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你沉迷於社交媒體的秘密:它的背後有雙無形的手

編者按:當前社交網路霸佔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 本文作者 Julian Morgans 認為, 人們沉迷於社交媒體絕非偶然, 市場上的社交媒體公司推出形形色色的互動的功能, 吸引更多人參與, 操縱用戶於無形。

別的拋開不說, 社交媒體正用著賭場的操縱技巧操縱你。

2009 年 2 月 9 日, Facebook 推出了“贊”的按鈕。 最初, 這個按鈕是挺無害的。 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它會跟操控使用者大腦的社會獎賞系統扯上關係。

 “我當時的主要意圖是使積極回饋的途徑的阻力最小化。 ”該按鈕的四個設計師之一 Justin Rosenstein 解釋說, “而且我認為它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目標,

但也產生了大量非預期的負面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說, 它有點過於成功了。 ”

今天, 我們大多數人在玩Snapchat, Instagram, Facebook或者Twitter的時候, 總是帶一個模糊的想法:也許有人喜歡我的東西。 而且正是這種全球十幾億用戶對於別人肯定的渴求, 推動著平臺的參與, 這在 2009 年是難以想像的。 但更重要的是, 它將利潤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注意力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 它是指一個人注意力的供需情況, 屬於互聯網上的交易商品。 商業模式很簡單:一個平臺能吸引越多的關注, 其廣告空間便會越有效, 從而可以更多地向廣告商收費。

但問題在於, 注意力不是像小麥或石油這樣的沒有知覺的資源。 注意力是一個人的狀態, 我們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

會受到睡覺、工作、孩子和與朋友的關係的束縛。 所以理想狀態下, 我們會希望將有限的注意力放到讓我們開心的事情上。 但正如 Facebook 所觀察到的那樣, 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會讓人們感到一陣開心, 所以簡單的說, 這讓人上癮, 導致我們每天不停地刷刷刷。

 “‘贊’這個按鈕, 儘管很簡單, 卻打開了社交媒體回饋取之不盡的源泉。 ”《不可抗拒:上癮技術的崛起以及那些吸引我們的業務》作者 Adam Alter 解釋說: “而且我不認為社交媒體公司努力打造“上癮”平臺本身, 但是由於他們在競爭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他們一直專注於推出最有吸引力的體驗。 ”

繼 2009 年 Facebook 推出“贊”的按鈕之後, YouTube 於 2010 年推出了一種贊/踩的二元格式。 同年 Instagram 發佈, 並直接帶有心形的 like 功能。

Twitter 在2015年採用了同樣的心形系統, 而在此之後的幾年中, 矽谷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方式, 以滿足我們對社會認同的渴求。

前 Google 設計師和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 在他的博客上闡述了我們被操縱的最常見的方法。 他解釋說, 他們都使用了一種名為間歇性變數獎勵(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的方法。

理解這個術語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你可以想想你面前有台老虎機, 拉動杠杆以贏得獎金, 這就是一個與變數獎勵相關的間歇性動作。 變數意味著你可能會贏, 也可能不會。 同樣的方式, 你刷新自己的 Facebook 更新, 看自己是否贏了。 或者在 Tinder 上向右邊滑動, 看自己是否贏了。

這是社交回饋驅動平臺互動最明顯的方式, 但還有其他更難發現的方式。

你知道, 當你打開 Instagram 或者 Twitter, 需要一些時間來載入更新的對吧?這不是偶然。 同樣, 這裡的期望正是讓間歇性變數獎勵如此上癮的部分原因。 這是因為, 如果沒有這三秒鐘的延遲, 就不會感到 Instagram 的變數。 人們不會去想“我會贏麼?”因為一打開你就知道了。 所以延遲不是應用程式載入,

而是在老虎機上的齒輪在旋轉。

社交平臺操控心理學的另一塊領域便是社交互惠; 如果有人拍拍你後背, 你會感覺到自己也需要拍回去。 Facebook 是如何利用這一點的呢?當有人讀了你的消息後, Facebook 會提醒你, 鼓勵接收者做出回應——因為他們知道你已經知道了他們閱讀了該消息。

當別人寫消息時出現一連串氣泡時, 你的大腦中同樣也在 Facebook 上忙忙叨叨。 如果你覺得自己會收到消息, 就不太會退出, 或者至少你更有可能回來。 而蘋果雖然也採用這一功能, 至少它可以讓你關掉它。

所有這些可能看起來有些不太光明正大, 但與目前在 Snapchat 上顯示的一些設計功能相比, 也是小巫見大巫。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 便是使用延長的紅線來顯示兩位元使用者互動後的天數。 據 Adam Alter 稱,這個設計功能相當地有效,以至於他曾聽說一些青少年在度假的時候還讓朋友幫忙照看條紋(streak)。

 “這裡很明顯,保持條紋不間斷比享受該平臺帶來的社交體驗更重要。” 他說,“這明確顯示,參與機制正在推動用戶使用而非用戶享受。”

我們問過“贊”按鈕的共同創作者 Justin Rosenstein,在他看來,社交媒體操縱大眾,最陰險的形式是什麼?他認為,這當屬低調的推送通知。

“絕大多數推送通知只是分散注意力,使我們在那一刻脫離現實。” 他說,“我們會把手機拿出來,快速點擊,這些資訊可能要等一會才出現,或者完全是不重要的消息,我們會迷失在資訊中,不停刷著社交工具。”

當然,所有為了讓我們沉迷於社交工具所作的小小的努力,都有實實在在的影響。Facebook 當前的行銷主管在一次演講中曾吹噓,這一代新新人類平均每天要檢查自己的手機 157 次,也就是每天平均要有 145 分鐘,我們需要試圖感受到與外界的聯繫、需要被別人肯定、被別人喜歡。

互聯網會侵佔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這是互聯網的自然屬性。而這也是 Justin Rosenstein 離開 Facebook,創建公司的原因。如今,他是 Asana 的聯合創始人,Asana 是一個網路和移動應用程式,可説明團隊追蹤他們的工作和管理專案。

但是,作者 Adam Alter 認為,改變只會自下而上發生。他聲稱,社交媒體商業模式圍繞行銷機構的需求而不是生活的需求建立,目前已經相當根深蒂固,且獲利頗豐,已經不可能實現自我管理了。

“當前的狀況可能會緩解,”他說,“但是,只要公司有動機想要他們的平臺盡可能吸引人,那麼強迫他們去“操縱”用戶的軍備競賽就會持續下去。”

關於用戶對社交媒體上癮,他鼓勵用戶自己控制自己,或者安裝手機應用程式幫他們。他還說,通過要求公司採用更多的倫理設計方法,我們會強制改變,彌補我們的閒置時間。

因為正如“贊”這個按鈕的聯合創始人 Justin Rosenstein 強調的,“這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珍貴的,有限的,普通人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警惕,電腦和手機將誤導我們的注意。”

【編譯組出品】編輯:楊志芳

據 Adam Alter 稱,這個設計功能相當地有效,以至於他曾聽說一些青少年在度假的時候還讓朋友幫忙照看條紋(streak)。

 “這裡很明顯,保持條紋不間斷比享受該平臺帶來的社交體驗更重要。” 他說,“這明確顯示,參與機制正在推動用戶使用而非用戶享受。”

我們問過“贊”按鈕的共同創作者 Justin Rosenstein,在他看來,社交媒體操縱大眾,最陰險的形式是什麼?他認為,這當屬低調的推送通知。

“絕大多數推送通知只是分散注意力,使我們在那一刻脫離現實。” 他說,“我們會把手機拿出來,快速點擊,這些資訊可能要等一會才出現,或者完全是不重要的消息,我們會迷失在資訊中,不停刷著社交工具。”

當然,所有為了讓我們沉迷於社交工具所作的小小的努力,都有實實在在的影響。Facebook 當前的行銷主管在一次演講中曾吹噓,這一代新新人類平均每天要檢查自己的手機 157 次,也就是每天平均要有 145 分鐘,我們需要試圖感受到與外界的聯繫、需要被別人肯定、被別人喜歡。

互聯網會侵佔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這是互聯網的自然屬性。而這也是 Justin Rosenstein 離開 Facebook,創建公司的原因。如今,他是 Asana 的聯合創始人,Asana 是一個網路和移動應用程式,可説明團隊追蹤他們的工作和管理專案。

但是,作者 Adam Alter 認為,改變只會自下而上發生。他聲稱,社交媒體商業模式圍繞行銷機構的需求而不是生活的需求建立,目前已經相當根深蒂固,且獲利頗豐,已經不可能實現自我管理了。

“當前的狀況可能會緩解,”他說,“但是,只要公司有動機想要他們的平臺盡可能吸引人,那麼強迫他們去“操縱”用戶的軍備競賽就會持續下去。”

關於用戶對社交媒體上癮,他鼓勵用戶自己控制自己,或者安裝手機應用程式幫他們。他還說,通過要求公司採用更多的倫理設計方法,我們會強制改變,彌補我們的閒置時間。

因為正如“贊”這個按鈕的聯合創始人 Justin Rosenstein 強調的,“這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珍貴的,有限的,普通人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警惕,電腦和手機將誤導我們的注意。”

【編譯組出品】編輯:楊志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