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保險賠付為何這樣難?

“大嫂告訴二嫂, 農業保險就是好”, “天有不測風雲, 俺有農業保險”……在農村關於農業保險的宣傳牆並不少見, 種田靠天吃飯、農戶勞動脫貧, 其中保險保障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於認知上的差異、定損標準化的不足等因素, 如何保障農業生產“穗穗”平安, 仍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保成本還是保收益?

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給自家林地帶來的重創, 讓廣西福城鎮村民楊暉記憶猶新, “那是北海市自1971年以來遇到的超強颱風, 但更令我沒想到的是, 1000元上的保險, 保險公司賠了66萬餘元。 儘管抵不上預期收益, 但給生產生活提供了保障。

”他說。

楊暉“劫後餘生”的感歎, 也代表了不少農民在保險保障範疇上的普遍想法。

“廣西北海目前處於農業保險的起步階段, 大部分政策性險種是按照‘低保障、低收費、廣覆蓋’的原則, 保障成本、恢復生產, 並不保障預期收益。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北海分公司總經理楊建表示,

北海地區農業保險種類涉及水稻、林木、甘蔗、生豬、能繁母豬、大蠔、對蝦、馬鈴薯等, 其中一些是全國範圍內均可投保的險種, 也有大蠔等是北海地區的特色。

楊建以甘蔗為例說道, 甘蔗每年開春種植, 11月份收穫甘蔗榨糖, 期間要經歷7月份至9月份的颱風期。 每畝地正常的產量是8噸左右, 如果遭遇颱風, 產量可能只有4到5噸。 保險賠付的是農戶種植過程中各類成本支出, 對於未達到理想預期的收益並不在保險範圍之內。 幫助恢復生產與防止道德風險, 是農業保險在設計時考量的主要因素。

“針對保費收取的流程, 保險公司要與農戶簽訂保險合同, 待政府審核通過後, 才能獲得財政方面的撥款。

以大蠔養殖為例, 目前每畝保費是630元, 最高可賠償9000元。 其中保費由農戶出資20%, 其餘80%由自治區和縣政府共同支付。 ”他說, 由於不同地區的財政能力不同, 也會影響農業保險的覆蓋程度。

真實投保訴求難確定

“在農業保險方面縣裡的投入力度不小。 ”合浦縣財政局局長蘇遠輝說, 2016年按照1500萬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 以縣本級配資10%的標準, 財政局拿出來150萬元。 但全年縣裡的三家保險公司共簽下的農業保險約500萬元, 僅為預期保費的1/3, 財政撥款為50萬元。

為何現實與理想相差甚遠?有業內人士坦言, 農戶的投保訴求不確定性很大, “你去摸底時, 大家認為是好事願意上保險;你去收保費時, 有些人就動搖了。 而保險公司與農戶簽訂保險合同的金額,

直接決定著政府撥款配資的情況。 且預期投保規模, 對於保險條款設計至關重要”。

以珍珠養殖為例, 素有“西珠不如東珠, 東珠不如南珠”, 南珠就是合浦縣所產的珍珠。 隨著對南珠品牌的挖掘, 合浦縣正籌畫擴大珍珠養殖, 如何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是保險公司面臨的現實問題。

人保財險合浦縣支公司經理夏光偉介紹說, 首先是相關部門向保險公司提出產品需求;其次要與水產局等主管部門確定當年養殖規模, 走訪農戶摸底投保訴求與心理賠償額度;第三要與專業機構溝通計算每畝最大賠付額度;第四上報地方保險監管部門, 等待批復。 如果真實投保情況與摸底統計相差甚遠, 將給保險產品穩健運營帶來不確定性。

“術業有專攻, 農業保險條款設計是多方共同參與的結果, 並非保險公司一家的事。 ”夏光偉表示, 設計符合市場規律的保險條款, 需要投保農戶、產業研究機構、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 而保險公司的專業是在風險定價。

定損標準化是關鍵

一團亂麻找出線頭,理順農業保險的關鍵何在?業內人士認為,進一步提高財政農業保險保費比例,有助於農產品保足保全;要將保險意識從牆壁上寫進農民心裡,從“要我上保險”向“我要上保險”轉變。

針對保足保全,楊建表示,如果區域內有15萬畝的林地,只投保了5萬畝,再按照比例將指標分派到村,一旦遭遇颱風災害,很難確定一個村的哪塊地投了保險,容易發生相互扯皮的情況。“幾年前,颱風過後10畝林地的定損,我用了8個業務員算了10多天。樹木高矮不同,折損程度各異,農戶急切的心情能夠理解,但定損工作量確實不小,還可能影響農戶投保體驗。”

他認為,在保足保全的基礎上,通過定損標準化能夠提高賠付效率、提升投保體驗。“以大蠔為例,在保足保全的情況下,按照颱風級別,11級颱風每畝賠損100元、12級300元、13級1500元……17級以上賠損9000元,保險公司僅是抽查即可。”

他說:“在提高定損標準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區域地理特點。就林木而言,雖然目前廣西地區執行統一的保險費率與賠付標準,但沿海地區遭遇颱風的損失較大,應在產品設計時針對不同地區應進行調整”。

編輯丨豔 霞

校對丨許 寧

終審丨一 君

定損標準化是關鍵

一團亂麻找出線頭,理順農業保險的關鍵何在?業內人士認為,進一步提高財政農業保險保費比例,有助於農產品保足保全;要將保險意識從牆壁上寫進農民心裡,從“要我上保險”向“我要上保險”轉變。

針對保足保全,楊建表示,如果區域內有15萬畝的林地,只投保了5萬畝,再按照比例將指標分派到村,一旦遭遇颱風災害,很難確定一個村的哪塊地投了保險,容易發生相互扯皮的情況。“幾年前,颱風過後10畝林地的定損,我用了8個業務員算了10多天。樹木高矮不同,折損程度各異,農戶急切的心情能夠理解,但定損工作量確實不小,還可能影響農戶投保體驗。”

他認為,在保足保全的基礎上,通過定損標準化能夠提高賠付效率、提升投保體驗。“以大蠔為例,在保足保全的情況下,按照颱風級別,11級颱風每畝賠損100元、12級300元、13級1500元……17級以上賠損9000元,保險公司僅是抽查即可。”

他說:“在提高定損標準化的同時,還要注重區域地理特點。就林木而言,雖然目前廣西地區執行統一的保險費率與賠付標準,但沿海地區遭遇颱風的損失較大,應在產品設計時針對不同地區應進行調整”。

編輯丨豔 霞

校對丨許 寧

終審丨一 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