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北京為什麼要建設“城市副中心”

文/本報評論員 商寅泉

早春時節,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建設中的北京新機場和通州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 實地察看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的最新進展。

三年前, 也是早春時節, 習近平總書記就曾經到北京市考察調研, 而這一次距離上次僅僅過去了三年。 作為執政黨的總書記、肩負著引領13億中國人民前行重擔的國家主席, 對一個城市, 三年考察兩次, 這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 北京是首都。 未來5年內, 北京還要做好2022年冬奧會的籌辦工作。 三年兩次親臨考察, 既明白無誤地表明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對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和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視,

又清晰地表明, 總書記對北京城市發展有期許, 對北京城市未來有建議, 對北京城市規劃建設有意見要表達, 對北京城市現狀有看法要亮出。

北京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城市。 這在世界範圍內, 都是獨一無二的。 它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 有860多年的建都史, 元朝始建元大都, 經歷明、清兩朝完善與發展, 成為世界城市遺產的瑰寶。 上世紀50年代初,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得知西直門城門樓要被拆除時, 向當時的北京市負責人建言, 請求撤銷拆除令, 但未被採納。 城樓被拆除前, 梁思成在樓下撫牆而哭。 這一點國人都清楚, 不必細述。 一位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學家,

為一座城市、為一座門樓而哭泣, 可見這座城市與門樓所承載的文化之重。

但如今的北京什麼樣了呢?總書記三年前考察北京時, 與南鑼鼓巷、雨兒胡同的老街坊憶舊。 他說, “老北京有個說法, 大胡同3600, 小胡同賽牛毛”。 而現在, 據權威統計, 登記在冊的胡同, 就剩1000多條了, 而這1000多條也有的在面臨改造拆除, “賽牛毛”的上萬條小胡同, 基本上都如牛毛般被一風吹, 永遠地滅失了。 老北京的青磚灰瓦、大樹矮房沒有了, 取而代之的, 是一幢幢聳天的玻璃幕牆大廈, 城牆舊址已變成滾滾車流的二環路。 曾經有開發商進軍北京後“豪邁”地宣稱, 在北京要“寸土不留, 堅決蓋樓”。 在碩果僅存的胡同裡, 老房被開牆打洞, 賣雜貨的小超市、小早點鋪、小裝修公司把原本靜謐整潔的胡同弄得擁擠不堪、污水橫流、垃圾遍地。

這樣下去, 北京還是北京嗎?大國首都就是這個樣子嗎?顯然, 局限于北京的思路與管理, 已經不能逆轉北京的現狀, 必須用更宏觀的視角、更深邃的歷史觀、更具權威性的決策, 來決定北京的發展了。 在此時刻, 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兩次考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 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 怎樣建設首都”這個命題, 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對北京重點工作做出了部署。

跳出北京看北京, 誕生了建設城市副中心的決策, 這對北京的發展將是歷史性的。 今後, 北京作為首都, 清晰的發展思路是, 在城市戰略定位上,

更加突出“四個中心”的定位, 在空間佈局上, 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設, 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結合的城市空間格局。 用副中心疏解北京行政功能, 減少中心公務人員數量;用副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產業及人口, 緩解交通, 改善大氣品質;用副中心保主中心, 逐步恢復北京原有格局, 讓北京盡可能重回“獨一無二”。

建設城市副中心, 是為了北京作為首都, 環境更美好, 功能更合理, 更像歷史傳承而來的北京, 更像作為大國之都的首善之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