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課堂」現代家長的困惑:我家孩子心裡只有自己,我該怎麼辦?

中華家庭教育網

家庭教育專業化學習的搖籃

致力於服務中國家庭提升家庭教育水準

解決家庭教育方面的各種問題

提供專業化的家庭教育課程

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師

歡迎專家、老師、家長投稿,

投稿信箱:zhjtjyw123@163.com,

優秀來稿將直接推薦到《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紙質媒體發表。

導讀

孩子心理只有自己, 從不考慮周圍和別人, 說話做事不管不顧, 表現出極端自私和無情;以自己的內心需求為行動信號, 不去體會別人的心理與情感......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竟是“共情”意識的缺失, 該怎樣培養才能避免呢?

作者:范傑(家庭教育指導師)

編輯:趙雲紅

新聞重播

某大學大一學生董吉君30刀砍殺父親。 原因只是因為估計父親又要嘮叨他, “很煩, 乾脆殺了他算了。 ”含辛茹苦的父親怎麼也料不到他引以為榮的兒子竟向他痛下殺手。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 當警方詢問兒子現在對父親有何想法時,

回答竟是“沒想法”。 問他殺人行為受傷害最大的是誰, 回答“是自己的心靈”。

犯下如此滔天大罪, 沒有一句懺悔與痛心, 有的只是自己感覺如何如何。 難道他是鐵石心腸, 竟沒有一點人性嗎?

這樣的情況當然屬個案, 現實生活中更多讓人痛心的事卻正在我們的家庭和學校裡上演:

上大學的兒子半年給父母寫一封信, 內容很簡單, 要錢;

母親病了, 中學生回家連一杯水都懶得端, 卻抱怨做飯晚了;

小學生把自己喜歡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 對其他人讓也不讓一下;

公車上, 少男少女談笑風生, 對站立一旁病弱的老人視而不見;

輕生的女孩站在樓頂上危急萬分, 樓下的同齡人卻起哄……

這些孩子為什麼如此薄情寡義,

人性盡失?筆者認為, 他們的身上的確少了一根筋——欠缺一種“共情”意識。

何謂“共情”意識

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範疇, 指站在別人角度, 去體會和理解別人情緒、需要與意圖的一種人格特質。 它既是一種態度, 也是一種能力。

擁有這種態度與能力的人,

可以更好地理解別人, 體諒別人, 不易發生衝突, 極少極端行為, 自己的生活比較平靜, 也遠離痛苦與矛盾。 同時, 也能在事業和生活中遊刃有餘, 事業生活如日中天, 幸福快樂。

相反, 如果缺乏“共情”意識和能力, 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 家庭不和睦, 也鮮有朋友, 易成為孤家寡人, 即使學識再深, 技術再高, 也換不來溫暖與幸福, 成為心理疾病和自殺的高發群體。 更有甚者, 形成偏激人格, 做出危害社會的極端行為, 成為千古罪人。

“共情”意識的缺失

目前, 在青少年中“共情”意識嚴重缺失。 主要表現在:

心中只有自己, 從不考慮周圍和別人, 說話做事不管不顧, 表現出極端自私和無情;以自己的內心需求為行動信號, 不去體會別人的心理與情感, 也不顧及公共秩序與規則, 冒失唐突, 甚至發生劇烈衝突......

在處理與別人、與集體的關係時不懂互利雙贏, 不會協調兼顧, 表現為不合群;缺乏對人內心的理解與把握, 儘管有助人利他的良好動機, 但做出來的事仍然傷害了當事人的感情或利益。

造成“共情”意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壓力,生存的艱難,導致人們頭腦中傳統的倫理道德情感弱化,代之以爭奪擄掠為特徵的狼性教育;應試教育大潮中,教育部門重知識積累、輕道德教化,重分數提升、輕人格養成,重升級入學考量、輕人文情感陶冶的做法對孩子的道德情感的發展也產生了誤導作用。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那就是,在獨生子女時代,孩子身上承載了過多的愛,他從小就被告知,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管。於是他打心眼裡認為,別人愛他是天經地義的事,卻從沒人告訴過他,他還需要愛別人。

歸根到底,孩子的無情源自於我們的沒有一絲缺憾的愛。公平地講,他們不缺愛的動機,他們可能省下早點錢,捐給大熊貓;也可能為了打抱不平豁出命去。他們欠缺的是對別人內心的體會,對旁人情感的感受,他們欠缺的是愛的能力。

孩子需要“共情”教育

加強對孩子的共情教育,引導和幫助孩子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的確比多考點分數,甚至考上重點中學、大學還要來得重要。不信,看看硫酸潑熊的劉海洋和殺人兇手馬家爵,你就會知道筆者所言絕不是危言聳聽了。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意識呢?

1

不吝說教,灌輸共情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教育就是將生物人演變為社會人的過程。我國的傳統教育,是以倫理綱常為主要內容的宗法教育。許多大家名人的啟蒙往往是由目不識丁的祖母和母親進行的。從“孔融讓梨”到“二十四孝”,從“岳母刺字”到“馬母殉國”。偉大的母親用語言用行動傳達了一個“愛”字。小愛愛親人,大愛愛國家。

因此,家長要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人性人情的教育和薰陶。要在孩子剛會說話時,教他對掙錢養家的父親說聲“謝謝”;對勤勞持家的母親道聲“辛苦”;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恩;在稍有行為能力時,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也許,一次公共場合讓座並受到讚揚的經歷,就會催生一位以貢獻社會造福蒼生為己任的大慈善家。

2

親近生活,感受共情

不要在愛的名義和一切為了學習成績的藉口下,將孩子推到溫暖鮮活的生活之外。要讓孩子“入世”,融入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動手,體味生存的艱辛;動腦,感受創造的愉悅;動口,分享溝通的快樂。

在生活的熔爐裡,孩子會練得聰慧,機敏,靈活手巧。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善良質樸。尤其是經過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更可以使孩子的毅力、韌性和協調能力大大增強,為日後成大器打下堅實基礎。

3

適時點撥,解讀共情

家長要善於抓住有利時機,引導孩子體會感受別人的情感。比如生病時,由自己的痛苦聯想到別人的痛苦;購物時,體會勞動者與經營者的辛勞與壓力;聚會時,感受親情友情的溫馨,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家長要學會放手,不要事事替孩子準備周全。不妨留一點不完備的地方,讓孩子產生被説明的需要以及受到説明後的感激之情。由自身推及他人,孩子的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廣闊和溫暖。

4

學會傾聽,實踐共情

啟發孩子面對朋友的感情需求時,學會傾聽,以真誠的態度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由此獲得更加完整的人生體驗、人生經驗與能力。在未來應對複雜的局面時,遊刃有餘。

5

以身作則,示範共情

說一千遍不如做出一件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榜樣。因此,家長要努力完善自己,說話要講水準和風格,做事要體現素質和教養,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和互敬友愛的親戚鄰里關係。對孩子正義善良的舉動要支持和鼓勵,使孩子在充滿愛的春天般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end

造成“共情”意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壓力,生存的艱難,導致人們頭腦中傳統的倫理道德情感弱化,代之以爭奪擄掠為特徵的狼性教育;應試教育大潮中,教育部門重知識積累、輕道德教化,重分數提升、輕人格養成,重升級入學考量、輕人文情感陶冶的做法對孩子的道德情感的發展也產生了誤導作用。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那就是,在獨生子女時代,孩子身上承載了過多的愛,他從小就被告知,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管。於是他打心眼裡認為,別人愛他是天經地義的事,卻從沒人告訴過他,他還需要愛別人。

歸根到底,孩子的無情源自於我們的沒有一絲缺憾的愛。公平地講,他們不缺愛的動機,他們可能省下早點錢,捐給大熊貓;也可能為了打抱不平豁出命去。他們欠缺的是對別人內心的體會,對旁人情感的感受,他們欠缺的是愛的能力。

孩子需要“共情”教育

加強對孩子的共情教育,引導和幫助孩子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的確比多考點分數,甚至考上重點中學、大學還要來得重要。不信,看看硫酸潑熊的劉海洋和殺人兇手馬家爵,你就會知道筆者所言絕不是危言聳聽了。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意識呢?

1

不吝說教,灌輸共情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教育就是將生物人演變為社會人的過程。我國的傳統教育,是以倫理綱常為主要內容的宗法教育。許多大家名人的啟蒙往往是由目不識丁的祖母和母親進行的。從“孔融讓梨”到“二十四孝”,從“岳母刺字”到“馬母殉國”。偉大的母親用語言用行動傳達了一個“愛”字。小愛愛親人,大愛愛國家。

因此,家長要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人性人情的教育和薰陶。要在孩子剛會說話時,教他對掙錢養家的父親說聲“謝謝”;對勤勞持家的母親道聲“辛苦”;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恩;在稍有行為能力時,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也許,一次公共場合讓座並受到讚揚的經歷,就會催生一位以貢獻社會造福蒼生為己任的大慈善家。

2

親近生活,感受共情

不要在愛的名義和一切為了學習成績的藉口下,將孩子推到溫暖鮮活的生活之外。要讓孩子“入世”,融入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動手,體味生存的艱辛;動腦,感受創造的愉悅;動口,分享溝通的快樂。

在生活的熔爐裡,孩子會練得聰慧,機敏,靈活手巧。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善良質樸。尤其是經過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更可以使孩子的毅力、韌性和協調能力大大增強,為日後成大器打下堅實基礎。

3

適時點撥,解讀共情

家長要善於抓住有利時機,引導孩子體會感受別人的情感。比如生病時,由自己的痛苦聯想到別人的痛苦;購物時,體會勞動者與經營者的辛勞與壓力;聚會時,感受親情友情的溫馨,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家長要學會放手,不要事事替孩子準備周全。不妨留一點不完備的地方,讓孩子產生被説明的需要以及受到説明後的感激之情。由自身推及他人,孩子的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廣闊和溫暖。

4

學會傾聽,實踐共情

啟發孩子面對朋友的感情需求時,學會傾聽,以真誠的態度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由此獲得更加完整的人生體驗、人生經驗與能力。在未來應對複雜的局面時,遊刃有餘。

5

以身作則,示範共情

說一千遍不如做出一件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榜樣。因此,家長要努力完善自己,說話要講水準和風格,做事要體現素質和教養,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和互敬友愛的親戚鄰里關係。對孩子正義善良的舉動要支持和鼓勵,使孩子在充滿愛的春天般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