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相比歐美,中亞更需要孔子學院

絲路新觀察網烏魯木齊2月12日電 “十年前, 在杜桑貝市的市場上鮮有中國商品存在, 如今都能買到中國的筷子。 ”曾為塔吉克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孔子學院首任中方院長的鄧新, 談到孔子學院作為國家名片, 在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十年前, 塔吉克斯坦僅有兩所大學開設漢語專業, 學生數量不到200人, 當地民眾對於漢語以及中國的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

“從人類社會發展來說這是不正常的, 鄰居家的情況都不知道。 ”2006年至2008年, 鄧新作為國家公派的漢語教師來到塔吉克斯坦。

對於當時進駐塔吉克斯坦的中國企業來說, 翻譯成為了香餑餑, 鄧新說在他教過的學生裡, 不少學生都在學習漢語一兩年後就去中國企業做起了翻譯。

2009年, 由新疆師範大學和塔吉克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共同承建的孔子學院開始運營之後, 兩年的時間裡,

塔吉克斯坦有近20所院校陸續開設漢語課程, 還有近10所中小學和幼稚園也開設漢語選修課程。

漢語教師數量供不應求

“確實是在合適的時間開辦的項目, 如果在那個時間段沒有創辦孔子學院, 中塔兩國這些年的交流與交往會面臨非常大的語言障礙和翻譯短缺問題, 恐怕也很難達到如今的程度。 ”鄧新說, 從第一年招進百名學生開始, 生源在不斷擴大, 直到如今註冊學員達到每年3000人次。

鄧新介紹, 當地學生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 有些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與技能, 有的則通過孔子學院到中國來進一步學習專業, 甚至深造研究生、博士生。 不少學生從中實現人生的飛躍。

“孔子學院成立當年招收的阿莫爾丁同學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來中國學習本科,

現在已經是上合組織秘書長的助理。 ”鄧新說, 因為孔子學院搭建的平臺, 不少學生來到中國留學, 他們親身瞭解中國文化, 感受中國國情, 增加對中國的認同, 又成為中國發展理念的宣傳者, 影響身邊的更多人。

塔吉克人稱呼中國“qin”, 這個詞是“China”的諧音, 對於塔吉克民眾來說, 中國被看做溫和友好的鄰居, 鄧新說, 在塔國工作的日子, 他感受到當地百姓的友善。

自孔子學院成立以來, 塔國許多高校都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 甚至遠在外地的中學校長、學生家長們也做出邀請, 希望孔子學院的老師能走進當地中學教授漢語課程。

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 目前孔子學院教師隊伍已經達到50餘人,

漢語熱的升溫, 加速兩國各行業之間的來往交流。

鄧新做出對比, 十年前飛往杜桑貝航班上僅能見到三、五個中國人, 如今乘客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去投資、旅遊的中國人。

鄧新表示, 眼下最大的問題在於現有的教師數量依然無法滿足當地漢語學習的需求, 相比歐美, 鄧新認為中亞更需要孔子學院。 中亞國家需要在孔子學院的説明下逐步實現漢語教學的自我造血功能。

“目前塔國還看不到政府財政支持發展漢語教學的計畫, 我認為在未來的五到十年, 塔吉克斯坦可能仍需要來自中國的漢語師資, 這個數量在今後幾年達到百名左右也是正常的和可能的。 ”

地域性交往促進文化的發展

鄧新說, 塔民大的孔子學院像是一個家,

吸引著喜歡中國文化的年輕人。 在孔子學院的6年時間裡, 他看著一批批孩子成長, 回國兩年多, 這份國家榮譽感讓他至今都很懷念。

2015年, 鄧新回國, 擔任新疆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 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鄧新的名氣不僅來自於塔吉克斯坦這段經歷, 也來自於他能記住許多留學生的名字。

“記住孩子們的名字讓他們覺得我很親近, 這也是一種尊重。 ”鄧新認為, 十幾歲的學生, 本身就是個文化體。

這些年來自中亞各國的留學生, 融入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大家庭中, 學習著漢語知識, 也在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鄧新說, 相比一些歐美國家, 中亞國家對中國文化持有敞開的胸懷。

“回顧歷史, 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有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燦爛文化,中亞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地區,多樣性的文化存在和千絲萬縷的文化聯繫成為中國和中亞地區交流交往的重要基礎。”

在留學生教育方面,新疆師範大學投入很大,甚至在全國高校率先進編音體美教師,體現出新疆師範大學將留學生教育作為學校發展戰略的決心。

“許多已經畢業的留學生們至今與我們還保持著聯繫,他們在遇到就業、學習或生活方面的問題時仍然會徵求我們的意見。”鄧新說,最好的禮物就是回憶,這些走出校門的孩子們對中國有著別樣的情結。

鄧新說,值得思考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我們身邊的這個鄰居還處於完全不瞭解的狀態,這可能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的緣由吧。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提出能夠改變國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具有更多的國際視野,也能讓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

“現代社會正在產生一個開放性的、全球化的世界,身於其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接受不同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時代,需要我們從心態上做出改變,主動與中亞國家之間加深交往交流。”鄧新在塔國工作的那些年,學習說塔吉克語,也結交不少當地朋友,從多方面瞭解這個國度。

鄧新介紹到,塔吉克文藝作品上體現出古代波斯文化,而當地生活方式上偏西方化,當地人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至今仍在影響著他。

“他們總是讚美很多東西,這種讚美不是恭維,而是發自內心的表達,無論學生還是老師,他們總能即興地朗誦詩歌,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毫無違和感,感覺藝術和文學就在生活裡。”

境外辦學需要建立人才智庫

在塔國8年的漢語教學經歷,鄧新對在中亞國家合作辦學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孔子學院受其辦學模式限制,更多地是進行語言學習和一般層次的文化交流,孔子學院辦學體現的是民間性和非營利性,這一性質的辦學機構只能滿足小眾群體的需求,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承擔起中亞國家和中國多樣化的交流交往需要。

鄧新說,中國走出去辦學僅依靠孔子學院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境外辦學的前提在於瞭解國際化大市場、大格局,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們需要在更高的高度上進行研判,規劃、鼓勵更多高校走出去辦學,鼓勵更多的教育機構和國外進行雙向的交流合作,在專業學習領域有多樣化的交流學習和合作。”

鄧新表示,目前,孔子學院更多是起到橋樑和視窗的作用,要真正地推進教育全方位交流合作,需要國內通過成立各類基金會以及研究機構等形式,設計出完整的境外辦學模式,以此來聚集當地社會精英群體,擁有中國教育國際化的話語權。

以歐美國家的境外辦學為例,教育服務已經發展為貿易,通過在中亞國家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地更希望中國能在當地開辦中國大學,進行全方位的人才培養。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各行業各領域的交往也會不斷加深。由於對當地文化風俗、法律政策的不瞭解,走出去碰壁的中國企業也不在少數。

眼下,中國需要更多瞭解中亞社會的智庫,為中國各行業走出去交流發展提供導向性建議。鄧新認為,走出去發展必須對當地社會各方面有清晰地認識瞭解,中國教育不僅培養實用性的留學人才,也要培養出既懂中國也懂當地的智庫型人才。

“我們要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去培養人才的問題,人才是雙向的,所以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超前思維。”(完)

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有絲綢之路連接起來的燦爛文化,中亞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地區,多樣性的文化存在和千絲萬縷的文化聯繫成為中國和中亞地區交流交往的重要基礎。”

在留學生教育方面,新疆師範大學投入很大,甚至在全國高校率先進編音體美教師,體現出新疆師範大學將留學生教育作為學校發展戰略的決心。

“許多已經畢業的留學生們至今與我們還保持著聯繫,他們在遇到就業、學習或生活方面的問題時仍然會徵求我們的意見。”鄧新說,最好的禮物就是回憶,這些走出校門的孩子們對中國有著別樣的情結。

鄧新說,值得思考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我們身邊的這個鄰居還處於完全不瞭解的狀態,這可能也是“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的緣由吧。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提出能夠改變國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具有更多的國際視野,也能讓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

“現代社會正在產生一個開放性的、全球化的世界,身於其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接受不同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時代,需要我們從心態上做出改變,主動與中亞國家之間加深交往交流。”鄧新在塔國工作的那些年,學習說塔吉克語,也結交不少當地朋友,從多方面瞭解這個國度。

鄧新介紹到,塔吉克文藝作品上體現出古代波斯文化,而當地生活方式上偏西方化,當地人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至今仍在影響著他。

“他們總是讚美很多東西,這種讚美不是恭維,而是發自內心的表達,無論學生還是老師,他們總能即興地朗誦詩歌,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毫無違和感,感覺藝術和文學就在生活裡。”

境外辦學需要建立人才智庫

在塔國8年的漢語教學經歷,鄧新對在中亞國家合作辦學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孔子學院受其辦學模式限制,更多地是進行語言學習和一般層次的文化交流,孔子學院辦學體現的是民間性和非營利性,這一性質的辦學機構只能滿足小眾群體的需求,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承擔起中亞國家和中國多樣化的交流交往需要。

鄧新說,中國走出去辦學僅依靠孔子學院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境外辦學的前提在於瞭解國際化大市場、大格局,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們需要在更高的高度上進行研判,規劃、鼓勵更多高校走出去辦學,鼓勵更多的教育機構和國外進行雙向的交流合作,在專業學習領域有多樣化的交流學習和合作。”

鄧新表示,目前,孔子學院更多是起到橋樑和視窗的作用,要真正地推進教育全方位交流合作,需要國內通過成立各類基金會以及研究機構等形式,設計出完整的境外辦學模式,以此來聚集當地社會精英群體,擁有中國教育國際化的話語權。

以歐美國家的境外辦學為例,教育服務已經發展為貿易,通過在中亞國家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地更希望中國能在當地開辦中國大學,進行全方位的人才培養。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各行業各領域的交往也會不斷加深。由於對當地文化風俗、法律政策的不瞭解,走出去碰壁的中國企業也不在少數。

眼下,中國需要更多瞭解中亞社會的智庫,為中國各行業走出去交流發展提供導向性建議。鄧新認為,走出去發展必須對當地社會各方面有清晰地認識瞭解,中國教育不僅培養實用性的留學人才,也要培養出既懂中國也懂當地的智庫型人才。

“我們要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去培養人才的問題,人才是雙向的,所以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超前思維。”(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