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故事|羅中立:一個電話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新華網北京6月2日電 1977年, 關閉10餘年的高考大門重新開放。 參加考試的人身份不同、年齡懸殊。

轉折:一個電話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1977年, 全國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 遠在四川達縣(現四川達川區)大巴山區的羅中立還是從學生口中知道了這個消息。 “當時我正在達縣鋼鐵廠動力車間當檢修工, 也教一些學生畫畫, 在縣城裡小有名氣。 因為正準備打傢俱組織一個新家庭, 所以並沒打算回學校參加考試。 ”羅中立回憶道。

然而命運總是如此神奇, 報名截至的最後一天, 羅中立接到女朋友的電話, 勸他要把握機會去參加考試。 “我想既然是老丈母、老丈人和女友的意願, 就不敢怠慢, 馬上準備去報名。 ”羅中立說當時自己真的想得特別簡單。

到縣城要過一條周河, 走到岸邊, 只要大聲吆喝“過河, 過河”, 對面的船家就會過來。 大霧漫天, 看不到船影,

只聽得到槳聲。 那一天, 那一汪清水, 讓羅中立一直很懷念。

趕到縣城招生點, 報名工作已經結束。 抱著不能放棄的想法, 羅中立還是敲開了住在縣委招待所招考老師的大門。 最後還是招生的專業老師說:“這是我們川美附中的一個學生, 這個同學成績很好”。 這幾句好話, 為他爭取到補報的機會, 成為那個招生點最後報上名的考生。

“現在我還常跟我夫人講, 很感謝你, 你的電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也改變了我們的家庭。 ”回憶過往, 羅中立很是感歎。

成長:開放活躍的校園 孕育出《父親》

1978年,已近30歲的羅中立,以專業雙甲的成績如願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 “經歷過特殊時期, 再次回到校園, 空氣裡都彌漫著一種重獲新生和開放的氛圍。

”羅中立說, 當時川美的創作為什麼能夠這麼有突破性, 特別是在題材上的突破性, 這跟當時校方提供的開放辦學的空間有很大關係。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 1980年, 正讀大三的羅中立開始積極備戰“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粗糙的大手端著一隻瓷碗, 面容黝黑, 刀砍斧鑿的皺紋, 乾涸欲裂的嘴唇, “父親”咧嘴笑著, 他的笑容有苦澀與隱忍, 也有樂觀與希望。 羅中立的這幅參展油畫作品《父親》以直擊人心的力度, 震驚中國畫壇, 也成為中國當代美術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如果沒有恢復高考, 沒有這四年大學生活, 或許也就沒有《父親》和以後的一些作品出來。 ”羅中立說,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 有了重新回到校園的機會,

才能把潛能發揮出來。

感悟:像打造酒窖一樣打造學校

1998年, 羅中立出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 上任之初也有人質疑他“沒有管理經驗”。 “現在回過頭看, 打造學校其實就像打造一個酒窖, 窖好才能釀出好酒, 窖不好, 好料也被糟蹋了。 學生的技術可以教, 但藝術氛圍很難教。 所以學校需要的是營造一個好的氛圍。 ”羅中立把當年在大學校園裡汲取到的養分帶到了後來的辦學理念裡, 用17年時間, 把川美這個“酒窖”按照這些感受和體驗營造出來、把握出來、強化出來。

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 其所帶來的深遠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恢復高考在當時的社會、心理衝擊, 如今人們已很難想像與理解。

“這40年, 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個人命運,

同時, 國家也因為這個高考得到了一種改變。 因為恢復高考以後走出來的這批人, 後來在各個領域都挑起重要大樑, 成為了一些很出色的代表人物。 ”回望恢復高考40年, 羅中立評價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