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踏訪固陽:一次不同尋常的包頭人文之旅……

行千里路, 讀萬卷書。

古人嚮往著壯遊, 以此作為開闊眼界、增長閱歷的途徑。 我們已經舉行了四次雅集, 坐而論道之餘, 昊征提議前往固陽作一次歷史遺跡的踏訪。 大家紛紛響應。

固陽風光

集合地點定于110國道與包固一級公路的交叉口附近。

這是一處交通要道, 昆都侖河正是從這裡切穿陰山山脈, 流過平原, 匯入黃河。 古人想要度過蒼茫的陰山, 唯有利用便於通行的峽谷, 昆都侖河谷因其寬闊平坦, 歷來為溝通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重要通道。 昭君出塞的香車從這裡駛過, 漢武帝北征的青驄馬從這裡馳過, 衣裾飄飄的司馬遷從長安風塵僕僕地跋涉到這裡, 堅毅的眼神望向更北的秦長城……

昆都侖河谷(古稱“石門水”)

如此重要的通道, 當然要修築多座障城來守護, 不錯, 我們腳下所踏的就是其中的一座——邊牆壕障城的遺址。

遺址之上, 曾經俯拾皆是的斷瓦殘陶, 已經越來越少了

所謂"邊牆", 是北方人對長城的稱呼。 邊牆壕障城只夯築了東南西三面城牆, 沒有夯築北牆, 那是因為, 它的北牆就是長城!

戰國時代, 群雄逐鹿,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北逐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 拓地千里, 並用泥土夯築起一道長城作為邊牆。 這道被翦伯贊先生稱為"最古老的長城", 寫進了高中課本, 就是那篇《內蒙訪古》。 它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 遺跡猶存, 作為邊牆障城北牆的這段古老長城, 殘高尚有兩米, 夯層清晰可辨, 大約每10公分夯築為一層。

殘高2米的戰國趙長城

10公分的夯層清晰可辨

邊牆壕障城所扼守的地段, 從古至今, 始終重要。 它被110國道與京藏高速公路南北夾擊, 東側又緊臨稒陽大道(包固一級公路)的滾滾車流。 歷年來, 修路、擴路的工程對它影響頗大, 作為文物保護的難度可想而知。

邊牆壕障城的西北區域

此次,我們意外地發現一小塊殘碑,正面刻著兩個殘字,背面則有"林胡"等字。無疑,它就是當年曾經立於此地的"邊牆壕障城"文物保護碑!如今,它的位置已被"戰國趙北長城"所替代。

破舊立新,大勢所趨。

屢受現代工程所侵擾的邊牆壕障城,有些無奈,有些落寞……

邊牆壕障城遺址之上,一叢鳶尾花寂寞地綻放著……

稒陽大道,傍依著昆都侖河東岸修建,向北行進,漸入陰山山脈的深處。

行至固陽西收費站,昊征與立峰早已等候多時,大家略為寒暄之後,驅車前往梅令山古城。

梅令山古城遺址之上,立有一塊文物保護碑,上面刻寫: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400米,東西約350米,城址地面遺跡僅存西城牆北側一段,古城東北梅令山前有漢代墓葬。曾採集印有"石門"字樣的陶器,據此推斷此城為漢代石門障址。

此次同行,多有歷史人文的研究者,乃至古玩收藏方面的高手。對於梅令山古城是否確為“石門障”,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此前,大家已在多個場合有過交流與辯論,這番親臨其地,或者審視周邊地貌,或者撿視殘陶端詳,一派忙碌。看來,大家都在收集證據,以便充實自己的見解,為下次的爭論做些準備。

“君子和而不同”,只要不是咄咄逼人,只要不是面紅耳赤,我們歡迎爭論。畢竟,具有水準的爭論,總在推動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在包頭地區的秦漢遺址之上,撿拾斷瓦殘陶,易如反掌。不過,若想覓得一片印有文字的陶片,殊非易事,所謂“可遇而不可求”。此次,機緣降臨,竟然發現一枚。

經過初步辨識,可能為一個“石”字。究竟是何意?尚待進一步的考證了。

由於時間較為緊促,不能在梅山令古城遺址多做逗留,大家只得戀戀離去。

下一個目的地,是當年秦始皇命令蒙恬所修的秦長城,也就是被孟薑女所哭倒的那道邊牆。

在由固陽縣城通往白雲鄂博礦區的路上,有一處秦長城旅遊景區,已為眾人所熟悉。那段石塊壘砌所成的秦長城,雖然頗具氣派,但有著太多的後期人工痕跡,作為旅遊景區尚可,作為歷史踏訪,則少了許多的古韻。

昊征決定帶領我們前往“天盛城”,那裡正在補修秦長城,既可領略復古長城的氣勢,也可觀賞原始長城的真貌。

我與俊峰,搭乘著瑞祥的車,仗著曾經路過“天盛城”,路途熟悉。一騎絕塵,超過昊征的嚮導車,迅猛前沖。

緊臨公路的“天盛城”秦長城旅遊區(新建)

景區坡下,“十個全覆蓋”的美麗村莊

景區坡上,“固陽秦長城”的文物保護碑

然而,三人爬上高坡,向著四周眺望,並沒有發現秦長城的蹤跡。只得給昊征撥打手機,原來我們走錯了路途,與大部隊脫離了。而且,還有一個壞消息:我們的一輛車陷入泥沙之中,動彈不得了。

三人連忙調轉車頭,尋找大部隊。果然,前往秦長城的砂土路很是鬆軟,我們的車也陷住了。好在,瑞祥頗有經驗,在我和俊峰發力推車的協助之下,擺脫了困境。

然而,車身較重的南京依維柯深陷於河床的泥沙之中,無法脫困。各種努力歸於無效,昊征便給固陽縣城的朋友打電話,請求救援。

我立在車旁,並不十分焦急。旅途之中,難免遇些小小挫折,而這些挫折常常成為一個插曲,當大家再次相聚,不斷被提起,不斷被深化,成為最有黏合力的記憶。

終於,我們來到“天盛城”地段的秦長城腳下。

河谷的右岸,是新近修葺的秦長城;河谷的左岸,則是原始的塌毀狀態的秦長城。

時空,仿佛在這裡打了一個結,懷古的思緒、滄桑的感觸,油然而生。那一刻,大家停下了“如何才是保護長城最佳方式”的議論,只是癡癡地凝望著、默默地衡量著……

“不到長城非好漢”,大家並不甘心在山腳下的仰望,競相攀爬陡坡,想要站在高處,回望長城。

山巔之上,秦長城保存較好,蜿蜒著伸向遠方。

撫摸著佈滿殘苔的古牆,俯視著彎曲而來的河谷,在這樣的晴空之下,鳴鏑、烽煙、匈奴的彎刀,仿佛隔著一層又一層的歷史風煙。

此時,已是午後兩點。

我建議,一鼓作氣,從秦長城北行,直撲那處北魏名鎮的遺址。

然而,昊征已在固陽縣城預訂了午餐,熱情相邀。

返回固陽縣城的途中,幾處現代石刻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再過若干年,任風吹雨打之後,它們也將會成為古跡吧?!

石刻近側,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溪底,鋪著一層砂礫,點綴著許多的雲母碎片,映著熾烈的陽光,發出黃金般的色澤,在水中忽隱忽現。

並且,在一處河床之上,竟有大片的寒冰未曾消融。

塞北,果然異于中原與江南。

昊征安排的午餐,十分豐盛,燉羊肉、炸油糕、燴菜、笨雞……

固陽的特色美食,一併擺在桌上。

席間,大家議定,設立一個“文化踏訪”基金,要把“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古訓,持續踐行下去。

一番暢談之後,繼續上路,奔向那座走出過許多帝王將相的懷朔鎮古城。

懷朔鎮,是北魏在邊疆所設立的六座重要軍鎮(北魏六鎮)之一,是鮮卑帝國抵禦柔然部落南侵的軍事要塞。

北魏六鎮,皆處於衝要之地,歷來選任勇猛剛毅的將領進行鎮守,而且多為鮮卑親貴重臣。朝廷對於這些鎮將十分優待,不僅俸祿豐厚,而且升遷途徑便捷。不過,當鮮卑帝國將首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之後,六鎮的國防地位不再重要,鎮將待遇每況愈下。

終於,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或稱“六鎮之亂”)爆發,將北魏王朝推向衰落,也將懷朔鎮推向歷史變革的前沿。

亂世出梟雄。

《二十四史》之中,列著不少出身於懷朔鎮的重要人物。其中,尤以高歡與侯景,著墨最多。

高歡,隨著六鎮起義的餘勢,縱橫于中原,勢力逐漸壯大。憑藉機謀,將北魏實權牢牢控在手中,將北魏皇帝操縱如傀儡。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當年,曹操權傾朝野,有人勸他篡奪皇位,他卻將時機留待自己的兒子曹丕。高歡也有實力取而代之,卻把時機留待自己的兒子高洋。西元550年正月,高洋逼迫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王朝,追尊高歡為“太祖獻武皇帝”。

侯景,在懷朔鎮之時,即與高歡等人關係甚好。高歡得勢之時,侯景前往投靠,並立下不少戰功。後來,因與高歡之子高澄互相猜忌,轉而投奔南朝梁武帝蕭衍。當高澄與梁武帝議和之時,侯景成為雙方討價還價的籌碼。恐慌之下,侯景悍然作亂,攻陷都城建康(今南京),並將梁武帝囚禁台城,困餓而死。西元551年,侯景篡位登基,國號“漢”。然而,僅僅做了數月皇帝,便被逐出皇宮,身首異處。

當年的金戈鐵馬,早已歸為沉寂。

我們走過懷朔鎮遺址,說不定哪個腳印,正與高歡與侯景的舊跡交錯。

懷朔鎮古城,面積約為150余萬平方米,城牆長約1公里。

在內蒙地區,它算得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城了。

2006年6月,懷朔鎮古城遺址以“白靈淖爾城址”的名義入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靈淖爾城址”的得名,因其位於固陽縣白靈淖爾鄉(現已改稱“懷朔鎮”)。也有人稱之為“城圐圙古城”,這個名稱則來源於古城東北的小村——白靈淖爾鄉城圐圙村。

早期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碑

古城中的寺廟遺址

寺廟殿堂的柱礎石

寺廟遺址出土的泥塑佛首(藏於包頭市博物館)

太陽已經西斜,我們也準備踏上歸程。

返途之中,我無意之間說道:“上午,在梅令山古城發現了一枚帶有文字的陶片,下午,如果能在懷朔鎮古城發現一枚佛教意味的蓮花紋瓦當,此行就完美了。”

不料,片刻之後,夢想居然成真……

隨後,錦上添花,我們又發現了一具如今已不常見的農具——碌碡(liù zhóu),還是完整的一套,配有木框和拉繩。

而且,與之相應的“場面(cháng miàn)”也在附近,湊齊了一副“豐收場景”。

碌碡(liù zhóu)

場面(cháng miàn)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唐•王昌齡)

這一天,我們跨越陰山南北,踏訪了秦時長城漢時關塞。收穫頗多,滿心歡喜!

期待,與志同道合者再次相約;期待,下一行程會有更多發現、更多精彩……

來源 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邊牆壕障城的西北區域

此次,我們意外地發現一小塊殘碑,正面刻著兩個殘字,背面則有"林胡"等字。無疑,它就是當年曾經立於此地的"邊牆壕障城"文物保護碑!如今,它的位置已被"戰國趙北長城"所替代。

破舊立新,大勢所趨。

屢受現代工程所侵擾的邊牆壕障城,有些無奈,有些落寞……

邊牆壕障城遺址之上,一叢鳶尾花寂寞地綻放著……

稒陽大道,傍依著昆都侖河東岸修建,向北行進,漸入陰山山脈的深處。

行至固陽西收費站,昊征與立峰早已等候多時,大家略為寒暄之後,驅車前往梅令山古城。

梅令山古城遺址之上,立有一塊文物保護碑,上面刻寫: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400米,東西約350米,城址地面遺跡僅存西城牆北側一段,古城東北梅令山前有漢代墓葬。曾採集印有"石門"字樣的陶器,據此推斷此城為漢代石門障址。

此次同行,多有歷史人文的研究者,乃至古玩收藏方面的高手。對於梅令山古城是否確為“石門障”,有著各自不同的見解。此前,大家已在多個場合有過交流與辯論,這番親臨其地,或者審視周邊地貌,或者撿視殘陶端詳,一派忙碌。看來,大家都在收集證據,以便充實自己的見解,為下次的爭論做些準備。

“君子和而不同”,只要不是咄咄逼人,只要不是面紅耳赤,我們歡迎爭論。畢竟,具有水準的爭論,總在推動我們逐步接近歷史的真相。

在包頭地區的秦漢遺址之上,撿拾斷瓦殘陶,易如反掌。不過,若想覓得一片印有文字的陶片,殊非易事,所謂“可遇而不可求”。此次,機緣降臨,竟然發現一枚。

經過初步辨識,可能為一個“石”字。究竟是何意?尚待進一步的考證了。

由於時間較為緊促,不能在梅山令古城遺址多做逗留,大家只得戀戀離去。

下一個目的地,是當年秦始皇命令蒙恬所修的秦長城,也就是被孟薑女所哭倒的那道邊牆。

在由固陽縣城通往白雲鄂博礦區的路上,有一處秦長城旅遊景區,已為眾人所熟悉。那段石塊壘砌所成的秦長城,雖然頗具氣派,但有著太多的後期人工痕跡,作為旅遊景區尚可,作為歷史踏訪,則少了許多的古韻。

昊征決定帶領我們前往“天盛城”,那裡正在補修秦長城,既可領略復古長城的氣勢,也可觀賞原始長城的真貌。

我與俊峰,搭乘著瑞祥的車,仗著曾經路過“天盛城”,路途熟悉。一騎絕塵,超過昊征的嚮導車,迅猛前沖。

緊臨公路的“天盛城”秦長城旅遊區(新建)

景區坡下,“十個全覆蓋”的美麗村莊

景區坡上,“固陽秦長城”的文物保護碑

然而,三人爬上高坡,向著四周眺望,並沒有發現秦長城的蹤跡。只得給昊征撥打手機,原來我們走錯了路途,與大部隊脫離了。而且,還有一個壞消息:我們的一輛車陷入泥沙之中,動彈不得了。

三人連忙調轉車頭,尋找大部隊。果然,前往秦長城的砂土路很是鬆軟,我們的車也陷住了。好在,瑞祥頗有經驗,在我和俊峰發力推車的協助之下,擺脫了困境。

然而,車身較重的南京依維柯深陷於河床的泥沙之中,無法脫困。各種努力歸於無效,昊征便給固陽縣城的朋友打電話,請求救援。

我立在車旁,並不十分焦急。旅途之中,難免遇些小小挫折,而這些挫折常常成為一個插曲,當大家再次相聚,不斷被提起,不斷被深化,成為最有黏合力的記憶。

終於,我們來到“天盛城”地段的秦長城腳下。

河谷的右岸,是新近修葺的秦長城;河谷的左岸,則是原始的塌毀狀態的秦長城。

時空,仿佛在這裡打了一個結,懷古的思緒、滄桑的感觸,油然而生。那一刻,大家停下了“如何才是保護長城最佳方式”的議論,只是癡癡地凝望著、默默地衡量著……

“不到長城非好漢”,大家並不甘心在山腳下的仰望,競相攀爬陡坡,想要站在高處,回望長城。

山巔之上,秦長城保存較好,蜿蜒著伸向遠方。

撫摸著佈滿殘苔的古牆,俯視著彎曲而來的河谷,在這樣的晴空之下,鳴鏑、烽煙、匈奴的彎刀,仿佛隔著一層又一層的歷史風煙。

此時,已是午後兩點。

我建議,一鼓作氣,從秦長城北行,直撲那處北魏名鎮的遺址。

然而,昊征已在固陽縣城預訂了午餐,熱情相邀。

返回固陽縣城的途中,幾處現代石刻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再過若干年,任風吹雨打之後,它們也將會成為古跡吧?!

石刻近側,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溪底,鋪著一層砂礫,點綴著許多的雲母碎片,映著熾烈的陽光,發出黃金般的色澤,在水中忽隱忽現。

並且,在一處河床之上,竟有大片的寒冰未曾消融。

塞北,果然異于中原與江南。

昊征安排的午餐,十分豐盛,燉羊肉、炸油糕、燴菜、笨雞……

固陽的特色美食,一併擺在桌上。

席間,大家議定,設立一個“文化踏訪”基金,要把“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古訓,持續踐行下去。

一番暢談之後,繼續上路,奔向那座走出過許多帝王將相的懷朔鎮古城。

懷朔鎮,是北魏在邊疆所設立的六座重要軍鎮(北魏六鎮)之一,是鮮卑帝國抵禦柔然部落南侵的軍事要塞。

北魏六鎮,皆處於衝要之地,歷來選任勇猛剛毅的將領進行鎮守,而且多為鮮卑親貴重臣。朝廷對於這些鎮將十分優待,不僅俸祿豐厚,而且升遷途徑便捷。不過,當鮮卑帝國將首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之後,六鎮的國防地位不再重要,鎮將待遇每況愈下。

終於,轟轟烈烈的“六鎮起義”(或稱“六鎮之亂”)爆發,將北魏王朝推向衰落,也將懷朔鎮推向歷史變革的前沿。

亂世出梟雄。

《二十四史》之中,列著不少出身於懷朔鎮的重要人物。其中,尤以高歡與侯景,著墨最多。

高歡,隨著六鎮起義的餘勢,縱橫于中原,勢力逐漸壯大。憑藉機謀,將北魏實權牢牢控在手中,將北魏皇帝操縱如傀儡。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當年,曹操權傾朝野,有人勸他篡奪皇位,他卻將時機留待自己的兒子曹丕。高歡也有實力取而代之,卻把時機留待自己的兒子高洋。西元550年正月,高洋逼迫孝靜帝禪位,建立北齊王朝,追尊高歡為“太祖獻武皇帝”。

侯景,在懷朔鎮之時,即與高歡等人關係甚好。高歡得勢之時,侯景前往投靠,並立下不少戰功。後來,因與高歡之子高澄互相猜忌,轉而投奔南朝梁武帝蕭衍。當高澄與梁武帝議和之時,侯景成為雙方討價還價的籌碼。恐慌之下,侯景悍然作亂,攻陷都城建康(今南京),並將梁武帝囚禁台城,困餓而死。西元551年,侯景篡位登基,國號“漢”。然而,僅僅做了數月皇帝,便被逐出皇宮,身首異處。

當年的金戈鐵馬,早已歸為沉寂。

我們走過懷朔鎮遺址,說不定哪個腳印,正與高歡與侯景的舊跡交錯。

懷朔鎮古城,面積約為150余萬平方米,城牆長約1公里。

在內蒙地區,它算得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城了。

2006年6月,懷朔鎮古城遺址以“白靈淖爾城址”的名義入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靈淖爾城址”的得名,因其位於固陽縣白靈淖爾鄉(現已改稱“懷朔鎮”)。也有人稱之為“城圐圙古城”,這個名稱則來源於古城東北的小村——白靈淖爾鄉城圐圙村。

早期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碑

古城中的寺廟遺址

寺廟殿堂的柱礎石

寺廟遺址出土的泥塑佛首(藏於包頭市博物館)

太陽已經西斜,我們也準備踏上歸程。

返途之中,我無意之間說道:“上午,在梅令山古城發現了一枚帶有文字的陶片,下午,如果能在懷朔鎮古城發現一枚佛教意味的蓮花紋瓦當,此行就完美了。”

不料,片刻之後,夢想居然成真……

隨後,錦上添花,我們又發現了一具如今已不常見的農具——碌碡(liù zhóu),還是完整的一套,配有木框和拉繩。

而且,與之相應的“場面(cháng miàn)”也在附近,湊齊了一副“豐收場景”。

碌碡(liù zhóu)

場面(cháng miàn)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唐•王昌齡)

這一天,我們跨越陰山南北,踏訪了秦時長城漢時關塞。收穫頗多,滿心歡喜!

期待,與志同道合者再次相約;期待,下一行程會有更多發現、更多精彩……

來源 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