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少說話,只要這7個問題,員工就能自己找到答案

多提問題, 少提意見。

從公司給你配了一個助理的那一天起, 你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管理者, 再也不能把你的助理當成一個普通的同事, 你們的溝通也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作溝通了。

但也許是你離上學的時間太近了, 不自覺地把老師“誨人不倦”的那套範本搬到職場中來, 而效果呢, 就像下麵的那張圖:

加拿大溝通培訓專家Michael Bungay Stanier在他的新作《The Coaching Habit》提出了一個主張:多提問題, 少提意見。 看起來很容易?但想要克制你“好為人師”的本能,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想你以前的很多領導, 他們習慣以“暢所欲言”開始對話, 但談著談著就“圖窮匕見”, 進入“獨唱團”的模式。

非不為也, 思維習慣太頑固。 所以《The Coaching Habit》一書給出了七個簡單的問題範本, 通過這些具體的疑問句, 引導對方不斷接近問題的核心, 而管理者則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要搶別人的戲。

因為東西方語境的差異,

很多話中國人說不出口, 我也會給出一些中國職場語境下的問句。

Question 1: What’s on your mind?

直譯是“你在想什麼?”

【使用情境】

中國式談話常常以“最近過得怎麼樣”開頭, 以減輕對下屬造成的壓迫感, 但我們總需要一句話, 結束閒聊, 進入認真的對話狀態。

【句式分析】

這句話的神奇之處在哪兒呢?“What’s on your mind? ”是Facebook上提醒使用者分享想法的一句話——不是單向傳遞意見,

而是鼓勵對方說出想法;不是“我將向你提出一個嚴重的問題”, 而是“你的想法是什麼”?

雖然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但這句話仍然有一個鎖定得很好的詞:Mind(想法), 我們仍然需要這個詞, 把談話快速帶進正式氛圍。

【參考問題】

在缺乏Facebook文化的中國職場, 可以通過以下的意思, 鼓勵對方說出此刻的感受。

“最近對工作有什麼想法?……”

“我感到你還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的, 可以談一談嗎……”

【注意點】

開放式問題通常很難得到積極的回應, 對方很可能大腦一片空白, 不知道怎麼回答。 管理者需要不斷縮小範圍, 以提醒對方。

Question 2: And what else?

直譯:別的呢?

【使用情境】

在對方回避真正的問題時。

【句式分析】

用這個問題, 可以提醒對方:“我是真的想聽到你的想法。 ”

【注意點】

請相信, 此刻你想談的問題, 對方十有八九能猜到。 如果對方避而不談, 就算你點破了, 也還是沒有用。 如果你把提問題當成是“套話”的套路, 那你最應該看的書是《FBI是如何審訊犯人的?》

Question #3: What’s the real challenge here for you?

直譯:什麼才是你真正的挑戰?

【使用情境】

這是一個從“尋找問題”到“聚焦問題”的轉折句, 無論是否找到你預設的談話點, 到了一定程度, 你都應該用這句話, 提醒對方:“下面, 我們開始進入問題的核心”。

【句式分析】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字:“你”、“挑戰”、“真正的”。

真正的:我們開始聚焦問題了。

挑戰:“挑戰”其實是“困難”更積極的表達方式, 是在問對方遇到了什麼困難。

你:說明在這個問題中, 談話的主角還是對方,

管理者仍然不能急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個句式除了關心的味道之外, 已經表達出一定的導向性, 好像在說:“我們已經看到問題了, 不管能不能解決, 先正視它吧。 ”

【參考問題】

“在這些困難中, 你覺得對自己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注意點】

這7個問題, 有一些很不中國, 有時候我們要按中國人的對話方式進行改造, 但有時候, 我們也需要借助西方坦率的表達方式, 來衝破中國式職場文化的含糊。

Question #4: What do you want?

直譯:你想要什麼?

【句式分析】

這句話唯一的關鍵字是“想要”。

Want不是need。 need是必需品, 是水、空氣, 不需要你提醒。 Want是內心的欲望, 是“更高的薪水”、“和諧的人際關係”、“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是他平時想過, 但沒有付諸實踐、或者遇到困難的東西。

【使用情境】

和上一句的作用一樣,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從“尋找問題”到“聚集問題”的轉折句,不同的是,上一句是強調直面挑戰(困難),這一句是強調工作動力(欲望)。如果你覺得對方是能力問題,上一句是重點;如果你覺得對方是態度問題,這一句是重點。

【參考問題】

“在這些想法中,你最看中的是什麼?”

“如果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你會選擇哪個?”

【注意點】

這句話的引導意味就更強了,但即便如此,管理者仍然是一個引而不發的幕後角色。

Question #5: How can I help?

直譯:我要怎麼幫助你呢?

【使用情境】

從這一句開始,管理者將從一個“好奇的傾聽者”的角色,進入一個更主動的幫助者的角色。

何時適合提出這個問題呢?一種情況,對方在前面第三、四個問題中,已經涉及你今天的談話目的。

另一種情況,如果對方明顯在回避你的目標,我覺得你應該主動改變談話的主題,回到對方最關心的問題上,畢竟,這次溝通是要解決他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

【句式分析】

How can I help?不是Can I help you?它表達一個強烈的意思:也許你需要幫助,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重要的是,今天的談話,我會毫無保留地提供幫助。

但請注意,這仍然是一個邀請句式,而不是直接說“你的問題就是BalalBala”。它的表達重點不在於“提供幫助”,而是暗示對方:“這仍然是你的問題,你需要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我可以提供幫助。”

【參考問題】

“你覺得,在哪一個問題上,我可以提供幫助?”

【注意點】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不容回避,下一個問題就能派上用場了。

Question #6: If you’re saying Yes to this, what are you saying No to?

直譯:如果你堅持這麼做,那麼你想放棄什麼?

【句式分析】

這句話不好理解,但在這7個句式中,這又是最關鍵的一句。

凡事皆有利弊,對一個方案say Yes,意味著對另一個方案say No,這就是決策,管理者永遠在做選擇,做多了,就形成了戰略思考能力。

而普遍員工往往是流程中的一個環節(打個比方,一個廣告設計師),不要求對最終結果負責(從不關心廣告對商品銷售的影響),缺少決策壓力(無法想像客戶在廣告預算上的權衡),這使得他們更喜歡從外部尋找原因(甲方不懂廣告),而很少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整體評估,從而導致:

第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第二、即使意識到了,也缺乏動力去改變。

通過這個問題,管理者希望和對方一起直面“問題引發的麻煩”,或者改變自我,或者承擔責任。

【使用情境】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功能是化解對話過程中的僵局。當你覺得到了該點破“你的問題就是BalalBala”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問題做為“觸發器”。

【參考問題】

“你覺得這麼做,會有哪些風險?”

“這麼想也沒有錯,但你考慮過問題會出在哪兒嗎?”

“你有想過,如果這麼做,你會放棄掉哪些機會?”

“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注意點】

雖然這一步,你需要嘗試剖析對方的問題,它仍然強調“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Question #7: What was most useful for you?

直譯:你覺得什麼對你最有用?

【使用情境】

無論有沒有達到你預想的效果,你都可以用這個問題幫助對方回顧這次談話最核心的東西。

【句式分析】

和通常中國式領導結束談話時的“我來簡單講三點”不同,最後的總結仍然是讓對方說話。

【參考問題】

“你覺得,今天的談話,對你而言有意義嗎?”

“你能總結一下今天的談話中,最有用的東西嗎?”

【注意點】

特別指出一點,關鍵字是“對你有用”,而不是“表決心”。

回顧:

最後回顧一下這7個問題的核心:

第一、基本原則:多提問題,少提意見,讓對方說得越多,才越容易接近問題核心;不要輕易(甚至完全不要)說出“我覺得”這三個字。

第二、基本邏輯:發散討論(問題一、二)——聚集問題(問題三、四)——引發反思(問題五、六)——回顧(問題七);

第三、基本方法:不是按順序問完這7個問題,而是根據不同情境,選擇某一個關鍵問題推動對話。

第四、所有問題,重要的不是答案,重要的是讓員工繼續往下的思考。

還有最後一點,一次談話雖然解決不了問題,但問題的解決總是從一次談話開始的。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使用情境】

和上一句的作用一樣,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從“尋找問題”到“聚集問題”的轉折句,不同的是,上一句是強調直面挑戰(困難),這一句是強調工作動力(欲望)。如果你覺得對方是能力問題,上一句是重點;如果你覺得對方是態度問題,這一句是重點。

【參考問題】

“在這些想法中,你最看中的是什麼?”

“如果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你會選擇哪個?”

【注意點】

這句話的引導意味就更強了,但即便如此,管理者仍然是一個引而不發的幕後角色。

Question #5: How can I help?

直譯:我要怎麼幫助你呢?

【使用情境】

從這一句開始,管理者將從一個“好奇的傾聽者”的角色,進入一個更主動的幫助者的角色。

何時適合提出這個問題呢?一種情況,對方在前面第三、四個問題中,已經涉及你今天的談話目的。

另一種情況,如果對方明顯在回避你的目標,我覺得你應該主動改變談話的主題,回到對方最關心的問題上,畢竟,這次溝通是要解決他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

【句式分析】

How can I help?不是Can I help you?它表達一個強烈的意思:也許你需要幫助,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重要的是,今天的談話,我會毫無保留地提供幫助。

但請注意,這仍然是一個邀請句式,而不是直接說“你的問題就是BalalBala”。它的表達重點不在於“提供幫助”,而是暗示對方:“這仍然是你的問題,你需要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我可以提供幫助。”

【參考問題】

“你覺得,在哪一個問題上,我可以提供幫助?”

【注意點】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不容回避,下一個問題就能派上用場了。

Question #6: If you’re saying Yes to this, what are you saying No to?

直譯:如果你堅持這麼做,那麼你想放棄什麼?

【句式分析】

這句話不好理解,但在這7個句式中,這又是最關鍵的一句。

凡事皆有利弊,對一個方案say Yes,意味著對另一個方案say No,這就是決策,管理者永遠在做選擇,做多了,就形成了戰略思考能力。

而普遍員工往往是流程中的一個環節(打個比方,一個廣告設計師),不要求對最終結果負責(從不關心廣告對商品銷售的影響),缺少決策壓力(無法想像客戶在廣告預算上的權衡),這使得他們更喜歡從外部尋找原因(甲方不懂廣告),而很少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整體評估,從而導致:

第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第二、即使意識到了,也缺乏動力去改變。

通過這個問題,管理者希望和對方一起直面“問題引發的麻煩”,或者改變自我,或者承擔責任。

【使用情境】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功能是化解對話過程中的僵局。當你覺得到了該點破“你的問題就是BalalBala”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問題做為“觸發器”。

【參考問題】

“你覺得這麼做,會有哪些風險?”

“這麼想也沒有錯,但你考慮過問題會出在哪兒嗎?”

“你有想過,如果這麼做,你會放棄掉哪些機會?”

“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注意點】

雖然這一步,你需要嘗試剖析對方的問題,它仍然強調“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Question #7: What was most useful for you?

直譯:你覺得什麼對你最有用?

【使用情境】

無論有沒有達到你預想的效果,你都可以用這個問題幫助對方回顧這次談話最核心的東西。

【句式分析】

和通常中國式領導結束談話時的“我來簡單講三點”不同,最後的總結仍然是讓對方說話。

【參考問題】

“你覺得,今天的談話,對你而言有意義嗎?”

“你能總結一下今天的談話中,最有用的東西嗎?”

【注意點】

特別指出一點,關鍵字是“對你有用”,而不是“表決心”。

回顧:

最後回顧一下這7個問題的核心:

第一、基本原則:多提問題,少提意見,讓對方說得越多,才越容易接近問題核心;不要輕易(甚至完全不要)說出“我覺得”這三個字。

第二、基本邏輯:發散討論(問題一、二)——聚集問題(問題三、四)——引發反思(問題五、六)——回顧(問題七);

第三、基本方法:不是按順序問完這7個問題,而是根據不同情境,選擇某一個關鍵問題推動對話。

第四、所有問題,重要的不是答案,重要的是讓員工繼續往下的思考。

還有最後一點,一次談話雖然解決不了問題,但問題的解決總是從一次談話開始的。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