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圖書管理員“變身”南京泥人非遺傳人 苦尋泥塑運輸保存法讓泥人“走出去”

朱敬偉泥塑作品。

朱敬偉是非遺項目南京泥人的市級傳承人。 前兩天, 他來到南京藝術學院古瓷修復實驗室尋求幫助,他剛捏好的三國人物黃忠, 腰部裝飾掉了下來, 雙臂也出現了裂縫。 “這四五年來我一直在找尋讓泥人不乾裂的方法, 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南京泥人無法運輸、保存, 也就無法走向市場。 作為一個非遺項目, 如果它的生存空間只能是展館, 這樣肯定不行。 ”朱敬偉告訴記者。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孔方方 李曉婕

作品只能待在家或展館, 出門易散架

朱敬偉捏泥人的故事說來很有意思。 他就職于河海大學圖書館, 因為從小愛在泥巴堆裡混, 喜歡捏泥巴, 後來就進入了捏泥人的行當。 他最早開始成型地捏泥巴是在1987年,

當時就是用泥巴和竹子來做一些建築模型, 有時候也會捏些小人, 朋友看了喜歡, 他就陸陸續續送了人, 後來就開始系統地捏。

這些年裡, 他捏過秦淮舊景、360個老行當、孩童系列等多件作品。 2015年時, 他從河裡挖出了500斤泥, 完成大型主題泥塑《抗戰》, 定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五個代表性的場面:其中包括了約翰拉貝保護難民、棲霞寺寂然法師保護難民等南京人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些年他還完成了七八米長的《清明上河圖》等大型泥塑作品的創作。

不過, 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只能在朱敬偉家或展館裡收著, 不敢走向市場。

朱敬偉的好友鐵鋼遇到過很多想買朱敬偉作品的收藏者, “我不敢幫他賣, 他自己也不願意賣。 ”鐵鋼說,

個中原因, 主要就是泥人的運輸和買家在家中的保存完全沒有“安全性”。

朱敬偉指著眼前一尊黃忠的泥塑說:“才捏好沒多久, 你看, 腰上的一些裝飾已經掉了。 ”記者看了下, 黃忠的腳下確實散落了四五個泥巴條, “只是從家搬到這裡就掉了, 如果是跨城市或跨國搬運, 肯定就散架了!買家買回去後, 如果稍不注意, 就有可能把泥人的胳膊或腿碰斷, 這樣的話, 人家豈不白買了!”朱敬偉無奈地說。

外出辦展, 泥人坐商務艙, 他坐經濟艙

說起泥人運輸和保存過程中被損壞的逸事, 朱敬偉可以舉出許多例子。 “有次我被邀請去深圳辦展, 去的時候對方給我買了兩張票, 一張經濟艙, 我坐, 一張商務艙, 泥人坐(用來放泥人作品)。 到深圳的時候打開來,

還好, 作品沒壞!不過回來的時候我是先坐飛機回的, 對方把我的作品托運回南京, 結果到貨後一打開箱子:那麼多作品基本上全壞了!”他惋惜地說。

因此, 雖然朱敬偉所捏的泥人作品造型誇張、表情生動, 可都成了碰不得的“小公主”:要麼放在展館中或家中, 不能碰觸, 要麼運輸時需加倍地“小心伺候”著, 即使這般, 也難免落個“缺胳膊斷腿”的下場。

鐵鋼曾把朱敬偉的部分作品發給澳大利亞的朋友看, 同時展示的還有中國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品, 外國朋友卻一下子就看上了朱敬偉的泥人。 “如果說中國傳統書畫的收藏在國外的華人圈裡比較流行的話, 泥人則可能打破華人的收藏圈子, 讓地道的外國人也樂意購買咱們傳統的藝術品。 ”鐵鋼說。

傳統泥人材質的缺陷,以及南京泥人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的反差,讓朱敬偉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

南藝老師支招:試試文物修復上的特殊材料

近四五年裡,朱敬偉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他也曾想用質地堅硬的美國土或日本土來取代易斷裂的本地土,不過美國土昂貴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拿一件黃忠的泥塑來說,用本地土創作,成本只要幾十元,如果用美國土做,可能要上千元,這個價格是他承受不了的。

多方嘗試無果後,朱敬偉來到南京藝術學院尋求幫助。南藝文物系的周慶老師和雕塑系的研究生王思陽認真聽了朱敬偉的講述後,給了他一個建議:不妨把文物修復上的特殊材料用到南京泥人的創作上,比如可以用特殊材料製作泥人的胳膊、腿部等易斷裂的部分。而在整個作品幹透後,再放進有特殊成分的水中浸泡,以加強其堅固性。

南藝專業人士的建議給了朱敬偉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雙方準備拿部分泥人作品先做試驗。

朱敬偉感慨地說,南京泥人風格相容南北,在保留傳統節慶、民俗等喜慶的主題之外,還關注現實主義題材,在表現方式上擅長抓取人物動作的瞬間,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在民間其實很受歡迎。“如果能把作品的運輸和保存問題解決,這對南京泥人這一非遺專案的傳承,一定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找個傳承人

天分與熱情缺一不可

作為非遺傳承人,傳承這個詞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朱敬偉還沒找到合適的傳承人。看過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尤其是很多還有朱敬偉靈感迸發時的故事設置,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有趣。大概大家小時候都有捏泥巴的經歷,想來學習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都想來學習啊,但是真正合適的到現在為止還真沒有。”

朱敬偉說,首先當然是對這個有興趣,但只有興趣還不夠,“與學院派的有套路和模式不一樣,民間藝術品講求的是靈感和手藝的結合,所以我收的學生肯定還是需要一點天分。”他說,曾經讓一個很有靈氣的學生從最簡單的做起,“你就先把旁邊那一筐壞的都修復好”。結果對方表示“那多沒意思啊”,“急於求成肯定也不行,耐心和打好基本功是基礎。”在朱敬偉看來,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傳承人,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希望這項技藝能早日找到合適的徒弟。

”鐵鋼說。

傳統泥人材質的缺陷,以及南京泥人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的反差,讓朱敬偉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

南藝老師支招:試試文物修復上的特殊材料

近四五年裡,朱敬偉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他也曾想用質地堅硬的美國土或日本土來取代易斷裂的本地土,不過美國土昂貴的價格讓他望而卻步:拿一件黃忠的泥塑來說,用本地土創作,成本只要幾十元,如果用美國土做,可能要上千元,這個價格是他承受不了的。

多方嘗試無果後,朱敬偉來到南京藝術學院尋求幫助。南藝文物系的周慶老師和雕塑系的研究生王思陽認真聽了朱敬偉的講述後,給了他一個建議:不妨把文物修復上的特殊材料用到南京泥人的創作上,比如可以用特殊材料製作泥人的胳膊、腿部等易斷裂的部分。而在整個作品幹透後,再放進有特殊成分的水中浸泡,以加強其堅固性。

南藝專業人士的建議給了朱敬偉解決這一問題的希望,雙方準備拿部分泥人作品先做試驗。

朱敬偉感慨地說,南京泥人風格相容南北,在保留傳統節慶、民俗等喜慶的主題之外,還關注現實主義題材,在表現方式上擅長抓取人物動作的瞬間,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在民間其實很受歡迎。“如果能把作品的運輸和保存問題解決,這對南京泥人這一非遺專案的傳承,一定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找個傳承人

天分與熱情缺一不可

作為非遺傳承人,傳承這個詞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朱敬偉還沒找到合適的傳承人。看過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尤其是很多還有朱敬偉靈感迸發時的故事設置,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有趣。大概大家小時候都有捏泥巴的經歷,想來學習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都想來學習啊,但是真正合適的到現在為止還真沒有。”

朱敬偉說,首先當然是對這個有興趣,但只有興趣還不夠,“與學院派的有套路和模式不一樣,民間藝術品講求的是靈感和手藝的結合,所以我收的學生肯定還是需要一點天分。”他說,曾經讓一個很有靈氣的學生從最簡單的做起,“你就先把旁邊那一筐壞的都修復好”。結果對方表示“那多沒意思啊”,“急於求成肯定也不行,耐心和打好基本功是基礎。”在朱敬偉看來,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傳承人,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希望這項技藝能早日找到合適的徒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