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歷史上看武大和華科哪個更輝煌?

武漢大學:

1893年11月29日, 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 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 以教育人才為先”,

故取“自強”二字。 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於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

開辦之初, 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 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武漢大學建校史存在爭議, 有觀點認為武大的建校史應從1913年武昌高師創辦算起。 )

1896年, 礦務、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 後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 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種語言。

1902年10月, 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 改名方言學堂。 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 方言學堂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 此後湖北時局動盪, 同年10月, 武昌起義爆發, 清朝迅速滅亡, 方言學堂無法立即複校, 武漢大學辦學中斷。

1913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後,

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範學校, 決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 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 改四部為8系, 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

1923年9月, 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範大學。

1924年, 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 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 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 改建國立武漢大學, 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

1929年2月, 法學家王世傑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 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於擁有的4大學院, 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

1930年3月, 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1932年3月, 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 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 武漢大學首開中國女大學生游泳課先河, 結束了封建社會禁止女大學生游泳的歷史, 轟動全國。 同年, 武漢大學體育由於成績顯著曾受到民國教育部表揚並通令全國大專院校, 授予時任體育、衛生主任為教會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體育教學方案執行人。

1935年, 學校開辦研究生教育。

1936年, 學校成立農學院, 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7年, 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 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 同年7月7日, 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

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 此後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佔領, 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 國共兩黨大量政治軍事人士雲集珞珈山校園指揮對日抗戰。

1938年, 因武漢會戰爆發, 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 農學院併入國立中央大學。

武漢淪陷後, 日軍將武大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同年9月1日, 國立武漢大學成立複校委員會。

1946年, 武漢大學恢復農學院, 設立醫學院, 並遷回武昌珞珈山, 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47年, 學校設立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 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49年武漢解放時, 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 繼續辦學。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並,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2年,南昌大學、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

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信部分,土木系建築設計部分併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土木系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今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出,參與組建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武漢大學大批學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當時的校長、知名教育家李達更是被迫害致死(導致武漢大學在此後14年間沒有校長),武大辦學實力再次受到沉重打擊。同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武漢大學開始走出低谷。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電腦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0年5月,武漢大學與法國政府代表團在武漢簽署《會談紀要》,武漢大學成為當時與法國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開了武漢大學與法國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在各領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文革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然而,由於其改革被認為過於激進(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有不少爭議),1988年4月,劉道玉被免職,此後武大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

1983年,成立新聞系。

1984年,成為中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並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舉行百年校慶盛典,同年10月舉辦了93’國際科學哲學與科學邏輯學研討會。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資訊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資訊學學院。

1995年,武漢大學成立新聞學院;同年,成為首批進入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資訊管理學院、數學與電腦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資訊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2001年2月13日,正式進入中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原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在武昌建校。當時新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建設。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發展對建設人才的需要,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指示精神,中南行政委員會決定在武漢建立華中工學院。

在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中,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 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力部分合併組成,是一所機電型的工科院校,8個本科專業,教師314人,在校學生2639人。

1953年建校時,物理學家查謙任院長,彭天琦同志任黨委書記。

1960年,華中工學院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學校整體實力已有較大提高,仍是多科性工科院校,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以教學為主。 6個系, 20個本科專業, 教師1097人, 職工1664人, 在校學生6087人, 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80年,國務院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 年開始實行學位制度。在1981年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點中,華中工學院有27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9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有12位教授擔任博士導師 。

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批准華中工學院10個碩士專業點、4個博士專業點、4名博士導師。研究生人數大幅度增加,1981年招收221人,1982年招收207人,1983年招收287人。到1983 年底,在校研究生人數636人。

1980年創辦中國語言研究所,1980年建立科技英語專業,成立外語系,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1986年,把工作重點轉到提高品質上來。學校領導提出:“全面提高品質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1984年7月13日,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

1984年12月26日,教育部在學校正式宣佈《關於華中工學院領導班子成員任免的通知》:李德煥任黨委書記,黃樹槐任院長,朱九思任名譽院長。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隸屬建設部領導。她的曆 史 可以追朔到50年代。她的前身是中南建築工程學校,由中南地區的鄭州高等工程學校 、武昌 高等工程學校、 浜 土木技校、長沙楚怡高等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工程學校、湘 鄉高等工程 學校等六所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師生合併成立。屬中南建築工程部領導。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並,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中南同濟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2年,南昌大學、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併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併成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

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信部分,土木系建築設計部分併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土木系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今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出,參與組建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併入中山大學。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武漢大學大批學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當時的校長、知名教育家李達更是被迫害致死(導致武漢大學在此後14年間沒有校長),武大辦學實力再次受到沉重打擊。同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後,武漢大學開始走出低谷。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電腦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0年5月,武漢大學與法國政府代表團在武漢簽署《會談紀要》,武漢大學成為當時與法國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開了武漢大學與法國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在各領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文革後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然而,由於其改革被認為過於激進(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有不少爭議),1988年4月,劉道玉被免職,此後武大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

1983年,成立新聞系。

1984年,成為中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並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築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舉行百年校慶盛典,同年10月舉辦了93’國際科學哲學與科學邏輯學研討會。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資訊工程學系合併,成立電子資訊學學院。

1995年,武漢大學成立新聞學院;同年,成為首批進入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1996年,成立旅遊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資訊管理學院、數學與電腦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資訊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2001年2月13日,正式進入中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原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在武昌建校。當時新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建設。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發展對建設人才的需要,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指示精神,中南行政委員會決定在武漢建立華中工學院。

在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中,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 湖南大學、廣西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力部分合併組成,是一所機電型的工科院校,8個本科專業,教師314人,在校學生2639人。

1953年建校時,物理學家查謙任院長,彭天琦同志任黨委書記。

1960年,華中工學院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學校整體實力已有較大提高,仍是多科性工科院校,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以教學為主。 6個系, 20個本科專業, 教師1097人, 職工1664人, 在校學生6087人, 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80年,國務院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 年開始實行學位制度。在1981年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碩士、博士授予點中,華中工學院有27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9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有12位教授擔任博士導師 。

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批准華中工學院10個碩士專業點、4個博士專業點、4名博士導師。研究生人數大幅度增加,1981年招收221人,1982年招收207人,1983年招收287人。到1983 年底,在校研究生人數636人。

1980年創辦中國語言研究所,1980年建立科技英語專業,成立外語系,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1986年,把工作重點轉到提高品質上來。學校領導提出:“全面提高品質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1984年7月13日,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是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

1984年12月26日,教育部在學校正式宣佈《關於華中工學院領導班子成員任免的通知》:李德煥任黨委書記,黃樹槐任院長,朱九思任名譽院長。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隸屬建設部領導。她的曆 史 可以追朔到50年代。她的前身是中南建築工程學校,由中南地區的鄭州高等工程學校 、武昌 高等工程學校、 浜 土木技校、長沙楚怡高等工程學校、長沙市政工程學校、湘 鄉高等工程 學校等六所學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師生合併成立。屬中南建築工程部領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