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了,看看古代考生的“衣食住行”,你就會覺得自己超幸福!

月大考眼看就要來了, 百萬軍團即將奔赴戰場, 進行人生中一場重要的考試。 自從進入新社會以來, 隨著教育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人擁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在古代可是不敢想像的。 六月酷暑, 天氣炎熱, 很多考生覺得環境艱苦, 其實, 古代科考相比較於現在, 無論從環境上, 還是時間上, 都有著天壤之別。 現在, 我們就從基本的“衣食住行”講起。

首先, 服飾上。 古代科考是十分嚴格的, 作為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 很多考生會想走捷徑, 投機取巧的事情也會時常發生。 晚唐文學家溫庭筠就是著名的槍手, 據不紀實考查,

溫庭筠曾留下8名考生替考的記錄。 為了避免作弊, 清朝康熙皇帝規定:“考生入場, 皆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 只帶籃筐、小凳、食物、筆硯等。 ”

和現在高考的要求, 學生進考場前必須要經過安檢, 且不得佩戴金屬製品等是一樣的, 都是為了防止作弊。

其次, 就是在食住上。 由於古代高考的考試時間, 一般都是3天。 吃喝拉撒睡都是要在考棚中度過。 考棚, 就是無窗無門, 3、4平米的開間, 裡面只配置了板凳和條桌, 可活動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 很多人, 因為受不了這個艱苦環境, 就選擇了棄考。

相比較於現在, 高考期間, 條件允許的話, 學生家長可以帶學生回家住。 一般, 各個區域的考生是由本校的老師組織, 居住在考場附近環境比較好的酒店。

最後, 就是行的問題了。 古代科考, 俗稱趕考。 古代科考, 區域是有限制的, 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全國各地的考生都要聚集到此地。 大中四年(西元850年), 赴舉者劉蛻曾在一篇文章中訴說了赴舉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 去長安近四千里。 膝下無怡怡之助, 四海無強大之親。 日行六十裡, 用半歲為往來程, 歲須三月侍親左右, 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于道路……”。 “半歲為往來程”,

簡單的一句話, 卻道出了趕考的辛酸。 偏南或者偏北的考生, 都要提前半年趕赴考場, 趕考途中, 出現意外者也有很多。

現在的高考, 考點密集, 基本上是以縣為單位, 考生不用費時費力的趕考, 只需要提前一天到安排好的酒店, 安心備考即可。

“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古代高考的考生們,在那個重農抑商、階級等級森嚴的封建環境裡,他們將一生的命運都放在了科考上。現代社會,三十六行,行行狀元,只要在自己的行業裡,憑藉自身的努力,幹出一番事業來,都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高三的考生們,安心備考,未來還有很多的選擇等著你們呢!

“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終身”,古代高考的考生們,在那個重農抑商、階級等級森嚴的封建環境裡,他們將一生的命運都放在了科考上。現代社會,三十六行,行行狀元,只要在自己的行業裡,憑藉自身的努力,幹出一番事業來,都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高三的考生們,安心備考,未來還有很多的選擇等著你們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