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萊陽誕生世界級地質公園 擁有三個白堊紀化石生物群

水母網6月2日訊昨日, 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鐘健院士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舉行。 萊陽作為楊鐘健院士生前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

與北京同步舉辦紀念活動的城市。 活動儀式上, 宣讀了“國土資源部關於命名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的決定”, 這意味著該地質公園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地質公園。

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是一處以白堊紀地層、古生物化石為鮮明特色, 涵蓋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等多種地質遺跡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總面積15.46平方千米, 分為金崗口和鳳凰山兩個園區。

“金崗口園區是世界罕見的恐龍和恐龍蛋富集共生保存地。 近些年, 園區的2號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化石。 ”該地質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後續發掘工作的深入, 不同化石富集層位將呈現出“兵馬俑式”坑道,

對研究恐龍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環境等有重大意義。

翻閱歷史, 萊陽有過三次大的古生物發現:上世紀20年代, 我國第一代地質學家首先發現萊陽的恐龍、昆蟲和植物等化石, 在國際上有了中國譚氏龍命名。 上世紀50年代, 我國古生物學家在萊陽發現了新中國第一條恐龍骨架———棘鼻青島龍, 以及金剛口譚氏龍、破碎金剛口龍等恐龍化石, 萊陽成為我國古生物研究的熱點地區。 本世紀由汪筱林率領萊陽恐龍聯合科考隊進行新一輪持續的大規模考察與發掘, 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世界罕見的地質地貌遺跡。

“萊陽具有獨特的地質遺跡和古生物化石優勢, 在我國古生物研究史上佔有最具研究意義的地位。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介紹, 萊陽擁有全國最罕見的三個著名白堊紀化石生物群, 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昆蟲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 也是世界通用的恐龍蛋命名系統誕生地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誕生地。

在公園內的萊陽古生物博物館, 4條鴨嘴龍化石骨架裝架陳列, 多位科考隊員仍在諸多化石旁進行修復工作。 “化石挖掘和修復是個細緻工作, 全部採取手工操作, 其中拼圖環節沒有一點規律, 最耗費時間和精力。 ”科考隊員趙志良介紹, 化石分散在地下各處, 而且有些呈現堆積狀態, 不容易找到完整和保存完好的化石, “從發掘來看,

頭骨比較難找。 ”

“保護好建設好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遺址, 助推萊陽文化、旅遊和經濟社會發展, 我個人認為應堅持萊陽特色, 杜絕千篇一律, 把萊陽打造成我國乃至世界上恐龍蛋研究、保護、收藏和展示基地;堅持科研先行, 保護並重, 尊重科學。 ”汪筱林建議, 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採取類似兵馬俑的保護開發方式,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充分利用萊陽獨一無二的化石和地貌景觀。 此外, 建設科普教育和研學基地, 打造古生物學家雕塑園, 充分利用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蹟, 激發青少年熱愛科學、熱愛家鄉和建設家鄉的熱情和動力。

活動中, 萊陽市政府聘請汪筱林研究員為“山東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首席科學家”及“萊陽古生物博物館名譽館長”,

並且以汪筱林為代表的中科院古脊椎所專家學者做了恐龍發現與研究學術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