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秘西藏:曾經僅有3個人的鄉

文 | 蕭洛

圖 | 蕭洛

在我國境內, 有這樣一個獨特的鄉:說它大, 土地面積與非洲小國模里西斯國的總面積相差無幾;說它小, 僅有一個行政村, 9戶32人, 如今依舊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 若前推到1995年, 一個鄉僅有3人, 住戶僅一家, 父親是鄉長, 兩個女兒是鄉民, 從1983年維持到1995年, 12年裡人口沒有任何的變化。

一家三口的守望

正當我們裝物資時, 一個在央視《遠方的家》欄目中出現的人物, 也就是玉麥鄉第二任鄉長卓嘎進入我們的視野。 在央視記者的鏡頭裡, 時年56歲的卓嘎特別愛笑,牙齒白白的, 眼睛黑黑的, 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我還從卓嘎5年前的另一個電視鏡頭裡看到, 在一處夏季牧場的臨時住所裡,卓嘎正為家人準備晚餐。 架在火塘上的鍋裡炒著土豆和青椒,一壺熱氣騰騰的酥油茶已經出爐。 聽著丈夫巴桑細數自家的犛牛,她笑得合不攏嘴。 當時卓嘎家養有137頭犛牛,對於卓嘎一家來說,是一生的積蓄。 卓嘎15歲的大女兒巴桑央吉坐在火塘的另一旁, 這個剛經歷過中考的女孩,似乎對未來更感興趣。

玉麥鄉海拔3560米, 比起拉薩低不了多少。 與西藏大部分地區的乾燥和缺氧環境相比, 玉麥可以稱得上是“世外桃源”:印度洋暖流為這裡帶來了充沛的雨水, 這裡草木茂盛, 空氣清新, 一片多年形成的原始森林區。 圖為從30公里樁處看玉麥鄉全景。

九戶營造的小天堂

那時候全鄉就有2戶人家, 連基本的道路都沒有, 如果要去縣城, 必須趕著馬隊穿越一片沼澤地, 翻過日拉山, 再經過一片陡峭的山谷, 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作為邊境鄉的群眾, 我們的職責就是放牧和守邊。

12年間, 玉麥鄉人口從未有過增長,

9戶人家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這事還得從國家派來的第一批援藏幹部說起。 1996年, 湖南常德市援藏幹部盧武福踏上了玉麥的土地, 時任鄉長桑吉曲巴找他要槍, 說印度人搶走了他家的酥油。 槍倒是沒有給他, 但經請示西藏自治區領導, 特地給玉麥鄉批了7戶移民指標, 建起了衛生所、發電站等, 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鄉級架構。

當年, 桑吉曲巴從鄉長位置上退下來, 大女兒卓嘎繼任鄉長。 上級還給玉麥鄉派來了鄉黨委書記、一名副鄉長, 他們均拖家帶口, 住戶數由原來的1戶增加到了3戶, 全鄉也由3人增加到18人, 著實讓鄉里“人丁興旺”了起來。 “人多了真熱鬧!”卓嘎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 到了1999年, 政府又為玉麥鄉增加了兩戶人家,

玉麥鄉開始變得有人氣。

玉麥鄉的每一個人都能將鄉里所有人的名字倒背如流, 包括那些剛剛會說話的小孩子。 早在6年前, 鄉長卓嘎的小兒子白拉, 當時還是一個小學生, 面對攝像鏡頭時帶著稚嫩的口氣說:“書記一家有3個人, 醫生一家4個人, 我們5個人, 我姨媽央宗一家3個人, 開小賣部的一家3個人, 從紮熱鄉搬遷進來的兩戶有9個人。 ”

在簡陋的辦公室裡, 紮西羅布打開泛黃的筆記本, 細數了最近十多年來玉麥鄉的人口變化:1999年5戶22人, 2001年7戶25人, 2006年7戶30人, 2009年8戶32人, 2011年8戶35人, 2016年9戶32人。

2009年10月21日, 玉麥鄉召開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玉麥鄉人民代表大會舉行了掛牌儀式, 標誌著這個全國人口最少的鄉人民代表大會成立。

玉麥鄉地處喜馬拉雅南麓, 空氣濕潤, 四周雪山環繞, 山下植被豐富, 這裡有高山峽谷、原始森林、溪流濕地和草原牧場構成的綠色畫卷。 (攝影/趙春江)

卓嘎擔任玉麥鄉鄉長後, 最初心裡總是充滿了忐忑和恐懼。 她說:“我是一個文盲, 鬥大的字也不識一個, 怎能當鄉長?”經過了第一年的不安之後,卓嘎漸漸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由於玉麥鄉人口少,鄉里的事情不是很多,再加之地處遙遠,來來往往的人也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諸如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和選舉等事情之外,鄉里沒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卓嘎每年有一到兩次走出大山,到隆子縣參加會議。玉麥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上級部門的照顧,也使卓嘎的工作輕鬆了許多。堅定了卓嘎擔任鄉長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鄉長、父親桑吉曲巴生前經常說的一席話:“玉麥鄉人口少,行政事務不多,但是地處邊境,守衛國土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

1997年,新聞媒體首次報導了玉麥鄉,卓嘎回憶當時的情形說:“那段時間,每次送信員來到鄉里,都有我們的信件。”上千封信件紛遝而至,讓卓嘎和央宗一時莫名其妙。更讓她們奇怪的是,所有信件都是寄自內地。

卓嘎和妹妹央宗不識漢字,便找到畢業于山南地區職業中學的玉麥鄉副鄉長紮西羅布,請他幫忙翻譯裡面的內容。原來,這些來自內地的信件絕大多數都是求愛信,這讓當時處於青春期的姐妹兩人既高興又害羞。當然,這個插曲沒有改變兩個人的生活。後來,卓嘎和央宗相繼結婚,鄰近的三安曲林鄉和紮熱鄉的兩個藏族漢子成為了她們的丈夫。

玉麥鄉雖只有9戶人家,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原始落後,家家開有旅館、商店,最顯眼的建築莫過於邊貿檢查站,轉山朝聖帶動旅遊業,給玉麥鄉注入了經濟活力。(攝影/趙春江)

大姐卓嘎家有3個小孩:大女兒巴桑央吉、小女兒齊米卓嘎、小兒子白拉,他們現在都在外地讀書,看到外面的世界,年輕人對未來都有自己的規劃。她勸兒女學成後回鄉裡工作,可兒女們說一定要上好學,在外面找份好工作。面對兒女們的決定,讓卓嘎有些失落。她的兒女們也勸卓嘎,等他們將來條件好後,就將父母接到山外過更舒適的生活,被卓嘎拒絕了。卓嘎說:“我從小長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深深的感情,所以,我現在哪兒都不想去,只想待在這裡,一直老死。”

在鄉領導達桑的陪同下,我們來到玉麥河邊的一棟二層藏式木屋前。達桑告訴說,這是次仁措姆,今年63歲。1996年,次仁措姆和丈夫紮西曲帶著孫女紮西德吉,趕著自家的牲畜,從紮日鄉搬到了玉麥鄉,在河灘上修建了簡易的房子。當時,政府發放了幾頭牛作為獎勵,全家就在玉麥鄉開始了放牧的新生活。回憶起以前的生活,次仁措姆顯得有點激動,“那時候全鄉就2戶人,連基本的路都沒有,如果要去縣城,必須趕著馬隊穿越一片沼澤地,翻過日拉山,再經過一片陡峭的山谷,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作為邊境鄉的群眾,我們的職責就是放牧和守邊。”

1997年來到玉麥鄉的副鄉長紮西羅布身兼醫生,他笑稱接生才是他的主業,至今已經接生了8個孩子。在紮西羅布的大腦中,有一個清晰的玉麥戶數變遷的脈絡圖:卓嘎和央宗分家定居,是玉麥兩戶“土著”人家;1996年起陸續搬來紮西曲加、次仁措姆夫婦和那貢一家,兩大家庭相繼生枝發葉,日見枝繁葉茂。

那貢一家來到玉麥後,那貢將自己的兩個妹妹也“拉”進了山裡,一位便是大麯宗,另一位叫卓瑪拉宗,與來自曲松的白瑪才旺結婚,獨立門戶。那貢是個典型的藏家婦女,靦腆羞澀,不願多語。當時還不太願意進山的那貢沒有想到,玉麥飛瀉的瀑布、緩緩流淌的溪流、寬廣的高山草甸、濃密的樹林,還有濕潤的氣候、充足的氧氣,讓她迷住了。

玉麥公路修好後,玉麥特產的竹編籃子,玉麥盛產的酥油、乳酪也走出了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圖為玉麥人利用農閒編織竹器,銷往山外的市場。(攝影/趙春江)

深谷躍動的大商機

當我翻越一座大雪山來到玉麥鄉政府時,相比沿途的冷清,這裡卻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場景。村民大麯宗家投資12萬元,建起了接待遊客的家庭旅館,將同其他8戶家庭旅館形成競爭,中國最偏僻的鄉同樣充滿了商業氣息。

玉麥鄉黨委書記達瓦說:“我們去年開工了幾個項目,最大的項目就是邊貿檢查站,這裡是交易大廳,這個是出租房門面,還設有接待人的住宿點。”

玉麥鄉有條全長520多米的街道,生活在這裡的9戶人家,就分佈在鄉政府兩旁。在玉麥鄉的一家小商店裡,琳琅滿目的貨物擺在貨架上,不時有遊客進進出出,看上去生意不錯。當我問生意這麼好,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時,作為一家之主的次旦紮西卻開起了玩笑:“每年有3萬多元收入,不過這家商店不歸我管。”

我從次旦紮西的介紹中得知,他不是地道的玉麥鄉人。2000年,作為山南地區水電開發公司的工人,20歲的次旦紮西從老家貢嘎縣來到這裡修建玉麥公路。次旦紮西平時幹活勤快、說話風趣,很快就獲得了玉麥鄉姑娘拉吉白瑪的芳心,一來二去,二人喜結連理。

玉麥鄉有3條出入境通道,玉麥鄉群眾不畏艱險、甘於寂寞,在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與武警官兵、鄉政府幹部一起守護著這片土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成為他們的使命。玉麥鄉警民聯防巡邏,走在前邊的是玉麥鄉黨委書記達瓦、邊防派出所教導員王敏。(攝影/趙春江)

玉麥公路修好後,次旦紮西留了下來,成為玉麥村的“女婿”。2003年,次旦紮西開辦了小商店,成為玉麥鄉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2011年,隨著人口的增多,成立了玉麥村村委會,大家一致選舉他為村委會主任。2012年,次旦紮西同另外兩戶村民出資11萬元開辦了砂石場,僅2014年純收入就達15萬元;2014年初,次旦紮西又拿出10多萬元,購買了車輛跑運輸,當年收入就超過2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全村跑運輸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也跟著他開起了家庭旅館,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

2001年,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修通了從玉麥鄉到紮日鄉的公路,這一年,桑吉曲巴老人安詳地去世了,享年77歲。公路的修建,如同“桃花島”前的“桃花陣”被人破譯一般,讓玉麥真正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如今,玉麥特產的竹編籃子,能夠在山南地區銷售;玉麥盛產的酥油、乳酪也能走出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2004年,中國電信公司投資32萬元,為玉麥鄉開通了兩部衛星電話,使這個鄉從此不再封閉。2009年,政府投資249萬元,在玉麥鄉建起了2.5萬千瓦的水電站,隨著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的建成,村民有了照明電,並看上了國內的電視節目。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些村民積極回應政府號召,趕著自家的牲畜,從紮日鄉搬到了玉麥鄉,在河灘上修建了簡易的房子,政府又給每家發放幾頭牛作為獎勵,他們就在玉麥鄉這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放牧守邊的新生活。圖為玉麥人養的奶牛。(攝影/趙春江)

2011年6月26日,玉麥鄉寬頻工程建成開通,中國電信西藏公司李曉華總經理鄭重宣佈:標誌著我國電信“鄉鄉通寬頻”工程的圓滿完成,為當地電子政務、遠端醫療、數位教育、科技普及等資訊化應用開闢了資訊通道,架起了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資訊橋樑。

2011年,玉麥鄉邊防派出所掛牌成立。就在這一年,卓嘎不再擔任鄉長,她又回到了牧區,繼續自己的放牧生活。當我問起她平時最喜歡幹的工作時,她當時笑起來說:“放牧和擠牛奶。”以前,卓嘎家裡只有5頭牛4匹馬,可現在生活變好了,有100多頭犛牛,家裡的擺設比以前好多了。如今的玉麥已是“人丁興旺”。45歲的大麯宗,落戶玉麥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了。其間,她完婚生子,育有兩個兒子。大麯宗一家現在擁有幾十頭牲畜、一家商店、一家餐館、一家簡易的旅館,過著豐盈而又平實的生活。

玉麥鄉農牧民手工藝品技術高超,竹器、木器加工具有濃厚的藏族特色和文化氣息,深受外來遊客的青睞,雞血藤、貝母、熏香是玉麥的特色產品,每年為農牧民帶來很多的收入,成為農牧民的第二支柱產業。次仁措姆從山外搬到玉麥,一晃20年的光陰,如今也到了花甲之年,也感受到家裡的巨大變化。她特別擅長編織竹器,每天最多時可編十幾個筐,一個小的竹筐可以賣到5元左右,有時還可以拿竹筐換糧食,一筐換10斤青稞。次仁措姆說:“這房子是2012年的安居工程建設的,當時國家投資4萬元,我自己出資5萬元,房子的使用面積有300多平方米,除了自己住,多餘的房間出租給遊客。” 次仁措姆介紹完家裡住房情況後,帶著我們來到二樓的客廳裡,只見廳裡藏式沙發、卡墊、各式櫃子一應俱全,洗衣機、電視等現代化設施也一樣不落,客廳正中牆上懸掛著的領袖像格外醒目。2014年,次仁措姆看到前來玉麥鄉的遊客和朝聖者越來越多,辦起了家庭旅館,當年接待遊客人數就超過七百人次,旅遊收入近萬元。

玉麥鄉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建制鄉,整個鄉只有一個村,鄉、村同名,到2016年底全鄉只有32人;這裡也是人均擁有土地最多的鄉,全鄉面積達1900多平方公里。圖為玉麥鄉的一張“全家福”。(攝影/趙春江)

在鄉里轉悠時,小賣部的一位美女正在銷售雞血藤手鐲,5元一個。雞血藤是一種較為名貴的中藥材,有祛風除濕的療效。這種藤的韌皮部裡密佈分泌管,分泌管裡充滿著棕紅色的物質,比如鞣質、還原糖和樹脂等。目前,玉麥鄉人吃上了旅遊飯,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村民群宗說:“家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小買賣,牧業,還有新買輛車跑運輸,家庭旅館有22張單人床、10張大床。今年遊客來的多,旅遊收入4萬多元。”我在該鄉的展板上,看到鄉里未來的規劃圖,旅遊產業已成為鄉里的重要支柱產業。去年人均收入26000多元,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旅遊業。

在玉麥鄉政府,我見到了鄉黨委書記達瓦,1981年出生的他從小在內地西藏班上學,後來又在東北完成了大學學業,在這裡已工作了5年。談起未來發展,達瓦侃侃而談,“玉麥鄉肥沃的草場,漫山遍野的竹林,為它的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發展前景。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註冊‘玉麥’商標,打造‘玉麥’品牌,造福這裡的百姓。”

玉麥地處紮日神山之緣,所產煨桑材料、騰鐲等頗受信徒們的喜愛。而玉麥鄉民所開的商店、旅館等,均供轉山者所用。達瓦指著群宗商店裡的一種煨桑材料包裝袋說:“最近我想去趟拉薩,定制一批標有‘玉麥產’字樣的包裝袋。現在這個包裝袋上寫的是‘紮日產’,我想這些東西都是產自我們玉麥,應該把它改過來。”

2016年10月12日,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來到玉麥鄉,走進了村民家中和鄉親們聊起來。我看了這段電視畫面,吳英傑動情地說:“你們為祖國守衛邊防,確保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這片熱土不被蠶食掉、不被分裂出去,向你們致敬!”吳英傑書記的到訪,給了玉麥鄉人巨大鼓舞。達瓦說:“我們只要在玉麥一天,就要堅定地守好這片國土,這裡是國家的座標。在下一步鄉村規劃時,將投資建一個顯示國威的升旗台。”

怎能當鄉長?”經過了第一年的不安之後,卓嘎漸漸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由於玉麥鄉人口少,鄉里的事情不是很多,再加之地處遙遠,來來往往的人也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諸如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和選舉等事情之外,鄉里沒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卓嘎每年有一到兩次走出大山,到隆子縣參加會議。玉麥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上級部門的照顧,也使卓嘎的工作輕鬆了許多。堅定了卓嘎擔任鄉長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鄉長、父親桑吉曲巴生前經常說的一席話:“玉麥鄉人口少,行政事務不多,但是地處邊境,守衛國土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

1997年,新聞媒體首次報導了玉麥鄉,卓嘎回憶當時的情形說:“那段時間,每次送信員來到鄉里,都有我們的信件。”上千封信件紛遝而至,讓卓嘎和央宗一時莫名其妙。更讓她們奇怪的是,所有信件都是寄自內地。

卓嘎和妹妹央宗不識漢字,便找到畢業于山南地區職業中學的玉麥鄉副鄉長紮西羅布,請他幫忙翻譯裡面的內容。原來,這些來自內地的信件絕大多數都是求愛信,這讓當時處於青春期的姐妹兩人既高興又害羞。當然,這個插曲沒有改變兩個人的生活。後來,卓嘎和央宗相繼結婚,鄰近的三安曲林鄉和紮熱鄉的兩個藏族漢子成為了她們的丈夫。

玉麥鄉雖只有9戶人家,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原始落後,家家開有旅館、商店,最顯眼的建築莫過於邊貿檢查站,轉山朝聖帶動旅遊業,給玉麥鄉注入了經濟活力。(攝影/趙春江)

大姐卓嘎家有3個小孩:大女兒巴桑央吉、小女兒齊米卓嘎、小兒子白拉,他們現在都在外地讀書,看到外面的世界,年輕人對未來都有自己的規劃。她勸兒女學成後回鄉裡工作,可兒女們說一定要上好學,在外面找份好工作。面對兒女們的決定,讓卓嘎有些失落。她的兒女們也勸卓嘎,等他們將來條件好後,就將父母接到山外過更舒適的生活,被卓嘎拒絕了。卓嘎說:“我從小長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深深的感情,所以,我現在哪兒都不想去,只想待在這裡,一直老死。”

在鄉領導達桑的陪同下,我們來到玉麥河邊的一棟二層藏式木屋前。達桑告訴說,這是次仁措姆,今年63歲。1996年,次仁措姆和丈夫紮西曲帶著孫女紮西德吉,趕著自家的牲畜,從紮日鄉搬到了玉麥鄉,在河灘上修建了簡易的房子。當時,政府發放了幾頭牛作為獎勵,全家就在玉麥鄉開始了放牧的新生活。回憶起以前的生活,次仁措姆顯得有點激動,“那時候全鄉就2戶人,連基本的路都沒有,如果要去縣城,必須趕著馬隊穿越一片沼澤地,翻過日拉山,再經過一片陡峭的山谷,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作為邊境鄉的群眾,我們的職責就是放牧和守邊。”

1997年來到玉麥鄉的副鄉長紮西羅布身兼醫生,他笑稱接生才是他的主業,至今已經接生了8個孩子。在紮西羅布的大腦中,有一個清晰的玉麥戶數變遷的脈絡圖:卓嘎和央宗分家定居,是玉麥兩戶“土著”人家;1996年起陸續搬來紮西曲加、次仁措姆夫婦和那貢一家,兩大家庭相繼生枝發葉,日見枝繁葉茂。

那貢一家來到玉麥後,那貢將自己的兩個妹妹也“拉”進了山裡,一位便是大麯宗,另一位叫卓瑪拉宗,與來自曲松的白瑪才旺結婚,獨立門戶。那貢是個典型的藏家婦女,靦腆羞澀,不願多語。當時還不太願意進山的那貢沒有想到,玉麥飛瀉的瀑布、緩緩流淌的溪流、寬廣的高山草甸、濃密的樹林,還有濕潤的氣候、充足的氧氣,讓她迷住了。

玉麥公路修好後,玉麥特產的竹編籃子,玉麥盛產的酥油、乳酪也走出了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圖為玉麥人利用農閒編織竹器,銷往山外的市場。(攝影/趙春江)

深谷躍動的大商機

當我翻越一座大雪山來到玉麥鄉政府時,相比沿途的冷清,這裡卻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場景。村民大麯宗家投資12萬元,建起了接待遊客的家庭旅館,將同其他8戶家庭旅館形成競爭,中國最偏僻的鄉同樣充滿了商業氣息。

玉麥鄉黨委書記達瓦說:“我們去年開工了幾個項目,最大的項目就是邊貿檢查站,這裡是交易大廳,這個是出租房門面,還設有接待人的住宿點。”

玉麥鄉有條全長520多米的街道,生活在這裡的9戶人家,就分佈在鄉政府兩旁。在玉麥鄉的一家小商店裡,琳琅滿目的貨物擺在貨架上,不時有遊客進進出出,看上去生意不錯。當我問生意這麼好,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時,作為一家之主的次旦紮西卻開起了玩笑:“每年有3萬多元收入,不過這家商店不歸我管。”

我從次旦紮西的介紹中得知,他不是地道的玉麥鄉人。2000年,作為山南地區水電開發公司的工人,20歲的次旦紮西從老家貢嘎縣來到這裡修建玉麥公路。次旦紮西平時幹活勤快、說話風趣,很快就獲得了玉麥鄉姑娘拉吉白瑪的芳心,一來二去,二人喜結連理。

玉麥鄉有3條出入境通道,玉麥鄉群眾不畏艱險、甘於寂寞,在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與武警官兵、鄉政府幹部一起守護著這片土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成為他們的使命。玉麥鄉警民聯防巡邏,走在前邊的是玉麥鄉黨委書記達瓦、邊防派出所教導員王敏。(攝影/趙春江)

玉麥公路修好後,次旦紮西留了下來,成為玉麥村的“女婿”。2003年,次旦紮西開辦了小商店,成為玉麥鄉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2011年,隨著人口的增多,成立了玉麥村村委會,大家一致選舉他為村委會主任。2012年,次旦紮西同另外兩戶村民出資11萬元開辦了砂石場,僅2014年純收入就達15萬元;2014年初,次旦紮西又拿出10多萬元,購買了車輛跑運輸,當年收入就超過2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全村跑運輸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也跟著他開起了家庭旅館,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

2001年,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修通了從玉麥鄉到紮日鄉的公路,這一年,桑吉曲巴老人安詳地去世了,享年77歲。公路的修建,如同“桃花島”前的“桃花陣”被人破譯一般,讓玉麥真正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如今,玉麥特產的竹編籃子,能夠在山南地區銷售;玉麥盛產的酥油、乳酪也能走出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2004年,中國電信公司投資32萬元,為玉麥鄉開通了兩部衛星電話,使這個鄉從此不再封閉。2009年,政府投資249萬元,在玉麥鄉建起了2.5萬千瓦的水電站,隨著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的建成,村民有了照明電,並看上了國內的電視節目。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些村民積極回應政府號召,趕著自家的牲畜,從紮日鄉搬到了玉麥鄉,在河灘上修建了簡易的房子,政府又給每家發放幾頭牛作為獎勵,他們就在玉麥鄉這個陌生的地方開始了放牧守邊的新生活。圖為玉麥人養的奶牛。(攝影/趙春江)

2011年6月26日,玉麥鄉寬頻工程建成開通,中國電信西藏公司李曉華總經理鄭重宣佈:標誌著我國電信“鄉鄉通寬頻”工程的圓滿完成,為當地電子政務、遠端醫療、數位教育、科技普及等資訊化應用開闢了資訊通道,架起了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資訊橋樑。

2011年,玉麥鄉邊防派出所掛牌成立。就在這一年,卓嘎不再擔任鄉長,她又回到了牧區,繼續自己的放牧生活。當我問起她平時最喜歡幹的工作時,她當時笑起來說:“放牧和擠牛奶。”以前,卓嘎家裡只有5頭牛4匹馬,可現在生活變好了,有100多頭犛牛,家裡的擺設比以前好多了。如今的玉麥已是“人丁興旺”。45歲的大麯宗,落戶玉麥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了。其間,她完婚生子,育有兩個兒子。大麯宗一家現在擁有幾十頭牲畜、一家商店、一家餐館、一家簡易的旅館,過著豐盈而又平實的生活。

玉麥鄉農牧民手工藝品技術高超,竹器、木器加工具有濃厚的藏族特色和文化氣息,深受外來遊客的青睞,雞血藤、貝母、熏香是玉麥的特色產品,每年為農牧民帶來很多的收入,成為農牧民的第二支柱產業。次仁措姆從山外搬到玉麥,一晃20年的光陰,如今也到了花甲之年,也感受到家裡的巨大變化。她特別擅長編織竹器,每天最多時可編十幾個筐,一個小的竹筐可以賣到5元左右,有時還可以拿竹筐換糧食,一筐換10斤青稞。次仁措姆說:“這房子是2012年的安居工程建設的,當時國家投資4萬元,我自己出資5萬元,房子的使用面積有300多平方米,除了自己住,多餘的房間出租給遊客。” 次仁措姆介紹完家裡住房情況後,帶著我們來到二樓的客廳裡,只見廳裡藏式沙發、卡墊、各式櫃子一應俱全,洗衣機、電視等現代化設施也一樣不落,客廳正中牆上懸掛著的領袖像格外醒目。2014年,次仁措姆看到前來玉麥鄉的遊客和朝聖者越來越多,辦起了家庭旅館,當年接待遊客人數就超過七百人次,旅遊收入近萬元。

玉麥鄉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建制鄉,整個鄉只有一個村,鄉、村同名,到2016年底全鄉只有32人;這裡也是人均擁有土地最多的鄉,全鄉面積達1900多平方公里。圖為玉麥鄉的一張“全家福”。(攝影/趙春江)

在鄉里轉悠時,小賣部的一位美女正在銷售雞血藤手鐲,5元一個。雞血藤是一種較為名貴的中藥材,有祛風除濕的療效。這種藤的韌皮部裡密佈分泌管,分泌管裡充滿著棕紅色的物質,比如鞣質、還原糖和樹脂等。目前,玉麥鄉人吃上了旅遊飯,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村民群宗說:“家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小買賣,牧業,還有新買輛車跑運輸,家庭旅館有22張單人床、10張大床。今年遊客來的多,旅遊收入4萬多元。”我在該鄉的展板上,看到鄉里未來的規劃圖,旅遊產業已成為鄉里的重要支柱產業。去年人均收入26000多元,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旅遊業。

在玉麥鄉政府,我見到了鄉黨委書記達瓦,1981年出生的他從小在內地西藏班上學,後來又在東北完成了大學學業,在這裡已工作了5年。談起未來發展,達瓦侃侃而談,“玉麥鄉肥沃的草場,漫山遍野的竹林,為它的居民帶來了可觀的發展前景。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註冊‘玉麥’商標,打造‘玉麥’品牌,造福這裡的百姓。”

玉麥地處紮日神山之緣,所產煨桑材料、騰鐲等頗受信徒們的喜愛。而玉麥鄉民所開的商店、旅館等,均供轉山者所用。達瓦指著群宗商店裡的一種煨桑材料包裝袋說:“最近我想去趟拉薩,定制一批標有‘玉麥產’字樣的包裝袋。現在這個包裝袋上寫的是‘紮日產’,我想這些東西都是產自我們玉麥,應該把它改過來。”

2016年10月12日,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來到玉麥鄉,走進了村民家中和鄉親們聊起來。我看了這段電視畫面,吳英傑動情地說:“你們為祖國守衛邊防,確保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這片熱土不被蠶食掉、不被分裂出去,向你們致敬!”吳英傑書記的到訪,給了玉麥鄉人巨大鼓舞。達瓦說:“我們只要在玉麥一天,就要堅定地守好這片國土,這裡是國家的座標。在下一步鄉村規劃時,將投資建一個顯示國威的升旗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