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人眼中的棉紡產業變遷 楊樹浦路曾是一條不眠的路

原標題:楊樹浦路曾是一條不眠的路

訪談對象:上海第九棉紡織廠員工徐崇偉。 徐崇偉於1981年退伍分配至國棉九廠從事保衛工作, 1996年離開, 經歷了國棉九廠從興旺到改革、關閉的過程。

工業時代的楊樹浦路曾是一條不眠之路, 位於楊樹浦路2086號的上海第九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九廠”)見證過這一切。

國棉九廠是上海棉紡麻紡重點企業, 楊浦區十多家棉紡廠之一。 前身為大純紗廠, 創辦於1895年。 1949年上海解放後, 中紡第二制麻廠和中紡十四廠合併改稱中紡公司上海第九棉紡織廠, 1950年7月更名為國營上海第九棉紡織廠,

開始了新的棉紡產業時代。

國棉九廠曾經獲得榮譽無數, 出過勞動模範, 得到過國家創造發明獎, 被評為“大慶式企業”……1992年的行業轉捩點到來之時, 廠裡有職工9019人, 廠區占地面積121079平方米。

現在, 國棉九廠已經停產, 大部分廠房被拆除, 只留下一幢水塔與一棟廠樓。 這棟樓現在被用作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辦公樓, 修舊如舊。

工業時代的記憶伴隨這棟廠樓留了下來。 去年, 復旦大學調研團隊與楊浦區委宣傳部、區政協合作調研楊浦濱江工業遺存, 國棉九廠的這棟樓也在其中。 調研組訪談了在上海第九棉紡織廠工作過16年的員工徐崇偉, 聽他講述一個普通工人眼中的棉紡產業變遷。 我們獲得調研組及楊浦區相關部門獨家授權,

選登、摘編了部分調研報告。

80年代

那時工廠:四班三運轉, 全天不停產

問:徐老師, 介紹下您在國棉九廠的工作經歷吧。

徐:我1981年退伍分配到國棉九廠, 主要從事保衛工作。 九廠規模大, 實行四班三運轉, 全天不停產, 棉布統購統銷, 不愁銷路, 我們的任務就是大力促進生產。

楊樹浦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條不眠之路。 當時28路公交從黎平路到閔行路來回走, 早上5點半發首班車, 晚上11點過後就最後一班了。 我住保衛科, 就在廠門口, 只要公車一響就知道幾點了。

28路公交整條線上有三個大的棉紡廠, 十二廠、十七棉和九棉, 每個廠每班大概2000多人, 都坐這28路車來上班。 廠門口就是一個車站, 專門為我們設立的,

現在還在。 早班女工“嘩”像潮水一樣湧進來, 過一會兒晚班女工下班又像潮水一樣湧出去。 晚班的時候很多男同志過來接送愛人。

國棉九廠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廠裡上繳的利潤達到5400萬元, 作為紡織工人感到蠻自豪的。 當我們完成生產任務或者有重大節慶活動, 比如勞動節和國慶日, 楊樹浦路上會非常熱鬧, 各廠都會開出自己的彩車, 敲鑼打鼓慶祝。 我們九廠的彩車和隊伍可以說是很氣派的, 廠裡有一支很大的鑼鼓隊, 出門一敲, 整條街都沸騰起來了。

問:做保衛工作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徐:我們做保衛工作, 與市里經濟保衛科對口, 比較頭痛的事情有兩件, 一是防火, 二是防盜。 改革開放以後大家喜歡穿各種時裝,

工作時換工作服, 把自己的衣服放在更衣室裡。 一個更衣室裡有幾千人, 有些不法分子趁更衣室看管人員打盹, 進行偷竊。 要知道每逢發工資的時候, 女職工的錢都放在更衣室裡。 我們遇到的最大一起案件是有人一口氣撬了100多個更衣箱, 直到女職工回去換衣服時才發現。

我破過最大的一起案件是這樣的:有一次發工資的前一晚, 工資科的保險箱被撬了, 裝著職工工資的信封被盜, 導致一部分職工的工資沒辦法按時發放。 我們在公安局的指導下, 發現保險箱上的一枚指紋, 和當時有嫌疑的人的指紋進行比對, 抓到了人。

問:紡織廠女工多男工少, 大家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

徐:我們九廠兩邊都是電站輔機廠,

他們男工多, 我們女工多, 組成了很多家庭。 兩個廠的男女工人有通過家裡或者團委介紹認識的, 有跳交誼舞認識的。 談對象後, 隔壁廠的男工就會來廠門口接人。

我們廠裡男工主要從事輔助工作, 包括修理機器、後勤保障等。 男工少, 基本上不愁找不到老婆, 幸福指數比較高。

問:您的家庭生活呢?

徐:我們那個時候比較單純, 從部隊回來就去廠裡, 一切都交給廠裡。 廠裡的領導會關心你有沒有“過幾關”, 包括生活關、婚姻關。 當時組織部長經常問, 有沒有女朋友啊。 我現在的愛人當時也是廠裡的, 總務科的, 經我堂姐介紹認識, 我堂姐也是廠裡的。 建立家庭後, 房子是廠裡分的, 生了小孩以後, 托兒所也是廠裡的。 所以說,天一亮眼睛一睜,就抱著小孩往廠裡跑,一到廠裡好像什麼事情都結束了,我愛人到她的崗位,我到我的崗位,下班的時候又到托兒所把孩子抱回來。生活很簡單,就是兩點一線,什麼都不需要擔心。

後來紡織廠走下坡路,我們決定兩個人調出一個。我留下來,我的愛人調到紡織局下面的一個房地產公司。這個公司沒搞好,後來解散了,我的愛人就回來了。

守紀律:談戀愛,說好六點半見面就是六點半

問:您在廠裡屬於管理人員,管理這個廠有什麼方法或者策略嗎?

徐:廠裡的管理就防盜來說,公安局提出了六個“合格”,包括更衣室合格等,都有標準,一條條考核。我們嚴格按照這個要求來做,被評為公安系統的先進,我個人也得過三等功。

廠裡幹部素質很高,抓生產,抓職工發展也有很多方法。工會提出“六看”,什麼上班看臉色、吃飯看胃口、工作看幹勁等等。你家裡有點什麼事情,比如和愛人吵架了,領導馬上會做思想工作,很細緻。

1984年黃海地震,我正在廠裡值班,日光燈“啪”掉下來,車間也在晃。過一會兒紡織女工都往外跑,外面的居民也往外跑,就聽到“地震啦,地震啦!”我們打電話給公安局,公安局回答“呆在原地不要動”,防止踩踏。我們有個“夜廠長”———不是真的廠長,負責夜班生產,一路喊:“沒什麼事情,都進車間!”女工們一看廠領導都在,也就安心進車間了,不然當時裡面的人往外湧,外面的人想進來,後果不堪設想。

問:紡織博物館的館長曾經把上海紡織行業的精神概括為“奉獻”兩字,您怎麼看?

徐:我同意這個概括。上海紡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黃道婆開始,就有句話說“松郡織布,衣被天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黃浦江沿線紡織廠最興盛,像九廠這樣規模的紡織廠楊浦區有十多家。當時我們成立安全互助小組,互相檢查,我到過的廠就有四十多家。紡織出口創匯在1992年之前都是50%左右。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一滴的積累,用“奉獻”來概括是很確切的。

紡織工人有個特點就是守紀律。當時廠裡實行定制管理,一張紙隨意放都不可以,必須放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廠裡一排排的機器都有地上畫的黃線圈起來,放一個圓筒,就必須放到畫的圓裡面。凡有一輛一米見方的推車,下麵就有一米見方的黃色線框,推車必須停在黃框裡。我們的檢查就以這個作為標準。辦公室桌上也沒有多餘的東西,茶杯下面也有圓圈,就放在固定的地方。還要穿統一的工作服。廠裡除了工人臉型不一樣,可以說其他都是一樣的,非常統一。六點半早班上班,必須在六點半以前到,抓得很嚴。沒辦法,機器一直在轉,必須有人,你不去前面的人就沒辦法走。我和我愛人談戀愛也是,說好六點半到就六點半到。在我離開工廠之前,這些習慣一直保留,要想改也挺難的。

國棉九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的樸實。我剛進廠時那些四五十歲的老工人,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對國家和廠都很有感情,工作從來不講條件,把廠當做自己的家。我也受他們的感染,單身的時候基本不回家。

問:當時和紡織系統的其他工廠有什麼互動嗎? 和系統外的行業呢?

徐:我們和國棉十二廠、十七廠、十九廠、二十九廠、三十廠、三十一廠幾個楊浦區的棉紡廠組成了聯組,互相檢查安全方面的漏洞,避免安全事故發生。技術上的溝通也是有的,除了你追我趕,還有比學趕幫。

我們廠裡領先的技術革新有靜電紡紗,當時的靜電車間都是保密的,還有無紡布的實驗等等。廠裡後來效益不好,為了維持下來就搞副業,我們想來想去,九棉這棟樓有優勢。1992年的時候剛開始搞股票,全國各地的人過來開證券交易所,我們把一樓騰出來給青島的一家證券公司,一直到廠沒有了,他們才退出,當時也是人山人海的。

改革開放剛開始,儀電單位很牛。隔壁的電站輔機廠也比較掙錢,每到春節就發很多福利。紡織工人多,我們有一萬多人,發什麼呢? 我們就給廠部提建議:人家都是大包小包拎回去,我們不能什麼都沒有啊,要不給我們每人發兩棵大白菜。

90年代

要去外地招“小珍珠”了

問:1992年對九廠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時期,改革以後廠裡是什麼樣的狀態?

徐:1984年撤銷布票以後,紡織品開始過剩。一方面化纖產品代替棉紡織品,布匹多了,就滯銷了。1992年統購統銷取消以後,我們生產的棉布要自己銷售,棉花也要自己採購,一下子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壓力非常大,產業工人越來越少,效益也越來越不好。

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上海的女孩都不再願意做紡織女工,我們只好到安徽、江西的農村招女孩子,老的紡織工人叫他們“小珍珠”。因為看到他們從比較遠的地方來,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我們對他們也是非常心疼。將心比心,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要讓他們來做這麼辛苦的工作真的是很捨不得,於是就把這些年輕的孩子當做自己子女一樣疼了。

大部分“小珍珠”後來都回去了。他們來上海也是為了學技術、學手藝,老家也有紡織廠,回去以後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問: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徐:我們廠在1992年以後其實一點點走下坡路了。廠裡每個月組織經濟分析會議,我也參加了。當時預測到紡織廠會面臨的形勢,我聽了以後非常擔心。

到了1993年、1994年,棉花買不到,招工招不到。當時紡織廠有七千多名退休工人,一萬多名在職工人,包袱也比較重,經常能聽到“這個月發不了工資”的玩笑話。1994年開始,陸陸續續有人離開工廠,有人下海做生意,紡織局開始“壯士斷腕”,“壓錠減員”。

當時有人下崗後天天拿著包在外面轉,他沒辦法回去和家裡人說自己下崗了,轉到晚飯時間再回家。紡織局也是動足了腦筋,上海航空公司剛剛成立,需要空姐,就給了紡織局一些名額,幾乎人人都想去,印象中當時有上萬人報名,最後只招了18人。

我1996年離開廠,當時正好上海召開“城區工作會議”,明確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也就是要加強區、街道管理。我有幸從九廠調到區民政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居委會幹部。當時很多居委幹部都是廠裡退下來的中層幹部,他們善於管理,也有善心。紡織局的工會主席跟我說:“你是九棉出來的,我們紡織廠的員工你們要多錄用一點。”後來一條條保障線建立,社區的保安、保潔等崗位消化了大量工廠員工。現在這些員工都到退休年齡了。

掌握技能的男工不愁找不到工作,“小珍珠”大多回了家鄉,留在廠裡的主要是一些老工人、中年工人,廠裡停產以後只留下一些看守人員。

紡織在上海不能生存也是有道理的,之前行業興旺是依仗黃浦江的運輸優勢。但是從成本來看,上海不是棉花的原產地,銷售也需要運出去。現在大部分棉紡廠都在棉花的原產區,節省了運輸的費用。這個調整是合理的,但是過程是很痛苦的。

濱江期待

濱江老樓裡能不能留一個博物館

問:您離開紡織廠以後,對它後來的情況有瞭解嗎?

徐:民政工作比較繁忙,離開九棉以後對廠裡的情況很少關心。但在廠裡待了那麼多年,有些時候晚上做夢,覺得自己還在廠裡。

大概是2014年,我們機關黨工委組織去看濱江,去了才知道,楊浦濱江建設指揮部就在我們老廠的一棟樓裡,那是以前日本株式會社造的,日本人還在那裡種了一棵廣玉蘭樹,有上百年歷史了。我在廠裡的時候,那個日本老闆專門來過,看看這個廠、這棵樹。大家一開始不知道,瞭解到這段歷史以後再看這棵樹,覺得確實比其他的樹粗很多。這棵樹現在作為文物保留下來了。

濱江公司所在的這棟樓,是我們以前的行政樓,我在這裡辦公將近16年,對這個樓非常有感情。一樓是保衛科、財務科、工資科,二樓是廠長室,還有計劃科等等,三樓是政工部門。當時有個濱江公司的員工介紹,說這棟樓“修舊如舊”,確實修得不錯。樓裡面的窗、欄杆都是原來的,地上的馬賽克、樓梯也是原來的。原來變電站的地方,現在裝了電梯。屋頂的平臺修過了,原來只是一般的屋頂,我們寫東西寫得頭疼了就上去放鬆放鬆,曬曬太陽,現在是空中花園了。我專門拍了照,看了很親切。站在三樓的陽臺,透過鋸齒形的廠房,可以一直看到浦江。

總的來說,我還是很欣慰的,國棉九廠能夠留下這棟建築和這棵樹,也是對我們的一種安慰,至少還有一些實物我們可以看看。

問:濱江建設,您覺得在國棉九廠老建築裡應該保留些什麼,能讓您和您的同事更有歸屬感?

徐:當時去濱江聽了他們的介紹,我就覺得裡面可以用一定的面積搞個博物館。

以前廠裡很多東西都散落在職工手裡,每一個物品都有一段故事,我手裡也有一些東西,如果有地方可以存放,我願意把它拿出來。我有一個民國時期的存單,我還為此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楊浦時報》。我做工會主席團成員時單位發了個包,上面有“第八屆工會”的字樣,還有《紡織工業史九棉篇》一個系列的書,我太太可能還留著作為生產先進發的毛巾,印著“先進班組”,一直都捨不得用。

所以說,天一亮眼睛一睜,就抱著小孩往廠裡跑,一到廠裡好像什麼事情都結束了,我愛人到她的崗位,我到我的崗位,下班的時候又到托兒所把孩子抱回來。生活很簡單,就是兩點一線,什麼都不需要擔心。

後來紡織廠走下坡路,我們決定兩個人調出一個。我留下來,我的愛人調到紡織局下面的一個房地產公司。這個公司沒搞好,後來解散了,我的愛人就回來了。

守紀律:談戀愛,說好六點半見面就是六點半

問:您在廠裡屬於管理人員,管理這個廠有什麼方法或者策略嗎?

徐:廠裡的管理就防盜來說,公安局提出了六個“合格”,包括更衣室合格等,都有標準,一條條考核。我們嚴格按照這個要求來做,被評為公安系統的先進,我個人也得過三等功。

廠裡幹部素質很高,抓生產,抓職工發展也有很多方法。工會提出“六看”,什麼上班看臉色、吃飯看胃口、工作看幹勁等等。你家裡有點什麼事情,比如和愛人吵架了,領導馬上會做思想工作,很細緻。

1984年黃海地震,我正在廠裡值班,日光燈“啪”掉下來,車間也在晃。過一會兒紡織女工都往外跑,外面的居民也往外跑,就聽到“地震啦,地震啦!”我們打電話給公安局,公安局回答“呆在原地不要動”,防止踩踏。我們有個“夜廠長”———不是真的廠長,負責夜班生產,一路喊:“沒什麼事情,都進車間!”女工們一看廠領導都在,也就安心進車間了,不然當時裡面的人往外湧,外面的人想進來,後果不堪設想。

問:紡織博物館的館長曾經把上海紡織行業的精神概括為“奉獻”兩字,您怎麼看?

徐:我同意這個概括。上海紡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黃道婆開始,就有句話說“松郡織布,衣被天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黃浦江沿線紡織廠最興盛,像九廠這樣規模的紡織廠楊浦區有十多家。當時我們成立安全互助小組,互相檢查,我到過的廠就有四十多家。紡織出口創匯在1992年之前都是50%左右。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一滴的積累,用“奉獻”來概括是很確切的。

紡織工人有個特點就是守紀律。當時廠裡實行定制管理,一張紙隨意放都不可以,必須放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廠裡一排排的機器都有地上畫的黃線圈起來,放一個圓筒,就必須放到畫的圓裡面。凡有一輛一米見方的推車,下麵就有一米見方的黃色線框,推車必須停在黃框裡。我們的檢查就以這個作為標準。辦公室桌上也沒有多餘的東西,茶杯下面也有圓圈,就放在固定的地方。還要穿統一的工作服。廠裡除了工人臉型不一樣,可以說其他都是一樣的,非常統一。六點半早班上班,必須在六點半以前到,抓得很嚴。沒辦法,機器一直在轉,必須有人,你不去前面的人就沒辦法走。我和我愛人談戀愛也是,說好六點半到就六點半到。在我離開工廠之前,這些習慣一直保留,要想改也挺難的。

國棉九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的樸實。我剛進廠時那些四五十歲的老工人,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對國家和廠都很有感情,工作從來不講條件,把廠當做自己的家。我也受他們的感染,單身的時候基本不回家。

問:當時和紡織系統的其他工廠有什麼互動嗎? 和系統外的行業呢?

徐:我們和國棉十二廠、十七廠、十九廠、二十九廠、三十廠、三十一廠幾個楊浦區的棉紡廠組成了聯組,互相檢查安全方面的漏洞,避免安全事故發生。技術上的溝通也是有的,除了你追我趕,還有比學趕幫。

我們廠裡領先的技術革新有靜電紡紗,當時的靜電車間都是保密的,還有無紡布的實驗等等。廠裡後來效益不好,為了維持下來就搞副業,我們想來想去,九棉這棟樓有優勢。1992年的時候剛開始搞股票,全國各地的人過來開證券交易所,我們把一樓騰出來給青島的一家證券公司,一直到廠沒有了,他們才退出,當時也是人山人海的。

改革開放剛開始,儀電單位很牛。隔壁的電站輔機廠也比較掙錢,每到春節就發很多福利。紡織工人多,我們有一萬多人,發什麼呢? 我們就給廠部提建議:人家都是大包小包拎回去,我們不能什麼都沒有啊,要不給我們每人發兩棵大白菜。

90年代

要去外地招“小珍珠”了

問:1992年對九廠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時期,改革以後廠裡是什麼樣的狀態?

徐:1984年撤銷布票以後,紡織品開始過剩。一方面化纖產品代替棉紡織品,布匹多了,就滯銷了。1992年統購統銷取消以後,我們生產的棉布要自己銷售,棉花也要自己採購,一下子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壓力非常大,產業工人越來越少,效益也越來越不好。

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上海的女孩都不再願意做紡織女工,我們只好到安徽、江西的農村招女孩子,老的紡織工人叫他們“小珍珠”。因為看到他們從比較遠的地方來,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我們對他們也是非常心疼。將心比心,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要讓他們來做這麼辛苦的工作真的是很捨不得,於是就把這些年輕的孩子當做自己子女一樣疼了。

大部分“小珍珠”後來都回去了。他們來上海也是為了學技術、學手藝,老家也有紡織廠,回去以後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問: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化?

徐:我們廠在1992年以後其實一點點走下坡路了。廠裡每個月組織經濟分析會議,我也參加了。當時預測到紡織廠會面臨的形勢,我聽了以後非常擔心。

到了1993年、1994年,棉花買不到,招工招不到。當時紡織廠有七千多名退休工人,一萬多名在職工人,包袱也比較重,經常能聽到“這個月發不了工資”的玩笑話。1994年開始,陸陸續續有人離開工廠,有人下海做生意,紡織局開始“壯士斷腕”,“壓錠減員”。

當時有人下崗後天天拿著包在外面轉,他沒辦法回去和家裡人說自己下崗了,轉到晚飯時間再回家。紡織局也是動足了腦筋,上海航空公司剛剛成立,需要空姐,就給了紡織局一些名額,幾乎人人都想去,印象中當時有上萬人報名,最後只招了18人。

我1996年離開廠,當時正好上海召開“城區工作會議”,明確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也就是要加強區、街道管理。我有幸從九廠調到區民政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居委會幹部。當時很多居委幹部都是廠裡退下來的中層幹部,他們善於管理,也有善心。紡織局的工會主席跟我說:“你是九棉出來的,我們紡織廠的員工你們要多錄用一點。”後來一條條保障線建立,社區的保安、保潔等崗位消化了大量工廠員工。現在這些員工都到退休年齡了。

掌握技能的男工不愁找不到工作,“小珍珠”大多回了家鄉,留在廠裡的主要是一些老工人、中年工人,廠裡停產以後只留下一些看守人員。

紡織在上海不能生存也是有道理的,之前行業興旺是依仗黃浦江的運輸優勢。但是從成本來看,上海不是棉花的原產地,銷售也需要運出去。現在大部分棉紡廠都在棉花的原產區,節省了運輸的費用。這個調整是合理的,但是過程是很痛苦的。

濱江期待

濱江老樓裡能不能留一個博物館

問:您離開紡織廠以後,對它後來的情況有瞭解嗎?

徐:民政工作比較繁忙,離開九棉以後對廠裡的情況很少關心。但在廠裡待了那麼多年,有些時候晚上做夢,覺得自己還在廠裡。

大概是2014年,我們機關黨工委組織去看濱江,去了才知道,楊浦濱江建設指揮部就在我們老廠的一棟樓裡,那是以前日本株式會社造的,日本人還在那裡種了一棵廣玉蘭樹,有上百年歷史了。我在廠裡的時候,那個日本老闆專門來過,看看這個廠、這棵樹。大家一開始不知道,瞭解到這段歷史以後再看這棵樹,覺得確實比其他的樹粗很多。這棵樹現在作為文物保留下來了。

濱江公司所在的這棟樓,是我們以前的行政樓,我在這裡辦公將近16年,對這個樓非常有感情。一樓是保衛科、財務科、工資科,二樓是廠長室,還有計劃科等等,三樓是政工部門。當時有個濱江公司的員工介紹,說這棟樓“修舊如舊”,確實修得不錯。樓裡面的窗、欄杆都是原來的,地上的馬賽克、樓梯也是原來的。原來變電站的地方,現在裝了電梯。屋頂的平臺修過了,原來只是一般的屋頂,我們寫東西寫得頭疼了就上去放鬆放鬆,曬曬太陽,現在是空中花園了。我專門拍了照,看了很親切。站在三樓的陽臺,透過鋸齒形的廠房,可以一直看到浦江。

總的來說,我還是很欣慰的,國棉九廠能夠留下這棟建築和這棵樹,也是對我們的一種安慰,至少還有一些實物我們可以看看。

問:濱江建設,您覺得在國棉九廠老建築裡應該保留些什麼,能讓您和您的同事更有歸屬感?

徐:當時去濱江聽了他們的介紹,我就覺得裡面可以用一定的面積搞個博物館。

以前廠裡很多東西都散落在職工手裡,每一個物品都有一段故事,我手裡也有一些東西,如果有地方可以存放,我願意把它拿出來。我有一個民國時期的存單,我還為此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楊浦時報》。我做工會主席團成員時單位發了個包,上面有“第八屆工會”的字樣,還有《紡織工業史九棉篇》一個系列的書,我太太可能還留著作為生產先進發的毛巾,印著“先進班組”,一直都捨不得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