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顏氏家訓》的兒童教育經驗足可作為借鑒

我國古代教育經驗豐富, 結合今日教育環境條件, 許多足可作為借鑒。

現在兒童大多獨生, 家庭父母嬌生慣養, 過度保護, 片面催生特長,

期盼值過高等;幼稚園教育也有過早小學化和教育隨意化現象, 教學欠規範, 方式簡單注入等, 兒童教育問題多, 應該深刻反思, 亟需研究改進。

我國古代重視兒童教育

我國古代社會素來就有重視兒童教育的傳統。 比如,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 就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兒童教育思想家的傑出代表。 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一書中有對兒童教育所做的比較全面又系統的闡發。

顏之推生於西元531年南北朝時期, 他出身於名儒世家, 生逢亂世, 做過南梁、北齊、北周、隋四朝的官。 晚年, 他著有《顏氏家訓》20篇, 用來訓誡本族子弟, 肅正門風。 該書一出, 即被人們奉為家教規範, 流傳廣泛, 影響深遠。 《顏氏家訓》在《序致》、《教子》、《慕賢》、《勉學》等篇章中,

有對於兒童教育的深刻闡述, 這些闡述包括兒童教育的價值、內容、原則及方法等, 其中的許多思想觀點至今仍足資借鑒。

顏之推的兒童教育觀點

關於教育的目的, 顏之推強調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 他指出古人學習受教育, 強調的是“行道利世”, 也就是說掌握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 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而缺點是嚴重脫離社會實際, 培養出來的人常常是知識淺薄, 碌碌無能, 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他說今之學者為已, 要講究修身以求進。 不要培養出來的都是些清談家, 只知道尋章摘句的博士。 他認為應該培養對於國家有實際用處的人才, 他們都能夠精於一職, 有應世任務的能力,

而不是儒家的所謂“君子”、“聖人”。

關於培養的物件, 顏之推認為人分三品, 上智之人不教而成, 上智之人都是天賦的, 不用教就可以成為聖賢之人;下愚之人, 冥頑不靈, 雖教無益, 教育對他們說沒用;唯獨中庸之人, 最需要教育, 因為他們不教不知, 教而後能知。 顏之推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教育中庸之人, 讓他們能夠完善道德, 增長知識。 所以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 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 陷於“不知”的愚昧狀態。

關於教育內容, 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 為的是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型人才。 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 所謂“德”, 就是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 要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 所謂“藝”, 就是儒家的經學教育還要兼及“百家之書”還要習學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達到“德藝同厚”。

顏之推強調“五經”之外, 還須博覽群書, 通“百家之言”, 還宣導學習“雜藝”。 顏之推所說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 包括文章、書法、博弈、彈琴、算術、繪畫、醫學等等, 這些都是生活中有實用意義的。

顏之推強調“貴穀務本”, 讓兒童知稼穡之艱難。 須知“治官則不了, 營家則不辦, 皆悠閒之過也”。 這一點與孔子的“吾不如老圃”, 自己不重視農業勞動, 還說弟子樊遲“小人哉”的態度不一樣。

顏之推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

顏之推還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 他認為兒童年歲尚幼, 還處於“體性未定”的發展期,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宜於潛移默化。 他認為從兒童一懂事就應教育他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他特別指出:“人生小幼, 精神專利。 長成已後, 思慮散逸”, 就是說人在幼年, 精力集中, 而長大成人之後生活複雜, 思慮分散, 成人學習比不了幼年時的學習效果。 所以, “固須早教, 勿失機也”。

顏之推甚至還講究“胎教”, 他說“懷子三月, 出居別宮, 目不斜視, 耳不妄聽, 音聲滋味, 以禮貌節之”。 這樣的思想還是比較先進的。

教育方法上主張慈嚴並濟、均愛勿偏

教育方法上顏之推主張對兒童慈愛與嚴教相結合, 對子女一視同仁, 不要偏愛。 注重為兒童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注重性情陶冶。 他說“是以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久而自芳;與惡人居, 如入鮑魚之肆, 久而自臭也。 ”就像墨子所說的“染於蒼則蒼, 染于黃則黃, 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顏之推教育子女效果顯著

顏之推有三個兒子,四個孫子長大後都很有名氣,尤其是嫡長孫顏師古,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音韻學家、訓詁學家和文學家。六世孫有所謂“顏氏三卿”,顏真卿、顏杲卿、顏春卿,其中以顏真卿最著名,又號顏魯公,至今我們習學書法許多人都學“顏體”,學的就是顏魯公的《多寶塔》、《雙鶴銘》、《詩品三首》等。

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顏之推教育子女效果顯著

顏之推有三個兒子,四個孫子長大後都很有名氣,尤其是嫡長孫顏師古,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音韻學家、訓詁學家和文學家。六世孫有所謂“顏氏三卿”,顏真卿、顏杲卿、顏春卿,其中以顏真卿最著名,又號顏魯公,至今我們習學書法許多人都學“顏體”,學的就是顏魯公的《多寶塔》、《雙鶴銘》、《詩品三首》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