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隆皇帝不怕別的,只怕古玩行家三分

傳統七十二行, 古玩為大, 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裡才能體現真正的平等。 過去乾隆皇帝不怕別的, 也是怕古玩行家三分。 說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會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不管你是誰, 佩服的只能是有眼力和道性的人。

古玩行之所以有諸多的規矩, 也是歷代收藏家和古玩商們總結經驗後形成的。 (部分內容根據藏友文章進行整理和提煉, 在此感謝!)

1、古玩經營的祖師爺是范蠡, 最早提出的糧食布匹十分利、中藥當鋪百分利、古玩字畫千分利。

範蠡(fàn lǐ)

2、古玩收藏家祖師爺是老子, 老子在周朝曾經做過“守藏之史”, 《道德經》提示人們, 行之有道, 處之有德。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3、"藏古不富, 識古不窮"多作"識古不窮, 貪古不富", 是說一個人只會收藏好的古董, 而不發揮古董應有的作用, 那麼他不是真正富有的人。 只有那些能夠真正辨別古董的價值的人, 他才是富有的。 這說明收藏學問很大, 不懂學問, 最好別幹這行, 幹則“玩物喪志”, 追悔莫及。

4、文物古玩是民族的文化血脈, 所以傳統七十二行, 古玩行為大。 因這行講求的是眼力和學問, 權力、勢力和金錢等統統甘拜下風, 這行真正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吃虧是“交學費”, 佔便宜是“撿漏”, 反悔找後賬是“耍流氓”(詐騙除外), 不懂規矩是“棒槌”。

5、古玩領域有行內、行外、販子和仿造四態。 行內是指那些有眼力、明白古玩行規矩的人;行外又稱外行,

是指那些沒眼力、沒道行和胡亂收藏的人;販子涵蓋很廣泛, 如店家、攤販、行家或經紀人, 有正道和邪道之分, 主要是指販賣古玩的群體;仿造是古玩業歷來如影隨形的業態, 也是古玩業富有挑戰性的攔路虎。 主要有極仿、高仿、中仿、低仿、地攤貨和垃圾貨之分。 從事這一行當, 必然要吃透“四態”, 否則真沒法玩。

6、過去古玩行講究師傅“傳幫帶”, 也就是跟師傅學三年、幫師傅打雜三年、師傅再帶其三年, 真正擁有本事了才出來混江湖。 而現在看兩本參考書就出來混江湖, 所以傻子太多, 導致古玩仿造業如日中天, 遍地皆是假古董, 浩浩蕩蕩皆是“國寶幫”。 有人說古玩業“水清則無魚”, 但水太混則魚死。 作為從業者, 維護古玩業整體環境和生態平衡還是非常有必要。

7、何為收藏, 就是憑眼力、實力和機遇收購進來, 藏起來慢慢的欣賞和琢磨她的學問, 享受古物的歷史沉澱和流傳經歷, 然後在有生或去生尋找一個合適的歸宿之所。 那些謀物貪財和暴殄天物的行為, 都是非收藏人所為。可謂:收之有道,藏之有德。

8、孔子《論語·衛靈公》雲:“道不同,不相為謀。”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必不能在一起謀劃。收藏之道首要是求真,真不存,一切則荒廢。求真與求假、藏真與藏假,實乃水火不容。求真藏真者是正道,求假藏假者是邪道,求藏事小,道則事大。正道與邪道之分,正好反映了一個藏人的為事之道。

9、過去古玩行不公開打假,那是因為過去古玩業有行業規則,出來問題行業圈子或行業協會必然進行處理,輕則當事人自行了斷,重則行業圈子或行業協會清理門戶。

10、收藏家、行家和正道古玩店家絕不與偷盜、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規的人做任何交易,也不與來路不明和盜挖墓葬的鏟子做任何交易。玩收藏講求“安心”二字,心不安則玩的不開心。說不定哪天雷子順藤摸瓜找來,不僅損財損物,搞不好還會進局子。

11、傳統古玩交易不單純是價格上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知識和眼力上的較量。無論是買虧了還是賣漏了,均不能退貨或找後賬。因為古玩交易憑的就是眼力和實力,外行不懂也不敢買,敢買必須要懂。買家也許買假買貴,賣家也許賣漏賣低,買賣雙方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退貨或找後賬”此風一長,勢必影響其在業內的聲譽。

12、過去發現店家拿出來的藏品有問題,懂行的藏家只需要把器物的口朝下輕輕地放在櫃檯上,以示店家看著辦。懂規矩的店家,只要聽買家講出子丑寅卯來,店家要必須請客掛紅(封口費),否則傳出去名聲不好聽,**影響店鋪的生意,嚴重的會導致關門歇業。現在古玩行早已沒了規矩,更沒了廉恥,都是知道知假賣假,騙的都是不懂裝蒜的有錢人或者故弄風雅的官家。

13、貨主持有古玩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會給價。這是防備貨主賣古玩是假,摸行情估價格是真。另外,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如果買賣雙方因價格分歧沒有成交,賣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買家時,第一買家一般也不會購買了。

14、內行的商家和藏家對容易損壞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古玩都不會手遞手傳看,而是要等對方將物品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發現對方上手方法不合規矩便被視為外行,行家不會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賞,也不會進行交流或交易了。

15、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不應有第三者在場,不懂行規的勸其離開,懂行規的會主動回避。因為交易資訊被洩露極易造成各種糾紛和誤解。

16、古玩商之間在購買古玩時也許存在競爭,在售賣古玩時卻不存在競爭。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獨特性,購進的管道和價格也不一樣,其可比性就小多了。比如同一件器物,一二手進價和三四手進價會差數倍價格。對於買家而言,沒有貴不貴,只有喜歡不喜歡。

17、買家只能詢問古玩的賣價,不能打聽其買入價格,賣方只能報賣價,絕不會洩露自己的進貨價格。即便那些報出自己進貨價或提供底帳本的賣家,買家千萬不要相信,根據其市場價值,只出自己能承受的價格,能不能買下來看緣分或賣家當時缺不缺錢。賣家真急需錢購買別的藏品,有時候賠錢也得賣。古玩買賣說白了也是察言觀色的心理戰場。

18、古玩行業裡出貨免不了中間人的介紹,只要成交,出貨一方給介紹人必須支付總成交額10%至15%仲介費。一般情況下仲介人在賣方與買方兩頭都拿仲介費。但仲介方拿買方仲介費的同時,必須保證藏品的真偽。否則,將有串通之嫌疑。

19、古玩商的強項是能識別真假,準確評估價格,但是辨偽知識和價格資訊都不會輕易透露,因為這些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例外,現在許多藏家也開店,圖的是有個與人交流的場所,多半報著以藏養藏的目的。對這類店家而言,只要脾氣對路,可以說無話不談。

20、當有買家將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與賣方商談時,其他對此商品也有興趣的買家不能在旁發表任何意見,也不能參與競買,應保持適當距離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處之後,方可上手與賣方再商談。

21、在古玩行,誰都有眼力不濟的時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過眼的藏家、行家和店家是輕易不會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之間調侃。作為行家或店家,圈子裡是不會輕易“殺熟”的,因為這種手段無疑於自殺。即便是朋友間轉讓或饋贈,必須是大開門的,因為一旦被懂行的人發現,總會敗壞聲譽。

22、作為店家,絕不要輕易“支鍋(組織盜墓)”,當你參與“支鍋”的那天起,就要做好被隨時法辦進局子的準備。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利益之人是最靠不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23、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爛也;藏而不究,愚也;一個真正的古玩商和古玩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就則是做人、做事、做學問,要體現古玩的終極文化價值。單純為了求財而從事古玩買賣,則會玩物喪志,毀人毀物。歷史上從來沒有靠古玩發財的,依靠古玩生意養家糊口的更是操心無度。如果不能體現出玩的樂趣,所有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

24、對古玩有興趣的人初到古玩市場,當踏入市場大門的時候規矩就來了。自古古玩市場以地攤為主,攤床為輔。突然想離開,那就要請你繼續向前或者向後從地攤口出去,千萬別一腳跨出地攤走捷路。其一對人家的不尊重。其二不小心碰壞就是 “無價”的寶貝。

25、和朋友一起逛的時候,不要當著賣主的面,一個勁的問你的朋友這個東西對不對、價格多少合適,我買還是不買?因為在古玩行裡是很忌諱當這人家的面評論人家東西不好,或者東西是贗品等。如果不管不顧的亂問,會讓你的朋友非常尷尬,尤其是在你的朋友和古玩行的很多賣家都很熟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26、不要借著朋友的關係砍價格。在古玩行裡,友情的利益一般都是分開算。一般新人的這種做法會讓你的朋友和賣主都非常尷尬,可能一次兩次會讓你如願,不過以後可能就不會有人願意陪你一起逛了,或者以後知道你的賣家給你報價的時候就高開,到頭來損失的還是你自己。

27、無論逛地攤或逛古玩店,別沒事隨便問價或拿起來,在古玩圈,問價或拿起來說明你看好這件藏品,間接代表著眼力和購買意向。萬一是贗品,不僅賣家暗自嘲笑你,周圍懂行的人更是鄙視你不懂行。

28、出價不買,行內大忌。當你已經犯了出價不買的重大錯誤以後,要麼就溜之大吉,要麼就和人家解釋一下你是新手還拿不准注意,等想清楚了再買。但是千萬不要再報價,假如對方同意而你卻說“其實我不想買,我就是想知道這個東西到底能值多少錢”。古玩行裡對這種人有個專門的術語叫“趟價的”其性質類似于商業間諜。怎樣收場,想想後果。

29、作為新人定要學會領悟暗示。暗示有很多種,不同場合不同情況有不同的暗示,古玩行的交易多數都是背人的,往往一筆簡單的買賣牽扯到錯綜複雜的關係,連著不同的人。很多時候這些內部的事情不能用語言表達,但是人都會用暗示的辦法提醒你,很多新人經常抱怨,說古玩行裡的人怎麼都那樣冷漠啊,問什麼也不告訴。實際不然,只是你還沒有學會領悟暗示。

30、古玩行只有行家,沒有全家。在牛氣的人僅能吃透兩三個專業而已,其他都是皮毛和大概。就古陶瓷一項,也許只能對幾個朝代或幾個窯口有深入的研究,何況還有字畫、青銅器、玉器、石雕、木器、象牙和珠寶等一大堆。找人掌眼,必須在他所在圈子打聽清楚在行的專業,什麼都懂等於什麼都不懂,有朋友關係可以忽略鑒定費,沒朋友關係記著付鑒定費,因為誰的眼力都是拿經驗教訓和時間精力堆砌出來的。

都是非收藏人所為。可謂:收之有道,藏之有德。

8、孔子《論語·衛靈公》雲:“道不同,不相為謀。”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必不能在一起謀劃。收藏之道首要是求真,真不存,一切則荒廢。求真與求假、藏真與藏假,實乃水火不容。求真藏真者是正道,求假藏假者是邪道,求藏事小,道則事大。正道與邪道之分,正好反映了一個藏人的為事之道。

9、過去古玩行不公開打假,那是因為過去古玩業有行業規則,出來問題行業圈子或行業協會必然進行處理,輕則當事人自行了斷,重則行業圈子或行業協會清理門戶。

10、收藏家、行家和正道古玩店家絕不與偷盜、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規的人做任何交易,也不與來路不明和盜挖墓葬的鏟子做任何交易。玩收藏講求“安心”二字,心不安則玩的不開心。說不定哪天雷子順藤摸瓜找來,不僅損財損物,搞不好還會進局子。

11、傳統古玩交易不單純是價格上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知識和眼力上的較量。無論是買虧了還是賣漏了,均不能退貨或找後賬。因為古玩交易憑的就是眼力和實力,外行不懂也不敢買,敢買必須要懂。買家也許買假買貴,賣家也許賣漏賣低,買賣雙方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退貨或找後賬”此風一長,勢必影響其在業內的聲譽。

12、過去發現店家拿出來的藏品有問題,懂行的藏家只需要把器物的口朝下輕輕地放在櫃檯上,以示店家看著辦。懂規矩的店家,只要聽買家講出子丑寅卯來,店家要必須請客掛紅(封口費),否則傳出去名聲不好聽,**影響店鋪的生意,嚴重的會導致關門歇業。現在古玩行早已沒了規矩,更沒了廉恥,都是知道知假賣假,騙的都是不懂裝蒜的有錢人或者故弄風雅的官家。

13、貨主持有古玩欲賣出時必須先開價。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會給價。這是防備貨主賣古玩是假,摸行情估價格是真。另外,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如果買賣雙方因價格分歧沒有成交,賣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買家時,第一買家一般也不會購買了。

14、內行的商家和藏家對容易損壞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寶等古玩都不會手遞手傳看,而是要等對方將物品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發現對方上手方法不合規矩便被視為外行,行家不會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賞,也不會進行交流或交易了。

15、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不應有第三者在場,不懂行規的勸其離開,懂行規的會主動回避。因為交易資訊被洩露極易造成各種糾紛和誤解。

16、古玩商之間在購買古玩時也許存在競爭,在售賣古玩時卻不存在競爭。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獨特性,購進的管道和價格也不一樣,其可比性就小多了。比如同一件器物,一二手進價和三四手進價會差數倍價格。對於買家而言,沒有貴不貴,只有喜歡不喜歡。

17、買家只能詢問古玩的賣價,不能打聽其買入價格,賣方只能報賣價,絕不會洩露自己的進貨價格。即便那些報出自己進貨價或提供底帳本的賣家,買家千萬不要相信,根據其市場價值,只出自己能承受的價格,能不能買下來看緣分或賣家當時缺不缺錢。賣家真急需錢購買別的藏品,有時候賠錢也得賣。古玩買賣說白了也是察言觀色的心理戰場。

18、古玩行業裡出貨免不了中間人的介紹,只要成交,出貨一方給介紹人必須支付總成交額10%至15%仲介費。一般情況下仲介人在賣方與買方兩頭都拿仲介費。但仲介方拿買方仲介費的同時,必須保證藏品的真偽。否則,將有串通之嫌疑。

19、古玩商的強項是能識別真假,準確評估價格,但是辨偽知識和價格資訊都不會輕易透露,因為這些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例外,現在許多藏家也開店,圖的是有個與人交流的場所,多半報著以藏養藏的目的。對這類店家而言,只要脾氣對路,可以說無話不談。

20、當有買家將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與賣方商談時,其他對此商品也有興趣的買家不能在旁發表任何意見,也不能參與競買,應保持適當距離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處之後,方可上手與賣方再商談。

21、在古玩行,誰都有眼力不濟的時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過眼的藏家、行家和店家是輕易不會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之間調侃。作為行家或店家,圈子裡是不會輕易“殺熟”的,因為這種手段無疑於自殺。即便是朋友間轉讓或饋贈,必須是大開門的,因為一旦被懂行的人發現,總會敗壞聲譽。

22、作為店家,絕不要輕易“支鍋(組織盜墓)”,當你參與“支鍋”的那天起,就要做好被隨時法辦進局子的準備。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利益之人是最靠不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23、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爛也;藏而不究,愚也;一個真正的古玩商和古玩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就則是做人、做事、做學問,要體現古玩的終極文化價值。單純為了求財而從事古玩買賣,則會玩物喪志,毀人毀物。歷史上從來沒有靠古玩發財的,依靠古玩生意養家糊口的更是操心無度。如果不能體現出玩的樂趣,所有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

24、對古玩有興趣的人初到古玩市場,當踏入市場大門的時候規矩就來了。自古古玩市場以地攤為主,攤床為輔。突然想離開,那就要請你繼續向前或者向後從地攤口出去,千萬別一腳跨出地攤走捷路。其一對人家的不尊重。其二不小心碰壞就是 “無價”的寶貝。

25、和朋友一起逛的時候,不要當著賣主的面,一個勁的問你的朋友這個東西對不對、價格多少合適,我買還是不買?因為在古玩行裡是很忌諱當這人家的面評論人家東西不好,或者東西是贗品等。如果不管不顧的亂問,會讓你的朋友非常尷尬,尤其是在你的朋友和古玩行的很多賣家都很熟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26、不要借著朋友的關係砍價格。在古玩行裡,友情的利益一般都是分開算。一般新人的這種做法會讓你的朋友和賣主都非常尷尬,可能一次兩次會讓你如願,不過以後可能就不會有人願意陪你一起逛了,或者以後知道你的賣家給你報價的時候就高開,到頭來損失的還是你自己。

27、無論逛地攤或逛古玩店,別沒事隨便問價或拿起來,在古玩圈,問價或拿起來說明你看好這件藏品,間接代表著眼力和購買意向。萬一是贗品,不僅賣家暗自嘲笑你,周圍懂行的人更是鄙視你不懂行。

28、出價不買,行內大忌。當你已經犯了出價不買的重大錯誤以後,要麼就溜之大吉,要麼就和人家解釋一下你是新手還拿不准注意,等想清楚了再買。但是千萬不要再報價,假如對方同意而你卻說“其實我不想買,我就是想知道這個東西到底能值多少錢”。古玩行裡對這種人有個專門的術語叫“趟價的”其性質類似于商業間諜。怎樣收場,想想後果。

29、作為新人定要學會領悟暗示。暗示有很多種,不同場合不同情況有不同的暗示,古玩行的交易多數都是背人的,往往一筆簡單的買賣牽扯到錯綜複雜的關係,連著不同的人。很多時候這些內部的事情不能用語言表達,但是人都會用暗示的辦法提醒你,很多新人經常抱怨,說古玩行裡的人怎麼都那樣冷漠啊,問什麼也不告訴。實際不然,只是你還沒有學會領悟暗示。

30、古玩行只有行家,沒有全家。在牛氣的人僅能吃透兩三個專業而已,其他都是皮毛和大概。就古陶瓷一項,也許只能對幾個朝代或幾個窯口有深入的研究,何況還有字畫、青銅器、玉器、石雕、木器、象牙和珠寶等一大堆。找人掌眼,必須在他所在圈子打聽清楚在行的專業,什麼都懂等於什麼都不懂,有朋友關係可以忽略鑒定費,沒朋友關係記著付鑒定費,因為誰的眼力都是拿經驗教訓和時間精力堆砌出來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