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6海洋公報“出爐” 赤潮次數增多但累計面積下降

上個月, 攝影愛好者在里安北麂海域拍攝到猶如“阿凡達”仙境般的螢光海, 而造成“螢光海”這一奇異現象的, 正是一種叫“夜光藻”的浮游植物。 昨天, 我市發佈2016年海洋公報, 公報上也提到了“夜光藻”。 作為我市近岸海域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員, 據市海洋與漁業部門近五年監測結果顯示, 我市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狀況基本穩定。

去年, 市海洋與漁業部門, 對全市近岸海域環境品質、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功能區、海洋環境災害和風險、涉海工程海洋環境影響、陸源污染物入海等開展監視、監測。

全年共佈設監測站點372個, 獲取監測資料6萬多個。

據監測結果顯示, 去年, 全市近岸海域海水品質有所好轉。 第一類、第二類水質面積占監測海域總面積的53.4%, 較2015年增加15.3%, 第四類、劣四類水質面積占36.9%, 較2015年減少6.3%。 而得益于逐漸趨好的海洋環境, 我市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結構基本穩定。 全年共鑒定出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643種, 如夜光藻、中華哲水蚤、薄雲母蛤等。 此外, 8月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成率為71%, 較2015年明顯改善, 海洋保護區、海洋傾倒區、濱海旅遊區等典型海洋功能區環境品質總體良好, 基本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管控要求。

去年, 我市近岸海域共發現10次赤潮, 發生時間為4-8月, 赤潮累計面積308平方千米, 主要分佈在蒼南、平陽南麂、里安北麂和洞頭海域。

據介紹, 去年雖然赤潮發現次數較前一年增加6次, 但累計面積減少34%。 在赤潮高發期, 洞頭牡蠣等海產品中的腹瀉性貝毒和麻痹性貝毒進行檢測, 所幸均未檢出。 (陳蜜)

排版:豆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