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遞鋪法庭:千年古驛開設心靈驛站

遞鋪法庭法官走訪昌碩街道銅山橋社區。 袁 霞 攝

浙江省安吉縣遞鋪鎮, 南宋時期處於都城臨安(杭州)通往建康(南京)的要道,

官府在此設立驛站, 專供公文傳遞人員和來往官員歇宿、換馬, 遞鋪由此得名。 安吉縣人民法院遞鋪人民法庭就坐落在這裡, 為建設“中國最美縣域”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務。

巧解心結 家事審判傾聽“吐槽”

李磊夫婦來自貴州, 在安吉打工10多年。 兒子留在老家讀書, 下半年升入高三。 2016年4月, 妻子趙芬聽說兒子早戀, 成績下滑, 打算辭職回家照管兒子, 可李磊死活不同意, 雙方鬧得很僵。

趙芬一氣之下, 訴到安吉法院要求離婚。 遞鋪法庭接案後, 負責人阮雁冰法官“多了一個心眼”。 多次找夫妻倆聊天, 傾聽兩人的抱怨、牢騷、憤懣, 終於切准了癥結。 原來, 李芬打拚多年, 已升至公司管理層, 收入比丈夫高得多。 這才是李磊反對妻子辭職回家陪兒子的“心結”。

阮雁冰為他們分析目前家庭遇到的難題, 尋找解決路徑。 經過多次耐心開導, 夫妻倆最終決定, 李芬回家陪兒子, 李磊繼續留在安吉打拼。 一個多月後, 夫妻兩人來到法庭撤回起訴。

“婚姻、贍養、繼承、撫養等家事糾紛, 雖然雙方在‘同一屋簷下’, 但不同於一般的民事糾紛, 帶有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 有著特殊的司法審判規律, 更需要人文關懷。 ” 阮雁冰談起了轉變家事審判理念的初衷。

該庭積極摸索家事審判新方式, 由三名女法官分別組成家事合議庭, 引入社會心理師等協助溝通, 努力採用生活化、人情化的方式來處理, 解開心結, 消除隔閡, 修復親情。

對經過合法傳喚、被告不到庭的, 該庭不是簡單地缺席判決,

而是設法與被告取得溝通, 瞭解真實的訴求和情緒, 便於掌握案件走向, 及時穩控不穩定因素。 對雙方爭奪孩子撫養權、家庭財產為主的案件, 以調為主、以判為輔, 力爭給出雙方均能接受的結果。

至於雙方情緒對立強烈, 甚至揚言過激行為的離婚案件, 該庭主動與村社、鄉鎮婦聯、“夕陽紅”幫幫團對接, 聯合採取疏導、防範措施, 穩定情緒, 淡化積怨, 力爭讓雙方好聚好散。

據悉, 去年, 遞鋪法庭共審結離婚案件131件, 無一件因矛盾激化引發成過激事件。

服務“創美” 辯法析理息訴止爭

2010年, 縣城河濱社區的40多戶安置房, 按照“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要求, 外牆裝飾採用統一的文化石, 裝修面積一致, 具體由社區組織落實。

中標的某石材裝修商戶負責房屋外牆文化石的張貼。

商戶提供文化石並承擔人工工資, 而所需的砂石、水泥等輔料, 均由房主提供。 完工後, 因該批安置戶有建房及裝修保證金1萬元, 社區將其中外牆裝飾應付部分的價款統一支付給了商戶, 每戶3950元。 40多戶入住樓房後, 仍有部分房主以沒有裝飾合同、面積不清等為由, 拖欠未付剩餘工程款, 雙方鬧起糾紛。

“雙方確未簽訂書面的裝飾裝修合同, 但商戶為外牆張貼文化石, 房主提供了砂石、水泥等輔料, 協助商戶對樓房外牆進行裝飾, 該行為表明, 雙方對房屋外牆裝飾裝修的意思表示, 達成了一致。 ”主審的王笑法官給欠款戶辯法析理。 法庭審理後, 認定雙方裝飾裝修合同實際成立, 並且商戶已履行完畢,

工程量固定統一, 故支持商戶的訴請, 解決了爭議。

近來年, 安吉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論發源地, 全面實施“美麗鄉村”提升工程, 大力加快舊村改造、集鎮建設步伐, 發展農家樂等休閒產業, 相應的拆遷安置協議、建材買賣合同、裝修裝飾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等糾紛, 明顯增多。 這些糾紛專業性強、成因複雜、矛盾較大, 不僅事關農民安居樂業, 而且關乎“創美”大局。

遞鋪法庭充分借助該院“五聯五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主動與鄉鎮人民調解、消費者協會等行業調解以及行政調解對接, 與律師駐院調解室聯手, 發揮矛盾糾紛“大調解”模式的威力, 盡力妥善化解糾紛, 做到案結事了。

探索破難 “一把尺子”妥審糾紛

隨著安吉縣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的加速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徵用規模越來越大,而土地補償費的分配,卻是個“燙手山芋”,由於村規民約與法律法規存在差異,常引發“農嫁居”、“農嫁農”等農嫁女與村民組“對簿公堂”的糾紛,而且利益衝突激烈。

“自2009年以來,共審理承包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647件,數量明顯上升,年均百件左右;類型呈現多樣化,過去主要集中在‘農嫁居’、‘農嫁農’的農嫁女或其子女未享受分配,現出現征地後緊急結婚入戶的女婿或媳婦訴求分配,以及征地後出生的孩子訴求分配等五類。”阮雁冰介紹說。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如何界定,目前法律法規尚無“標準答案”,法庭裁判如何確定“一把尺子”?

遞鋪法庭深入鄉鎮村組調研,確定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成果,作為衡量“尺子”,“股民”身份成為一個重要的參照條件,使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和份額的確定,有了相對公平合理的標準,實現了司法裁判與行政指導、村民自治的較好統一。去年該庭共審理此類91件,上訴僅3件。

為從源頭上過濾、減少此類糾紛,遞鋪法庭梳理形成了《關於農村承包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的調研》一文,提出建議和對策:各村按照在改制時確定的章程,對股份經濟合作社改制工作來個“回頭看”,發現有疏漏的,及時按照章程採取整改措施;落實縣“兩辦”檔,貫徹“調解前置原則”,村鎮須先行組織調解糾紛;切實執行留取5%的糾紛解決保證金制度,努力使各鄉鎮、村組將該類糾紛化解於訴前。(孫國華 朱 媚)

隨著安吉縣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的加速推進,農村集體土地徵用規模越來越大,而土地補償費的分配,卻是個“燙手山芋”,由於村規民約與法律法規存在差異,常引發“農嫁居”、“農嫁農”等農嫁女與村民組“對簿公堂”的糾紛,而且利益衝突激烈。

“自2009年以來,共審理承包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647件,數量明顯上升,年均百件左右;類型呈現多樣化,過去主要集中在‘農嫁居’、‘農嫁農’的農嫁女或其子女未享受分配,現出現征地後緊急結婚入戶的女婿或媳婦訴求分配,以及征地後出生的孩子訴求分配等五類。”阮雁冰介紹說。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如何界定,目前法律法規尚無“標準答案”,法庭裁判如何確定“一把尺子”?

遞鋪法庭深入鄉鎮村組調研,確定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成果,作為衡量“尺子”,“股民”身份成為一個重要的參照條件,使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和份額的確定,有了相對公平合理的標準,實現了司法裁判與行政指導、村民自治的較好統一。去年該庭共審理此類91件,上訴僅3件。

為從源頭上過濾、減少此類糾紛,遞鋪法庭梳理形成了《關於農村承包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的調研》一文,提出建議和對策:各村按照在改制時確定的章程,對股份經濟合作社改制工作來個“回頭看”,發現有疏漏的,及時按照章程採取整改措施;落實縣“兩辦”檔,貫徹“調解前置原則”,村鎮須先行組織調解糾紛;切實執行留取5%的糾紛解決保證金制度,努力使各鄉鎮、村組將該類糾紛化解於訴前。(孫國華 朱 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