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李占軍回憶錄之一:懷念邊防軍人我的父親!

謹以此文紀念曾為全軍楷模北京軍區守備一師邊防部隊的前輩們!《李占軍回憶錄之一懷念邊防軍人我的父親》 作者:軍路專欄作者老兵營 本文主人公李占軍

父親是山,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 也鼓勵我挺直脊樑;父親是樹, 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會為我撐起一片蔭涼;父親是傘, 即使在風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讓一滴水珠落在我的身上;父親更是北斗, 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也能讓我辨明方向;父親更是海洋, 即使是在我一事無成的時候, 也會包容我, 把我納入他溫暖的胸膛。

時間飛逝歲月如梭, 暮然回首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已有十多個年頭了。 然而我們似乎從未分別, 儘管他老人家已在世界的另端, 可對他的牽掛和懷念一刻也未曾停止。

父親李世恩, 1935年11月出生于河南上蔡和店卓莊龍王廟村。 幼時家貧, 姊妹六個他排行老三, 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

靠一點薄田根本解決不了一大家子的生計。 吃了上頓沒下頓那已是常事, 無奈很多時候只能靠吃些麩皮和挖些野菜充饑。 就連穿衣能輪到哥姐穿爛的補丁補了再補的衣服, 勉強掩體能出門已經是不錯了。 解放後, 十五歲的他才進入了小學開始讀書識字。 由於家貧姊妹多, 被迫無奈才讀三年小學, 只好放棄學業開始和大人們起早貪黑的幹起了農活。 在那個年代不管你怎樣努力, 在一個多姊妹的家庭裡溫飽問題依然還是個大問題。 十九歲那年, 父母忍痛割愛把他過繼給了鄰縣農村(正陽縣)一遠房親戚家中(老倆口無子)做養子。 吃飯問題是解決了, 可是養父母年老多病, 家中的擔子全落到了他一個人身上。
家中唯一的勞動力田地的農活自然也由他一個人完成, 他那瘦弱的身軀支撐起了家的天空。 遇到農忙時節更是讓他極度疲憊, 曾幾度暈厥, 但憑著他堅強的毅力還是堅持下來。

或許有些事, 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有緣的是, 在養父母家中有幸認識了我母親, 並且從相識相知相愛最終倆人走到了一起, 共同擔起了這個小家共同擔起了照顧倆老的生活。

我的母親趙梅榮, 17歲那年, 步行百里一路艱辛來到正陽縣她的大姑家走親戚。 也正是父親的養父母家, 機緣巧合使他倆緣份天定的成了夫妻。 在那個家他們夫唱婦隨共同生活了兩年光景, 在56年正陽縣徵兵, 父親毅然報名參了軍開始了他人生的轉折。

當時父親的部隊隸屬21軍作為援朝部隊, 直接開赴朝鮮幫助做戰後重建工作。 57年部隊回國後又赴新疆平定叛亂轉輾山西榆次等地, 其一路艱辛可想而知。

父親曾歷任戰士、文書、會計, 後調入軍部財務處做會計工作。 這都跟他平時的刻苦學習是分不開的。

69年北京軍區組建守備一師時, 父親被調入了該師任後勤供應科會計、財務科長、後勤部副部長等職。

守備一師駐地, 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化徳縣秋林溝的深山之中。 荒山野嶺亂石嶙峋其氣候環境相當惡劣。 傳言那裡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 春天是黃毛乎乎(指大風伴黃沙), 冬天是白毛乎乎(指寒風伴雪花)。 那時正值五月, 小白楊剛抽出綠葉就會被突降的大雪無情覆蓋。 那裡, 周圍的大山都被軍用工事所佔據。 挖挖挖, 挖坑道、挖戰壕、挖反坦克壕。 防防防, 防蘇修、防美帝、防空襲。 屬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年代”

就在這廣袤無垠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 造就了一大批堅韌不拔大無畏的優秀軍人。 1979年, 黨中央特簽署檔全軍通報向“北京軍區守備一師黨委”學習活動。 解放軍報,戰友報全版宣傳學習他們“堅苦奮鬥、守衛邊疆、加強戰備”的刻苦精神。

十六年的駐守,十六年的犧牲,十六年的崢嶸歲月。換來了邊防的安寧,守來了中蘇兩國邊境的穩定,更迎來了駐地調防的佳音。1981年,守備一師正式調防準備後撤到山西省境內駐防。父親服從組織安排也加入了師調防指揮部,先期到達山西天鎮縣給部隊選址,找住房建營房後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工作,其出色的工作表現也經常受到上級領導的一致表揚!想想一個苦出身的農村娃,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這跟自身的努力和部隊的悉心培養是密不可分的。

1982年,父親轉業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也正是從軍改變了他整個人生的命運,接下來他被安置在老家駐馬店市,在地區建設銀行擔任會計科長、紀檢組長、工會主席等職。繼續發揮他的特長和部隊的優良作風,默默為家鄉的建設奉獻著自己的餘熱。

1997年父親退休了,本該可以安享晚年,可是事與願違,在2014的7月,他老人家還是劃上了人生的句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回想他一生的革命生涯,時常會讓人心生酸楚,在我心中,他吃的苦,他為革命的奉獻是難以衡量的。正因有千千萬萬個像我父親一樣的革命者懷揣著為新中國建設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鑄就了我們今天的“鋼鐵之師”!父親一一一您永遠是我心中的“大山”,永遠高高的屹立在我的心中......

解放軍報,戰友報全版宣傳學習他們“堅苦奮鬥、守衛邊疆、加強戰備”的刻苦精神。

十六年的駐守,十六年的犧牲,十六年的崢嶸歲月。換來了邊防的安寧,守來了中蘇兩國邊境的穩定,更迎來了駐地調防的佳音。1981年,守備一師正式調防準備後撤到山西省境內駐防。父親服從組織安排也加入了師調防指揮部,先期到達山西天鎮縣給部隊選址,找住房建營房後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工作,其出色的工作表現也經常受到上級領導的一致表揚!想想一個苦出身的農村娃,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這跟自身的努力和部隊的悉心培養是密不可分的。

1982年,父親轉業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也正是從軍改變了他整個人生的命運,接下來他被安置在老家駐馬店市,在地區建設銀行擔任會計科長、紀檢組長、工會主席等職。繼續發揮他的特長和部隊的優良作風,默默為家鄉的建設奉獻著自己的餘熱。

1997年父親退休了,本該可以安享晚年,可是事與願違,在2014的7月,他老人家還是劃上了人生的句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回想他一生的革命生涯,時常會讓人心生酸楚,在我心中,他吃的苦,他為革命的奉獻是難以衡量的。正因有千千萬萬個像我父親一樣的革命者懷揣著為新中國建設為革命事業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鑄就了我們今天的“鋼鐵之師”!父親一一一您永遠是我心中的“大山”,永遠高高的屹立在我的心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