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波士尼亞暨赫塞哥維納]塞拉耶佛的前世今生

Tubar看了我的書告訴我:congratulations lady. U got yourself a masterpiece.

Tubar是我在塞爾維亞的導遊, 最後要離開貝爾格勒的上午, 團圓們都跑去Shopping去了, 我一個人開始逛書店

在我眼裡,

再精美的紀念品總有壞掉的一天, 只有思想是永久, 而且是可以改變生命, 影響一輩子的無價資產。 而這些思想很大部分藏在書店裡面, 所以每到一個新的地方, 書店是我不能不去的地方。

兩個小時的時間, 我挑了一本the bridge on the Drina英文版, 故事的背景在波士尼亞, 作者也是波士尼亞裔的斯拉夫人, 將近500頁的英文, 也不知道精彩在哪裡, 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應該不會是蓋的!書店裡的中年男子強力推薦這本書, 而且最後經過Tubar的認可, 放心多了。

開始認識波士尼亞其實在兩年以前, 排行程時攤開一張大地圖, 在巴爾幹半島上這麽大的國家, 只有一個小小的出海口, 而且當時的行程沒有排到這裡, 其他沿海的國家, 地圖五顏六色, 彷彿在告訴客人,

選我選我吧, 我才是最精彩的國家喔

只有波士尼亞安靜的躺在地圖上, 只有尼姆被標示出來, 其他的區域空白一片, 沒有任何景點, 這個國家真的只有出海口有被標示出來的價值嗎?她的首都呢?她的其他城市呢?這個問題一直被我存在心裡。

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一直到2013年才被我排入行程裡面去, 為了區隔已經非常夯的克羅埃西亞, 卻一直賣相不佳, 我百思不得其解, 這個城市鼎鼎有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地點, 應該很有話題性才對。

我開始蒐集這個城市相關的資訊, 還因此找到了(週刊巴爾幹)如此小眾的雜誌, 其中一期寫到塞拉耶佛的希望隧道, 一條幾乎奇蹟似的地下道路, 如何拯救他們脫離塞軍的鎖城式圍攻,

我沒辦法想像在1993-1995年, 我們每天下課吃著麥當勞, 穿著nike鞋的美好年代, 這個國家還在遭受如此悲劇的內戰, 更讓我對這個國家有著更大的興趣。

當我們的團體行進到尼姆時, 要前往塞拉耶佛的路上, 導遊問著我們是否要去參觀希望隧道, 我跟孫哥(領隊)使了個眼色, 表示我要去, 導遊看看他手上的行程, 搖搖頭說, 這個地方沒有事先安排, 如果要去要加錢, 趁著大家下車上廁所時, 我告訴孫哥, 要付錢也要去, 我自己付都沒關係, 就是要去。

進到市區,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彈孔,雖然戰爭已停歇將近20年了,修復的速度遠比不上破壞的痕跡,第一個反應是,慶倖自己在這個年紀才到這個國家,如果再年輕點,可能無法體會這個國家的哀傷,看不懂每個建築,以及每個留下的符號所代表其時代意義。

車子停在一個民宅前面,導遊說:我們到了希望隧道了。

與我想像的相差不遠,房子外表的彈孔還是清晰可見,進去參觀前要先放一段影片,一段紀錄片,放到五分鐘左右,團圓們開始不耐煩了,誰出來玩想看這些悲慘的事情呢?心裡滴咕著。這時就是我的意志強押在這些消費者身上的時刻。我的工作對這些人的影響力,也在這件事情上表現的無比深刻。

接著到了市區,先經過了拉丁橋,這座橋已經讓我等待好久,這裡就是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與他的夫人蘇菲,被年輕的波士尼亞裔青年刺殺的地點。我想起了國中歷史老師在講這個課程時,口沫橫飛的說著奧匈帝國,說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事隔十多年,我才對於她說的這段歷史有實際的感受,但是為何他要殺大公呢,導遊解釋著,波士尼亞人不願意被奧匈帝國併吞,所以要起來反抗,但是在反抗什麽?這要等我讀了the bridge on the drina以後才有鮮明的印象,才感受為何他們要反抗,但這是後話。

走到橋的尾端,立著一個石碑,上面寫著,在此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並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多麽簡單的兩句話,但是其帶來震撼的力量卻撼動著我,也是所有真正經歷過一次大戰的人們,無論是歐洲或是遙遠的東亞區域,但遭受這個單一事件的波及人事物,又豈是這兩句話所能承載的?我沉浸在這個歷史的餘波盪漾裡,久久不能釋懷。拍了好多張照片,為了不讓自己忘掉這個感覺。但那個時代的人們,心裡複雜的情緒,豈又是生於後世的我們,可以用彩色照片所能述說的呢?

走進老城區,團圓們嚷嚷著要自由活動時間買東西,導遊只好匆匆結束行程,放他們去溜達。老城裡面,兩步一個清真寺,三步一個教堂,還不時穿插著猶太會館,還有東正教堂,不可思議的混雜,從來沒看過一個城市,雜居著如此多樣不同的信仰的人們。但我相信人類的思想高度,經常誕生於混雜且貧窮的年代,因為此時只有靠思想,才能拯救自己暫時脫離痛苦的生活環境,所以許多傑出的作家、導演、政治家都出生于波士尼亞,包括曠世傑作the bridge on the Drina也不例外。

這裡的咖啡廳非常犯濫,但每家都還是有生意。一杯espresso只要0.5歐元,我喝著淡而無味的espresso,看著大家一起喝著一樣難喝的咖啡,抽著劣質的煙草,談笑著我聽不懂的語言,當下我無法體會這種生活方式,但是讀過那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這種生活方式早存在這片土地,而且就像呼吸一般自然的存在著,也沒有人會問為什麽,不會批評咖啡難喝,煙草劣質,但外來者總是帶著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觀察一切,總覺得自己的方式比較高尚,比較有效率,有價值,這時突然領悟為何他要刺殺王儲,或許此時此刻的我,可以瞭解那麽一點點他當時的心境。

找了好久的塞拉耶佛玫瑰,終於被我在教堂前面看到,一小片紅漆,好不起眼阿,還以為會很壯觀。但是我佩服這個國家或這個城市的掌權者,表示他們不願意再有戰爭,他們要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為這個國家帶來的苦難,也或許他們並沒有如此高尚,但至少來過此地的觀光客,可以從次記號略知一二。我覺得這樣的記號很有價值。

清晨的塞拉耶佛瀰漫著濃霧,南面的波士尼亞被高山環繞著,我們從海邊開進這裡,一路蜿蜒的山路,雖漫長,但風景倒是令人陶醉,河水是綠色的,難怪ivo要形容說是Green Drina,真是一點也沒錯。問了導遊,原來這裡一路還可以通到南斯拉夫的心臟-貝爾格勒,原來我以為的國界,地圖上的那條線,可以輕易的穿過。這對於出生在島國的我,有著相當大的衝擊,國與國的界限,原來是以那麽人工的方式被劃分,當然這也和巴爾幹半島的歷史息息相關,當鄂圖曼土耳其這個龐大的帝國分崩離析時,她的土地被拆散了,誰得到Skopje?塞爾維亞。誰得到帖撒羅尼迦?希臘。多麽熟悉的地名,小時候在教會時,背聖經時都會出現的章節。而這麽具有天主教及基督教色彩的地方,竟然被伊斯蘭教徒佔領了幾百年,難怪這裡的戰事從未停歇。我天真以為宗教戰爭是遠古時代的事情(除了美國和中東的複雜關係除外),可是到了塞拉耶佛後才知道,人們因為宗教的分歧,而發動的革命和戰爭竟還是持續在這世界存在著,幾百年來累積的仇恨竟然從未消失,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與他們的子孫。回想歷史,幾乎幾次毀滅性的戰爭都緣起宗教分歧,而波士尼亞就是承受這個時代最痛苦的命運的國家,又為何是波士尼亞呢?在於她的地理位置嗎?在於她頑強的民族性嗎?甚至導遊都聳聳肩,無法回答我這個問題。

匆匆的來,也要匆匆的離去,這是旅行團的宿命,所以我一直告訴我的team說,這個行業的存在,就已經選擇了他要服務的客人。離開塞拉耶佛後,有幾個人能真的記得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能記得這個城市的名字就已經很不錯了。而我,不僅要記得她的名字,還要知道她的前世今生,有關她的更多故事,要透過不同的方式更貼近,等我讀完the bridge on the drina,我還要再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文章,並再次造訪波士尼亞,這個遙遠卻又令人著迷的國家。

進到市區,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彈孔,雖然戰爭已停歇將近20年了,修復的速度遠比不上破壞的痕跡,第一個反應是,慶倖自己在這個年紀才到這個國家,如果再年輕點,可能無法體會這個國家的哀傷,看不懂每個建築,以及每個留下的符號所代表其時代意義。

車子停在一個民宅前面,導遊說:我們到了希望隧道了。

與我想像的相差不遠,房子外表的彈孔還是清晰可見,進去參觀前要先放一段影片,一段紀錄片,放到五分鐘左右,團圓們開始不耐煩了,誰出來玩想看這些悲慘的事情呢?心裡滴咕著。這時就是我的意志強押在這些消費者身上的時刻。我的工作對這些人的影響力,也在這件事情上表現的無比深刻。

接著到了市區,先經過了拉丁橋,這座橋已經讓我等待好久,這裡就是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與他的夫人蘇菲,被年輕的波士尼亞裔青年刺殺的地點。我想起了國中歷史老師在講這個課程時,口沫橫飛的說著奧匈帝國,說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事隔十多年,我才對於她說的這段歷史有實際的感受,但是為何他要殺大公呢,導遊解釋著,波士尼亞人不願意被奧匈帝國併吞,所以要起來反抗,但是在反抗什麽?這要等我讀了the bridge on the drina以後才有鮮明的印象,才感受為何他們要反抗,但這是後話。

走到橋的尾端,立著一個石碑,上面寫著,在此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並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多麽簡單的兩句話,但是其帶來震撼的力量卻撼動著我,也是所有真正經歷過一次大戰的人們,無論是歐洲或是遙遠的東亞區域,但遭受這個單一事件的波及人事物,又豈是這兩句話所能承載的?我沉浸在這個歷史的餘波盪漾裡,久久不能釋懷。拍了好多張照片,為了不讓自己忘掉這個感覺。但那個時代的人們,心裡複雜的情緒,豈又是生於後世的我們,可以用彩色照片所能述說的呢?

走進老城區,團圓們嚷嚷著要自由活動時間買東西,導遊只好匆匆結束行程,放他們去溜達。老城裡面,兩步一個清真寺,三步一個教堂,還不時穿插著猶太會館,還有東正教堂,不可思議的混雜,從來沒看過一個城市,雜居著如此多樣不同的信仰的人們。但我相信人類的思想高度,經常誕生於混雜且貧窮的年代,因為此時只有靠思想,才能拯救自己暫時脫離痛苦的生活環境,所以許多傑出的作家、導演、政治家都出生于波士尼亞,包括曠世傑作the bridge on the Drina也不例外。

這裡的咖啡廳非常犯濫,但每家都還是有生意。一杯espresso只要0.5歐元,我喝著淡而無味的espresso,看著大家一起喝著一樣難喝的咖啡,抽著劣質的煙草,談笑著我聽不懂的語言,當下我無法體會這種生活方式,但是讀過那本書以後,才知道原來這種生活方式早存在這片土地,而且就像呼吸一般自然的存在著,也沒有人會問為什麽,不會批評咖啡難喝,煙草劣質,但外來者總是帶著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觀察一切,總覺得自己的方式比較高尚,比較有效率,有價值,這時突然領悟為何他要刺殺王儲,或許此時此刻的我,可以瞭解那麽一點點他當時的心境。

找了好久的塞拉耶佛玫瑰,終於被我在教堂前面看到,一小片紅漆,好不起眼阿,還以為會很壯觀。但是我佩服這個國家或這個城市的掌權者,表示他們不願意再有戰爭,他們要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為這個國家帶來的苦難,也或許他們並沒有如此高尚,但至少來過此地的觀光客,可以從次記號略知一二。我覺得這樣的記號很有價值。

清晨的塞拉耶佛瀰漫著濃霧,南面的波士尼亞被高山環繞著,我們從海邊開進這裡,一路蜿蜒的山路,雖漫長,但風景倒是令人陶醉,河水是綠色的,難怪ivo要形容說是Green Drina,真是一點也沒錯。問了導遊,原來這裡一路還可以通到南斯拉夫的心臟-貝爾格勒,原來我以為的國界,地圖上的那條線,可以輕易的穿過。這對於出生在島國的我,有著相當大的衝擊,國與國的界限,原來是以那麽人工的方式被劃分,當然這也和巴爾幹半島的歷史息息相關,當鄂圖曼土耳其這個龐大的帝國分崩離析時,她的土地被拆散了,誰得到Skopje?塞爾維亞。誰得到帖撒羅尼迦?希臘。多麽熟悉的地名,小時候在教會時,背聖經時都會出現的章節。而這麽具有天主教及基督教色彩的地方,竟然被伊斯蘭教徒佔領了幾百年,難怪這裡的戰事從未停歇。我天真以為宗教戰爭是遠古時代的事情(除了美國和中東的複雜關係除外),可是到了塞拉耶佛後才知道,人們因為宗教的分歧,而發動的革命和戰爭竟還是持續在這世界存在著,幾百年來累積的仇恨竟然從未消失,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與他們的子孫。回想歷史,幾乎幾次毀滅性的戰爭都緣起宗教分歧,而波士尼亞就是承受這個時代最痛苦的命運的國家,又為何是波士尼亞呢?在於她的地理位置嗎?在於她頑強的民族性嗎?甚至導遊都聳聳肩,無法回答我這個問題。

匆匆的來,也要匆匆的離去,這是旅行團的宿命,所以我一直告訴我的team說,這個行業的存在,就已經選擇了他要服務的客人。離開塞拉耶佛後,有幾個人能真的記得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能記得這個城市的名字就已經很不錯了。而我,不僅要記得她的名字,還要知道她的前世今生,有關她的更多故事,要透過不同的方式更貼近,等我讀完the bridge on the drina,我還要再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文章,並再次造訪波士尼亞,這個遙遠卻又令人著迷的國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