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好愛那個發脾氣的孩子,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1

說實話,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 想狂揍孩子一頓?

如若真誠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但是能夠管理好情緒的父母, 只是想想而已。

而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 真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很多父母常常會把孩子發脾氣當作是孩子不聽話, 或者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父母權威。

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其實, 孩子發脾氣, 都是有原因的。

而你真的能耐心去傾聽和找尋原因嗎?

前幾天, 帶兒子從外地坐高鐵回家, 路上有5個小時的路程。

剛剛有點新鮮勁, 之後小傢伙就說無聊。

而疲憊不堪的我們只想爭分奪秒地好好眯一會。

可興奮的孩子總是想找點好玩的。

我們耐著性子給他讀了故事書, 然後又讓他看了一會動畫片。

可一停下來, 他馬上又說感到無聊。

這時老婆選擇不理會, 而我也閉著眼睛休息會, 都沒有去理會他的感受。

沒想到他在座位上扭動了一會, 竟然哭了出來。

在高鐵的車廂內, 孩子大哭大鬧可不是好事。

我趕緊安慰住他, 可心裡就有點堵了。

看他那樣子, 真的想打他一頓。

因為我們好像已經想盡了辦法滿足他, 為什麼就不能守規矩, 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呢?

可轉念一想, 他又有什麼錯?

這麼長的時間, 讓他就那樣呆坐著?未免太不懂孩子的心了。

雖然不能吵鬧打擾他人, 至少父母要積極看到他情緒, 明白他的感受吧。

這時只能幫助他來調整一下情緒了。

我說帶他去走走, 看看餐車那有什麼好吃的, 希望幫助他走出這個壞情緒的中心。

有點小脾氣的他嘟著嘴強氣, 跟我說不想去。

我知道他是有點生氣, 小小吃貨怎麼會跟好吃的過不去呢?

繼續耐心地跟他說說話, 然後一起轉了一圈。

回來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小霜淇淋。

然後把旅途中地小玩具翻弄出來給他打發時間。

這一路上就沒有再吵鬧了。

我跟老婆說, “他哭的那一瞬間, 我真的想狠狠抽他屁股幾下。 但是又覺得這樣打罵的作用應該不會好, 反而會讓他大哭大鬧, 影響其他人。 ”

他要的其實就是父母的關注,

希望父母明白自己的感受, 然後耐心地接納。

當孩子發脾氣時, 我們常常徘徊在犯錯的邊緣。

2

孩子為何脾氣暴躁?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曾犯錯。

用自己的情緒取代孩子的情緒。

這是父母犯錯最大的地方, 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感到高興了,

因為我覺得很好。 ”

“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帶你是多麼的辛苦嗎?為什麼就不能聽話一點?”

“你總是這樣鬧, 我覺得你就是胡鬧, 就是找打。 ”

……

很多這樣的情形, 都是建立在“我”的感受之上, 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其實這個“理”往往是父母的標準, 而不是孩子的標準。

只看到孩子的正面情緒, 而拒絕接納孩子負面的情緒。

孩子笑著, 開心的時候就看到了, 願意跟孩子玩玩樂呵樂呵。

可是孩子一哭, 馬上就斥責, 不准哭。

孩子說自己害怕, 就說他膽小。

孩子說自己不喜歡, 就說多麼好, 多麼好, 一定要孩子接受才行。

要知道這些負面的情緒是合理的存在, 需要被接納。

自己的情緒容易失控,

一點就著。

很多時候, 我們為什麼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 跟那個生活過的原生家庭緊密相聯。

每個人內心都埋著一些情緒地雷, 有的人多, 有的人少。

有的人在不斷地排雷, 而有的人反而越積越多。

而孩子們的行為往往會成為導火索, 引爆你埋藏的情緒地雷。

而這樣的父母, 往往會在孩子內心埋下同樣多的情緒地雷。

很多年以後, 會發現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樣。

痛苦著你的痛苦。

3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1、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

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忽視壞情緒,要面對孩子的壞情緒。請耐心接納。

2、教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表達出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比如孩子生氣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幫孩子認識情緒,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

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3、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4

當然,不要覺得發脾氣的孩子不好,而從不發脾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其實孩子情緒壓抑,對成長的害處也不小。

最怕的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也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放棄自己。

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問他也是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比如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變得消沉,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裡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擁有糟糕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孩子的情緒,看上去好像是孩子的問題,其實跟家庭及父母有著直接的聯繫。

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傾聽孩子的內心……

3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1、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

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忽視壞情緒,要面對孩子的壞情緒。請耐心接納。

2、教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表達出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比如孩子生氣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有的孩子會說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幫孩子認識情緒,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

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3、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情緒問題更多。

4

當然,不要覺得發脾氣的孩子不好,而從不發脾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其實孩子情緒壓抑,對成長的害處也不小。

最怕的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也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放棄自己。

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問他也是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比如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變得消沉,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裡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擁有糟糕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孩子的情緒,看上去好像是孩子的問題,其實跟家庭及父母有著直接的聯繫。

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傾聽孩子的內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