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鯛魚與羊群,舌尖上的中日語言有何差異?

翻開目錄, 《鯛與羊》一書儼然是舌尖上的中日文化大全——“鯛和駱駝”“白魚和凝脂”“愁煞人的魚和家畜”“國字和海魚”等字眼, 由“吃”及“文”, 從餐桌上追溯中日語言文字的源流, 趣談“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的差異。 《鯛與羊》中文版已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近日, 書籍作者、旅日華人作家、媒體人莫邦富作客鐘書閣, 以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為例, 與上海讀者分享他眼中的中日文化。

旅日華人作家莫邦富與讀者分享舌尖上的中日語言差異

中日語言表達的細微差異, 是莫邦富觀察兩地文化的入口。 他希望把語言中展露出來的日本文化特點, 以生動而有趣的例子記錄下來。 書名“鯛與羊”的由來是最常被問到的話題。 在莫邦富看來, 海中的鯛魚與陸地上的羊群, 前者最能代表日本的海洋文化, 後者則是中國大陸文明的表徵。

莫邦富正在給讀者簽名 

“中文字典裡, ‘鯛魚’的解釋很簡單——海裡的魚。 但日本字典中的解釋卻很豐富, 鯛魚是魚中之王, 因其味美色佳一向被視為名貴食材, 它的讀音又和‘可喜可賀’(めでたい)諧音, 自古以來便被用於喜慶宴席。 ”莫邦富說。 因其名貴, 日語中有句常用諺語“腐っても鯛”, 意指“即便腐臭了也是鯛魚好”。

而當這句諺語翻譯成中文時, 對應的語言表達則成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很有趣, 同樣是漢字, 日本用水產來表達諺語, 而我們則是用陸地上的動物或家畜來表達。 ” 莫邦富介紹,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速食店中, 餐桌上的杯子印滿了與“魚”有關的字, 比如鮗、鱩、鰰, 但中國人卻往往不識這些字, 因為這些字眼都是日本創造出來的“國字”。 海洋文明與農耕、畜牧文明的差異滲透進日常語言的各個角落。

《鯛與羊》中文版5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文裡, 帶有‘羊’字的都是非常好的詞彙, 比如羡慕的‘羨’、美麗的‘美’、繁體字的‘義’等。 ”莫邦富說, “羊大為美, 而當羊小的時候, 就表示衰弱、微小, 比如羸弱的‘羸’。 ”此外, 家庭的“家”字, 寶蓋頭之下是“豬”, 因為牲畜多, 寓意家庭豐足。 在他看來, 漢字中多“羊”“豬”, 是狩獵文化演變為畜牧文化、農耕文化的結果。

現場讀者提問

《鯛與羊》一書的雛形其實是莫邦富於上世紀80年代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日語時記下的讀書筆記。 “我學日語的時候, 沒有字典, 一直到大學畢業, 才擁有一本很小的簡易版字典。 於是, 習慣把不熟悉的內容記到卡片上, 編成冊子, 自己研究。 ”莫邦富說。 1985年, 他赴日本留學, 原先的讀書筆記被寫成論文發表在學術雜誌上。 後來, 又在以日語教師為讀者群的雜誌《月刊日本語》上長期連載。 連載結束後,反響不錯,於是集結成冊,先後由3家日本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次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鯛與羊》為中文版新書。

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提供 圖片編輯:朱瓅

文/張熠

連載結束後,反響不錯,於是集結成冊,先後由3家日本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次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鯛與羊》為中文版新書。

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提供 圖片編輯:朱瓅

文/張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