陽村也培養出著名舉人陳瑞、陳喬齡、陳椿齡等。陳瑞,字孟玉,號少村,陳岳從弟,曆官甯國府宣城(今屬江西)教諭,遷江西廬州府巢縣知縣。陳喬齡,字荔莊,陳雲章子,陳椿齡兄,父子兄弟皆文學家,著有《荔莊詩稿》。

陳椿齡,字荔農,陳雲章子,陳喬齡弟,清代文學家、藏書家,著有《荔農詩話》、《續莆陽文獻》等。今莆田浮山陳一派分佈亦甚廣。

東陽村所存明清居宅之多而完整,在全省也是少有的。下圖建築為禦史第。

慢慢走在這幾十米的青石小巷間,腦海裡浮現出隔牆之內書生家正在妙筆生花、吟詩作對。

陳氏宗祠位於東陽小學旁,因為大門緊鎖只能拍個照面大家看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