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金融面臨“柯達時刻“華為給出的理念和對策

文/鄭凱

每個時代, 都有被遺忘的曾經的市場明星。 如果, 不是刻意去回憶, 我們誰還會記起當初的全球影像巨頭:柯達?

從柯達的潰敗, 我們其實可以得出很多啟示:當整個行業面臨了轉型, 即便你是這個行業中曾經的領軍者, 如果在這道十字路口前進行了錯誤的抉擇, 一樣會被市場淘汰。

如今, 金融行業所處的競爭環境, 和當初的柯達何其相似, 在經歷了漫長的成長期之後, 面對著洶湧的互聯網浪潮, 和即將更加澎湃的數位化浪潮, 金融行業是不是也將站在“柯達時刻“, 這樣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了呢?

金融轉型面臨兩大難題

中國的銀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經歷了一段黃金髮展期, 但是, 當前面臨宏觀經濟轉型、金融市場改革、客戶需求更加複雜多元、跨界競爭不斷加劇的複雜外部環境, 要求銀行業必須能夠做出改變。

華為企業BG金融系統部總裁劉利民認為,

“金融業的調整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的, 從那以後銀行業的利潤縮水, 這意味著經營模式出現了問題, 這讓銀行業在過去的高速發展中累積的問題得到了爆發。 ”

同樣的, 拋出“柯達時刻”這一觀點的亞洲銀行家創始人&主席以理·丹尼爾則認為, “隨著行業競爭加劇, 金融業務將越來越由客戶的選擇, 以及平臺所決定, 而非銀行。 ”

從他們的理論中, 我們不難發現, 中國銀行業正在面臨著兩個主要的困難。

其一, 宏觀經濟下滑, 和外部環境的變化, 讓銀行業的日子沒有過去那麼舒服了。 這迫使銀行必須通過數位化轉型, 來重塑新的經營模式, 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同時, 去追求下一個新的增長點。

其二, 互聯網金融伴隨著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大勢, 對傳統銀行業發起了衝擊, 儘管目前看, 互聯網金融並不能夠取代傳統銀行的業務模式, 但互聯網代表新的生產力, 它打開了利用IT技術創造金融服務的大門。 這是傳統銀行業, 最需要正視的。

面對這些難題, 劉利民認為,

銀行業需要做好兩個改變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第一, 降低成本, 而且是由內而外的將降低成本作為一個戰略, 首先實現內部的盈利;第二, 當前銀行業的問題在於, 移動化的趨勢導致用戶行為的改變, 銀行必須立足新的用戶需求做出調整。

顯而易見, 兩大困難和兩個解決之道都表示, 銀行業需要通過技術的手段來變得更靈活, 更服務化, 有更好的體驗。 就像理·丹尼爾所說的那樣, “金融行業如今強調使用人工智慧、資料分析, 以達至正確的客戶群體。 機器學習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將對經濟帶來徹底的影響, 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這些都是未來金融機構需要考慮的。 ”

推動金融數位化變革 華為有何良策?

當然, 金融業作為發展時間最久的大行業之一, 它還有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訴求, 這也是銀行業難以大跨步的邁向數位化轉型的主要原因。 所以, 保證原有業務穩定的前提下, 進行新業務的探索, 才是金融業最需要的變革方式。

但是, 首先要確保穩定運營生產, 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那麼, 金融行業數位化轉型不得不面臨兩大挑戰, 一方面核心系統較為老舊, 另一方面諸多新技術需要適配與應用。 這就對金融機構選擇IT資訊技術供應商提出了高要求。

為了幫助金融行業應對挑戰、實現數位化轉型, 華為從重塑平臺、全管道服務和使用者體驗幾個維度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首先, 重塑平臺本質上就是通過傳統封閉架構逐步向開放分散式架構轉型。 劉利民認為,金融雲應該具備有兩個典型特點。“第一,是開放性的,能夠連接很多東西,不是銀行內,還要包括銀行外,不同系統間的連接。第二,它的部署應該具有靈活性,是可以跨資料中心部署,這樣對於業務管理對於資源管理可以最大的彈性化。”

作為金融雲主要的推動者,華為的雲平臺,在雲計算領域,已成功用於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銀行,以及保險行業等機構。其中,廣東農信基於華為雲平臺,中間業務敏捷上線,使得業務開發、上線時間(TTM)縮短到1-2周,實現了理財類、繳費類、財政類等多類中間業務的全面雲化。可見華為金融雲為銀行平臺重塑發揮了極大的價值。

其次,用戶體驗在過去常被金融業忽視,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就需要用技術打造新的使用者體驗。這正是大資料能夠帶來的改變。

而在大資料領域,華為推出了FusionInsight平臺,招商銀行基於該平臺實現了精准行銷和即時反欺詐。在精准行銷方面,招商銀行也可以像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加方便地存儲和分析使用者的各種交易資料,從而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戶喜好與需求,快速推出創新產品以及移動互聯網式的金融服務。

第三,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要面對多種不同管道的衝擊,所以多管道服務體系的搭建必不可少。為此,將視頻協作能力融入當前電子管道,提供遠端服務視覺化和線上管道整合共用,為用戶營造多管道安全一致的服務體驗。

從本屆華為金融峰會來看,三個展區恰好分別是:雲、大資料和全管道。可見,華為對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在細分解決方案上的判斷,是符合了市場發展的大勢的。

劉利民說,“我們看到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從規模上代表了銀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但本質上它們業務面臨的處境是類似的,所以華為針對金融行業的共性需求,設計了整體的解決方案”。正如劉利民所說,華為的優勢就在於技術是建立在業務需求的基礎上,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也是華為不斷突破的基本素養。

深入“平臺+生態” 繼續推進金融行業“朋友圈”

在今年的德國cebit上,華為發佈了“平臺+生態”的戰略。在華為的表述中提到,“華為的‘平臺’強調雲管端協同;華為的‘生態’強調以客戶為中心,與生態圈共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華為基於自身數位化轉型所積累的經驗與能力,踐行‘平臺+生態’戰略,與客戶、合作夥伴一起邁向數位化轉型之路。”

所以,所謂平臺,就是華為將聚焦在ICT基礎架構這一層,生態則是華為劃出了清晰的邊界,能做什麼不能走什麼,一目了然。

回到金融行業,劉利民表示,“平臺+生態”同樣是華為在金融行業的戰略。“華為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做銀行的業務系統,這是很清晰的。我們會跟合作夥伴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分工,同時,在金融行業,華為也在不斷了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尤其與國內絕大部分金融提供服務的合作夥伴展開合作。”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平臺+生態”還是華為未來推動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總體綱領,華為應該會聚焦於技術平臺的建設,例如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SDN等ICT技術平臺。

其中,金融雲平臺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華為也在積極推動金融雲的落地,從去年開始,華為加大雲技術向業務支撐的投入。例如2016年下半年,華為和合作夥伴在廣東農信將綜合前置系統進行微服務分散式改造並採用雲平臺進行承載,打造出開放、彈性、可靠的綜合前置雲,市場需求回應速度從幾個月降低到幾周,應用可靠性和彈性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華為目前也在和包括招行、興業、中信等銀行在行業雲領域展開合作,構建面向泛金融的IaaS、PaaS、SaaS金融雲服務,協助客戶構建新型商業模式。

第二,華為會持續推動金融行業生態化,華為會通過有效的機制,運營技術資源,與合作夥伴共同去推動金融上雲的進程。並為金融機構打造架構靈活、分析精准、協作高效、管道創新、管控安全的IT支撐能力

實際上,生態化這也是華為始終恪守的準則,從近幾年看,華為分別與工行、建行、農行、招行、華夏、太保等金融機構深入開展聯合創新,更好地理解金融機構業務和科技建設需求,聯合核心生態夥伴,為金融機構提供適配的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最後,為什麼說華為能夠成為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好夥伴”?劉利民的話也許可以解釋這一點,“2016 年華為花了幾乎等於兩倍淨利潤的錢投入技術做研發。華為堅持做對客戶最有價值的事,這是我們的堅守。”

劉利民認為,金融雲應該具備有兩個典型特點。“第一,是開放性的,能夠連接很多東西,不是銀行內,還要包括銀行外,不同系統間的連接。第二,它的部署應該具有靈活性,是可以跨資料中心部署,這樣對於業務管理對於資源管理可以最大的彈性化。”

作為金融雲主要的推動者,華為的雲平臺,在雲計算領域,已成功用於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銀行,以及保險行業等機構。其中,廣東農信基於華為雲平臺,中間業務敏捷上線,使得業務開發、上線時間(TTM)縮短到1-2周,實現了理財類、繳費類、財政類等多類中間業務的全面雲化。可見華為金融雲為銀行平臺重塑發揮了極大的價值。

其次,用戶體驗在過去常被金融業忽視,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就需要用技術打造新的使用者體驗。這正是大資料能夠帶來的改變。

而在大資料領域,華為推出了FusionInsight平臺,招商銀行基於該平臺實現了精准行銷和即時反欺詐。在精准行銷方面,招商銀行也可以像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加方便地存儲和分析使用者的各種交易資料,從而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戶喜好與需求,快速推出創新產品以及移動互聯網式的金融服務。

第三,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要面對多種不同管道的衝擊,所以多管道服務體系的搭建必不可少。為此,將視頻協作能力融入當前電子管道,提供遠端服務視覺化和線上管道整合共用,為用戶營造多管道安全一致的服務體驗。

從本屆華為金融峰會來看,三個展區恰好分別是:雲、大資料和全管道。可見,華為對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在細分解決方案上的判斷,是符合了市場發展的大勢的。

劉利民說,“我們看到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從規模上代表了銀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但本質上它們業務面臨的處境是類似的,所以華為針對金融行業的共性需求,設計了整體的解決方案”。正如劉利民所說,華為的優勢就在於技術是建立在業務需求的基礎上,對行業的深刻理解也是華為不斷突破的基本素養。

深入“平臺+生態” 繼續推進金融行業“朋友圈”

在今年的德國cebit上,華為發佈了“平臺+生態”的戰略。在華為的表述中提到,“華為的‘平臺’強調雲管端協同;華為的‘生態’強調以客戶為中心,與生態圈共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華為基於自身數位化轉型所積累的經驗與能力,踐行‘平臺+生態’戰略,與客戶、合作夥伴一起邁向數位化轉型之路。”

所以,所謂平臺,就是華為將聚焦在ICT基礎架構這一層,生態則是華為劃出了清晰的邊界,能做什麼不能走什麼,一目了然。

回到金融行業,劉利民表示,“平臺+生態”同樣是華為在金融行業的戰略。“華為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做銀行的業務系統,這是很清晰的。我們會跟合作夥伴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分工,同時,在金融行業,華為也在不斷了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尤其與國內絕大部分金融提供服務的合作夥伴展開合作。”

從這番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平臺+生態”還是華為未來推動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總體綱領,華為應該會聚焦於技術平臺的建設,例如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SDN等ICT技術平臺。

其中,金融雲平臺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華為也在積極推動金融雲的落地,從去年開始,華為加大雲技術向業務支撐的投入。例如2016年下半年,華為和合作夥伴在廣東農信將綜合前置系統進行微服務分散式改造並採用雲平臺進行承載,打造出開放、彈性、可靠的綜合前置雲,市場需求回應速度從幾個月降低到幾周,應用可靠性和彈性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華為目前也在和包括招行、興業、中信等銀行在行業雲領域展開合作,構建面向泛金融的IaaS、PaaS、SaaS金融雲服務,協助客戶構建新型商業模式。

第二,華為會持續推動金融行業生態化,華為會通過有效的機制,運營技術資源,與合作夥伴共同去推動金融上雲的進程。並為金融機構打造架構靈活、分析精准、協作高效、管道創新、管控安全的IT支撐能力

實際上,生態化這也是華為始終恪守的準則,從近幾年看,華為分別與工行、建行、農行、招行、華夏、太保等金融機構深入開展聯合創新,更好地理解金融機構業務和科技建設需求,聯合核心生態夥伴,為金融機構提供適配的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最後,為什麼說華為能夠成為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好夥伴”?劉利民的話也許可以解釋這一點,“2016 年華為花了幾乎等於兩倍淨利潤的錢投入技術做研發。華為堅持做對客戶最有價值的事,這是我們的堅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