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摩洛哥菲斯,最美的那道風景不再!

我失望地看著下面空空如也的大染缸, 只有一小部分尚在運作的也主要是給遊客觀賞為主, 這道最吸引攝影師的傳統風景不再。 如今的菲斯染坊, 越來越多地承載了旅遊重任, 當這樣的古城從毛孔裡都浸透著商業氣息, 對於旅人來說, 也就變得乏味了。

布日盧藍門(Bab Boujeloud), 穿過這道門, 我走進了2800年歷史的菲斯古城(Fez)。 不愧是摩洛哥最早的皇城, 城門就讓人驚豔了一把, 鑲嵌滿了藍色馬賽克瓷磚, 藍得雅致莊重, 甚至被譽為“菲斯藍”, 這扇門便也成為了菲斯城的標誌之一。 進到老城, 才發現原來藍色馬賽克是菲斯的特產之一, 老城區隨處都可以看到鑲貼著藍色馬賽克的建築, 各種幾何抽象圖案繁複華麗。

作為摩洛哥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十世紀開始就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區), 菲斯被視為伊斯蘭教聖地之一, 1981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像很多阿拉伯老城的麥迪那一樣, 我立刻陷入了一個眼花繚亂的世界, 嚮導一再提醒千萬不能走丟了, 因為據說有9400多條巷子, 126座清真寺, 完全沒有規則和方向, 幾乎找不到直路, 三步一斜、五步一轉, 有的小巷狹窄到只可容一人側身而過。

然而, 和我在其它國家見到過的麥迪那不同的是, 迷宮般的小巷裡, 經常有滿載貨物的小毛驢擦身而過, 新鮮的驢糞隨處可見, 原來毛驢竟然仍是這裡主要的交通工具。

本來希望沿著崎嶇蜿蜒的石板路去探索阿拉伯鼎盛時代的風采, 結果生怕走丟了, 緊跟嚮導, 在各種嘈雜商鋪間穿梭, 摩肩接踵, 還要提防橫衝直撞的驢車, 根本無限拍攝。 我對於過於擁擠的地方一向有種恐懼感, 好在我們並非漫無目的, 而是要去參觀老城的皮革染坊。

據說,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皮革大染缸掙分不少。對於攝影師而言這也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了。只是看大染坊要先進入商鋪,一些比較有規模的皮貨店對外開放自己的天臺,猶如到人家的後院來參觀,當然不是免費的,怎麼著也得聽商家吆喝一番,不管買不買。進去之前,先要做些準備工作,我拿著據說可以驅散刺鼻臭皮革味兒的薄荷枝,順著狹窄的樓梯上到天臺,一眼望下去,卻大失所望,五顏六色的染缸竟然大半都空空如也,留下難看的水泥池子。“現在正在重修中。”一時間真的很無語。好在,旁邊還有四分之一的染缸正常運作。

原本形成於18世紀的皮革大染缸由數百個大石臼排列組合而成,各色染料提煉自天然植物。然而,現在據說很多作坊都改用化學染料了。看著染匠們站在五顏六色的染缸裡,將一塊塊完整的牛羊皮革放進去,再將已浸泡好的皮革拎出來,勞作的工人完全赤腳站在染缸中,在摩洛哥灼熱的陽光下辛苦工作,忍受著染缸散發著的刺鼻氣味。我懷疑這種傳統技術是否有大規模存在的必要,畢竟現代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這些染缸還繼續存在的理由只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遊客需要。

索然無味的染缸參觀結束,倒是樓下店鋪裡的傳統鞋子讓我吃了一驚,特色的尖頭鞋也是手工製作,色彩鮮豔。

太多的手工藝店鋪,然而只有一家讓我駐足,一位正在打磨牛角的老人。他專注的神情似乎不在意過往的遊客,也從不吆喝牛角梳和工藝品,只是安安靜靜幹手裡的活兒。我示意給他拍張照片,老人很友善地拿起一個牛角,這個小鋪子或許就是他的精神依賴,一輩子的手藝人。空氣中彌漫著古老的氣息,傳統在這裡延伸,不得不感歎時光的流逝並沒有帶走這裡太多的東西,難怪菲斯被稱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不僅僅是指建築,更多的是指這裡的生活方式和風俗。難怪摩洛哥人早已將菲斯老城視為不朽的精神家園。

菲斯堪稱摩洛哥的“手工業之都”,在眾多手工藝中,除了皮革業,老城裡最多的就是工匠鋪:鐵匠鋪、銅匠鋪、石匠鋪、銀匠鋪……應有盡有。老城的五金廣場(Place El-Seffarine)是最集中的地方:銅匠鋪裡叮叮噹當,阿拉伯老爹邊敲打著銅罐,邊數落一旁的兒子,小夥子有些不服氣地爭論著什麼。一家比較大的工藝品店,匠人為我們示範銅盤的打造,看他眯著眼全神貫注雕琢著作品,真的是精雕細刻,我不僅有些動心,掏錢買下一套摩洛哥銀茶具。

老城裡還保留著不少宗教建築,摩洛哥人受伊斯蘭教影響至深,而建築,作為宗教信仰最高也是最永恆的體現,鞏固著人們對於這種既定生活方式的依賴。黃金時代的菲斯,吸引來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宗教和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伊斯蘭教傳入摩洛哥一百多年後,Fatima al-Fihri,一位富商女兒在當時的首都菲斯設計並建造了全世界最早的、尚在運行的教育機構兼清真寺卡魯因大學(Universityof Al Quaraouiyine) 。857年建立的這所古蘭經學院是世界第一所大學,目前是聯合國重點保護文物。由於這個學院吸引了眾多學生學者來這裡定居,菲斯在當時甚至有“非洲的雅典”美稱。

走進去,剛好看到一位信徒正在做禱告前的淨身,中庭正中的噴泉池除了降低室溫外,還被教徒用於淨身。內部由三部分組成:禱告堂兼學院、中庭和中殿。其中禱告堂是最重要、也是占地面積最大的部分,長方形平面結構由270根柱子支撐。所有的內部空間被塗成白色,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空氣對流,來應對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帶來的酷熱。中殿則為穆斯林提供了朝拜的方向—聖城麥加。

終於出了老城,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郊外有處山坡可以遠眺城市全景,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方形傳統建築密密麻麻,此起彼伏。老城,蒙著一層經歷了上千年歲月的土黃色,綠色屋頂點綴其間。整個城市的設計雜亂無章,這種有趣的佈局是幾百年歷史演變下的產物,而我的所見所聞恐怕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據說,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皮革大染缸掙分不少。對於攝影師而言這也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了。只是看大染坊要先進入商鋪,一些比較有規模的皮貨店對外開放自己的天臺,猶如到人家的後院來參觀,當然不是免費的,怎麼著也得聽商家吆喝一番,不管買不買。進去之前,先要做些準備工作,我拿著據說可以驅散刺鼻臭皮革味兒的薄荷枝,順著狹窄的樓梯上到天臺,一眼望下去,卻大失所望,五顏六色的染缸竟然大半都空空如也,留下難看的水泥池子。“現在正在重修中。”一時間真的很無語。好在,旁邊還有四分之一的染缸正常運作。

原本形成於18世紀的皮革大染缸由數百個大石臼排列組合而成,各色染料提煉自天然植物。然而,現在據說很多作坊都改用化學染料了。看著染匠們站在五顏六色的染缸裡,將一塊塊完整的牛羊皮革放進去,再將已浸泡好的皮革拎出來,勞作的工人完全赤腳站在染缸中,在摩洛哥灼熱的陽光下辛苦工作,忍受著染缸散發著的刺鼻氣味。我懷疑這種傳統技術是否有大規模存在的必要,畢竟現代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這些染缸還繼續存在的理由只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遊客需要。

索然無味的染缸參觀結束,倒是樓下店鋪裡的傳統鞋子讓我吃了一驚,特色的尖頭鞋也是手工製作,色彩鮮豔。

太多的手工藝店鋪,然而只有一家讓我駐足,一位正在打磨牛角的老人。他專注的神情似乎不在意過往的遊客,也從不吆喝牛角梳和工藝品,只是安安靜靜幹手裡的活兒。我示意給他拍張照片,老人很友善地拿起一個牛角,這個小鋪子或許就是他的精神依賴,一輩子的手藝人。空氣中彌漫著古老的氣息,傳統在這裡延伸,不得不感歎時光的流逝並沒有帶走這裡太多的東西,難怪菲斯被稱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不僅僅是指建築,更多的是指這裡的生活方式和風俗。難怪摩洛哥人早已將菲斯老城視為不朽的精神家園。

菲斯堪稱摩洛哥的“手工業之都”,在眾多手工藝中,除了皮革業,老城裡最多的就是工匠鋪:鐵匠鋪、銅匠鋪、石匠鋪、銀匠鋪……應有盡有。老城的五金廣場(Place El-Seffarine)是最集中的地方:銅匠鋪裡叮叮噹當,阿拉伯老爹邊敲打著銅罐,邊數落一旁的兒子,小夥子有些不服氣地爭論著什麼。一家比較大的工藝品店,匠人為我們示範銅盤的打造,看他眯著眼全神貫注雕琢著作品,真的是精雕細刻,我不僅有些動心,掏錢買下一套摩洛哥銀茶具。

老城裡還保留著不少宗教建築,摩洛哥人受伊斯蘭教影響至深,而建築,作為宗教信仰最高也是最永恆的體現,鞏固著人們對於這種既定生活方式的依賴。黃金時代的菲斯,吸引來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宗教和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伊斯蘭教傳入摩洛哥一百多年後,Fatima al-Fihri,一位富商女兒在當時的首都菲斯設計並建造了全世界最早的、尚在運行的教育機構兼清真寺卡魯因大學(Universityof Al Quaraouiyine) 。857年建立的這所古蘭經學院是世界第一所大學,目前是聯合國重點保護文物。由於這個學院吸引了眾多學生學者來這裡定居,菲斯在當時甚至有“非洲的雅典”美稱。

走進去,剛好看到一位信徒正在做禱告前的淨身,中庭正中的噴泉池除了降低室溫外,還被教徒用於淨身。內部由三部分組成:禱告堂兼學院、中庭和中殿。其中禱告堂是最重要、也是占地面積最大的部分,長方形平面結構由270根柱子支撐。所有的內部空間被塗成白色,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空氣對流,來應對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帶來的酷熱。中殿則為穆斯林提供了朝拜的方向—聖城麥加。

終於出了老城,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郊外有處山坡可以遠眺城市全景,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方形傳統建築密密麻麻,此起彼伏。老城,蒙著一層經歷了上千年歲月的土黃色,綠色屋頂點綴其間。整個城市的設計雜亂無章,這種有趣的佈局是幾百年歷史演變下的產物,而我的所見所聞恐怕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