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暢銷童書孩子不愛看 選書要從讀懂孩子開始

昨天,當當網發佈了一份“童書閱讀報告”。 資料顯示,今年1—5月,當當網累計售出童書7500萬冊,佔據著中國童書市場近40%的市場份額。 沒想到,書雖然多了,卻讓不少家長陷入了“選擇恐懼症”。 拿著手機,翻著一屏又一屏的圖書選購介面,剛剛生了“二胎”的王琦就很頭疼,“這兩天各個圖書商城的童書都打五折,我就想著給孩子囤點書。 但之前按照暢銷榜、經典榜買了不少,好多孩子都不愛看。 對我來說,買書就像碰點子吃糖,頭疼!”

浩瀚書海,像南京家長王琦一樣頭疼的不在少數。 在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幹了半輩子圖書編審的薛屹峰今年剛剛正式退休,他對記者說,“對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沒時間或者說也沒興趣瞭解童書,要麼就是一味選名著、找經典,要麼就是迷信榜單,哪個排名高買哪個,或者就是無所謂的態度,覺得只要是給小孩看的就行,不會對內容有太多要求。

”在薛屹峰看來,這些都是家長選購童書應該避開的“雷區”。 他說,“為孩子選書,不能撿到籃子裡都是菜,這是很見功夫的事情。 ”

對此,曾擔任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的知名作家祁智深以為然,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說,“童書其實並不簡單,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畫畫書。 對孩子來說,這是他們認識世界、滿足好奇之心的視窗;對家長來說,親子閱讀則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談到陪伴,薛屹峰說,“為什麼有的家長一到為孩子選書就無所適從,恰恰是因為他們對孩子不瞭解。 其實,選書也是一個拉近親子關係的途徑。 不管是在實體書店還是在網上商城,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多多溝通。 要知道,孩子也是一本書,大人在要求孩子多閱讀的同時,也該多抽出點時間,好好讀讀孩子這本書。 ”

南京師範大學俞香順教授和女兒俞非魚的親子閱讀,則是另一番風景。 三四歲起,小丫頭就喜歡整天抱著繪本,是個遠近聞名的“小書蟲”。 如今,當小學三年級班裡別的孩子還在學拼音之時,非魚早已習慣看不帶拼音的字書了。 和記者說這些,餘香順並不是想炫耀女兒的能幹,他說,“其實她認字不一定比別人多,只是‘連蒙帶猜’,但這樣也挺好。

孩子讀書特別是讀文學名著的時候,我覺得家長不應貪大求全,而是要遵循孩子自己的閱讀方式,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名著作出片面哪怕可笑的解讀。 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名著,在孩子心中種下對文學的熱愛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文學作品還讓她看到了更加廣闊無垠的世界,那裡有許多有趣的人和事。 ”

在兒童讀物中讀懂人生,這樣的說法似乎超出了一般讀者的理解,但著名作家黃蓓佳恰恰是這一論調的支持者。 在剛剛閉幕的首屆京東文學獎上,黃蓓佳憑藉《童眸》摘得年度童書獎。 對於什麼樣的書更適合給孩子看的話題,她對記者說,“我一向都不喜歡把兒童文學寫得過於‘兒童’,把小孩子簡單地臉譜化,小狗小貓的低幼文學自然有人去寫,我只負責挖掘兒童天性中更複雜的一面。

從成人文學轉型而來,黃蓓佳的作品中往往關注更加廣闊的社會面,在人性的刻畫上更加用力,更注重時代和歷史的真實性。 “我對描寫‘過去時’這樣一個時間維度特別感興趣,希望用文學的方式把‘從前’很具象地呈現出來,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家庭,家族,家鄉,民族和國家。 ”黃蓓佳說,“希望小孩子不光是從歷史書上讀到那些朝代更迭的大事件,還能精細入微地將自己代入歷史,去體察祖輩們的生活情狀,一飯一粥,一顰一笑,那些有聲音有溫度有呼吸的場景。 ”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兒童文學中心”主任陳文瑛做了十多年兒童圖書編輯,她對童書讀物的優劣有自己的標準,“在貼近生活的同時,兒童文學作品要對現實素材進行取捨。

”在她看來,一部以自閉症兒童為素材的校園小說《向日葵中隊》就詮釋了兒童文學該有的樣子:“小說取材於校園生活,講了一群正常的孩子如何與患有自閉症的同學相處,從歧視他、欺負他轉變為無私的幫助和呵護。 這樣的作品既貼近兒童生活,又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

“當下的童書市場,適合少年成長時段的閱讀少,作品大多偏簡單快樂,缺乏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對此,祁智說,“其實,兒童文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需要打開一個認知世界的視窗,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身份認同,這時,有內容、有深度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會成為他們成長中最好的朋友。” (馮圓芳 )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需要打開一個認知世界的視窗,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身份認同,這時,有內容、有深度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會成為他們成長中最好的朋友。” (馮圓芳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