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小鄧莊村蘊藏的文化基因

□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張全新/文 通訊員 段孔軍/圖

這個小山村距駐馬店市區只有30公里, 原始、古樸、美麗的妝容令人陶醉。 原來, 巍峨的老樂山聳立在這個村子的東部, 山高林密, 百步九折, “連峰去天不盈尺”, 無路可行;橫亙在村子南面的雲夢山, 雲霧繚繞, 溝壑縱橫, “猿猱欲度愁攀援”, 把這個小村莊包裹得嚴嚴實實。 現在不一樣了, 美麗傳說蘊藏的文化基因、原生態無污染農產品走上城市餐桌, 使這裡的山山水水、淳樸村民變得更美了。

這裡就是“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驛城區蟻蜂鎮小鄧莊村。 2016年12月19日, 該村被市環境保護局命名為市級生態村。

鋸階石

蒸饃石

千百年來行路難

5月28日, 37攝氏度的高溫炙烤著天中大地。 記者慕名來到驛城區蟻蜂鎮小鄧莊村,

瞬間陶醉在這裡的美麗景致之中。 據市財政局駐小鄧莊村第一書記方亞娜介紹, 小鄧莊是村委所在地, 所轄8個自然村多不叫“莊”, 環顧周邊的村子不是叫“沖”, 就是叫“溝”, 或者叫“灣”, 緊鄰小鄧莊叫“灣”的就有16個。

小鄧莊屬驛城區蟻蜂鎮管轄, 千百年來“行路難”。 靜謐的深山裡, 只有一條條橫臥在山梁間的小河汩汩流淌著, 呼喚著大山的覺醒。 人們想出大山,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翻過雲夢山是確山縣的瓦崗鎮集市, 村民豐富的農副產品要到那裡出售, 生活用品要從那裡採購。 雖然只是一山之隔, 但想翻過去卻比登天還難。 這裡沒有出山的路, 祖祖輩輩令人愁, 做夢都想有一條康莊大道。

雲夢山下的段灣村屬小鄧莊村委管轄,

村委副主任段孔軍告訴記者, 過去, 這裡的人窮在沒有路上。 因為沒有路, 人們吃過不少苦頭。 相傳從前段灣村的羊跑到了鄰村財主家地裡, 吃了人家的莊稼。 財主欺負段灣村沒有路, 就說:“你們沒有路, 就把羊扛回去吧!”他讓村民把羊扛回去, 與其說是懲罰他們, 不如說是羞辱他們。 為把羊弄回家, 村民只好動員全村老少爺們, 扛到天黑, 才把羊一隻只扛回村裡。

鋸階石的傳說

方亞娜說起小鄧莊村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數家珍。 據她介紹, 小鄧莊村東臨金頂山的後山, 在小鄧莊村延綿的山叫雲夢山, 也就是說雲夢山就在小鄧莊村轄區內, 小鄧莊處於雲夢山的山頭。 這裡的民間傳說多發生在小鄧莊村,

這裡有自然景觀“龜石”, 即一塊大石頭上面有像龜殼的花紋一樣, 附近還散落著一些“龜蛋”, 甚是可愛。

山裡的百姓想路盼路, 過去只能寄託在傳說中。 雲夢山北麓有一段鋸階石, 遠遠望去像漂浮在半山腰的石牆, 走近瞧, 一條條石頭階梯像用鋼鋸鋸成的一樣, 人們稱為鋸階石。 這段短短的鋸階石有個傳說, 相傳天帝看到雲夢山下的百姓行路難, 就派兩個大仙來到雲夢山, 讓他們在陡峭的山梁上鋸出一條路來, 方便百姓出行。 為了不影響百姓生活, 天帝命令兩位大仙一夜鋸成, 並約定時間, 雞叫之前鋸好, 公雞一叫, 要馬上收工回天庭。

當天晚上, 恰巧有兩位過路的商人, 走到雲夢山下。 半夜時分, 一人想督促另一個人抓緊時間趕路, 就學著公雞打鳴喚醒同伴。正在山間鋸石頭路的兩位大仙聽到雞叫,急忙收工,路沒有鋸好就遵命回了天庭,使得雲夢山至今有幾級鋸階石路。如今這段天然石階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是人們休閒旅遊爭相一睹芳容的必到之處。

孫臏與龐涓對弈

小鄧莊村的雲夢山上有一塊“棋盤石”。據村裡的老年人講,相傳孫臏與龐涓死後,他們所做的事感動了上天,因此成了神仙。一次閒暇之時,他們騎著神駒出來雲遊,走到一處風景極美的地方,將神駒放開兩人在此下棋。只見他們撫袖後,一塊大石之上棋盤陡然而生,兩人便盤膝而坐開始下棋。就在這時,一個十多歲的牧童在此放牛,不知不覺來到了他們下棋的地方。牧童湊上前看棋,很入迷,看著看著感覺腹中饑餓,見棋盤旁邊有二位老人吃剩下的桃子,就撿起來吃。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牧童睡著了。當牧童醒來時隱約感覺天正在下雨,漫山是霧。朦朧中看見兩位老人駕霧飛入一個石洞之中。

牧童這時起身下山回家,找不到自己的牛,卻發現了一個地方,平時是沒有石頭現在多了一塊石頭,仔細一看像一匹臥著的馬。牧童找了半天找不到自家的牛,只好下山。可是到家後什麼都不一樣了,村裡的人都不認識他了,同樣他也不認識村裡的人了。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看的是仙人下棋,並且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了。

為啥說龐涓和孫臏在這裡下過棋?方亞娜說:“因為下了山離我們村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叫龐閣村,它不屬於小鄧莊行政村,是另外一個行政村。這樣一聯想,可能是龐涓在此路過,且在哪個地方居住或休息過。”

這裡還有一塊“北極石”,像指南針一樣齊刷刷地立在那裡,上面有一些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這裡也有“石人山”,很多石頭像人一樣,遠看像石頭在行走。還有座橋,一塊塊的方石,是為了架天橋而來的,從這個山頭要跨到另一個山頭,但是沒有建成,旁邊遺落有各種規格的有規則的方形石塊。據老輩人講,王母娘娘要給小鄧莊建一座天橋到那個山頭,石頭也弄好了,但有一個條件,仙人必須趕在雞叫之前把石頭摞好從天上跨過,但是雞一叫這個橋就要塌,所以說晚上不要騷擾他們,讓這幾個仙人好好搭橋。這期間有一個人多事,晚上學雞叫,仙人的橋沒壘好就塌了,石頭便遺落在這裡。

村民走上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修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小鄧莊村村民千百年來的願望。

據方亞娜介紹,兩年前,這個村連一個合作社都沒有,基礎設施建設近10年內沒有得到過任何項目資金。深曉農民酸甜苦辣的駐村第一書記方亞娜,聽得懂大山的呼喚,把得准小鄧莊的脈搏,決心帶領小鄧莊1180名村民修出一條脫貧路,實現村村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讓山裡的百姓夢想成真。人心齊,泰山移。不到兩年功夫,夢想變成了現實,就連大山窩裡的段灣,家家也通上了水泥路。有了路,山裡一下子活躍起來,豐富的資源變成了百姓鼓囊囊的錢袋子,一個個訂單農產品合約,成了百姓的錢串子。

現在小鄧莊村在蟻蜂鎮數一數二了,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不再落後。該村已經成立了3個合作社,1個與駐馬店市政府唯一推介的“來村網”網路平臺訂單農業戰略合作簽約,接的單是陶華碧老乾媽辣椒醬原料的訂單,種植了8萬畝辣椒。再一個是種植黃洋蔥,黃洋蔥已經豐收了,去年試種的,如果今年賣出去效益不錯,就大面積種植。第三個是纏絲雞蛋,屬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雞蛋黃是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的,把這個項目招商引資到小鄧莊村,帶動了一些貧困戶致富。還有訂單西瓜擺進了廣州超市,一批批土雞、山豬、山羊、肉牛一出欄就售罄。

近年來,小鄧莊村把“鄉村大舞臺”建設作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農村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按照“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創建要求,著力將“鄉村大舞臺”打造成鄉村文化高地和群眾文化生活領地。自舉辦“文藝下鄉活動”以來,消失已久的民間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農民喜聞樂見的秧歌、舞獅、傳統戲劇等,重新被搬上舞臺,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文化大餐。同時,該村去年底還對一部分好婆婆、好媳婦、90歲以上的高夀老人進行了表彰。

就學著公雞打鳴喚醒同伴。正在山間鋸石頭路的兩位大仙聽到雞叫,急忙收工,路沒有鋸好就遵命回了天庭,使得雲夢山至今有幾級鋸階石路。如今這段天然石階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是人們休閒旅遊爭相一睹芳容的必到之處。

孫臏與龐涓對弈

小鄧莊村的雲夢山上有一塊“棋盤石”。據村裡的老年人講,相傳孫臏與龐涓死後,他們所做的事感動了上天,因此成了神仙。一次閒暇之時,他們騎著神駒出來雲遊,走到一處風景極美的地方,將神駒放開兩人在此下棋。只見他們撫袖後,一塊大石之上棋盤陡然而生,兩人便盤膝而坐開始下棋。就在這時,一個十多歲的牧童在此放牛,不知不覺來到了他們下棋的地方。牧童湊上前看棋,很入迷,看著看著感覺腹中饑餓,見棋盤旁邊有二位老人吃剩下的桃子,就撿起來吃。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牧童睡著了。當牧童醒來時隱約感覺天正在下雨,漫山是霧。朦朧中看見兩位老人駕霧飛入一個石洞之中。

牧童這時起身下山回家,找不到自己的牛,卻發現了一個地方,平時是沒有石頭現在多了一塊石頭,仔細一看像一匹臥著的馬。牧童找了半天找不到自家的牛,只好下山。可是到家後什麼都不一樣了,村裡的人都不認識他了,同樣他也不認識村裡的人了。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看的是仙人下棋,並且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了。

為啥說龐涓和孫臏在這裡下過棋?方亞娜說:“因為下了山離我們村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叫龐閣村,它不屬於小鄧莊行政村,是另外一個行政村。這樣一聯想,可能是龐涓在此路過,且在哪個地方居住或休息過。”

這裡還有一塊“北極石”,像指南針一樣齊刷刷地立在那裡,上面有一些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這裡也有“石人山”,很多石頭像人一樣,遠看像石頭在行走。還有座橋,一塊塊的方石,是為了架天橋而來的,從這個山頭要跨到另一個山頭,但是沒有建成,旁邊遺落有各種規格的有規則的方形石塊。據老輩人講,王母娘娘要給小鄧莊建一座天橋到那個山頭,石頭也弄好了,但有一個條件,仙人必須趕在雞叫之前把石頭摞好從天上跨過,但是雞一叫這個橋就要塌,所以說晚上不要騷擾他們,讓這幾個仙人好好搭橋。這期間有一個人多事,晚上學雞叫,仙人的橋沒壘好就塌了,石頭便遺落在這裡。

村民走上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修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小鄧莊村村民千百年來的願望。

據方亞娜介紹,兩年前,這個村連一個合作社都沒有,基礎設施建設近10年內沒有得到過任何項目資金。深曉農民酸甜苦辣的駐村第一書記方亞娜,聽得懂大山的呼喚,把得准小鄧莊的脈搏,決心帶領小鄧莊1180名村民修出一條脫貧路,實現村村路相通、戶戶路相連,讓山裡的百姓夢想成真。人心齊,泰山移。不到兩年功夫,夢想變成了現實,就連大山窩裡的段灣,家家也通上了水泥路。有了路,山裡一下子活躍起來,豐富的資源變成了百姓鼓囊囊的錢袋子,一個個訂單農產品合約,成了百姓的錢串子。

現在小鄧莊村在蟻蜂鎮數一數二了,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不再落後。該村已經成立了3個合作社,1個與駐馬店市政府唯一推介的“來村網”網路平臺訂單農業戰略合作簽約,接的單是陶華碧老乾媽辣椒醬原料的訂單,種植了8萬畝辣椒。再一個是種植黃洋蔥,黃洋蔥已經豐收了,去年試種的,如果今年賣出去效益不錯,就大面積種植。第三個是纏絲雞蛋,屬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的雞蛋黃是一層一層、一圈一圈的,把這個項目招商引資到小鄧莊村,帶動了一些貧困戶致富。還有訂單西瓜擺進了廣州超市,一批批土雞、山豬、山羊、肉牛一出欄就售罄。

近年來,小鄧莊村把“鄉村大舞臺”建設作為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農村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按照“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創建要求,著力將“鄉村大舞臺”打造成鄉村文化高地和群眾文化生活領地。自舉辦“文藝下鄉活動”以來,消失已久的民間藝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農民喜聞樂見的秧歌、舞獅、傳統戲劇等,重新被搬上舞臺,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文化大餐。同時,該村去年底還對一部分好婆婆、好媳婦、90歲以上的高夀老人進行了表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