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商基金:減持新規劍指大宗過橋 短期有望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端午假期前最後一個工作日, 證監會、滬深交易所公佈了減持規定“升級版”, 新規從七方面“升級”, 劍指目前五類減持亂象。

去年1月, 證監會曾發佈《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 27日, 證監會又發佈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下文簡稱“新規”)。 儘管兩個規定名稱僅一字之差, 但“升級版”從股東身份、股票來源、減持通道等角度全面升級了監管措施。 而從主要調整的內容來看, 華商基金策略研究員張博煒指出, 本次新規著重規範了大宗交易“過橋減持”, 有望顯著提升市場整體的風險偏好,

內生增長穩健將逐步成為融資能力的重要基礎。

大宗過橋減持模式被封堵 短期有望提升市場風險偏好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答記者問時表示, 本次減持制度是在保持現行持股鎖定期、減持數量相關規則不變的情況下, 結合實踐中的新問題做出的調整和完善。

2016年以來, 據上市公司披露的減持交易資料顯示, 通過大宗方式進行的減持規模約3000億, 占全部減持規模近80%。 而本次的新規細則對大宗交易部分, 除了規定在任意連續九十個自然日內, 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外, 還要求大宗交易的受讓方在受讓後六個月內, 不得轉讓其受讓的股份。

華商基金張博煒指出,

由於目前大宗交易受讓方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承接打折股份後擇機在二級市場賣出以賺取價差, 如果受讓方鎖定6個月, 將承擔更大的市場波動風險, 此舉將明顯影響大宗過橋的減持模式。

目前, 中小創上市公司為減持的主要力量, 從2016年以來的減持結構上看, 中小創個股約占總規模的60%, 此次減持新規短期內或將弱化市場對中小創潛在減持壓力的擔憂。 從未來解禁結構看, 規模最大的定增部分今年三、四季度定增解禁總規模超過8000億, 2018年存量定增的總解禁規模超1萬億, 受制於總量50%的賣出限制, 理論賣出上限縮減一半, 這一預期有望顯著提升市場整體的風險偏好。

定增規模或將萎縮 內生增長穩健將逐步成為融資能力的重要基礎

新規對於定增業務在之前鎖定一年的基礎上, 進一步要求解禁後一年內減持不超過50%。 未來隨著減持難度的提升, 定增項目的參與業態可能受到顯著影響, 定增的整體規模或將進一步萎縮。

長期角度來看, 華商基金張博煒表示, 從前期再融資新規到此次減持新規, 政策的方向是希望上市公司聚焦主營業務、引導長期投資。 結合今年上交所年度報告中提到的今年將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可轉債、優先股等再融資品種發展壯大, 由於可轉債優先股等融資手段對公司質地要求較高, 未來內生增長穩健或將逐步成為融資能力的重要基礎, 行業龍頭有望持續享受制度紅利, 對於A股上市公司來說, 強者恒強的格局或將進一步深化。

以上觀點不代表投資建議,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