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好愛那個發脾氣的孩子

凱叔說

kaishushuo

不滿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就滿地打滾?期望孩子改正錯誤, 孩子反而哭鬧不止?

的確, 孩子發脾氣著實令很多父母頭疼。 你是否也曾試著阻止或者教訓過孩子呢?結果恐怕總是事與願違吧。

其實, 不必勉為其難地強迫孩子變“好”, 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在向你提出他的不滿。 嘗試著傾聽孩子的情緒宣洩, 也許你會有另一番收穫。

作者| 魚爸 主播 | 羽洋

1

說實話,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

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 想狂揍孩子一頓?

如若真誠地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但是, 能夠管理好情緒的父母,

只是想一想而已。

而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

卻真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一旦孩子發脾氣,

很多父母常常會覺得他不聽話,

或者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父母權威。

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哪怕是合理的需求。

其實, 孩子發脾氣, 都是有原因的。

而你真的能耐心地去傾聽和找尋原因嗎?

前幾天, 帶兒子從外地坐高鐵回家,

路上有5個小時的路程。

最初他還有點兒新鮮勁兒,

之後小傢伙就說無聊。

那時疲憊不堪的我們,

只想爭分奪秒地好好眯一會兒。

可興奮的孩子總是想找點好玩的。

我們耐著性子給他讀了故事書,

然後又讓他看了一會兒動畫片,

可一停下來, 他馬上又說無聊。

這時老婆選擇不理會,

而我也選擇閉著眼睛休息,

都沒去理會他的感受。

沒想到他在座位上扭動了一會,

竟然哭了出來。

在高鐵的車廂內,

孩子大哭大鬧可不是好事。

我趕緊安慰住他, 可心裡難免有點堵了。

看他那樣子, 真的想打他一頓。

因為我們已經想盡了辦法滿足他,

為什麼他就不能守規矩,

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呢?

可轉念一想, 他又有什麼錯?

這麼長的時間, 讓他就那樣呆坐著?

未免太不懂孩子的心了。

雖然不能吵鬧打擾他人,

至少父母要積極看到他情緒, 明白他的感受吧。

這時我只能幫助他調整一下情緒。

我說帶他去走走,

看看餐車那有什麼好吃的,

希望幫助他走出這個壞情緒的中心。

有點小脾氣的他嘟著嘴強氣,

跟我說:不想去。

我知道他是有點生氣,

小小吃貨怎麼會跟好吃的過不去呢?

便繼續耐心地跟他說說話,

終於小傢伙答應和我一起出去轉一圈。

回來的時候就拿了一個小霜淇淋,

我又把旅途中的小玩具翻弄出來給孩子打發時間。

接下來的一路上就沒有再吵鬧了。

我跟老婆說,

“他哭的那一瞬間,

我真的想狠狠抽他屁股幾下。

但是又覺得這樣打罵的作用應該不會好,

反而會讓他大哭大鬧, 影響其他人。 ”

他要的其實就是父母的關注,

希望父母明白自己的感受,

然後耐心地接納。

當孩子發脾氣時,

我們常常徘徊在犯錯的邊緣。

2

孩子為何脾氣暴躁?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犯了這麼一個錯誤。

1.用自己的情緒取代孩子的情緒。

這是父母犯錯最大的地方,

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感到高興了, 因為我覺得很好。 ”

“你難道沒有看到我帶你是多麼的辛苦嗎?

為什麼就不能聽話一點?”

“你總是這樣鬧, 我覺得你就是胡鬧, 就是找打。 ”

……

很多這樣的情形,

都是建立在“我”的感受之上,

而沒有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

其實這個“理”往往是父母的標準,

而不是孩子的標準。

2.只看到孩子的正面情緒, 卻拒絕接納孩子負面的情緒。

看到孩子笑著、開心的時候,

願意跟孩子玩玩樂呵樂呵。

可孩子一哭, 馬上就斥責, 不准哭。

孩子說自己害怕, 就說他膽小。

孩子說自己不喜歡某個東西或者某件事情,

就反復強調這個東西或者這件事情有多麼好,

一定要孩子接受才行。

可是,父母們要知道,

孩子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合理的存在啊,

是需要被接納的。

3.自己的情緒容易失控,一點就著。

為什麼我們在很多時候,

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

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

跟我們生活過的原生家庭緊密相聯。

每個人內心都埋著一些情緒地雷,

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有的人在不斷地排雷,有的人反而越積越多。

孩子們的行為往往會成為導火索,

引爆你埋藏的情緒地雷。

這樣的父母,

往往會在孩子內心埋下同樣多的情緒地雷。

很多年以後,

你會發現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樣,

也在痛苦著你的痛苦。

3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

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

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和忽視壞情緒,

而是要學會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請耐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教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表達出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學會描述感受,

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孩子生氣的時候,

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

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

有的孩子會說,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

那恭喜你,

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幫孩子認識情緒,

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

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

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

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

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愛發脾氣。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

家長若是脾氣暴躁,

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

情緒問題更多。

4

當然,不要覺得發脾氣的孩子不好,

從不發脾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其實孩子情緒壓抑,對成長的害處也不小。

最怕的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

也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放棄自己。

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

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

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

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

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

問他也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

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

有可能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如果情緒憋在心裡久了,

孩子會變得消沉。

還有心理研究指出:

童年過度消沉,沒有光彩,很糟糕,

擁有這樣童年的人,

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孩子的情緒,

看上去好像是孩子的問題,

其實跟家庭及父母有著直接的聯繫。

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

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

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傾聽孩子的內心……

凱叔問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怎麼處理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End---------

就說他膽小。

孩子說自己不喜歡某個東西或者某件事情,

就反復強調這個東西或者這件事情有多麼好,

一定要孩子接受才行。

可是,父母們要知道,

孩子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合理的存在啊,

是需要被接納的。

3.自己的情緒容易失控,一點就著。

為什麼我們在很多時候,

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

這跟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

跟我們生活過的原生家庭緊密相聯。

每個人內心都埋著一些情緒地雷,

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有的人在不斷地排雷,有的人反而越積越多。

孩子們的行為往往會成為導火索,

引爆你埋藏的情緒地雷。

這樣的父母,

往往會在孩子內心埋下同樣多的情緒地雷。

很多年以後,

你會發現孩子跟自己一模一樣,

也在痛苦著你的痛苦。

3

面對脾氣大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

耐心接納,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孩子感到不舒服,

還是他內心的真實渴望沒有被理解呢?

情緒有好有壞,不要拒絕和忽視壞情緒,

而是要學會面對孩子的壞情緒,

請耐心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教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表達出來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學會描述感受,

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孩子生氣的時候,

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

有的孩子會說我感覺自己很難受,想打人;

有的孩子會說,

我想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全部砸爛。

當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

那恭喜你,

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幫孩子認識情緒,

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借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

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

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

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父母要自我檢驗,看孩子的成長環境如何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

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愛發脾氣。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

家長若是脾氣暴躁,

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被情緒化、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

情緒問題更多。

4

當然,不要覺得發脾氣的孩子不好,

從不發脾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其實孩子情緒壓抑,對成長的害處也不小。

最怕的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

也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甚至放棄自己。

有一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

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

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

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

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

問他也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

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

有可能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如果情緒憋在心裡久了,

孩子會變得消沉。

還有心理研究指出:

童年過度消沉,沒有光彩,很糟糕,

擁有這樣童年的人,

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孩子的情緒,

看上去好像是孩子的問題,

其實跟家庭及父母有著直接的聯繫。

幫助孩子去管理情緒,

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

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

而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需要蹲下來,耐心點,再耐心點。

傾聽孩子的內心……

凱叔問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怎麼處理呢?歡迎給凱叔留言。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