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攔截洲際導彈成功,中國該怎麼做?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 美國國防部在5月30日成功實彈測試了洲際導彈攔截系統, 此次測試展示了美國反導技術的實力。 美國的反導系統技術如何?對於中國又有哪些借鑒意義?海外網(m.haiwainet.cn)邀請了雲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千里岩對此撰文分析。

--------------------------------------------------

美國軍方宣佈於5月30日進行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演習。 演習中, 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了一枚攔截導彈, 在太平洋上空的外太空裡, 攔截彈釋放出的“殺傷飛行器”成功利用其動能摧毀了來襲目標。 目標靶彈是一枚從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試驗場發射的模擬洲際彈道導彈。

背景

其實自從2004年美軍開始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基地和加州範登堡基地部署中段反導系統以來, 攔截彈的數量從最初的個位數逐步增長到今年年底可能達到的44枚。 不過這一系統的可靠性到底如何,

一直存在著爭議。

從美軍開始試驗陸基中段反導系統以來, 包括這次在內一共進行了19次攔截試驗, 成功失敗次數各半, 而進行的20餘次非攔截試驗也是敗績多多。 當然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 既往進行的攔截靶彈基本只具有中程彈道導彈的特徵,

達不到洲際導彈飛行所具有的高速。

對於攔截一枚彈道導彈來說, 直接採用美國目前的方式“撞擊摧毀”除了需要高度精確而迅速地測算出來襲導彈的準確彈道, 及早發現對方發射導彈和對其進行全程跟蹤也同樣重要。 一般來說因為洲際導彈能夠以接近人造衛星的速度飛行, 那麼飛完整個射程所需時間也不過20分鐘左右。 再考慮到目前多數洲際導彈已經採用了“分導”模式, 那麼攔截方為了確保真正有效攔截, 還需要在彈頭進入末彈道釋放分彈頭之前就將其摧毀。 因此除去指揮控制環節所必須的時間之外, 真正留給攔截方的反應時間非常有限。

為了儘早發現對方導彈發射活動,

在冷戰期間美蘇就開發了多種基於衛星的預警系統。 一般說來美國採取地球同步衛星以紅外感測器為手段追蹤導彈特有的高溫尾焰, 在每8秒~12秒鐘對地球表面上某一特定地區掃描一次, 並能在50秒~60秒鐘內識別出導彈紅外源, 並能在3分鐘~4分鐘時間內將預警資訊發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 如果俄羅斯向美國本土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這個衛星系統可提供25分鐘~30分鐘的預警時間。 蘇聯當年也基於同樣目的開發了一套預警衛星系統, 除了同時採用靜止軌道和大橢圓軌道之外, 其他基本性能與美國的大同小異, 只是由於解體之後繼承這套衛星系統的俄羅斯長期財政窘況無力對其維護, 隨著衛星使用壽命紛紛到期,
目前早已不復存在。

技術

導彈預警衛星雖然可以很早發現對手的導彈發射活動, 但是因為偵察方式的限制造成了, 它不可能精確地測定對手導彈飛行的彈道, 因此必須通過與其他偵察監控手段進行足夠的協作方可以獲得足以引導攔截彈的準確火控參數。 這次美國的攔截試驗中, 在外太空的導彈預警衛星首先發現目標並且使用跟蹤感測器將目標發射地點, 飛行速度和彈道等資訊的大略資料傳輸給美軍反導系統的“指揮、控制、交戰管理和通信系統”(C2BMC)。 這個指揮控制系統迅速將上述資訊傳輸給部署在世界各地的美軍雷達網, 據說部署在太平洋上的海基X波段雷達這次就及時捕捉並跟蹤到了目標導彈。 通過雷達網的跟蹤和測量之後,精確起來的目標相關資料會被傳遞給攔截彈作為其飛行彈道參數,同時攔截系統的火控雷達也應當指向特定空域進行搜索掃描以求儘早鎖定目標引導攔截彈進行攻擊。

從這個過程看來,美軍的反導系統運轉方式非常複雜,所需的環節較多而且耗資巨大,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必須有一個遍佈世界各地的龐大雷達網路作為支撐,否則攔截系統的效率就非常可疑了。

在上個世紀,美軍初次部署反導系統的時候,“用一發子彈去打另一發子彈”的反導模式一直不斷被質疑。過去限於雷達技術、電腦運算和網路通訊技術的條件,反導無疑困難重重。但是隨著這些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電腦和網路通訊技術的飛躍,美軍在短時間內高效協調衛星和雷達網路不再是技術攔路虎了,所以可以相信在未來中段攔截反導技術會越來越成熟。

密謀

美國的反導技術日趨成熟給當今的世界帶來的並非福音,反而是一場更加嚴峻的挑戰。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高度對峙期間,全世界公認最後能夠維繫和平阻止了戰爭真正發生的因素是“恐怖平衡”。美蘇雙方同時具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其中一方即使發動突襲也無法逃過對方的報復反擊帶來的毀滅。反導系統的出現恰好為打破這種平衡提供了可能,也正是雙方同時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了1972年《反導條約》的出現。

冷戰之後,雖然俄羅斯在核力量上仍然對美保持了足夠的威懾,但是在常規力量和地緣政治上遠遠不能與當年的蘇聯同日而語。在美國獨大的背景下,冷戰後的幾任美國政府做了多少為所欲為而給世界帶來災難的事情,我們已經可以有目共睹了。偏偏因為沒了蘇聯的制約,美國在2002年放心大膽地正式退出了《反導條約》放手開發今天大家看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作為第一個真正具有可實施性的導彈防禦計畫之下兩個部分,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繫。從目標任務上來說,前者是保護美國本土不受任何彈道導彈攻擊,後者則是保護海外美軍和盟友不受彈道導彈的威脅;如果從系統合成角度來說,如前所述其實完全是一體的。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四處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從表面來說是為了維護在當地保衛盟友的美軍和盟友們,似乎非常夠義氣,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前面說的美國如何操作目前用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怎麼為中段攔截彈提供足夠資料的過程,那麼遍佈世界各地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雷達作用如何,就不言自明瞭。這也正是目前美國不停地在東亞地區兜售部署薩德系統,在東歐努力構建反導系統的秘密所在。對朋友好的目的是為了對自己好,這就是美國反導系統的秘密所在。

借鑒

目前的美國正在追求的事情很明顯了,一方面他要消除中俄對其戰略威懾力,讓自己具有一旦作惡不被懲罰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盟友的心態和反導網路的特點對中俄步步緊逼。

在這個形勢下,中國除了強化進攻性武器,諸如開發突防能力更強大的洲際彈道導彈並且增加部署數量,開發超遠端巡航導彈甚至學習俄羅斯開發自航式核動力魚雷等非常規戰略打擊手段之外,也必須強化自己的反導能力,用以攔阻其他國家可能發動的核突襲。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構建反導系統的一些做法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有益參考。

首先美國目前小步慢走的部署中段反導攔截彈的現實也同時說明一件事,完全依靠攔截彈進行洲際導彈攔截不僅效率不高而且費用昂貴。但是建立外太空和地面諸多感測器協同一體化的立體監視網路則是反導作戰必不可少的,而且美國推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尤其是大批具有反導能力的宙斯盾驅逐艦部署的事實說明這個反導網路中地面的雷達多多益善,海基雷達的作用千萬不可忽視。這一點對中國同樣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地緣劣勢決定了中國反導的道路註定不會平坦。目前,集中了中國大多數人口和經濟活動的沿海地帶的防禦只能依靠陸基反導力量,而部署在城市周邊的陸基力量受雷達技術和火箭技術現實造成了攔截縱深比較淺,不但警戒跟蹤距離短,且攔截時限短,基本只有一次攔截機會。

如果想解決這種劣勢構築多層反導網路,那麼除了考慮未來可能強化外太空武器技術之外,強化海基力量將我們的反導境界網邊緣延伸部署至海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我們的前進幅度夠大,甚至可以完成全彈道多次攔截,將大大提高攔截概率。

未來

目前我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裝備將使中國幾乎能夠補齊基本所有的軍事短板:遠端兵力投射、遠洋防空反潛、可靠的二次核打擊力量等,這同樣可以理解為我們有了將反導網路前緣遠推至海上的基礎。

當然在未來,中國的反導系統必定不應當局限於美國今天走的“以導反導”,反而應該去考慮當年雷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畫中的其他定向能力武器系統。不同於四十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國在這方面的科技水準是處於世界第一梯隊的。當年美國沒法做到的事情,我們未來不見得做不到。

和平不易得,人性中的弱點因素、貪欲和野心等等決定了其時時刻刻可能受到威脅,要想捍衛和平就不能僅僅依靠善良願望。換言之,只有提高實戰能力和威懾能力使中國獲得自如運用非和平的能力,並通過對非和平工具(航空母艦為核心的遠洋艦隊等)與國際法的有效運用來遏制美國等國家通過軍事冒險獲益的意圖,迫使一些國家和勢力放棄惡化利益環境的行徑,重新回到國際社會秩序框架下和平解決爭端。唯有如此手段平衡掉美國對自己反導系統帶來的優勢抱有任何幻想,和平才不是僅僅存在於美好夢境中。

(千里岩,雲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用戶端,領先一步獲取

通過雷達網的跟蹤和測量之後,精確起來的目標相關資料會被傳遞給攔截彈作為其飛行彈道參數,同時攔截系統的火控雷達也應當指向特定空域進行搜索掃描以求儘早鎖定目標引導攔截彈進行攻擊。

從這個過程看來,美軍的反導系統運轉方式非常複雜,所需的環節較多而且耗資巨大,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必須有一個遍佈世界各地的龐大雷達網路作為支撐,否則攔截系統的效率就非常可疑了。

在上個世紀,美軍初次部署反導系統的時候,“用一發子彈去打另一發子彈”的反導模式一直不斷被質疑。過去限於雷達技術、電腦運算和網路通訊技術的條件,反導無疑困難重重。但是隨著這些技術的進步,尤其是電腦和網路通訊技術的飛躍,美軍在短時間內高效協調衛星和雷達網路不再是技術攔路虎了,所以可以相信在未來中段攔截反導技術會越來越成熟。

密謀

美國的反導技術日趨成熟給當今的世界帶來的並非福音,反而是一場更加嚴峻的挑戰。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高度對峙期間,全世界公認最後能夠維繫和平阻止了戰爭真正發生的因素是“恐怖平衡”。美蘇雙方同時具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其中一方即使發動突襲也無法逃過對方的報復反擊帶來的毀滅。反導系統的出現恰好為打破這種平衡提供了可能,也正是雙方同時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有了1972年《反導條約》的出現。

冷戰之後,雖然俄羅斯在核力量上仍然對美保持了足夠的威懾,但是在常規力量和地緣政治上遠遠不能與當年的蘇聯同日而語。在美國獨大的背景下,冷戰後的幾任美國政府做了多少為所欲為而給世界帶來災難的事情,我們已經可以有目共睹了。偏偏因為沒了蘇聯的制約,美國在2002年放心大膽地正式退出了《反導條約》放手開發今天大家看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

作為第一個真正具有可實施性的導彈防禦計畫之下兩個部分,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繫。從目標任務上來說,前者是保護美國本土不受任何彈道導彈攻擊,後者則是保護海外美軍和盟友不受彈道導彈的威脅;如果從系統合成角度來說,如前所述其實完全是一體的。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四處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從表面來說是為了維護在當地保衛盟友的美軍和盟友們,似乎非常夠義氣,但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前面說的美國如何操作目前用於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怎麼為中段攔截彈提供足夠資料的過程,那麼遍佈世界各地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雷達作用如何,就不言自明瞭。這也正是目前美國不停地在東亞地區兜售部署薩德系統,在東歐努力構建反導系統的秘密所在。對朋友好的目的是為了對自己好,這就是美國反導系統的秘密所在。

借鑒

目前的美國正在追求的事情很明顯了,一方面他要消除中俄對其戰略威懾力,讓自己具有一旦作惡不被懲罰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盟友的心態和反導網路的特點對中俄步步緊逼。

在這個形勢下,中國除了強化進攻性武器,諸如開發突防能力更強大的洲際彈道導彈並且增加部署數量,開發超遠端巡航導彈甚至學習俄羅斯開發自航式核動力魚雷等非常規戰略打擊手段之外,也必須強化自己的反導能力,用以攔阻其他國家可能發動的核突襲。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構建反導系統的一些做法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有益參考。

首先美國目前小步慢走的部署中段反導攔截彈的現實也同時說明一件事,完全依靠攔截彈進行洲際導彈攔截不僅效率不高而且費用昂貴。但是建立外太空和地面諸多感測器協同一體化的立體監視網路則是反導作戰必不可少的,而且美國推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尤其是大批具有反導能力的宙斯盾驅逐艦部署的事實說明這個反導網路中地面的雷達多多益善,海基雷達的作用千萬不可忽視。這一點對中國同樣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地緣劣勢決定了中國反導的道路註定不會平坦。目前,集中了中國大多數人口和經濟活動的沿海地帶的防禦只能依靠陸基反導力量,而部署在城市周邊的陸基力量受雷達技術和火箭技術現實造成了攔截縱深比較淺,不但警戒跟蹤距離短,且攔截時限短,基本只有一次攔截機會。

如果想解決這種劣勢構築多層反導網路,那麼除了考慮未來可能強化外太空武器技術之外,強化海基力量將我們的反導境界網邊緣延伸部署至海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我們的前進幅度夠大,甚至可以完成全彈道多次攔截,將大大提高攔截概率。

未來

目前我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裝備將使中國幾乎能夠補齊基本所有的軍事短板:遠端兵力投射、遠洋防空反潛、可靠的二次核打擊力量等,這同樣可以理解為我們有了將反導網路前緣遠推至海上的基礎。

當然在未來,中國的反導系統必定不應當局限於美國今天走的“以導反導”,反而應該去考慮當年雷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畫中的其他定向能力武器系統。不同於四十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國在這方面的科技水準是處於世界第一梯隊的。當年美國沒法做到的事情,我們未來不見得做不到。

和平不易得,人性中的弱點因素、貪欲和野心等等決定了其時時刻刻可能受到威脅,要想捍衛和平就不能僅僅依靠善良願望。換言之,只有提高實戰能力和威懾能力使中國獲得自如運用非和平的能力,並通過對非和平工具(航空母艦為核心的遠洋艦隊等)與國際法的有效運用來遏制美國等國家通過軍事冒險獲益的意圖,迫使一些國家和勢力放棄惡化利益環境的行徑,重新回到國際社會秩序框架下和平解決爭端。唯有如此手段平衡掉美國對自己反導系統帶來的優勢抱有任何幻想,和平才不是僅僅存在於美好夢境中。

(千里岩,雲南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用戶端,領先一步獲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