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貨哺乳動物怎樣才能活過恐龍?

白堊紀末, 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送了恐龍們最後一程。 在曾經的地球霸主灰飛煙滅時, 苟且多時的哺乳動物們卻在浩劫中生存了下來, 並在灰燼中發展壯大——這樣的“哺乳動物發家史”, 你有聽過嗎?

藝術家筆下的行星相撞。

這個故事聽上去很合理, 但它很可能並不是全部的真相。 在分析了數百顆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 extinction event)前後的哺乳動物牙齒化石後, 芝加哥大學和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發現, 就“食譜”而言, 哺乳動物在大滅絕之前已經相當多樣了——而食性多樣性, 也正反映著物種的多樣性。 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1]。

以往的觀點認為, 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後才開始崛起。 最新的證據表明,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和恐龍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比起來, 現生哺乳動物要多樣得多。 大量的化石證據都表明, 哺乳動物在恐龍(鳥除外)滅絕後變得愈加多樣。 因此, 人們一直假設哺乳動物是直到大滅絕之後才開始發展壯大的。 ”論文通訊作者、芝加哥大學的大衛·格羅斯尼克爾(David Grossnickle)介紹道。

這一傳統觀點的核心在於“抑制”, 即恐龍那霸主一般的存在讓哺乳動物們無法發揮自身潛力, 長久以來抑制著它們的多樣性發展。

雖然小短手讓霸王龍顯得萌萌的, 但其實霸王龍是最強食肉動物啊~

臼齒化石背後的真相是?

但格羅斯尼克爾和同事卻在一類特別的化石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故事。 “臼齒能反映動物的取食習慣。 尖銳、刀鋒一般的臼齒對應的是肉食性,

而扁平的臼齒則更像是植食性的。 ”格羅斯尼克爾說。 取食習慣能反映該動物當時所佔據的生態位, 而這正是概括生態多樣性所需要的資訊。

他們研究了數百顆白堊紀末期到古近紀不同屬哺乳動物的臼齒化石, 並仔細統計了它們的外形資料。 結果發現, 在大滅絕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這些獸亞綱哺乳動物的臼齒就已經非常多樣了。

亞洲象屬、非洲象屬、乳此象臼齒對比示意圖

格羅斯尼克爾說:“我們認為哺乳動物, 尤其是囊括了大多數現生哺乳動物的獸亞綱動物, 在大滅絕前一千到兩千萬年時就已經興起了。 ”

白堊紀末期到古近紀初不同哺乳動物的形態空間佔領模式。圖中五種不同顏色代表五類古哺乳動物,圓點對應不同動物臼齒的形狀特質,反映動物的食性。越靠右代表該動物越接近以肉或昆蟲為食,靠左主要以植物為食或雜食。可以看到,在大滅絕(K-Pg extinction)之前,哺乳動物的食性已比較多樣。紅色:食肉形類;黑色:更猴形類;綠色:古有蹄類;藍色:早期真獸類,棕色為後獸類和獸下類。

同樣在大滅絕前已經欣欣向榮的,還有那些會開花結果的植物——也就是今天遍佈各處的被子植物。

“在多樣化的過程中,被子植物可能為當時的哺乳動物提供了新的種子、果實和授粉的昆蟲作為食物。”格羅斯尼克爾指出。

他們認為,促進哺乳動物們多樣性增加的因素更有可能是食物來源的增加,而不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恐龍提前“讓位”。

可溯源至白堊紀的英桐是常見的行道樹。

“我們特別研究了獸亞綱(Theria)的哺乳動物,現生的胎盤類和有袋類哺乳動物都在此亞綱中。而之前一些研究表明,異獸亞綱(Allotheria)下一些長得像齧齒類的哺乳動物——多齒瘤獸,在白堊紀結束前也已經很多樣化。這兩類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增加發生在同一時期,這支持了我們的觀點。”格羅斯尼克爾對科學人說。

早期的哺乳動物們莫名的都有點萌啊。

挑食死的早?

“隕石什麼的留給我們對付”這樣的死亡flag最終帶走了絕大部分恐龍,但哺乳動物也沒好過到哪裡去。“先前已有研究結果提示,哺乳動物也和恐龍同時經歷了大規模物種滅絕。

還有研究表明,當時大約85%的哺乳動物種類都滅絕了。”格羅斯尼克爾對科學人說,“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工作進一步說明,這次滅絕事件針對的是食性特殊的哺乳動物。例如,只吃肉的哺乳物種比什麼都吃的更容易滅絕。”在經歷過大滅絕之後,大部分食性專一的獸亞綱動物都銷聲匿跡了。

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前後,地球上就生存著這種乍看上去像老鼠的動物。它們名叫普爾加托裡猴,可能是最早期的靈長動物,不過後來滅絕了。

隨著新化石的發掘,考古學家們對恐龍和哺乳動物們並存的那段歷史也愈發瞭解。然而,這段故事依舊有待完善。“白堊紀的化石記錄參差不齊。其中有些時期能有很多化石,有些則只有零星幾個。”格羅斯尼克爾說,“因此,要完善獸亞綱哺乳動物的早期歷史,新化石的發現將會非常重要。”

在科學界,關於那個世界的爭論還將繼續:在大滅絕前,恐龍是否就已經“式微”了?恐龍和哺乳動物在當時有著怎樣的相互關係?這些問題依然有待回答。

白堊紀末期到古近紀初不同哺乳動物的形態空間佔領模式。圖中五種不同顏色代表五類古哺乳動物,圓點對應不同動物臼齒的形狀特質,反映動物的食性。越靠右代表該動物越接近以肉或昆蟲為食,靠左主要以植物為食或雜食。可以看到,在大滅絕(K-Pg extinction)之前,哺乳動物的食性已比較多樣。紅色:食肉形類;黑色:更猴形類;綠色:古有蹄類;藍色:早期真獸類,棕色為後獸類和獸下類。

同樣在大滅絕前已經欣欣向榮的,還有那些會開花結果的植物——也就是今天遍佈各處的被子植物。

“在多樣化的過程中,被子植物可能為當時的哺乳動物提供了新的種子、果實和授粉的昆蟲作為食物。”格羅斯尼克爾指出。

他們認為,促進哺乳動物們多樣性增加的因素更有可能是食物來源的增加,而不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恐龍提前“讓位”。

可溯源至白堊紀的英桐是常見的行道樹。

“我們特別研究了獸亞綱(Theria)的哺乳動物,現生的胎盤類和有袋類哺乳動物都在此亞綱中。而之前一些研究表明,異獸亞綱(Allotheria)下一些長得像齧齒類的哺乳動物——多齒瘤獸,在白堊紀結束前也已經很多樣化。這兩類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增加發生在同一時期,這支持了我們的觀點。”格羅斯尼克爾對科學人說。

早期的哺乳動物們莫名的都有點萌啊。

挑食死的早?

“隕石什麼的留給我們對付”這樣的死亡flag最終帶走了絕大部分恐龍,但哺乳動物也沒好過到哪裡去。“先前已有研究結果提示,哺乳動物也和恐龍同時經歷了大規模物種滅絕。

還有研究表明,當時大約85%的哺乳動物種類都滅絕了。”格羅斯尼克爾對科學人說,“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工作進一步說明,這次滅絕事件針對的是食性特殊的哺乳動物。例如,只吃肉的哺乳物種比什麼都吃的更容易滅絕。”在經歷過大滅絕之後,大部分食性專一的獸亞綱動物都銷聲匿跡了。

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前後,地球上就生存著這種乍看上去像老鼠的動物。它們名叫普爾加托裡猴,可能是最早期的靈長動物,不過後來滅絕了。

隨著新化石的發掘,考古學家們對恐龍和哺乳動物們並存的那段歷史也愈發瞭解。然而,這段故事依舊有待完善。“白堊紀的化石記錄參差不齊。其中有些時期能有很多化石,有些則只有零星幾個。”格羅斯尼克爾說,“因此,要完善獸亞綱哺乳動物的早期歷史,新化石的發現將會非常重要。”

在科學界,關於那個世界的爭論還將繼續:在大滅絕前,恐龍是否就已經“式微”了?恐龍和哺乳動物在當時有著怎樣的相互關係?這些問題依然有待回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