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凝聚智慧與力量 服務創新與發展

對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說, 5月30日是個特殊的日子。

2016年5月30日,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發出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廣大科技工作者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排頭兵的號召。

“科技三會”強力推進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標誌著我國科技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國務院決定, 自2017年起, 將每年的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圍繞党和國家的中心任務,

瞄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創新報國, 引領發展。

為弘揚“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的精神, 激勵我區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爭做科技創新先行者, 切實擔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者, 為“三區一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連日來, 本報記者通過走近部分科技工作者, 傾聽他們的故事後, 於今日特推出專題報導, 以展示我區科技工作者風采。

孫嵐

科學技術是治病救人最得力的武器

孫嵐在進行“i123”粒子植入治療手術

近幾年, 針對腫瘤這一醫學難題, 一種先進的活體內照射放射治療技術在璧山區人民醫院推廣開來。 通過一根纖細的針頭, 將直徑0.8mm的藥物打進病人體內, 然後以5毫米為間隔精准後退, 並繼續打入, 這就是“I123粒子植入治療”技術。 而操作這一精細手藝的, 卻是區人民醫院的一位年輕醫生——孫嵐。

今年36歲的孫嵐, 安徽舒城人, 醫學博士畢業, 現任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 2012年, 他作為“千人計畫”高層次人才引進來到璧山后, 組建了區人民醫院腫瘤科,

並率先將“I123粒子植入治療”等最新醫療技術引進璧山。

“‘I123粒子植入治療’將低能量放射性核素研製成微小粒子, 植入腫瘤後, 能最大程度抑制、破壞並殺滅腫瘤細胞, 有著效果明顯, 損傷較小的優勢, 但是對醫生的手藝要求很高。 ”孫嵐向記者介紹, 這項技術的引進並不輕鬆, 由於操作難度大, 那個時候不僅在國內非常少見, 在國際上也極具挑戰性。 作為一個區級醫院的醫生, 將眼光放在該項技術的他遭受了不少人的質疑。

但是孫嵐十分執著, 他憑藉自身過硬的專業本領和積極的爭取, 于2014年成功將“I123粒子植入治療”引入璧山, 向人們展示了高超的技術手藝。 目前, 孫嵐每年都要完成上百例各種介入手術。

此外,

孫嵐團隊積極引進了“毫米波康復治療”、“惡性胸腹腔積液熱灌注化療”等新技術新項目, 並長期開展介入手術, 填補了璧山多項醫療技術空白。 與此同時, 他還在國內外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20餘篇, 其中SCI收錄論文17篇, 擁有國家專利2項。

“對我來說, 科學技術是治病救人最得力的武器。 在科學領域上積極探索, 才能讓醫學高速、長久地發展。 ”孫嵐說。

王丹膺

科學研究必須要耐得住寂寞

王丹膺在檢測摩擦材料的相關指數

2015年, 紅宇摩擦製品有限公司研發的“低噪音環保型車用摩擦材料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項由紅宇摩擦製品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丹膺組織研發的技術創新, 歷經三年, 累計投入研發資金1000萬元。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 對保障行車安全的摩擦材料也有了更高要求。 ”王丹膺說, 研製並生產新型環保高性能車用摩擦材料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也是汽車零部件製造業能否立足當下穩固長遠的重大問題。

然而,三年的研發中,王丹膺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他帶領團隊優化摩擦材料固有振動頻率、調整材料相對硬度減少蠕動噪音、改變模態頻率實現減震降噪等,突破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點,最終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公司新增年產值1.2億元。

王丹膺1994年參加工作,從技術員開始幹起,他一步一個腳印,20多年的時間裡,歷練了他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和過硬的業務素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先後被授予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璧山區十佳科技人員、璧山區創新能手等稱號。

王丹膺帶領團隊開發的陶瓷配方通過了長安汽車股份優先公司多輪驗證,實現配套,是紅宇摩擦製品有限公司進入長安轎車領域的第一款碟片產品;為一汽公司開發的後鼓“NAO配方”成功取代日本進口產品……目前,王丹膺帶領團隊已獲國家授權專利19項。

“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絕非朝夕之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王丹膺說,這就需要自身要能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劍,專心治研。

朱文群在查詢果樹管理相關資料

朱文群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葡萄產業是璧西十萬畝果木基地的主導產業,葡萄基地先後被授予“重慶市首批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中國優質葡萄之鄉”等,“璧山葡萄”獲得全國區域品牌價值評估4.89億元。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朱文群等一批農技工作者的努力。

朱文群是土生土長的璧山人,現任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她長期在基層從事科技宣傳、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及推廣工作。對果樹生產頗有造詣的她,將大量的新品種水果帶入璧山。

“璧山的土地十分適合葡萄種植,從2013年開始,我們前前後後引進了45個葡萄品種。”朱文群說,經過長期的實驗與觀察後,最終決定了“醉金香”“美人指”“蜜麗”等幾個主推品種,在璧山廣泛栽種。

除了新品種的引進,朱文群還積極投身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璧山有著高溫、高濕、寡日照的地域特點,極易引起葡萄病蟲害。”朱文群說,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她與團隊在2014年自創總結出了一種“飛鳥型”樹形修剪技術,並於2015年在全璧山推廣。

經實踐,這種修剪技術可以穩定結果部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從而使用藥量減少30%,也便於省力化操作管理和採收。

近年來,朱文群在工作中,堅持引導農民走良種+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推廣了60余項果樹技術,主持並參與了《葡萄霜黴病綜合防治技術示範推廣》《蜜麗葡萄標準化栽培技術示範》等20餘個市、縣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科技項目。

“璧山水果產業的發展,必須著手地區實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在保證產量的同時,也要對其品質安全把關。”朱文群說。

巫正鴻(左)為前來請教的學生釋疑解惑

巫正鴻

教書必須不斷學習和創新

他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他辛勤耕耘、刻苦鑽研,積極探索科技教育,影響和帶動周圍的老師,成為教師學習的楷模……他就是璧山中學教師巫正鴻。

巫正鴻執教30多年以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較高的教學水準,先後50餘次到各省市上公開課、研究課、示範課。長期的教學生涯,他形成了“嚴謹求實,注重授漁”的獨特教學風格。2007年被教育部關工委社區教育中心確定為“書香進校園”大型公益活動授課專家,2008年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首批特級教師送課下鄉的授課教師,2012年獲“重慶名師”稱號……

在工作中,巫正鴻潛心鑽研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積極參加教育科學科研,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新教育,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將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輔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指導青年教師。

30多年來,巫正鴻發表論文80余篇,主編及參加編寫的專著50餘部,近100次榮獲各種獎勵。在國家級科研課題中,他主持申報的《中師生學情現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重點課題二等獎;在市級科研課題中,他的論文《中學生人格現狀與分析》,獲重慶市教委頒發的優秀課題二等獎……

“我生來就是教書的,這輩子如果不教書,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只有在講臺上,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義所在。但教書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否則就要落伍。”巫正鴻說。

鄒小余(左)為農戶傳授水稻管護技術

鄒小餘

服務科技農業的“全天候專家”

廣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鄒小余從參加工作10多年以來,一直在紮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及時向農民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將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參加工作以前,鄒小餘在農村從事種養業,多年來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種養實踐技術和經驗,並且對農業、農村、農民都有著豐富的情感。

去年底,因突降暴風雪,廣普鎮坪中村100餘畝枇杷面臨發生凍害的危險,幸好鄒小余及時通知業主採取措施,才免受災害。

“早上起床發現惡劣天氣後,我立即通知業主在枇杷林中燒火堆增溫。”鄒小餘說,這樣可以防止氣溫驟降,果樹受凍。下午,鄒小餘又趕到現場,指導業主噴施防凍病營養液,恢復果樹長勢。

鄒小餘說,這100餘畝枇杷是他建議業主種植的,從樹苗的選購、栽植,到後期管護,他都全程參與,這片果林也是他的心血。

他是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技專家。僅去年,他下村時間達200天以上,用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和技術,大力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室內技術培訓80餘次,現場技術培訓120餘次,直接培訓群眾1000多人次,足跡遍及8個村、45個村民小組,被當地農戶親切稱為服務科技農業的“全天候專家”。

此外,鄒小餘還積極主動與市農業科學院特種作物所對接,在廣普鎮大力實施林下優質大豆繁殖、優質雙季高粱試驗示範,探索出“市科研單位+基層農技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化推廣體系機制。

近兩年來,鄒小餘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為農戶增產增收,先後篩選推廣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瀘糯8號”糯高粱等品種,推廣面積2000餘畝,為當地農戶增加收入200余萬元。

黃東在進行雲服務平臺調試

黃 東

一直行走在科研探索與實踐道路上

自2009年以來,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智慧城市發展之路。在中國,資訊技術研究者也紛紛投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資訊技術專業教授黃東便是其中之一。

黃東是重慶渝中區人,2016年初以教授身份來到璧山,並作為研究者在璧山發表了“一種雲環境下的無限Mesh網路安全認證架”等45項發明專利,大多用於我區及全市智慧城市建設及雲服務平臺架構。

“璧山高新區是國家級高新區,這裡自然變成了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對這些科技型人才來說,僅僅是一個分享、展示的平臺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必須將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城市連結起來,形成一個智慧化的大都市。”黃東說,在完成前期的基礎理論工作之後,他對大多數技術成果進行了轉化和推廣,其專利已經逐漸授權給多家公司,部分產品用於市區多個智慧區域的重點建設工程,獲得直接經濟效益近3000萬元。

從學生時代起,黃東就將自己對資訊科研的興趣變成了實踐,至今已經公開在SCI、EI等期刊發表論文28篇,國家發明專利公開授權102項。2013年,黃東曾作為特邀發明人,受邀參加了《第十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並作專題技術成果轉化的專題彙報交流。之後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的客座教授,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大規模超級計算資訊化平臺建設。

“在10餘年的資訊技術研究中,我牢固樹立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並重的原則,在理論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尋求理論成果轉化與實際工程需求的無縫結合,將所獲的工程經驗進一步上升為理論抽象。”黃東說,因此,他將本著高水準論文與發明專利並重的原則,一直行走在科研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

然而,三年的研發中,王丹膺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他帶領團隊優化摩擦材料固有振動頻率、調整材料相對硬度減少蠕動噪音、改變模態頻率實現減震降噪等,突破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點,最終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公司新增年產值1.2億元。

王丹膺1994年參加工作,從技術員開始幹起,他一步一個腳印,20多年的時間裡,歷練了他豐富的技術管理經驗和過硬的業務素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先後被授予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璧山區十佳科技人員、璧山區創新能手等稱號。

王丹膺帶領團隊開發的陶瓷配方通過了長安汽車股份優先公司多輪驗證,實現配套,是紅宇摩擦製品有限公司進入長安轎車領域的第一款碟片產品;為一汽公司開發的後鼓“NAO配方”成功取代日本進口產品……目前,王丹膺帶領團隊已獲國家授權專利19項。

“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絕非朝夕之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王丹膺說,這就需要自身要能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劍,專心治研。

朱文群在查詢果樹管理相關資料

朱文群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葡萄產業是璧西十萬畝果木基地的主導產業,葡萄基地先後被授予“重慶市首批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中國優質葡萄之鄉”等,“璧山葡萄”獲得全國區域品牌價值評估4.89億元。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朱文群等一批農技工作者的努力。

朱文群是土生土長的璧山人,現任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她長期在基層從事科技宣傳、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及推廣工作。對果樹生產頗有造詣的她,將大量的新品種水果帶入璧山。

“璧山的土地十分適合葡萄種植,從2013年開始,我們前前後後引進了45個葡萄品種。”朱文群說,經過長期的實驗與觀察後,最終決定了“醉金香”“美人指”“蜜麗”等幾個主推品種,在璧山廣泛栽種。

除了新品種的引進,朱文群還積極投身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璧山有著高溫、高濕、寡日照的地域特點,極易引起葡萄病蟲害。”朱文群說,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她與團隊在2014年自創總結出了一種“飛鳥型”樹形修剪技術,並於2015年在全璧山推廣。

經實踐,這種修剪技術可以穩定結果部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從而使用藥量減少30%,也便於省力化操作管理和採收。

近年來,朱文群在工作中,堅持引導農民走良種+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推廣了60余項果樹技術,主持並參與了《葡萄霜黴病綜合防治技術示範推廣》《蜜麗葡萄標準化栽培技術示範》等20餘個市、縣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科技項目。

“璧山水果產業的發展,必須著手地區實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在保證產量的同時,也要對其品質安全把關。”朱文群說。

巫正鴻(左)為前來請教的學生釋疑解惑

巫正鴻

教書必須不斷學習和創新

他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他辛勤耕耘、刻苦鑽研,積極探索科技教育,影響和帶動周圍的老師,成為教師學習的楷模……他就是璧山中學教師巫正鴻。

巫正鴻執教30多年以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較高的教學水準,先後50餘次到各省市上公開課、研究課、示範課。長期的教學生涯,他形成了“嚴謹求實,注重授漁”的獨特教學風格。2007年被教育部關工委社區教育中心確定為“書香進校園”大型公益活動授課專家,2008年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首批特級教師送課下鄉的授課教師,2012年獲“重慶名師”稱號……

在工作中,巫正鴻潛心鑽研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積極參加教育科學科研,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新教育,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將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輔導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指導青年教師。

30多年來,巫正鴻發表論文80余篇,主編及參加編寫的專著50餘部,近100次榮獲各種獎勵。在國家級科研課題中,他主持申報的《中師生學情現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重點課題二等獎;在市級科研課題中,他的論文《中學生人格現狀與分析》,獲重慶市教委頒發的優秀課題二等獎……

“我生來就是教書的,這輩子如果不教書,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只有在講臺上,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義所在。但教書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否則就要落伍。”巫正鴻說。

鄒小余(左)為農戶傳授水稻管護技術

鄒小餘

服務科技農業的“全天候專家”

廣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鄒小余從參加工作10多年以來,一直在紮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及時向農民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將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參加工作以前,鄒小餘在農村從事種養業,多年來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種養實踐技術和經驗,並且對農業、農村、農民都有著豐富的情感。

去年底,因突降暴風雪,廣普鎮坪中村100餘畝枇杷面臨發生凍害的危險,幸好鄒小余及時通知業主採取措施,才免受災害。

“早上起床發現惡劣天氣後,我立即通知業主在枇杷林中燒火堆增溫。”鄒小餘說,這樣可以防止氣溫驟降,果樹受凍。下午,鄒小餘又趕到現場,指導業主噴施防凍病營養液,恢復果樹長勢。

鄒小餘說,這100餘畝枇杷是他建議業主種植的,從樹苗的選購、栽植,到後期管護,他都全程參與,這片果林也是他的心血。

他是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技專家。僅去年,他下村時間達200天以上,用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和技術,大力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室內技術培訓80餘次,現場技術培訓120餘次,直接培訓群眾1000多人次,足跡遍及8個村、45個村民小組,被當地農戶親切稱為服務科技農業的“全天候專家”。

此外,鄒小餘還積極主動與市農業科學院特種作物所對接,在廣普鎮大力實施林下優質大豆繁殖、優質雙季高粱試驗示範,探索出“市科研單位+基層農技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化推廣體系機制。

近兩年來,鄒小餘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為農戶增產增收,先後篩選推廣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瀘糯8號”糯高粱等品種,推廣面積2000餘畝,為當地農戶增加收入200余萬元。

黃東在進行雲服務平臺調試

黃 東

一直行走在科研探索與實踐道路上

自2009年以來,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智慧城市發展之路。在中國,資訊技術研究者也紛紛投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資訊技術專業教授黃東便是其中之一。

黃東是重慶渝中區人,2016年初以教授身份來到璧山,並作為研究者在璧山發表了“一種雲環境下的無限Mesh網路安全認證架”等45項發明專利,大多用於我區及全市智慧城市建設及雲服務平臺架構。

“璧山高新區是國家級高新區,這裡自然變成了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對這些科技型人才來說,僅僅是一個分享、展示的平臺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必須將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城市連結起來,形成一個智慧化的大都市。”黃東說,在完成前期的基礎理論工作之後,他對大多數技術成果進行了轉化和推廣,其專利已經逐漸授權給多家公司,部分產品用於市區多個智慧區域的重點建設工程,獲得直接經濟效益近3000萬元。

從學生時代起,黃東就將自己對資訊科研的興趣變成了實踐,至今已經公開在SCI、EI等期刊發表論文28篇,國家發明專利公開授權102項。2013年,黃東曾作為特邀發明人,受邀參加了《第十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並作專題技術成果轉化的專題彙報交流。之後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的客座教授,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大規模超級計算資訊化平臺建設。

“在10餘年的資訊技術研究中,我牢固樹立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並重的原則,在理論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尋求理論成果轉化與實際工程需求的無縫結合,將所獲的工程經驗進一步上升為理論抽象。”黃東說,因此,他將本著高水準論文與發明專利並重的原則,一直行走在科研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