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內容付費是內容的通行證還是墓誌銘?

內容付費突然火了。

似乎是一夜之間, 大家好像形成了知識饑渴症的共識。 你要是沒花錢買那麼一兩段付費音訊來聽, 看兩篇付費文章, 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從業者。

知識付費太火, 以至於我差點產生兩個嚴肅的誤解:

第一是, 這個國家終於遍地都是知識了。 第二是, 這個國家的知識終於值錢了。 但細細看來, 大家以為的知識變現並不是以為的知識變現。 知識變現最終, 可能真的跟知識無關。

內容付費的狂歡

2015年, 在行的出現打響了知識付費的頭炮, 知識付費的模式稍露端倪。

2016年, 值乎和分答橫空出世,

大V紛紛坐上了最早的車。 在之前幾乎沒什麼正版意識的中國, 知識付費成為了新的引爆點和話題。

2017年, 開氪, 知乎live, 豆瓣時間紛至遝來。 雖然李笑來的閱讀體系還能吸引到121k人參與, 但人們對知識付費的熱情明顯是下降了。

在這裡其實要區分一下概念:內容付費並不等於知識付費。 後者理論上有著更強的專業性, 嚴謹性和科學性。 但就兩者的現狀而言相差無幾:使用者下單購買產品或者服務, 提供者則是平臺或者其他用戶。 而知識, 起碼是一個結合實踐的認知體系。 而快消費時代, 傳播大多是一條的, 索性就都叫做內容付費吧。

人們願意付費的內容常常具備以下特性:獨特性, 有用性, 通俗易懂性, 可尋性。 就當下的技術發展來講,

有用, 通俗易懂, 可尋幾乎是所有平臺都可以做到的, 甚至有人調侃到:這不是媒體的時代, 是媒體人的時代, 是內容手藝人的時代。 值得一拼的僅剩獨特性。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個問題也可能有千百種答案;人們花錢鮮很多時候未必是為了答案本身, 而是為了答題者是為了體驗。 所以當所有的內容付費平臺用的都是同一撥知識網紅的時候, 獨特性無處可尋, 蕩然無存。

某些商業機密, 專業私貨, 行業規則, 可能必須通過付費才能知道。 但使用者想瞭解的大部分內容, 都能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取, 並且是更好更完善的知識。 也難怪有人說, 大部分人都是利用英語能力不夠好的資訊不對稱性。

所謂的大V的乾貨分享, 說白了不過是幫你把某個領域內的內容從穀歌, 百度, 維琪百科上搬運來, 整理好, 梳理一次, 然後取個漂亮的標題, 就可以坐收智商稅了。 本來是花錢買個省事, 然而看到的還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只要是二手資訊, 都不過是從一個條框跳到另一個條框, 從一頭限制走向另一頭限制。 互聯網時代, 身為所謂的終身學習者, 卻連搜集和篩選的能力都沒有, 似乎有點站不住腳。

知識學習的幻象

傳播學奠基人拉紮斯菲爾德在《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中提到, 大眾傳播除了正面功能, 還具有負面功能。

首先是順從現狀。 對批判內容不予理睬;其次, 是成為了“電視人”“容器人”——指那些將閒暇時間完全用於大眾媒介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等完全與媒介內容相連結的人,思想觀念乃至行動方式都源於電視,極端自我內化,心理封閉,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種種變化,而完全成為一種收集媒介資訊的“容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負面功能:麻醉精神, 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媒介提供偽環境, 用符號構建媒介真實。 過度沉溺於資訊和娛樂,沉醉在虛幻滿足中,失去了社會行動力。 大眾傳播媒介易混淆"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媒介環境) ,而媒介帶來的事實只是部分再現生活情景。 二是由此剝奪了人的行動力, 大眾媒介使人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心停留在表面上, 而這種表面性恰恰掩蓋了人們的冷漠態度。

總結而言:大眾媒介使人們誤以為對某事瞭解了、認識了、討論了, 就算是親身參與了, 就等於採取行動了。

拉紮斯菲爾德對此指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 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 若不加以適當的控制, 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 ”

內容付費的出現似乎解決了一些問題:付費終於讓時間變得不廉價了。 然而, 受眾卻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麻醉作用的陷阱。

從各大平臺到各類演講, 整個社會的人仿佛進入了一個愛學習, 愛求知的幻象中。 而其中的道理和用美圖秀秀的姑娘是一樣的, 久而久之自我評估時就產生了一些誤會。 或許聽君一席話能夠點化你, 讓你茅塞頓開, 恍然大悟, 但大多數時候, 接收完這個訊息之後還是草草了事。

另外,有些內容的名字真是不敢讓人恭維,極其的魔幻現實主義:「一個小時學會xxx」「一條live告訴你XXX」。這和新華書店的頭牌「三十條忠告教你走向人生巔峰」的速食成功學幾乎毫無二致;和某廣告宣傳的「有了XXX,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的捷徑速成法也並不不同;這和市面上流行著的「一本書看完七十部名著」的書、B站上點擊量火爆的「三分鐘看完XXX」的視頻有什麼區別呢?請尊重知識,請尊重文學,請尊重美好。

分答小講上三公子的理財系列課之一“如何從0存款到100萬”,均有近兩萬人收聽。這兩萬人後來怎麼樣了呢?

這些形式主義的的知識付費讓人作嘔,每平方釐米的空氣中都充斥著浮躁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但是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增長速度遠沒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資訊。這些講者並不是真正的知識變現者,而是“教人用知識變現”的變現者。

獲得知識應該免費,獲得專業的觀點才應該收費。但是如何掌握和建立一個邊界?被稱為業界領袖的大V,似乎都沒有去做這個界定,這是否是種不作為?

可以看到,現在人們問的問題目前品質良莠不齊,整體偏成功學。以最多日常心理,偏人文類的居多,社科的微乎其微。全民學習?似乎更多的是儀式感。

為什麼不看好內容付費?

內容付費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本身的價值能不能帶來付費,而是生產內容者的光環自帶流量並引來付費。

Keso自己都說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波絕大多數被成功變現的內容和知識,是無價值的垃圾,包括我的尚未變現的這些”。

在知識變現這個大潮流下,知識多少錢一斤可能真的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大家的核心關注點是圍繞什麼樣的內容能更加適銷對路,什麼樣的知識變現更多。很明顯,王思聰的八卦售賣度可能更廣,而一些大家的基本功則無人問津。

內容付費的未來,現在看來無非是兩種路徑:網紅經濟的文人版以及體系化課程的產品。但遺憾的是,前者依然是傳統時代的流量二次販售,後者,則還是線上教育的範疇。

這一切,都跟大家夢想中的知識變現,差著十萬八千里。最終,知識變現可能真的跟知識無關。

-END-

並在文章中注明出處

接收完這個訊息之後還是草草了事。

另外,有些內容的名字真是不敢讓人恭維,極其的魔幻現實主義:「一個小時學會xxx」「一條live告訴你XXX」。這和新華書店的頭牌「三十條忠告教你走向人生巔峰」的速食成功學幾乎毫無二致;和某廣告宣傳的「有了XXX,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的捷徑速成法也並不不同;這和市面上流行著的「一本書看完七十部名著」的書、B站上點擊量火爆的「三分鐘看完XXX」的視頻有什麼區別呢?請尊重知識,請尊重文學,請尊重美好。

分答小講上三公子的理財系列課之一“如何從0存款到100萬”,均有近兩萬人收聽。這兩萬人後來怎麼樣了呢?

這些形式主義的的知識付費讓人作嘔,每平方釐米的空氣中都充斥著浮躁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但是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的增長速度遠沒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資訊。這些講者並不是真正的知識變現者,而是“教人用知識變現”的變現者。

獲得知識應該免費,獲得專業的觀點才應該收費。但是如何掌握和建立一個邊界?被稱為業界領袖的大V,似乎都沒有去做這個界定,這是否是種不作為?

可以看到,現在人們問的問題目前品質良莠不齊,整體偏成功學。以最多日常心理,偏人文類的居多,社科的微乎其微。全民學習?似乎更多的是儀式感。

為什麼不看好內容付費?

內容付費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本身的價值能不能帶來付費,而是生產內容者的光環自帶流量並引來付費。

Keso自己都說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一波絕大多數被成功變現的內容和知識,是無價值的垃圾,包括我的尚未變現的這些”。

在知識變現這個大潮流下,知識多少錢一斤可能真的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大家的核心關注點是圍繞什麼樣的內容能更加適銷對路,什麼樣的知識變現更多。很明顯,王思聰的八卦售賣度可能更廣,而一些大家的基本功則無人問津。

內容付費的未來,現在看來無非是兩種路徑:網紅經濟的文人版以及體系化課程的產品。但遺憾的是,前者依然是傳統時代的流量二次販售,後者,則還是線上教育的範疇。

這一切,都跟大家夢想中的知識變現,差著十萬八千里。最終,知識變現可能真的跟知識無關。

-END-

並在文章中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