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專家“全覆蓋”、爭做扶貧“合夥人”

新華社北京6月1日電 題:科技專家“全覆蓋”、爭做扶貧“合夥人”——中國科技為扶貧事業插上“智慧翅膀”

新華社記者李松、胡喆、柯高陽

科技特派員對全國1萬個貧困村“全覆蓋”、5萬多項適用技術直接面向貧困地區推廣;引入市場機制, 讓科技專家成為貧困農民產業“合夥人”, 抱團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也是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著力點。 近5年來, 我國通過科技攻關、成果轉化、要素對接等一系列行動, 用“繡花”般的功夫, 發揮科技創新在精准扶貧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為精准扶貧事業插上了“智慧翅膀”。

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科技資源下鄉引來扶貧紅利

由中科院選派的科技專家趙茂林, 在內蒙古奈曼旗遠近聞名:最近兩年, 在趙茂林的技術指導下, 當地甘薯產量畝均提高近20%, 農戶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

甘薯是奈曼旗扶貧骨幹產業, 但甘薯抗病能力弱, 一旦染上病毒, 很容易減產甚至絕收。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茂林一來到奈曼旗, 就“瞄準”甘薯產業的“心病”, 組織團隊提取甘薯苗尖莖, 培育出的脫毒甘薯苗新品種, 能有效提升抗病能力。

“僅奈曼旗青龍山鎮一地, 脫毒甘薯今年推廣面積預計達到3萬畝。 ”趙茂林說, 依託技術攻關, 降低了種植風險, 農戶直接受益。

“扶貧先扶智”, 精准扶貧離不開科技支撐。

發佈“技術成果包、產品成果包”, 向貧困地區推介最新科技創新成果;圍繞貧困地區支柱產業, 推廣5萬多項適用技術成果……科技部提供的資訊顯示, 我國正在實施“百千萬”科技扶貧工程, 通過在貧困地區建設100個星創天地等創新平臺、建立1000個幫扶對子、實現10000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投身脫貧攻堅事業。

科技資源下鄉正在帶來顯著的扶貧紅利。 在近期舉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上, “智慧養豬”“光伏提水”等專案刷新了許多人對科技扶貧的認識。 應用互聯網技術的智慧養豬新模式, 通過構建生豬產業鏈的大資料, 顛覆了傳統的養豬管理模式;而光伏水泵, 則是用光伏發電來生產灌溉, 較傳統電網提水每立方米節能50%,

緩解了試點山區用水難題。

資訊大資料也在精准扶貧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河北省張北縣扶貧資訊平臺上, 連接了教育、醫療、民政等10多個部門資料, 能為每個貧困戶做出“精准畫像”, 提供差異化扶貧方案。

引入科技市場機制:“合夥人”抱團發揮扶貧長效作用

科技扶貧並非“一錘子買賣”, 要讓科技產業發揮長效作用, 關鍵在於引入市場機制, 依託創業載體建設和市場要素對接, 既讓科技人員“做給農民看”, 更要“帶著農民幹、同農民抱團發展”, 實現技術、土地、勞動力有效融合, 讓科技扶貧落地生根。

手裡有好的生薑種植技術, 怎樣才能快速推廣、持續惠農?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劉奕清找到的辦法是建立1500多畝農業創業基地,

按照“固定收益+銷售分紅”機制, 吸引農戶合作種姜。

農戶流轉土地, 除了每年獲得地租之外, 還可到基地“上班”種薑, 由種植基地提供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 並提供技術指導。 “銷售收益的40%歸農戶, 60%歸基地。 ”劉奕清說, 生薑產量越高, 品質越好, 農民收入就越多。

“扶貧產業發展快, 要靠能人帶。 農業科技要推廣, 發揮扶貧效益, 光靠幾次講座是不行的。 ”專家認為, 只有發揮利益激勵機制, 讓大家成為“收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產業合夥人、利益共同體, 產業惠農效益才能持續。

伴隨著科技資源大規模下鄉, 全國各地已有約70萬名科技人員活躍在農業、農村一線, 與農民結成各類利益共同體近5萬個, 不少科技人員或以技術入股等形式,

領辦、協辦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 或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流程科技服務, 使科技、資本、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加速向貧困地區集聚。

有技術, 不愁沒門路:鄉土人才成長讓脫貧後勁十足

貧困地區相對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是農民科學素質相對較低, 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 為改變這種狀態, 我國正在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需求, 開展教學培訓、科普惠農等行動, 形成科技扶貧大格局, 激發貧困戶創新創業的潛能。

按照國家“科技扶貧行動方案”規劃, 我國將加強對貧困地區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鄉土人才的科技培訓力度, 每年培養1.5萬名左右懂技術、善管理的脫貧帶頭人和新型職業農民。

李申波是內蒙古奈曼旗東沙日浩來村的貧困戶,2015年,奈曼旗本草藥材種植合作社成立後,李申波主動到合作社打工。打工之余李申波還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選派的技術人員學習藥材種植技術,成了一名“農民技術員”。

利用新學到的技術,今年李申波打算單幹,將自家40畝玉米地改種牛膝、黃芪等藥材。“想脫貧致富不換腦子不行,種玉米效益不高,可以調整結構改種藥材。有了技術,就不愁沒有增收門路。”李申波說。

同時,國家相關部門還將支持適合發展“一村一品”的貧困村建設農技協會,通過培訓,使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掌握1—2項脫貧實用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說:“只有將先進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並培育出一大批鄉土人才,才能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讓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路子邁得更寬廣。”

李申波是內蒙古奈曼旗東沙日浩來村的貧困戶,2015年,奈曼旗本草藥材種植合作社成立後,李申波主動到合作社打工。打工之余李申波還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選派的技術人員學習藥材種植技術,成了一名“農民技術員”。

利用新學到的技術,今年李申波打算單幹,將自家40畝玉米地改種牛膝、黃芪等藥材。“想脫貧致富不換腦子不行,種玉米效益不高,可以調整結構改種藥材。有了技術,就不愁沒有增收門路。”李申波說。

同時,國家相關部門還將支持適合發展“一村一品”的貧困村建設農技協會,通過培訓,使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掌握1—2項脫貧實用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說:“只有將先進技術帶到田間地頭和生產一線,並培育出一大批鄉土人才,才能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讓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路子邁得更寬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