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百名作家寫章丘——繡江悠悠千古情

繡江河,又稱盲河、盲水, 是章丘境內最大的一條河。 因芹藻浮動、水紋若繡而得名。 它發源于明水以百脈泉為冠的諸多泉群, 由南向北奔騰而下, 穿村過鄉, 九曲回腸, 在繡惠金盤村與西巴漏河合流, 然後向北、向西, 穿過章丘古城, 流經“東方商人”孟洛川的家鄉舊軍村, 蜿蜒曲折三十多公里注入小清河, 東流入海。

千百年來, 繡江以她獨特的風姿, 寬廣的胸懷, 滋潤著兩岸的土地, 哺育著沿河的人民。 漫步繡江河畔, 宛然置身江南, 其上游的硯池、淺井村一帶, 是章丘有名的小江南, 這裡自古物阜民豐, 多得魚米之利。 夏日, 荷花綻放, 稻花飄香, 綠柳染煙, 沙鷗翔集, 景色蔚為壯觀, 有詩贊曰:“繡江之水清如許, 荷花香接稻花香”。 這裡盛產著名的明水香稻和白蓮藕。 明水香稻質粘香甜, 向有“一地開花滿坡香, 一家做飯四鄰香”之譽, 曾作為貢米向皇帝進貢。 1954年, 參加在印度舉行的國際香稻品種展,

以味美質優而名列榜首, 獲“世界香稻之王”殊榮。 “明水白蓮藕”是享譽國內外的藕中精品, 塊大色白, 質地細膩, 甜脆爽口, 嚼後無渣, 以其獨特的風味被人們所稱道。 李清照《如夢令》中的名句“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寫的就是幼年時期在此乘舟遊玩的情景。 你想, 章丘有如此豐美的泉水, 怎能不蘊育出一代詞宗呢?水勢豐滿的東麻灣、西麻灣群泉長年累月噴湧不斷, 匯成波濤洶湧的繡江河。 如今, 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 大框架大手筆治理江河, 在它的上游修建了母親廣場, 建成了融章丘各種文化元素於一體的大型開放式公園, 成了全區人民休閒娛樂的絕好去外。 在我國發源於山麓湖泊的眾多河流中,
像繡江這樣出自泉群, 妖嬈張揚於鬧市的河流, 堪稱天下奇觀!

繡江河水源遠流長, 右岸的相公莊東依連綿起伏的長白山脈, 這裡不僅是宰相故里, 而且是有名的鐵匠之鄉。 長白山上有著名的醴泉寺, 相傳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讀書處。

章丘八大景之“黌塘夜雪粉妝成”即相公莊巡檢村東邊的黌塘嶺。 一代名相房玄齡, 元代著名的政治家、詩詞曲家張養浩都出生於此。 過去, 這裡村頭樹下, 或誰家閑園子, 風箱一安, 幾塊磚一壘, 泥巴一糊, 一師兩徒, 或一師一徒, 腰裡圍塊圍裙, 將家家戶戶拿來需要補豁的、淬火的鋤鐮鍁钁等鐵傢伙往火裡一埋, 風箱一拉, 師傅掌小錘, 徒弟掄大錘, 叮叮噹當, 抵擋著迸濺的火星, 擊打著從白熾的火中用鐵鉗夾出的鐵傢伙。 一會兒功夫, 鋒利的鐵傢伙便打好了。 農民不用花太多的錢就可用此繼續從事生產。 鐵匠們靠著這精湛的手藝, 走遍大江南北, 闖關東, 走深州(在河北省), 下膠東, 直闖得長白山下旗幡揚。 真可謂“爐中生造化, 錘下定乾坤”。
如今的鐵匠之鄉雖然早已改用了空氣錘, 但章丘人那種勤勞、勇敢、拼搏奮鬥的精神卻像繡江河水一樣世代流傳。

水磨, 是古老的繡江河上曾經亮麗的一道風景。 據說, 僅從明水到繡惠金盤村這二十多華里的河道上, 就分佈著幾十盤水磨, 當時號稱七十二盤。至今,鄉間還流傳著“繡江河彎十八拐,晝夜十八盤”之說。這些水磨,主要是人們利用水利資源進行生產服務。解放以前,它以磨香為主;解放後,在党的領導下逐步破除迷信,香磨沒有了市場,才主要用於加工糧食,服務於農業生產。從 “五鳳潭”(今五孔閘)第一盤水磨北去,後營村、宮王村、繡源村、樊家村、宋家磨、四盤、三盤、金盤村,都有水磨。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盤水磨,因此地河堰高,故有“繡江第一堰”“章丘第一磨”之說。如果今日你來金盤村,還能看到當年殘存的磨堰。春日漸暖,積雪融化,河水上漲,拍岸起浪,水磨被水衝動發出巨大的轟鳴,在萬籟俱寂的春江月夜中聲傳數裡,不絕於耳,形成了章丘著名的八大景之一“繡江春漲水流聲”。章丘知縣鐘運泰有詩贊曰:“一天春捲千堆雪,三月晴轟兩岸雷”。

繡江河上的橋也各具特色。繡江由泉匯成河流,先過明水東門外的錦江橋,再穿中游的三義橋、金盤大橋、章丘古城的繡江大橋(又叫東關大橋),錦川大橋,後繞過口磨橋,回村大橋等蜿蜒北去。這些橋都是望江觀景的絕好之處,每座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中繡江大橋歷史最早,此橋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整座橋堅固無比,看上去古樸美觀。其建築結構之美倍受人們青睞,可與隋朝李春設計的趙州橋相媲美。橋身由九個立方洞組成,每個洞的兩邊是由一塊四五噸重的巨型三角石塊支撐,橋面是巨石連接而成,橋基由光滑平整的巨石鋪就,巨石下麵打有柳木樁子,河水流過,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遠在數十裡外就聞水聲隆隆,此之謂“繡江春漲水流聲。”當年韓國大使來此觀看後讚歎不已,親自畫圖帶回國後,由皇家博物館收藏。後來他再次來中國尋找當年的繡江大橋,由於改建重修,失去了昔日風采。那韓國人大哭了一場。由此可見繡江大橋在外國人心中的地位。現在的繡江大橋是鎮政府于1996年重建,遠遠望去,像一長虹臥波,壯美迷人。冬日早晨,溫暖的河水與寒冷的溫差使得河面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觀。站在橋上,但見水煙淼淼,霧氣蒸騰,宛若仙境一般。夏日,一個個小小的泉眼汩汩地搖曳著,在陽光下泛著泡泡,招來許多孩子嬉戲游耍,一隻只鴨子撲楞楞飛向遠處,或向岸邊去梳理自己的羽毛。橋下石洞裡,婦女們坐在石塊上把腳丫放在水中,或浣洗衣服;或拿一把梳子,把長長的頭發放在水裡去洗;或拿來麻線一邊納鞋底,一邊說笑;也有的老人拿一馬紮放在水中,手裡拿一書看著;小孩子們則一腚坐在水中,兩腳叉開,雙手去逮魚蝦……

春雨中的繡江河更是堪稱一絕,站在古城西門的錦川橋門樓上遠眺,但見細雨濛濛,河上似煙若霧,玉帶飄柔,河水輕吟淺唱。煙霧迷離之處,女郎山隱約其中,廟殿佛寺,猶如縹緲的玉宇瓊樓。向西望,百川匯流,碧水似練,通向白雲湖。人間?仙境?似夢若幻,形成著名的章丘八大景之一——“錦川煙雨”。嘉慶年間,著名詩人馬汝舟之妹有詩曰:“錦川帶美陂,油壁駐芳時。雨濕村邊柳,花明郭外祠。綠煙寒不斷,紅日上猶遲。風景時時潤,前人好句垂。”

金盤大橋在繡江河水與西巴漏河交匯處,此處地勢高,水量大,由於巨大的落差,南下的繡江水在此傾瀉而下,疊瀑轟鳴,飛花四濺,玉滴金盤,激起石磨旋轉,景色蔚為壯觀。在此觀景會讓你思接千古,浮想聯翩。元代著名散曲家、政治家劉敏中就出生在金盤橋東邊的西皋村。

今天,如果你沿河踏尋,還可發現繡江河兩岸有當年殘存的建橋石碑。繡江大橋在1996年重建時就曾挖掘出兩塊鎮橋麒麟石碑(後來,那兩塊麒麟被人盜走)。在今三義村西頭的橋畔,也有一處清朝的建橋石碑,記載著當年建橋的情況。如今,繡江河上又架起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新橋,如章丘古城2008年剛建成的文化路橋,便成了繡惠的另一亮點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它與繡江大橋、繡惠大橋之間建成了水上公園,還重建了昔日之繡江亭,亭為六角,飛簷斗拱,雕樑畫棟,玲瓏典雅,實為望河觀景之絕處。河兩岸,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成了普通農家的住房。寬闊的柏油馬路上,腰挎手機的農民開著小汽車去做生意,好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有詩贊曰:“兩邊景觀樹,奧迪四輪飛旋。樓高水繞佳麗處,普通人家居住。”

繡江河流至章丘古城,引水繞內城一周形成護城河,出城向西流入煙波浩渺的白雲湖。河內魚翔淺底,荷花綻放,清香嫋嫋。西元1235年,金代大詩人元好問隻身來章丘遊覽繡江,曾有詩雲:“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裡。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民國20至24年,馮雲和任縣長,從金盤橋架渡槽引繡江水入城壕,在城東南建荷花池,中山亭,並沿城壕堤岸植楊樹千株,城郭宏偉,門樓壯觀;壕內水清魚躍,蓮香艇遊;壕岸青楊鑽天,蟬唱鳥鳴。繡江河流經繡惠鎮13公里,沿河截流提水灌溉、養殖、置水磨等,頗受其利。1977年,建成長達1200米的渡槽引繡江水上山,灌溉梯田,形成了千畝農業觀光區。馳名中外的章丘大蔥也因繡江河水的滋潤而格外脆甜、高大、白皙。尤其是女郎山附近十余方公里內的大蔥為最佳。這裡,由於水質、氣候、土壤等因素,所產之蔥與其他地區相比,蔥白粗、長。以“大梧桐”為代表,一般株高130——150釐米,直徑3——4釐米,單株重0.5公斤,最重可達1.5公斤,株高2米,白長80釐米,且越曬越白,放在油裡煎炸不萎縮,反倒開花,用它所烹食物噴香可口,故繡惠被譽為“蔥王之鄉”“蔥狀元之鄉”。

古韻悠悠,稻荷飄香的繡江河不僅風光秀麗,景色旖旎,而且水產豐富,碩美可人,使當地居民受益無窮。大致可分為菜蔬類和魚蝦類。菜蔬類就是生長在河邊及淺河床內的各種水菜,有河菜、水芹菜、水薺菜、苲菜(也叫苲草)等,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或煎炒或涼拌,清香可口。據說,舊時百脈泉池中的松苲是專門招待前來巡視的朝廷命官的章丘特色菜。生活困難時期,它們填補了沿河人民的肌腸,培養了章丘人吃苦耐勞的精神。魚蝦類中軟體的有紅翅、豆翅、白條、鯽魚、鯉魚、鱔魚、鯰魚等,甲殼類有甲魚(俗稱鱉或王八)、螃蟹、嘎啦。另外,還有青蛙、水蛇、螞蟥、水蛭等物種。河水蜿蜒北去,不僅給兩岸群眾帶來了魚蝦之資,灌溉之利,還在河底出產一種珍貴的狀如蜂窩的觀賞石,此石吸水性極強,被稱為“上水石”,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物質,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是居家、辦公室內的理想擺設。

河水養育著兩岸人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英秀。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鄒衍遊說于齊魯之間,撰書十萬言,其語閎大,至於五垠,創立了“五德始終論”,城東關北魚市街曾建有鄒衍祠。周恩來總理的恩師高亦吾先生也出生在這座古城。城北女郎山自漢經歷變遷,距今已有1700多年,據明清縣誌《三齊記》文,西漢太守章亥之女,溺死繡江河後葬於此,故名。山上有三陽洞,相傳是金葆光子學道之處。山下還有真武廟、關帝廟、八臘廟等郎山大觀。每年三月二十八山上都有廟會,其場面之宏大,堪比濟南的千佛山廟會。山上風光秀麗多姿,曾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來此登臨。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開先罷官後住章丘城常登此山,詠五律《游女郎山》一詩,開頭兩句為“平野千里余,南來首此山”,抒發了對女郎山的鍾愛和憂國憂民的心情。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65年),已經五十七歲的蒲松齡先生就曾來此憑弔,有詩曰:“當年曾此葬雙環,騷客憑臨淚色斑。連翠飄搖青郭外,小墳雜遝亂雲間。秋郊羅襪迷榛梗,月夜霜風冷佩環。舊跡不知何處是,於今空說女郎山。”博學奇才的“怪人”雪蓑先生,在《黃菊》中描繪的是秋日黃昏女郎山之美景。如今的女郎山還安裝了電視轉播台,建成了人工降雨發射炮臺,新修了廣場、花園,蔥文化博物館等,服務百姓,造福人民。

被稱作新河的繡惠渠灌區,也是引繡江之源灌溉著兩岸土地,曾一度被人們譽為北方的都江堰。它位於章丘中部,膠濟鐵路以北,南起明水,北至刁鎮白衣村,東臨漯河,西接杜張水庫。解放後,山東省政府選定繡惠渠為試辦灌溉工程重點。1956年,國家又對其進行改、擴建,在舊渠上游修建控制建築物,以控制水源。下游新、擴建排水系統,使6000畝鹽鹼地變為良田。現在由於明刁路擴建、改建,已將水源進行疏浚,新河湮廢,沿路成了章丘重要的工商業基地,山東有名的章丘鋼鐵市場就位於此地段。

繡江河遮挽著女郎山,越過口磨橋,蜿蜒來到古高唐縣回軍鎮(今回村),將其一裁為二:回南、回北。穿越古代兩支軍隊所在地,繞過商業巨族舊軍孟家,向北流經水寨、辛寨,奏著一曲《河水謠》,灑滿兩岸幸福花,譜寫著新時代的《章丘頌》,匯入小清河,奔向大海的懷抱。

滔滔繡江河,悠悠千古情,永遠造福著繡江河畔世世代代的人民。哦,繡江河——母親河、幸福河。

韓慶梅

章丘區清照小學高級教師,山東大學作家研修班結業,山東省作協會員。著有散文集《繡江情未了》《小樹林的月光》(合著)

當時號稱七十二盤。至今,鄉間還流傳著“繡江河彎十八拐,晝夜十八盤”之說。這些水磨,主要是人們利用水利資源進行生產服務。解放以前,它以磨香為主;解放後,在党的領導下逐步破除迷信,香磨沒有了市場,才主要用於加工糧食,服務於農業生產。從 “五鳳潭”(今五孔閘)第一盤水磨北去,後營村、宮王村、繡源村、樊家村、宋家磨、四盤、三盤、金盤村,都有水磨。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盤水磨,因此地河堰高,故有“繡江第一堰”“章丘第一磨”之說。如果今日你來金盤村,還能看到當年殘存的磨堰。春日漸暖,積雪融化,河水上漲,拍岸起浪,水磨被水衝動發出巨大的轟鳴,在萬籟俱寂的春江月夜中聲傳數裡,不絕於耳,形成了章丘著名的八大景之一“繡江春漲水流聲”。章丘知縣鐘運泰有詩贊曰:“一天春捲千堆雪,三月晴轟兩岸雷”。

繡江河上的橋也各具特色。繡江由泉匯成河流,先過明水東門外的錦江橋,再穿中游的三義橋、金盤大橋、章丘古城的繡江大橋(又叫東關大橋),錦川大橋,後繞過口磨橋,回村大橋等蜿蜒北去。這些橋都是望江觀景的絕好之處,每座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中繡江大橋歷史最早,此橋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整座橋堅固無比,看上去古樸美觀。其建築結構之美倍受人們青睞,可與隋朝李春設計的趙州橋相媲美。橋身由九個立方洞組成,每個洞的兩邊是由一塊四五噸重的巨型三角石塊支撐,橋面是巨石連接而成,橋基由光滑平整的巨石鋪就,巨石下麵打有柳木樁子,河水流過,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遠在數十裡外就聞水聲隆隆,此之謂“繡江春漲水流聲。”當年韓國大使來此觀看後讚歎不已,親自畫圖帶回國後,由皇家博物館收藏。後來他再次來中國尋找當年的繡江大橋,由於改建重修,失去了昔日風采。那韓國人大哭了一場。由此可見繡江大橋在外國人心中的地位。現在的繡江大橋是鎮政府于1996年重建,遠遠望去,像一長虹臥波,壯美迷人。冬日早晨,溫暖的河水與寒冷的溫差使得河面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觀。站在橋上,但見水煙淼淼,霧氣蒸騰,宛若仙境一般。夏日,一個個小小的泉眼汩汩地搖曳著,在陽光下泛著泡泡,招來許多孩子嬉戲游耍,一隻只鴨子撲楞楞飛向遠處,或向岸邊去梳理自己的羽毛。橋下石洞裡,婦女們坐在石塊上把腳丫放在水中,或浣洗衣服;或拿一把梳子,把長長的頭發放在水裡去洗;或拿來麻線一邊納鞋底,一邊說笑;也有的老人拿一馬紮放在水中,手裡拿一書看著;小孩子們則一腚坐在水中,兩腳叉開,雙手去逮魚蝦……

春雨中的繡江河更是堪稱一絕,站在古城西門的錦川橋門樓上遠眺,但見細雨濛濛,河上似煙若霧,玉帶飄柔,河水輕吟淺唱。煙霧迷離之處,女郎山隱約其中,廟殿佛寺,猶如縹緲的玉宇瓊樓。向西望,百川匯流,碧水似練,通向白雲湖。人間?仙境?似夢若幻,形成著名的章丘八大景之一——“錦川煙雨”。嘉慶年間,著名詩人馬汝舟之妹有詩曰:“錦川帶美陂,油壁駐芳時。雨濕村邊柳,花明郭外祠。綠煙寒不斷,紅日上猶遲。風景時時潤,前人好句垂。”

金盤大橋在繡江河水與西巴漏河交匯處,此處地勢高,水量大,由於巨大的落差,南下的繡江水在此傾瀉而下,疊瀑轟鳴,飛花四濺,玉滴金盤,激起石磨旋轉,景色蔚為壯觀。在此觀景會讓你思接千古,浮想聯翩。元代著名散曲家、政治家劉敏中就出生在金盤橋東邊的西皋村。

今天,如果你沿河踏尋,還可發現繡江河兩岸有當年殘存的建橋石碑。繡江大橋在1996年重建時就曾挖掘出兩塊鎮橋麒麟石碑(後來,那兩塊麒麟被人盜走)。在今三義村西頭的橋畔,也有一處清朝的建橋石碑,記載著當年建橋的情況。如今,繡江河上又架起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新橋,如章丘古城2008年剛建成的文化路橋,便成了繡惠的另一亮點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它與繡江大橋、繡惠大橋之間建成了水上公園,還重建了昔日之繡江亭,亭為六角,飛簷斗拱,雕樑畫棟,玲瓏典雅,實為望河觀景之絕處。河兩岸,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成了普通農家的住房。寬闊的柏油馬路上,腰挎手機的農民開著小汽車去做生意,好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有詩贊曰:“兩邊景觀樹,奧迪四輪飛旋。樓高水繞佳麗處,普通人家居住。”

繡江河流至章丘古城,引水繞內城一周形成護城河,出城向西流入煙波浩渺的白雲湖。河內魚翔淺底,荷花綻放,清香嫋嫋。西元1235年,金代大詩人元好問隻身來章丘遊覽繡江,曾有詩雲:“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裡。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民國20至24年,馮雲和任縣長,從金盤橋架渡槽引繡江水入城壕,在城東南建荷花池,中山亭,並沿城壕堤岸植楊樹千株,城郭宏偉,門樓壯觀;壕內水清魚躍,蓮香艇遊;壕岸青楊鑽天,蟬唱鳥鳴。繡江河流經繡惠鎮13公里,沿河截流提水灌溉、養殖、置水磨等,頗受其利。1977年,建成長達1200米的渡槽引繡江水上山,灌溉梯田,形成了千畝農業觀光區。馳名中外的章丘大蔥也因繡江河水的滋潤而格外脆甜、高大、白皙。尤其是女郎山附近十余方公里內的大蔥為最佳。這裡,由於水質、氣候、土壤等因素,所產之蔥與其他地區相比,蔥白粗、長。以“大梧桐”為代表,一般株高130——150釐米,直徑3——4釐米,單株重0.5公斤,最重可達1.5公斤,株高2米,白長80釐米,且越曬越白,放在油裡煎炸不萎縮,反倒開花,用它所烹食物噴香可口,故繡惠被譽為“蔥王之鄉”“蔥狀元之鄉”。

古韻悠悠,稻荷飄香的繡江河不僅風光秀麗,景色旖旎,而且水產豐富,碩美可人,使當地居民受益無窮。大致可分為菜蔬類和魚蝦類。菜蔬類就是生長在河邊及淺河床內的各種水菜,有河菜、水芹菜、水薺菜、苲菜(也叫苲草)等,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或煎炒或涼拌,清香可口。據說,舊時百脈泉池中的松苲是專門招待前來巡視的朝廷命官的章丘特色菜。生活困難時期,它們填補了沿河人民的肌腸,培養了章丘人吃苦耐勞的精神。魚蝦類中軟體的有紅翅、豆翅、白條、鯽魚、鯉魚、鱔魚、鯰魚等,甲殼類有甲魚(俗稱鱉或王八)、螃蟹、嘎啦。另外,還有青蛙、水蛇、螞蟥、水蛭等物種。河水蜿蜒北去,不僅給兩岸群眾帶來了魚蝦之資,灌溉之利,還在河底出產一種珍貴的狀如蜂窩的觀賞石,此石吸水性極強,被稱為“上水石”,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物質,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是居家、辦公室內的理想擺設。

河水養育著兩岸人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英秀。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鄒衍遊說于齊魯之間,撰書十萬言,其語閎大,至於五垠,創立了“五德始終論”,城東關北魚市街曾建有鄒衍祠。周恩來總理的恩師高亦吾先生也出生在這座古城。城北女郎山自漢經歷變遷,距今已有1700多年,據明清縣誌《三齊記》文,西漢太守章亥之女,溺死繡江河後葬於此,故名。山上有三陽洞,相傳是金葆光子學道之處。山下還有真武廟、關帝廟、八臘廟等郎山大觀。每年三月二十八山上都有廟會,其場面之宏大,堪比濟南的千佛山廟會。山上風光秀麗多姿,曾引得多少文人墨客來此登臨。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開先罷官後住章丘城常登此山,詠五律《游女郎山》一詩,開頭兩句為“平野千里余,南來首此山”,抒發了對女郎山的鍾愛和憂國憂民的心情。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65年),已經五十七歲的蒲松齡先生就曾來此憑弔,有詩曰:“當年曾此葬雙環,騷客憑臨淚色斑。連翠飄搖青郭外,小墳雜遝亂雲間。秋郊羅襪迷榛梗,月夜霜風冷佩環。舊跡不知何處是,於今空說女郎山。”博學奇才的“怪人”雪蓑先生,在《黃菊》中描繪的是秋日黃昏女郎山之美景。如今的女郎山還安裝了電視轉播台,建成了人工降雨發射炮臺,新修了廣場、花園,蔥文化博物館等,服務百姓,造福人民。

被稱作新河的繡惠渠灌區,也是引繡江之源灌溉著兩岸土地,曾一度被人們譽為北方的都江堰。它位於章丘中部,膠濟鐵路以北,南起明水,北至刁鎮白衣村,東臨漯河,西接杜張水庫。解放後,山東省政府選定繡惠渠為試辦灌溉工程重點。1956年,國家又對其進行改、擴建,在舊渠上游修建控制建築物,以控制水源。下游新、擴建排水系統,使6000畝鹽鹼地變為良田。現在由於明刁路擴建、改建,已將水源進行疏浚,新河湮廢,沿路成了章丘重要的工商業基地,山東有名的章丘鋼鐵市場就位於此地段。

繡江河遮挽著女郎山,越過口磨橋,蜿蜒來到古高唐縣回軍鎮(今回村),將其一裁為二:回南、回北。穿越古代兩支軍隊所在地,繞過商業巨族舊軍孟家,向北流經水寨、辛寨,奏著一曲《河水謠》,灑滿兩岸幸福花,譜寫著新時代的《章丘頌》,匯入小清河,奔向大海的懷抱。

滔滔繡江河,悠悠千古情,永遠造福著繡江河畔世世代代的人民。哦,繡江河——母親河、幸福河。

韓慶梅

章丘區清照小學高級教師,山東大學作家研修班結業,山東省作協會員。著有散文集《繡江情未了》《小樹林的月光》(合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