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精神病患流浪者回家(多棱鏡)

當劉某蘭被江蘇省灌南縣救助站工作人員送回家裡時,家人簡直不敢相信,失蹤兩年、患有抑鬱症的劉某蘭還能活著回來!兩年前,流浪街頭的劉某蘭被灌南縣救助站救助,通過整整兩年時間的治療,劉某蘭最後恢復記憶,找到了回家的路。

近年來,灌南縣創新流浪者救助方式,整合社會資源,將救助管理站與醫療資源進行結合,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實行醫養融合式的“救治 救助”模式,對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者在醫院進行針對性治療,待其好轉後再接到安置點生活。 2014年以來,在這裡接受治療的流浪乞討人員累計達184人次,其中有35名流浪精神病患者通過治療,與家人團聚。

2015年,灌南縣救助站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國家三級救助管理機構”。

流浪精神病患者因為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極大安全隱患,而救助站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救助後,又因此類物件無法表述身份及自己的家庭住址,通知家屬接回返鄉和安置都存在許多困難。 為此,2013年,灌南縣救助站和灌南縣精神病人福利院簽訂合作協定,救助站向精神病人福利院購買醫療服務。 協議使雙方職責清晰明瞭,救助效果明顯。 記者在這份協定上看到,小到吃、喝、住、個人衛生、健康檢查,大到生病治療、人身安全、尋親返鄉,都一一考慮周全。

每當有新的救助物件送到救助站來,工作人員首先為他們搞好個人衛生,然後將他們送到一牆之隔的縣精神病人福利院進行常規檢查。

沒有精神疾病的,接回救助站安置點,有精神疾病就留在縣精神病人福利院進行針對性治療。

記者看到,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救助站的安置點,這些寄養人員都得到了專業而科學的護理。 “安置點的各重要場所都有監控設備,救助站對安置點實施監控,安置點本身也對自己救助物件的吃飯、睡覺及活動場所實施監控。 ”正通過監控設備觀測安置點活動區域的救助站工作人員指著窗外告訴記者:“站在辦公室任何一個後窗,安置點內的情況都一目了然。 每天站裡工作人員都會通過實地巡視、監控巡視等方式全面瞭解救助物件的生活情況並及時記錄在案。

為確保救助物件得到科學人道的治療與精心溫暖的照顧,灌南縣民政局充分發揮自己的管理職能,對醫院的服務進行監管。 縣民政局局長唐學軍說,這種將醫療融入救助,由醫院及專業護理人員參與救助的“救治 救助”的工作方式,使得針對流浪乞討人員,尤其是未成年人、街頭危重病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更為及時有效。 “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將醫療融入救助,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親情般的照顧讓流浪乞討人員感受到家的溫暖,幫助他們早日與家人團聚。 ”唐學軍說。

“家裡人都很著急,他失蹤走失1年多,我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真沒想到他還能回來,感謝你們!”當患有精神病的流浪者汪某輝得到救助站的精心治療後被送回家,家人對該縣救助站一年來的悉心照顧與呵護感激不盡。

“每當救助物件與家人相聚,尤其是一些精神病患經過專業治療與科學護理恢復神智與家人相聚,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該縣救助站站長陳壯說,通過救助和醫療無縫銜接,讓流浪精神病患者這一特殊人群得到社會的關愛,既是對這些家庭負責,也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02日 17 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