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視頻|父子兩代和白鱀豚的緣分

核心提示:白鱀豚, 又被稱為“長江女神”, 其自成一科, 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也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但研究者和志願者對“女神”蹤跡的搜尋一直在繼續。

白鱀豚, 又被稱為“長江女神”, 其自成一科, 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也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但研究者和志願者對“女神”蹤跡的搜尋一直在繼續。
趙繼武、趙世錦父子是湖北省嘉魚縣人。

嘉魚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 趙氏世代比鄰長江而居。

近山識鳥音, 近水知魚性, 子孫多為捕魚能手。

1980年1月11日, 嘉魚縣漁民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捕撈到一條奇怪的“大魚”, 這個新聞轟動全國, 也讓趙繼武、趙世錦父子結下了與白鱀豚、江豚的緣分。


那條“大魚”正是“淇淇”, 一頭當時只有2歲的雄性白鱀豚。

白鱀豚淇淇。


白鱀豚, 又被稱為“長江女神”, 其自成一科, 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也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 更是世界上現存的5種淡水豚類之一。

早在地球地質紀元之中新世和上新世, 白鱀豚的祖先就是一個廣泛分佈的繁盛物種。 2000多年前, 我國辭書之祖《爾雅》曾記載——“鱀, 是鱁”, “江中多有之”。

不過, 人們一直對江中白鱀豚的真實數量知之甚少, 直至淇淇的捕獲, 才拉開了國內乃至世界白鱀豚研究的一個小高潮。

據1984年的初步報導, 當時長江中約有400頭左右的白鱀豚, 而1986年科學家再次提出白鱀豚種群數量約300頭, 1990年報導約200頭, 1995年時則已不足100頭了。

2006年11月6日至12月13日, 由中國、美國、英國、瑞士等七國鯨類專家組成的考察小組曾在宜昌—上海長江幹流進行了40多天的大規模搜尋,

未發現一頭白鱀豚。

2007年8月8日, 英國《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期刊據此發表報告, 正式公佈白鱀豚功能性滅絕。

考察研究表明, 白鱀豚數量減少與人類在長江中越來越頻繁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如水利工程建設、漁業、航運業過渡發展, 沿江工業建設和農業發展造成的水污染等, 都直接或間接給白鱀豚的生存帶來不利影響。

當年淇淇被捕獲, 正是因為漁民的鐵鉤鉤住了其背部, 鐵鉤造成的兩個直徑 4釐米、深 8 釐米 、內部連通的洞, 也使淇淇身受重傷, 生命垂危。

而在辨明身份後, 淇淇被迅速送往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 經過四個多月的治療, 終於轉危為安。

此後, 淇淇便一直生活在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 也開啟了人工飼養白鱀豚的先例。
白鱀豚的生命週期一般為30年, 待淇淇長到五六歲, 研究所的專家們便開始操心為淇淇尋找配偶、説明其進行人工繁殖的事兒。

為此, 研究所專門組建了一支漁民白鱀豚捕撈隊, 趙世錦的父親趙繼武便是捕撈隊隊員之一。

白鱀豚漁民捕撈隊合影, 趙繼武為前排左二。


趙繼武不僅自己加入了漁民捕豚隊伍, 還把兩個兒子也帶上了。

不過因為趙世錦是家中長子, 大多數時候父親還是讓他留在家裡照顧母親並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

1986年, 趙繼武作為漁民捕豚隊的重要成員, 成功捕獲了兩頭白鱀豚“珍珍”和“聯聯”。

其中, 聯聯是一頭成年雄性白鱀豚, 珍珍則是雌性幼豚。

因白鱀豚通常群體活動, 當時科學家門揣測“聯聯”和“珍珍”是一對父女, 為其取名之寓意便為“聯合起來保護珍稀動物”。

可惜, 在珍珍與淇淇相伴兩年半, 珍珍漸漸長大成熟之際, 它卻因患肺炎, 於 1988 年 9 月去世。

此後, 白鱀豚捕撈隊繼續風裡來雨裡去, 在長江多個水域進行搜尋,希望能再次捕到雌性白鱀豚與淇淇配對。

1995 年底,趙繼武等捕豚隊員終於從長江又捕捉到一頭雌性成年白鱀豚。

因考慮這頭成年豚的野生生活習慣,考察隊員未將其直接放入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白鱀豚館人工飼養,而是將其放到位於湖北省石首市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

不料,半年後,這頭還來不及取名的雌性白鱀豚卻因觸網而死,解剖時科學家發現其腹中空空,後分析其體弱多病、捕不到魚,或是其真正死因……

從那以後,因經費短缺,野外白鱀豚的數量越來越少等原因,白鱀豚捕豚工作中止,此後直至淇淇2002年去世,人們都再未能為它尋到配偶。
青少年時代曾在長江上迎風駕船追逐白鱀豚的趙世錦,在90年代後就再也沒有親眼見過白鱀豚。

1998年,趙繼武去世。

1999年,想沿著父親的足跡做點事情的趙世錦開始活躍于長江江豚保護與搜救的第一線。

趙世錦救起並放生一隻小江豚。


江豚與白鱀豚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豚類,江豚與白鱀豚是近親,江豚體積較白鱀豚為小。

與白鱀豚相同,自80年代以來,江豚的數量每年都在快速衰減。1990年初的統計約有江豚3000頭,2012年的一份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經下降到約1000餘頭。

多年來,長江江豚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今年5月9日,農業部組織的“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專題論證會”上,與會專家一致通過將江豚由二級提升為一級國家保護動物。

因為長江漁業環境的衰落,以及受環保理念的啟發,家中世代為漁民的趙世錦這幾年已經改了行。

2013年起,趙世錦承包了一艘船,在長江上進行水上拋石工作。他的工程船走到哪裡,他就駕著一條小劃子將對江豚的考察進行到哪裡。

去年10月,他承接的工程來到了長江蕪湖段。

這大半年來,每天清晨,趙世錦都會駕著他的小劃子出發,繞黑沙洲觀察,瞭解長江航運對江豚的影響,確定區域內江豚的數量,發現區域內江豚生活的規律及覓食的時間。

他用手機記錄著自己每天的航行路線。

他笑言自己這是“半工作、半考察”。

為了更好的觀察,趙世錦還自費買了許多裝備,包括望遠鏡、攝像機、照相機、GPS定位儀等。

在工程期,趙世錦和妻子兩人住在他們的工程船上,工程船二樓一個十多平米的房間,既是趙世錦和妻子的臥室,也是趙世錦的工作室。

工作室桌上一台老式筆記型電腦內存儲著趙世錦觀察和拍攝江豚的大量資料。年逾五旬的趙世錦空閒時,會架上他的老花眼鏡,眯著眼睛看那些看過無數遍的關於江豚的資料、照片、視頻。

他說,也許60歲後會考慮寫本書……

趙世錦自小在長江邊長大,常年住在江船上,一輩子工作生活都沒有遠離過長江。他親歷著長江這些年生態的改變,也已將保護江豚、守護長江生態當做自己的使命。

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隊伍,成為志願者。

在長江多個水域進行搜尋,希望能再次捕到雌性白鱀豚與淇淇配對。

1995 年底,趙繼武等捕豚隊員終於從長江又捕捉到一頭雌性成年白鱀豚。

因考慮這頭成年豚的野生生活習慣,考察隊員未將其直接放入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白鱀豚館人工飼養,而是將其放到位於湖北省石首市的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

不料,半年後,這頭還來不及取名的雌性白鱀豚卻因觸網而死,解剖時科學家發現其腹中空空,後分析其體弱多病、捕不到魚,或是其真正死因……

從那以後,因經費短缺,野外白鱀豚的數量越來越少等原因,白鱀豚捕豚工作中止,此後直至淇淇2002年去世,人們都再未能為它尋到配偶。
青少年時代曾在長江上迎風駕船追逐白鱀豚的趙世錦,在90年代後就再也沒有親眼見過白鱀豚。

1998年,趙繼武去世。

1999年,想沿著父親的足跡做點事情的趙世錦開始活躍于長江江豚保護與搜救的第一線。

趙世錦救起並放生一隻小江豚。


江豚與白鱀豚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豚類,江豚與白鱀豚是近親,江豚體積較白鱀豚為小。

與白鱀豚相同,自80年代以來,江豚的數量每年都在快速衰減。1990年初的統計約有江豚3000頭,2012年的一份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已經下降到約1000餘頭。

多年來,長江江豚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今年5月9日,農業部組織的“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專題論證會”上,與會專家一致通過將江豚由二級提升為一級國家保護動物。

因為長江漁業環境的衰落,以及受環保理念的啟發,家中世代為漁民的趙世錦這幾年已經改了行。

2013年起,趙世錦承包了一艘船,在長江上進行水上拋石工作。他的工程船走到哪裡,他就駕著一條小劃子將對江豚的考察進行到哪裡。

去年10月,他承接的工程來到了長江蕪湖段。

這大半年來,每天清晨,趙世錦都會駕著他的小劃子出發,繞黑沙洲觀察,瞭解長江航運對江豚的影響,確定區域內江豚的數量,發現區域內江豚生活的規律及覓食的時間。

他用手機記錄著自己每天的航行路線。

他笑言自己這是“半工作、半考察”。

為了更好的觀察,趙世錦還自費買了許多裝備,包括望遠鏡、攝像機、照相機、GPS定位儀等。

在工程期,趙世錦和妻子兩人住在他們的工程船上,工程船二樓一個十多平米的房間,既是趙世錦和妻子的臥室,也是趙世錦的工作室。

工作室桌上一台老式筆記型電腦內存儲著趙世錦觀察和拍攝江豚的大量資料。年逾五旬的趙世錦空閒時,會架上他的老花眼鏡,眯著眼睛看那些看過無數遍的關於江豚的資料、照片、視頻。

他說,也許60歲後會考慮寫本書……

趙世錦自小在長江邊長大,常年住在江船上,一輩子工作生活都沒有遠離過長江。他親歷著長江這些年生態的改變,也已將保護江豚、守護長江生態當做自己的使命。

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隊伍,成為志願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