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白先勇:《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是曹雪芹寫的嗎?

[摘要]某一種了悟之後, 他對人世間有那麼深刻的憐憫,如果是另外一個人, 沒有實際經歷過像曹雪芹家裡的事情, 後面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樣, 有那麼深層的感情在裡頭。

白老師對程乙本《紅樓夢》的推崇, 理想國也在不久前出版了程乙本校注版的《紅樓夢》。 關於《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究竟是曹雪芹所寫還是高鶚續寫?

如今流行的觀點是傾向後者。 但白先勇說:“現在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個理論是, 後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 這稿子佚失了, 後來程偉元他們又去一點一點收回來, 可能有一些未定稿,

是由高鶚修訂完成的。 我比較偏向這個理論, 我覺得不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寫的。 ”

為什麼呢?他以“寶玉出家”、“黛玉之死”兩個關鍵情節為例, 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一部紅樓, 各自表達。 套用流行話來表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紅樓夢》, 這也是《紅樓夢》之所以偉大的一個證明。 但或許不管我們認同什麼觀點, 一個共同的好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被拉回閱讀的現場, 拉回這部常讀常新的偉大作品。

寶玉出家、黛玉之死, 必出自大家手筆

87版《紅樓夢》劇照

每個人到這個世上來, 同樣是歷劫, 也是走一趟, 也是經歷紅樓一夢。 ——白先勇

張愛玲的《紅樓夢魘》, 她也寫《紅樓夢》評論, 把後面四十回痛批一頓, 我不同意。 《紅樓夢》前大半部是寫賈府之盛,

文字當然應該華麗, 後四十回是寫賈府之衰, 文字自然比較蕭疏, 這是應情節的需要, 而非功力不逮。

寶玉出家、黛玉之死。 這兩場是全書的關鍵, 可以說是《紅樓夢》的兩根柱子, 把整本書像一座大廈牢牢撐住。 如果兩根柱子折斷, 《紅樓夢》就會像座大廈轟然傾頹。

賈寶玉的一生是一部佛陀傳

我們講寶玉, 就講他癡、傻, 常常我們所謂的聖人, 也是癡、傻, 中國的傳統如此。 很多禪宗的高僧, 都是癡、傻。 外國也是, 聖方濟各(St.Francis)會跟鳥講話。 在某方面來說, 曹雪芹把賈寶玉寫成一個像癡傻的聖人一樣, 一種聖人(Saint), 唯其要到癡傻的程度, 才能夠包容這麼大的世界。 如果我們倒過來想, 賈寶玉是一個很精明、很漂亮的公子哥, 這個人怎麼寫, 我不知道了,

反而寫不出什麼來了。

曹雪芹創造這麼一個人, 《紅樓夢》可能可以發展成一部《佛陀傳》似的書, 前傳的悉達多太子享盡榮華富貴, 賈寶玉跟他也很相似, 一直要經過很多很多生老病死苦, 慢慢地看透了, 最後出家得到解脫。

我們看《紅樓夢》, 第一是看賈府興衰這條線, 從開始它的情節發展就指向了賈府的由盛入衰;第二條線是寶玉出家, 賈寶玉經過了生離死別, 到最後悟道。 追尋這兩條線索, 看這本書才有了脈絡。

七十二回以前, 賈府怎麼從一開始的最盛漸漸衰落下去, 這是一條線。 第二條線, 賈寶玉跟林黛玉之間的情, 黛玉的死, 對他攸關重要。 當然不光是黛玉, 還有好幾個人物, 他們的死亡, 他們的遭遇, 然後賈府的衰落,

對寶玉都是一種刺激、一種啟發, 最後他出家悟道。 我想這兩條線大家抓住的話, 看這本書就不會覺得混亂。 這本書人物很多, 情節很複雜, 但是不管怎麼樣, 有這兩條大的主軸在這裡頭, 大家就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情”是寶玉的宗教

中國人講“情”, 跟“愛”又不一樣, “情”好像是宇宙的一種原動力, 一切的發生就靠這個“情”字, 它比那個“愛”字深廣幽微。 我在美國教書, 一碰到要解釋這個“情”字最麻煩, 用英文講不清, 找不到一個英文字很精准的對應, 英文裡的love, sentiment, emotion 都不對, 都好像沒有中題。

曹雪芹是用一個宇宙性、神話性的東西來說這個“情”字, “情”字還不夠, 還有“情根”, 情一生根, 麻煩了!《牡丹亭》裡面有句話, “情根一點是無生債”, 情一生根以後這個債就還不完了。

青埂峰下這塊靈石, 後來變成賈寶玉了。 三萬六千五百塊石頭用來補天, 剩下的這一塊使命更大, 它要去補情天, 所以賈寶玉到了太虛幻境, 看到“孽海情天”四個字, 情天難補, 他得墮入紅塵, 經過許許多多情的考驗。

空空道人的“因空見色”, 是說本來就白茫茫一片, 什麼都沒有, (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 因為我們的幻覺, 看到好多好多的現象, “由色生情”, 情多了就會陷進去, 陷進了更深的色的幻覺, “傳情入色”, 要經過多少徹悟之後, 再從裡面出來, “自色悟空”, 再回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與其講空空道人是情僧, 還不如說最後出家成和尚的賈寶玉才是情僧, 他的一生就是《情僧錄》。 “情”對於寶玉, 簡直就到了一種宗教的地步, 本來應該出世的僧,把“情”當他一生的指標,這很有意思,需要不尋常的解悟。

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什麼是空?什麼是色?賈寶玉這個時候還渾然不覺。渾然不覺的好!如果這時候懂了,就沒有下文了。人生的真昧,人生的命運,警幻仙姑講給賈寶玉聽,他這時候還沒開竅。要等到很後頭,歷經痛苦劫難,賈寶玉第二次再回到太虛幻境來看,那時他懂了,知道了認識的人的命運,他自己的命運,他才大徹大悟。

“情”的覺醒:秦鐘=情種

秦氏這個人,是引導賈寶玉對女性發情的一個人物,夢裡她的身份是兼美,兼寶釵跟黛玉之美。這麼美的秦可卿,有個弟弟秦鐘,秦鐘跟賈寶玉相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大家要瞭解,在明清或者更早一點,中國人沒有同性戀、異性戀這種兩分法的觀念,賈寶玉對秦鐘,還有後來對蔣玉菡及其他的一兩個男性,有一種特殊的好感。當時不會像現代人去定義及分別同性戀或異性戀,卻有對性靈上的特質的喜歡。

秦鐘還有一個象徵意義在裡頭,秦氏、秦鐘,兩個人都姓秦,“秦”諧音“情”,秦可卿對賈寶玉是女性讓他在情方面覺醒的一個人,秦鐘是男性讓他在情方面覺醒的一個人,這兩個人又是姐弟,是情的一體兩面。

秦氏與秦鐘這兩姐弟很早就夭折了,對於賈寶玉最後的悟道有很重要的啟發性。情一方面是他追求、信仰的,另外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像林黛玉也是夭折了,一步一步讓他知道,情多麼地變幻不定。賈寶玉聽到秦氏死訊的時候,一口鮮血湧吐出來,現實中他跟秦可卿沒有那麼深的感情,為什麼一下子有那麼大、那麼強烈的反應?那個時候他已經感受到了,一個引他發情的這麼一個女性、一種情的理想,一下子破滅了,這才是他的反應的源頭。

原來人的生命,人世間的繁華,那樣地脆弱,像秦可卿這麼一個人物,在賈家最盛的時候,一下子消失了,十幾歲的孩子還無法理解,無法接受。他要一步一步來,當身邊的人金釧兒、晴雯……一個個死去,最後黛玉死的時候,他再回到太虛幻境,曉得人的命運原來老早前定了。頑石歷劫這個神話架構的寓言,對整本書的意義非常重要,讀者跟他一起歷劫,每個人都各有所感,某方面也寫了我們自己。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寶玉出家的圖畫已經畫好了

從前過農曆年一直要過到元宵,正好寶釵這時候過十五歲生日。上酒席了,賈母叫寶釵點戲,這回點了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齣戲當時蠻流行的,到現在,昆曲戲臺上面還唱的。這是《水滸傳》裡的一段,講花和尚魯智深到五臺山出家,他在寺裡面鬧事被趕出來,他就喝醉了酒大鬧五臺山。這本是清初丘園作的一出滑稽戲,整出叫作《虎囊彈》,其中《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折現在也叫作《醉打山門》。

寶玉說,寶姐姐你專門點這種熱鬧戲。寶釵就說,你聽戲白聽了,這個戲裡面有一支曲牌《寄生草》,是一套北曲的《點絳唇》,韻律好不用說了,那詞藻也是高妙得很。看看:

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講的是魯智深。寶玉一聽,哎喲,怎麼這麼好!他不光是喜歡,還真戳中了他的心。

寶玉本來就有慧根,一點就通,像莊子《南華經》、《醉打山門》中的《寄生草》對他都是智性上的(intellectual)啟發,啟發他對人生的看法。這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正是最後寶玉出家時候的寫照。他光頭赤腳走的,而且天降大雪,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寶玉出家的圖畫已經畫好了,但還是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經過很多情關,經過很多的考驗。現在這只是聽戲而已,聽戲中觸動了他,回去自己也寫了一支《寄生草》。

《芙蓉誄》,其實是為黛玉寫的悼文

從晴雯之死過渡到黛玉之死到最後的了悟出家,這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晴雯在《紅樓夢》裡有相當的重要性,不光是她本身,在某方面她也影射著黛玉。

晴雯被趕出去,病在她哥哥嫂嫂家裡,沒有人理。從前在大觀園裡,這些丫鬟們也非常受寵,都是錦衣玉食,現在她病在醃臢的床上,口渴了,連一口水都喝不到。寶玉偷偷來看她,她叫快倒個茶給我喝,那個茶杯油膩膩的,茶也不像個茶,晴雯拿起來就一飲而盡,太渴了,完全沒人理,寶玉痛得是萬箭攢心,那麼心疼她。

晴雯跟他一樣不拘禮俗,任情直性,她很勇敢、很護主,寶玉覺得她被冤枉,被讒言所害,看到她受這麼多苦,受這麼多難,激起他一份憐惜之心,寶玉對女孩子憐惜,尤其憐憫她們的命運。黛玉死的時候他也應該是這種萬箭攢心的疼,這跟他最後出家有關係的,人生的苦難、各種的悲哀不幸,他看盡了,最終悟道解脫。

《芙蓉誄》在講什麼?第一,講晴雯的身世,講晴雯怎麼美、怎麼好,很不幸被這些人進了讒言,很有《離騷》的文風。屈原一生受讒,所以《離騷》整個就是一個字 :怨,怨之幽深。晴雯受讒致死,受了很多冤屈,不過死了以後,她化作一個芙蓉仙女,他就把她寫得神化了。你看講她是“ 乘玉虯以遊乎”,乘那個玉龍在天上遨遊,乘那個瑤象之車——美玉和象造的車子,上天下地,又把我們這整個寫實的故事拉回到神話世界去。

芙蓉在這個地方很要緊,大家還記得嗎?在六十三回的時候寶玉生日,晚上大家在怡紅院,把幾個女孩子都請來,丫鬟也在一起,大家一邊喝酒一邊玩抽花簽,簽上面都有一種花,簽詩是講她們的命運。反正這是一種遊戲,大家輪著抽,寶釵一抽,牡丹花,寶釵有點豐滿,她像朵牡丹一樣富貴堂皇,簽詩 “任是無情也動人” ,寶釵這個人很理性,看起來好像不動聲色,即使不動情感,牡丹看起來也動人。探春一抽,抽個杏花。輪到黛玉的時候,一抽,芙蓉花,這點很要緊,黛玉的簽是芙蓉簽,她才是芙蓉仙子。

寶玉寫的《姽嫿詞》有主僕之分,用於晴雯很合適,這個《芙蓉女兒誄》裡頭有幾句,好像希望死了同穴,死了葬在一起,這種話是非常情深的愛人才會講的。這一篇祭文其實是祭黛玉,黛玉死的時候寶玉性靈已失,失掉了玉,有一天他講:“不知道如今一點靈機兒都沒有了。”寫不出東西來了。晴雯是個丫頭,還寫了一篇祭文祭她,反而沒有一篇祭文給黛玉。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寫了,已經寫給黛玉了。

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

第一百二十回是《紅樓夢》整部書最高的一個峰,也可能是中國文學裡面最有力量(powerful)的一個場景。寶玉出家這一幕,小說裡面叫高潮(climax),到了高潮的時候,最後畫龍點睛。一個主題點睛的時候,要看他怎麼寫,如果寶玉出家這一場寫得不好,寫得不夠力,這本書就會垮掉(collapse),你看多麼重要。寶玉怎麼出家?

想想看,如果他是普通人,和尚就剃度一下,禮敬一下。這個不夠!《紅樓夢》的境界是拔高起來的,它有一個神話架構,寶玉出家是神話架構裡最高潮的一段。這段不長,就一個場景(scene),看他怎麼寫的。

(賈政)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

你們想想看,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船停在那個岸邊,忽見有個影子走過來,剃了光頭,赤了腳,和尚的樣子。雪地裡披著猩猩紅的斗篷,多麼鮮明的景象。一來了,跪下來,向賈政下拜。

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裡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那個作歌曰 :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遊兮,鴻蒙太空。

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

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大家記得《紅樓夢》開始的時候那塊石頭嗎?本來是女媧煉石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三萬六千五百塊都用光了,就是那一塊石頭沒有用上,留在大荒山、青埂峰下,青埂峰—情根峰,這塊石頭化為寶玉就是情根,這時候塵緣已盡又回去了。可以想像得到在雪地上,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大片白茫茫的雪,響徹大地的歌聲傳過來了。

《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接下來看黛玉之死——

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個女孩子最相近

寶玉聽了《醉打山門》之後,大有啟發,到最後他說,我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黛玉聽了《牡丹亭》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聽得黛玉驚心動魄。我們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到了那個地步,情簡直是一種形而上的(metaphysical)、隱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廂又高了一層,變成愛情神話了。《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西廂記》當然對於湯顯祖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更是啟動了《紅樓夢》。曹雪芹好幾個地方都引用《牡丹亭》裡的曲及回目,元妃點戲也點了《牡丹亭》。湯顯祖對於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

黛玉聽曲,她是特別有慧根的人,一聽,心中有所感。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運的。她是絳珠仙草到這個世界上來還淚的,這一點她冥冥中似乎感覺到了。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詩出來了,那就是《葬花詞》。她從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聽到這段【皂羅袍】:“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本來一片姹紫嫣紅,杜麗娘一進去的時候,只看到斷井頹垣。可能在這所有人物裡面,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女孩子最相近了。

第一,兩個人都很年輕;第二,對愛情的追求非常執著,甚至可以死。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為了這個情,最後把自己燒掉。杜麗娘也是為情而死。不是元妃點了四出戲嗎?中間有《離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林黛玉跟杜麗娘最相近的,就是對於時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麗娘年方二八,已經感受到這個威脅,感受到自己芳華虛度,所以才有春末遊園的感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抒情詩的一個大傳統,傷春悲秋。從一開始到現在,不用說唐詩宋詞,就是到了明朝的傳奇,這個大傳統一直持續,尤其在《牡丹亭》裡面,又往前推了一步。

《驚夢》的摺子,它有許多曲牌連起來,《尋夢》那一折,更是有十七個曲牌連起來,講的就是傷春悲秋,一步一步,寫得好極了,寫得美極了!把宋詞又往前推了一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尋夢》那幾折,鶯聲燕語落花紛飛。在《驚夢》的時候,女主角的夢中情人柳夢梅出來了,一開頭就唱 “則為你如花美眷” ,像你那麼美的一個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 。我想黛玉聽了這一句非常警覺,無論多麼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鮮花也挨不過秋冬。黛玉一聽“ 心動神搖 ”,刺激到這個地步。最後講荼靡花, “開到荼靡花事了” ,春天已經沒有了,最後的收尾是惜春、傷春,歡樂底下一種暗暗的哀傷。

我想,黛玉聽的這個曲子,乾隆時代是這個調調,現在還是這個調調,不要小看這個曲子,我十歲的時候就是聽的這個。那時在上海看梅蘭芳跟俞振飛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遊園》中【皂羅袍】這一段,十歲的孩子聽進去了,我大概沒有心動神搖,但也深深印在腦子裡了。幾十年後我就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葬花詞》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詩,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暫的東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對所有短暫繁華的一種哀悼,對文明高峰將漸漸走下坡的哀悼。傷春悲秋的抒情詩傳統,到了這個時候,可能是個頂點,再往後,可能找不出一首這樣的詩。從湯顯祖的《牡丹亭》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那個系列下來,到了《葬花詞》,又翻起一個高峰,這是抒情詩的傳統特別動人的一章,因為它又涉及了黛玉的一生,有一齣戲劇在裡頭,所以我們念起來,感受特別深刻。

黛玉常常會有感身世孤零,這個時候她就作詩,借著詩來敘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葬花吟》、菊花詩,秋夜寫的感懷詩,一直一直過來,每一個階段都指向她最後的悲劇,指向她的死亡。

焚稿斷癡情:題詩手帕的千里伏筆

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了以後,黛玉跟他的感情又深了一層,之前,兩個人已經交心了,此刻更進一層,等於有了信物。

這裡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 :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 ;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 ;又來了悲喜交集! 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 ;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 ;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餘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便向那兩塊舊帕上走筆寫道 :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瀟湘妃子,這些詩講的是一個字 :淚!記得嗎?太虛幻境裡面,不是說她“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是來還淚的,所有的情都在淚裡。寶玉給了她這個手帕,她在上面寫了她自己的生命。

一本傑出的小說,一定有幾場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處心積慮安排、剪裁的。其實從黛玉葬花開始,就一直在鋪排她最後的結局,後四十回寫黛玉之死,的確是前面的設計,在這裡實現了,發揮了它的力量。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徵兆,大家記得中秋夜她在聯詩的時候嗎?最後一句是“ 冷月葬詩魂 ”,點出了最後焚燒詩魂的結局。晴雯死了,寶玉寫了《芙蓉誄》祭悼,無意間對她講一句 :“ 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注意,茜紗窗是黛玉住的瀟湘館的紗窗,祭晴雯變成了祭黛玉。到了聞秋聲撫琴的時候,“嘣”的那個君弦斷掉了,弦斷人亡。這一連串下來,都在準備這一場,如果這一場接不上前面的鋪陳,那就失敗了,整部書就要大打折扣。

焚稿斷癡情,我講了那個手帕有用處,那麼早的時候出現了,中間大家還記得嗎?“感秋聲撫琴悲往事”那一回,她在翻舊東西的時候,又看到這兩塊手帕,很感觸他們小時候那種很親近的感情,掉下淚來。那等於又提醒讀者一下,這兩塊手帕的存在。這個時候發揮最大的力量了。

這就是好小說,黛玉要表現她自己的那種決絕,怎麼表現呢?哭喊不出來,吐血也沒用了,這個時候就是焚稿,用火燒詩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殘,自焚,自己燒掉,一點不留,“我的情在這世界上通通不留”,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黛玉不再是那麼柔弱,這樣一個弱柳扶風的女孩子,她要維持她的尊嚴(dignity)。她的愛情被這些人這樣子捉弄,愛情對她來說是神聖的,是唯一的,是勝過生命的東西。她的愛情被踐踏,賈母、王夫人不瞭解她、唬弄她,怎麼寶玉也不出來為她辯護、說話?這世上再沒有人瞭解她這份情了,要把它燒掉、焚掉,她是決絕的,突然間你會感覺這個人物變大了,她的層次(dimension)豐富了,不再光是柔弱無助,她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這段情,黛玉的個性在這個地方一轉,寫得好!而且是用那兩塊手帕發揮作用。

黛玉之死是這本書的大高潮。我們回到第五回太虛幻境的《紅樓夢》十二支曲子,等於是對金陵十二釵的挽歌。

第一首〔終身誤〕,講寶玉、黛玉、寶釵三個人的關係和命運。“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雖然是金玉良姻,寶玉心中最戀的還是木石前盟,就是絳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緣定在靈河畔的前世盟言。“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雖然是對著薛寶釵,雪就是薛。“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還是忘不了黛玉。“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人生的美中不足現在信了。“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雖然寶玉跟寶釵是一段美滿姻緣,像梁鴻、孟光夫婦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可是心中還是有遺憾的。

第二首〔枉凝眉〕,講的是寶玉跟黛玉之間的緣分。“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指絳珠仙草、神瑛侍者。“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沒有奇緣怎麼偏偏又遇他呢?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如果有奇緣,最後又是一場虛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他們兩個那一段情終是鏡花水月。“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這是哀悼他們兩人之間以淚還情、淚盡就人亡了,這眼淚哪禁得起流那麼多啊!第五回的時候那兩首挽歌,哀挽寶黛之間的愛情如水中月、鏡中花,最後還是一場空。

好,後四十回收網了,那些故事的情節一個個收尾,才能自圓其說,整本小說才有比較完善的架構。當然很多紅學家研究,說曹雪芹這本書後四十回不是他寫的,是 高鶚續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個理論是,後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這稿子佚失了,後來程偉元他們又去一點一點收回來,可能有一些未定稿,是由高鶚修訂完成的。我比較偏向這個理論,我覺得不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寫的。另外一個人寫的話,第一,這個千頭萬緒處理得那麼好 ;第二,人物的語氣筆調接得那麼順,哪個人該那時候講那話,能夠連貫。第三,有幾回寫得那麼樣精彩,比如黛玉之死,我覺得那個感情應該是原來的作者寫的。

曹雪芹寫這本書,現在已經肯定有很深的自傳成分在裡頭,所以他寫起來等於是一本《追憶似水年華》,前面寫得興高采烈,後面寫得滿腔悲哀愁緒。某一種了悟之後,他對人世間有那麼深刻的憐憫(compassion),如果是另外一個人,沒有實際經歷過像曹雪芹家裡的事情,後面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樣,有那麼深層的感情在裡頭。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本來應該出世的僧,把“情”當他一生的指標,這很有意思,需要不尋常的解悟。

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什麼是空?什麼是色?賈寶玉這個時候還渾然不覺。渾然不覺的好!如果這時候懂了,就沒有下文了。人生的真昧,人生的命運,警幻仙姑講給賈寶玉聽,他這時候還沒開竅。要等到很後頭,歷經痛苦劫難,賈寶玉第二次再回到太虛幻境來看,那時他懂了,知道了認識的人的命運,他自己的命運,他才大徹大悟。

“情”的覺醒:秦鐘=情種

秦氏這個人,是引導賈寶玉對女性發情的一個人物,夢裡她的身份是兼美,兼寶釵跟黛玉之美。這麼美的秦可卿,有個弟弟秦鐘,秦鐘跟賈寶玉相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大家要瞭解,在明清或者更早一點,中國人沒有同性戀、異性戀這種兩分法的觀念,賈寶玉對秦鐘,還有後來對蔣玉菡及其他的一兩個男性,有一種特殊的好感。當時不會像現代人去定義及分別同性戀或異性戀,卻有對性靈上的特質的喜歡。

秦鐘還有一個象徵意義在裡頭,秦氏、秦鐘,兩個人都姓秦,“秦”諧音“情”,秦可卿對賈寶玉是女性讓他在情方面覺醒的一個人,秦鐘是男性讓他在情方面覺醒的一個人,這兩個人又是姐弟,是情的一體兩面。

秦氏與秦鐘這兩姐弟很早就夭折了,對於賈寶玉最後的悟道有很重要的啟發性。情一方面是他追求、信仰的,另外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像林黛玉也是夭折了,一步一步讓他知道,情多麼地變幻不定。賈寶玉聽到秦氏死訊的時候,一口鮮血湧吐出來,現實中他跟秦可卿沒有那麼深的感情,為什麼一下子有那麼大、那麼強烈的反應?那個時候他已經感受到了,一個引他發情的這麼一個女性、一種情的理想,一下子破滅了,這才是他的反應的源頭。

原來人的生命,人世間的繁華,那樣地脆弱,像秦可卿這麼一個人物,在賈家最盛的時候,一下子消失了,十幾歲的孩子還無法理解,無法接受。他要一步一步來,當身邊的人金釧兒、晴雯……一個個死去,最後黛玉死的時候,他再回到太虛幻境,曉得人的命運原來老早前定了。頑石歷劫這個神話架構的寓言,對整本書的意義非常重要,讀者跟他一起歷劫,每個人都各有所感,某方面也寫了我們自己。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寶玉出家的圖畫已經畫好了

從前過農曆年一直要過到元宵,正好寶釵這時候過十五歲生日。上酒席了,賈母叫寶釵點戲,這回點了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齣戲當時蠻流行的,到現在,昆曲戲臺上面還唱的。這是《水滸傳》裡的一段,講花和尚魯智深到五臺山出家,他在寺裡面鬧事被趕出來,他就喝醉了酒大鬧五臺山。這本是清初丘園作的一出滑稽戲,整出叫作《虎囊彈》,其中《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這折現在也叫作《醉打山門》。

寶玉說,寶姐姐你專門點這種熱鬧戲。寶釵就說,你聽戲白聽了,這個戲裡面有一支曲牌《寄生草》,是一套北曲的《點絳唇》,韻律好不用說了,那詞藻也是高妙得很。看看:

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台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講的是魯智深。寶玉一聽,哎喲,怎麼這麼好!他不光是喜歡,還真戳中了他的心。

寶玉本來就有慧根,一點就通,像莊子《南華經》、《醉打山門》中的《寄生草》對他都是智性上的(intellectual)啟發,啟發他對人生的看法。這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正是最後寶玉出家時候的寫照。他光頭赤腳走的,而且天降大雪,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寶玉出家的圖畫已經畫好了,但還是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經過很多情關,經過很多的考驗。現在這只是聽戲而已,聽戲中觸動了他,回去自己也寫了一支《寄生草》。

《芙蓉誄》,其實是為黛玉寫的悼文

從晴雯之死過渡到黛玉之死到最後的了悟出家,這之間是息息相關的。晴雯在《紅樓夢》裡有相當的重要性,不光是她本身,在某方面她也影射著黛玉。

晴雯被趕出去,病在她哥哥嫂嫂家裡,沒有人理。從前在大觀園裡,這些丫鬟們也非常受寵,都是錦衣玉食,現在她病在醃臢的床上,口渴了,連一口水都喝不到。寶玉偷偷來看她,她叫快倒個茶給我喝,那個茶杯油膩膩的,茶也不像個茶,晴雯拿起來就一飲而盡,太渴了,完全沒人理,寶玉痛得是萬箭攢心,那麼心疼她。

晴雯跟他一樣不拘禮俗,任情直性,她很勇敢、很護主,寶玉覺得她被冤枉,被讒言所害,看到她受這麼多苦,受這麼多難,激起他一份憐惜之心,寶玉對女孩子憐惜,尤其憐憫她們的命運。黛玉死的時候他也應該是這種萬箭攢心的疼,這跟他最後出家有關係的,人生的苦難、各種的悲哀不幸,他看盡了,最終悟道解脫。

《芙蓉誄》在講什麼?第一,講晴雯的身世,講晴雯怎麼美、怎麼好,很不幸被這些人進了讒言,很有《離騷》的文風。屈原一生受讒,所以《離騷》整個就是一個字 :怨,怨之幽深。晴雯受讒致死,受了很多冤屈,不過死了以後,她化作一個芙蓉仙女,他就把她寫得神化了。你看講她是“ 乘玉虯以遊乎”,乘那個玉龍在天上遨遊,乘那個瑤象之車——美玉和象造的車子,上天下地,又把我們這整個寫實的故事拉回到神話世界去。

芙蓉在這個地方很要緊,大家還記得嗎?在六十三回的時候寶玉生日,晚上大家在怡紅院,把幾個女孩子都請來,丫鬟也在一起,大家一邊喝酒一邊玩抽花簽,簽上面都有一種花,簽詩是講她們的命運。反正這是一種遊戲,大家輪著抽,寶釵一抽,牡丹花,寶釵有點豐滿,她像朵牡丹一樣富貴堂皇,簽詩 “任是無情也動人” ,寶釵這個人很理性,看起來好像不動聲色,即使不動情感,牡丹看起來也動人。探春一抽,抽個杏花。輪到黛玉的時候,一抽,芙蓉花,這點很要緊,黛玉的簽是芙蓉簽,她才是芙蓉仙子。

寶玉寫的《姽嫿詞》有主僕之分,用於晴雯很合適,這個《芙蓉女兒誄》裡頭有幾句,好像希望死了同穴,死了葬在一起,這種話是非常情深的愛人才會講的。這一篇祭文其實是祭黛玉,黛玉死的時候寶玉性靈已失,失掉了玉,有一天他講:“不知道如今一點靈機兒都沒有了。”寫不出東西來了。晴雯是個丫頭,還寫了一篇祭文祭她,反而沒有一篇祭文給黛玉。其實這個時候他已經寫了,已經寫給黛玉了。

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

第一百二十回是《紅樓夢》整部書最高的一個峰,也可能是中國文學裡面最有力量(powerful)的一個場景。寶玉出家這一幕,小說裡面叫高潮(climax),到了高潮的時候,最後畫龍點睛。一個主題點睛的時候,要看他怎麼寫,如果寶玉出家這一場寫得不好,寫得不夠力,這本書就會垮掉(collapse),你看多麼重要。寶玉怎麼出家?

想想看,如果他是普通人,和尚就剃度一下,禮敬一下。這個不夠!《紅樓夢》的境界是拔高起來的,它有一個神話架構,寶玉出家是神話架構裡最高潮的一段。這段不長,就一個場景(scene),看他怎麼寫的。

(賈政)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

你們想想看,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船停在那個岸邊,忽見有個影子走過來,剃了光頭,赤了腳,和尚的樣子。雪地裡披著猩猩紅的斗篷,多麼鮮明的景象。一來了,跪下來,向賈政下拜。

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裡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那個作歌曰 :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遊兮,鴻蒙太空。

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

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大家記得《紅樓夢》開始的時候那塊石頭嗎?本來是女媧煉石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三萬六千五百塊都用光了,就是那一塊石頭沒有用上,留在大荒山、青埂峰下,青埂峰—情根峰,這塊石頭化為寶玉就是情根,這時候塵緣已盡又回去了。可以想像得到在雪地上,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一大片白茫茫的雪,響徹大地的歌聲傳過來了。

《紅樓夢》這個畫龍點睛式的結尾,恰恰將整本小說撐了起來,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國抒情文字的極致。我們似乎聽到禪唱聲充滿了整個宇宙,天地為之久低昂。寶玉出家,並不好寫,而後四十回中的寶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筆。

接下來看黛玉之死——

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個女孩子最相近

寶玉聽了《醉打山門》之後,大有啟發,到最後他說,我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黛玉聽了《牡丹亭》的“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聽得黛玉驚心動魄。我們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到了那個地步,情簡直是一種形而上的(metaphysical)、隱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廂又高了一層,變成愛情神話了。《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西廂記》當然對於湯顯祖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更是啟動了《紅樓夢》。曹雪芹好幾個地方都引用《牡丹亭》裡的曲及回目,元妃點戲也點了《牡丹亭》。湯顯祖對於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

黛玉聽曲,她是特別有慧根的人,一聽,心中有所感。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運的。她是絳珠仙草到這個世界上來還淚的,這一點她冥冥中似乎感覺到了。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詩出來了,那就是《葬花詞》。她從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聽到這段【皂羅袍】:“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本來一片姹紫嫣紅,杜麗娘一進去的時候,只看到斷井頹垣。可能在這所有人物裡面,林黛玉跟杜麗娘這女孩子最相近了。

第一,兩個人都很年輕;第二,對愛情的追求非常執著,甚至可以死。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為了這個情,最後把自己燒掉。杜麗娘也是為情而死。不是元妃點了四出戲嗎?中間有《離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林黛玉跟杜麗娘最相近的,就是對於時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麗娘年方二八,已經感受到這個威脅,感受到自己芳華虛度,所以才有春末遊園的感慨。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抒情詩的一個大傳統,傷春悲秋。從一開始到現在,不用說唐詩宋詞,就是到了明朝的傳奇,這個大傳統一直持續,尤其在《牡丹亭》裡面,又往前推了一步。

《驚夢》的摺子,它有許多曲牌連起來,《尋夢》那一折,更是有十七個曲牌連起來,講的就是傷春悲秋,一步一步,寫得好極了,寫得美極了!把宋詞又往前推了一步。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尋夢》那幾折,鶯聲燕語落花紛飛。在《驚夢》的時候,女主角的夢中情人柳夢梅出來了,一開頭就唱 “則為你如花美眷” ,像你那麼美的一個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 。我想黛玉聽了這一句非常警覺,無論多麼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鮮花也挨不過秋冬。黛玉一聽“ 心動神搖 ”,刺激到這個地步。最後講荼靡花, “開到荼靡花事了” ,春天已經沒有了,最後的收尾是惜春、傷春,歡樂底下一種暗暗的哀傷。

我想,黛玉聽的這個曲子,乾隆時代是這個調調,現在還是這個調調,不要小看這個曲子,我十歲的時候就是聽的這個。那時在上海看梅蘭芳跟俞振飛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遊園》中【皂羅袍】這一段,十歲的孩子聽進去了,我大概沒有心動神搖,但也深深印在腦子裡了。幾十年後我就製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葬花詞》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詩,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暫的東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對所有短暫繁華的一種哀悼,對文明高峰將漸漸走下坡的哀悼。傷春悲秋的抒情詩傳統,到了這個時候,可能是個頂點,再往後,可能找不出一首這樣的詩。從湯顯祖的《牡丹亭》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那個系列下來,到了《葬花詞》,又翻起一個高峰,這是抒情詩的傳統特別動人的一章,因為它又涉及了黛玉的一生,有一齣戲劇在裡頭,所以我們念起來,感受特別深刻。

黛玉常常會有感身世孤零,這個時候她就作詩,借著詩來敘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葬花吟》、菊花詩,秋夜寫的感懷詩,一直一直過來,每一個階段都指向她最後的悲劇,指向她的死亡。

焚稿斷癡情:題詩手帕的千里伏筆

第三十四回,寶玉挨打了以後,黛玉跟他的感情又深了一層,之前,兩個人已經交心了,此刻更進一層,等於有了信物。

這裡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 :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 ;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 ;又來了悲喜交集! 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 ;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 ;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餘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便向那兩塊舊帕上走筆寫道 :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

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瀟湘妃子,這些詩講的是一個字 :淚!記得嗎?太虛幻境裡面,不是說她“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是來還淚的,所有的情都在淚裡。寶玉給了她這個手帕,她在上面寫了她自己的生命。

一本傑出的小說,一定有幾場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處心積慮安排、剪裁的。其實從黛玉葬花開始,就一直在鋪排她最後的結局,後四十回寫黛玉之死,的確是前面的設計,在這裡實現了,發揮了它的力量。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徵兆,大家記得中秋夜她在聯詩的時候嗎?最後一句是“ 冷月葬詩魂 ”,點出了最後焚燒詩魂的結局。晴雯死了,寶玉寫了《芙蓉誄》祭悼,無意間對她講一句 :“ 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注意,茜紗窗是黛玉住的瀟湘館的紗窗,祭晴雯變成了祭黛玉。到了聞秋聲撫琴的時候,“嘣”的那個君弦斷掉了,弦斷人亡。這一連串下來,都在準備這一場,如果這一場接不上前面的鋪陳,那就失敗了,整部書就要大打折扣。

焚稿斷癡情,我講了那個手帕有用處,那麼早的時候出現了,中間大家還記得嗎?“感秋聲撫琴悲往事”那一回,她在翻舊東西的時候,又看到這兩塊手帕,很感觸他們小時候那種很親近的感情,掉下淚來。那等於又提醒讀者一下,這兩塊手帕的存在。這個時候發揮最大的力量了。

這就是好小說,黛玉要表現她自己的那種決絕,怎麼表現呢?哭喊不出來,吐血也沒用了,這個時候就是焚稿,用火燒詩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殘,自焚,自己燒掉,一點不留,“我的情在這世界上通通不留”,這個時候你會覺得,黛玉不再是那麼柔弱,這樣一個弱柳扶風的女孩子,她要維持她的尊嚴(dignity)。她的愛情被這些人這樣子捉弄,愛情對她來說是神聖的,是唯一的,是勝過生命的東西。她的愛情被踐踏,賈母、王夫人不瞭解她、唬弄她,怎麼寶玉也不出來為她辯護、說話?這世上再沒有人瞭解她這份情了,要把它燒掉、焚掉,她是決絕的,突然間你會感覺這個人物變大了,她的層次(dimension)豐富了,不再光是柔弱無助,她掌握自己的命運了。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這段情,黛玉的個性在這個地方一轉,寫得好!而且是用那兩塊手帕發揮作用。

黛玉之死是這本書的大高潮。我們回到第五回太虛幻境的《紅樓夢》十二支曲子,等於是對金陵十二釵的挽歌。

第一首〔終身誤〕,講寶玉、黛玉、寶釵三個人的關係和命運。“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雖然是金玉良姻,寶玉心中最戀的還是木石前盟,就是絳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緣定在靈河畔的前世盟言。“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雖然是對著薛寶釵,雪就是薛。“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還是忘不了黛玉。“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人生的美中不足現在信了。“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雖然寶玉跟寶釵是一段美滿姻緣,像梁鴻、孟光夫婦間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可是心中還是有遺憾的。

第二首〔枉凝眉〕,講的是寶玉跟黛玉之間的緣分。“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指絳珠仙草、神瑛侍者。“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沒有奇緣怎麼偏偏又遇他呢?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如果有奇緣,最後又是一場虛話。“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他們兩個那一段情終是鏡花水月。“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這是哀悼他們兩人之間以淚還情、淚盡就人亡了,這眼淚哪禁得起流那麼多啊!第五回的時候那兩首挽歌,哀挽寶黛之間的愛情如水中月、鏡中花,最後還是一場空。

好,後四十回收網了,那些故事的情節一個個收尾,才能自圓其說,整本小說才有比較完善的架構。當然很多紅學家研究,說曹雪芹這本書後四十回不是他寫的,是 高鶚續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個理論是,後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這稿子佚失了,後來程偉元他們又去一點一點收回來,可能有一些未定稿,是由高鶚修訂完成的。我比較偏向這個理論,我覺得不可能是另外一個人寫的。另外一個人寫的話,第一,這個千頭萬緒處理得那麼好 ;第二,人物的語氣筆調接得那麼順,哪個人該那時候講那話,能夠連貫。第三,有幾回寫得那麼樣精彩,比如黛玉之死,我覺得那個感情應該是原來的作者寫的。

曹雪芹寫這本書,現在已經肯定有很深的自傳成分在裡頭,所以他寫起來等於是一本《追憶似水年華》,前面寫得興高采烈,後面寫得滿腔悲哀愁緒。某一種了悟之後,他對人世間有那麼深刻的憐憫(compassion),如果是另外一個人,沒有實際經歷過像曹雪芹家裡的事情,後面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樣,有那麼深層的感情在裡頭。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