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童年逃跑計畫|城市築夢師

文/崔驥

歌曲《童年》有幾個意象, 池塘邊的榕樹上、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一個人面對天空發呆、一片一片綠油油的稻田, 以及盼望著長大的童年, 乍一聽是美好的回憶, 細細品味卻是受限的人生。 因為這些意象都是邊界, 身體行動的界限, 還沒有能力也來不及逾越的人生障礙物。

這反應了童年真實的處境。 雖然在生活圈裡佈滿了連接世界的觸點, 童年對現實世界的處置方式是, 要麼在受限的空間裡盡情遊戲, 要麼在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裡不願著陸, 唯獨不會按照成人的秩序按部就班。

▲居家的後院建構起了孩子獨立的王國

設想一下, 一堆石子和幾個孩子之間如何發生關係?在習慣了沙子、太空沙、橡皮泥的遊戲世界裡, 幾個孩子可以在一堆石子上的遊戲深度, 超出我的想像。 下午放學後, 天色尚早時, 他們以石子堆為界, 玩投球遊戲。 夜色降臨時,

他們以石子為原材料, 進行各種搭建與營造。 放。 它不在意自身, 不問別人是否堵其芳顏。 」

等到夜色漸暗, 他們在三米開外放一個盆, 玩起了比賽性質的投擲遊戲。 直到團隊成員漸漸歸家, 全部遊戲持續了兩三個小時, 我一直看著。

▲悉尼海德公園,

孩子在體驗園藝勞作。

這幕場景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孩子在受限空間裡的遊戲能力, 太強大了, 相比之下, 許多所謂為了孩子的空間設計, 都變得多餘而低效。 兒童只需要開放式的空間使用說明書, 成人卻一遍一遍地為其寫著博士論文般的注解。 對於中間發生了多少無效的浪費, 即便無法準確統計, 仍是人人遭遇的日常經驗。

不管是城市, 還是鄉村, 不管是發達國家, 還是第三世界, 孩子習得人生的經驗是均等的,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關於好壞、善惡、優劣、愛恨等的認知, 並不取決於形式是否豐富、是否易於辨識, 關鍵在於是不是增進心智的訓練, 是不是對人生意義的精進。

▲泰國舒茲伯利國際學校遊樂場景觀設計項目

因為孩子的視域和理解力其實很有限, 成人世界的意義對他們來說, 基本上是相隔的, 他們翻譯不出那麼多的設計和構思, 空間設計的趣味與孩子的味覺不在一個頻率上。

伯格斯特說, 人類的很多悲劇都來自於傲慢。 成人以為兒童世界的存在是附屬性質的,

其實兒童並不關心成人的意志, 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從來不是包含關係, 而是一直在相遇, 很少碰撞出真正理解的火花。

▲美國孟菲斯謝爾比農場公園裡, 四位小朋友並排靜坐在一起。

那些所謂為了孩子的設計, 多數時候是成人創造出來的。 如同大人們以為不偷看孩子的日記本,就算保護了孩子的隱私,其實在孩子的生活世界,他們的隱私是永恆的、真實的存在,他們保護隱私和表達隱私的行為同樣需要尊重。比如孩子的獨處。

除了在自己的居室,還需要一個可以放飛夢想的場所。讓其在獨處的思考中建構自我的人格和思維方式。獨處不是為了獨立于成人的世界,而是僅僅需要一個幽靜的角落,在社區、在學校、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裡。許多歐美國家的中小學校園裡,都會刻意強調這樣的空間。在那裡,孩子們能夠自己學習,感受發現的樂趣,存放自己的奇思妙想。

成人會辯解說,童年是需要保護和指導的,但是,保護不應局限在身體安全,更需要被保護的是記憶和心靈。身體安全的保護是易於實現的,把孩子們時刻置於視線範圍之內,只是避免了意外發生。但是,廉價的草坪和水泥鋪裝更像是隔離設施,而不是有效的保護設施。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阿卡迪亞幼稚園利用地形而不是器械,營造完美的大自然空間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寫到一組數據:美國每一萬個家庭游泳池,每年就會發生一起溺亡事件。這個概率幾乎超過了所有遊樂場所、交通工具等對孩子的傷害。我們忽略了這個統計資料,因為家庭游泳池是成人世界的文明象徵,即便它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敞口的威脅。

自呱呱墜地,人就要學習同世界相處的方式。在蹣跚學步時,知道步子大了會摔跤,從燙熱的茶杯上,感受到了熱。被表揚了,開懷大笑;被責備了,黯然流淚。全部的成長過程就是一系列細膩柔和事件的堆積,直到成人把孩子接觸世界的通道一一封閉之後,童年開始策劃逃跑。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把愛麗絲送往另一個世界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青春期的愛麗絲,希望跳出父母設定,去看外邊的世界,後院的兔子洞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電影《仙境之橋》中,孩子們通過一個秋千和一座橋,抵達了一個可望不可即的仙境——特雷比西亞。

▲《仙境之橋》中通過仙境的小橋

這種逃跑不是離家出走,而是對成人世界的疏離和自我世界的探尋。逃跑的起點往往是家裡的後院。如同本雅明所說,屋後庭院飽含著隱喻的空氣,這些空氣主宰了人的思維。

逃跑之後,「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從一個小國到另一個小國,一邊迷著路,一邊開始一個遙遠的旅程。」安野光雅在《繪畫是一個人的旅行》中寫道。

像新生兒再次投入母親的懷抱,在沒有被吵醒而熟睡的時刻,就是一次次完整的逃跑。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裡,都需要為孩子提供“逃跑的空間”。這是童年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美好經歷。經歷了思維的逃跑與回歸,才算真正開啟了肆意奔放的人生。如果有一些逃跑空間存在的話,那麼,逃跑計畫或能成就一個接近完美的童年。

歡迎關注馮侖風馬牛

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崔驥 編輯|潘聰峰

總編|喻瀟瀟 顧問|王淑琪

如同大人們以為不偷看孩子的日記本,就算保護了孩子的隱私,其實在孩子的生活世界,他們的隱私是永恆的、真實的存在,他們保護隱私和表達隱私的行為同樣需要尊重。比如孩子的獨處。

除了在自己的居室,還需要一個可以放飛夢想的場所。讓其在獨處的思考中建構自我的人格和思維方式。獨處不是為了獨立于成人的世界,而是僅僅需要一個幽靜的角落,在社區、在學校、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裡。許多歐美國家的中小學校園裡,都會刻意強調這樣的空間。在那裡,孩子們能夠自己學習,感受發現的樂趣,存放自己的奇思妙想。

成人會辯解說,童年是需要保護和指導的,但是,保護不應局限在身體安全,更需要被保護的是記憶和心靈。身體安全的保護是易於實現的,把孩子們時刻置於視線範圍之內,只是避免了意外發生。但是,廉價的草坪和水泥鋪裝更像是隔離設施,而不是有效的保護設施。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阿卡迪亞幼稚園利用地形而不是器械,營造完美的大自然空間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寫到一組數據:美國每一萬個家庭游泳池,每年就會發生一起溺亡事件。這個概率幾乎超過了所有遊樂場所、交通工具等對孩子的傷害。我們忽略了這個統計資料,因為家庭游泳池是成人世界的文明象徵,即便它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敞口的威脅。

自呱呱墜地,人就要學習同世界相處的方式。在蹣跚學步時,知道步子大了會摔跤,從燙熱的茶杯上,感受到了熱。被表揚了,開懷大笑;被責備了,黯然流淚。全部的成長過程就是一系列細膩柔和事件的堆積,直到成人把孩子接觸世界的通道一一封閉之後,童年開始策劃逃跑。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把愛麗絲送往另一個世界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青春期的愛麗絲,希望跳出父母設定,去看外邊的世界,後院的兔子洞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電影《仙境之橋》中,孩子們通過一個秋千和一座橋,抵達了一個可望不可即的仙境——特雷比西亞。

▲《仙境之橋》中通過仙境的小橋

這種逃跑不是離家出走,而是對成人世界的疏離和自我世界的探尋。逃跑的起點往往是家裡的後院。如同本雅明所說,屋後庭院飽含著隱喻的空氣,這些空氣主宰了人的思維。

逃跑之後,「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從一個小國到另一個小國,一邊迷著路,一邊開始一個遙遠的旅程。」安野光雅在《繪畫是一個人的旅行》中寫道。

像新生兒再次投入母親的懷抱,在沒有被吵醒而熟睡的時刻,就是一次次完整的逃跑。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家裡,都需要為孩子提供“逃跑的空間”。這是童年成長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美好經歷。經歷了思維的逃跑與回歸,才算真正開啟了肆意奔放的人生。如果有一些逃跑空間存在的話,那麼,逃跑計畫或能成就一個接近完美的童年。

歡迎關注馮侖風馬牛

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崔驥 編輯|潘聰峰

總編|喻瀟瀟 顧問|王淑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