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994年張雷:“並軌一代”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嶺

1977年11月, 全國570萬考生走進了中斷十一年的高考考場, 開始了一場命運的博弈, 其中陝西20萬考生。 時光荏苒, 一晃40年。 2017年, 全國參加高考近940萬人, 陝西考生32.8萬人。

40年來, 高考成為個人命運的支點, 中國有超過2億人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 高考也是中國的支點, 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中國的命運從此改變。

我們致敬40年間無數拼搏於高考考場的人們。 我們祝福2017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

如果說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

那麼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就是改革開放的先聲

40年前

中斷了11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

40年來

高考成為個人命運的支點

中國有超過2億人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

高考也是中國的支點

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的春天

中國的命運從此改變

恍然已是40年。 從1977到2017, 無論中國的經濟還是教育, 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新模樣。 在高考恢復40周年之際, 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推出年度策劃“支點中國·高考40年紀”。 我們將從每一年的高考生視角出發, 希冀用40位考生的故事, 講述40年高考歷史的波瀾壯闊。 2017年5月16日起, , 敬請關注。

人物檔案:張雷:男, 湖北黃岡市英山縣人。

1994年參加高考,

畢業于長安大學汽車應用工程專業, 現為長安大學渭水校區試驗基地主任。

人物語錄:“那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辛的過程。 ”

採訪時間:2017年4月13日上午

對中國人來說, 高考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 年年歲歲“考”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每年一次的高考,

吸引著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 高考改革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熱點話題, 也一直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

在2017年高考來臨之際, 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年度策劃“支點中國·40年高考紀”採訪團隊走進長安大學渭水校區試驗基地, 特邀汽車應用工程專業的張雷老師, 共同探討作為“並軌一代”94級高考學子的心路歷程。

備戰高考:寒窗苦讀, 聞雞起舞

自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 大學生的身份,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始終是個人人豔羨的“金牌”。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高考對人生前途的影響依然很巨大。 所以, 無數的考生不管再難再苦, 但凡有一點點希望, 都會拼盡全力去擠高考這座獨木橋。

而眾所周知, 湖北省是全國人口大省及教育強省,

在高校擴招之前也一直屬於高考競爭比較激烈的地區。 當年就讀于湖北黃岡英山縣第一中學的張雷對此體會尤深。

“高考備考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辛的過程。 ”由於英山一中臨近大別山區, 很多學生都是從山裡出來的孩子, 對於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十分珍惜。 據張雷回憶, 高三那一年裡, 班上的學習氣氛緊張而又熱烈, 大家每天早上不到6點鐘就起床, 晚上12點鐘睡覺, 迎著晨曦, 頂著夜幕, 奔走於教室、食堂、宿舍, 三點一線。 尤其是到了考前的複習階段, 通宵達旦, 挑燈夜讀的人不在少數。 高三的生活十分忙碌, 課桌上、抽屜裡、書包裡都堆滿小山堆一樣的考試資料, 每天都在書山題海裡摸爬滾打。 那個年代的小縣城不像現在的大城市可以選擇五花八門的各類補習班, 大部分考生在複習階段主要還是圍繞學校油印的卷子和老師準備的講義來備考。

每當追憶起往事,張雷還會回想到那時艱苦的生活條件,“高中時期,學校實行寄宿制,主要是在學校食堂吃飯,每餐就只有一樣菜,味道不好,菜裡也沒什麼油水。食堂每個月能破例開一次葷,大家就很高興了。此外,班上很多同學都會自帶米糧,在灶上弄熟了就著鹹菜下飯。那會兒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吃得不好,營養跟不上,對身體多少會有點影響。雖然那時的生活、學習條件都比較差,但是大家的學習成績卻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響,正是因為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每個人反倒都更加勤奮地學習,希望能夠通過高三一年的努力考到一個理想的成績,最終能夠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走上考場:在壓力與期待中前行

1994年7月,是張雷人生中註定難以忘記的時間節點,在那個炎熱的夏天,在沒有電風扇的考場裡,他參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高考。考前的幾天裡,考生們結束了挑燈夜戰的狀態,基本上都在蓄精養銳,查漏補缺最近幾次模擬的失分點。

而正是那一年高考,原國家教委在高中會考的基礎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語數外+歷史、政治”,理科“語數外+物理、化學”。也就是說,1994年高考全國統一命題,在此期間文科取消了地理科目,理科取消了生物科目。

“我考的是理科,取消了生物考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打擊,因為對於生物這門課我是比較偏愛的,平時成績也相對較好,失去了一個可以拿分的優勢科目,多少有些鬱悶。但從考文科的同學那裡得知,地理科目的取消,使得複習內容減少了,感到輕鬆的人還是多一些。”張雷說道。

談起那一屆高考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張雷的神色也頓時黯然,“在我們那個考場,發生了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一個平時成績很好的女同學,可能是因為考前沒有休息好,加之緊張,就暈倒了,儘管她堅持考完了剩下的幾門課,但由於缺少一門課的成績,最終還是沒有考上大學。要知道,那時候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並不富裕,堅持供女孩子讀到高中很不容易,考不上大學就得回鄉務農,在考場上突發變故真的讓人感到非常的遺憾……”

張雷回憶說,其實在高考期間自己也是挺緊張的,但這種緊迫感主要不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希望考上心儀的大學,“我上學晚,當時都19歲了,和現在十七八歲的大學生還是有差距的,我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父母都很支持我參加高考。當時周圍的人對於能夠讀大學的知識青年也是很羡慕的。”

志願錄取:一個新的開始

高考志願錄取是考生跨入理想大學的重要選擇,每年填報志願時,怎樣選擇高校和專業,都是考生和家長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

在上世紀90年代,西安是部屬老牌高校最聚集的地區,居於全國第二位元,僅次於北京。所以,張雷在報考志願的時候選擇了長安大學,也就是當時的西安公路學院——全亞洲唯一一所以公路橋樑建設為主的學校。張雷回憶說:“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事先已經知道被錄取了——電話查分,甚至可以查到被哪個學校錄了。”不過,對於能夠去外地開始自己獨立的學習和生活,他還是充滿了期待,“因為在高考擴招前的90年代初期,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稱呼依然叫得很響,考上大學對於自己的生活確實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是自己的身份從工人變成幹部,戶口從縣城遷到了大城市;其次,自己也要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自己計畫花錢,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再來回顧高三一年的學習生活,張雷豁達地表示,雖然那是人生中比較辛苦的一段時光,但也正是因這段艱苦的時光使人養成了堅毅不拔、吃苦耐勞的作風,並且打好了學習的基礎,最終也實現了自己心中上大學的夢想。

70後,被高考改革的一代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一直被賦予一項重要的職能:培養國家幹部。在高考改革之前,國家實行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只要考上大學,小地方出身的孩子就可以換成“城市戶口”,並擁有一個國家幹部的身份。那時在校就讀期間吃的是“皇糧”,什麼費用都不用交,每月還能享有伙食補貼,連醫療費都全免。高考被稱作是與“當兵”一樣的“跳出農門”的機會,只有成為“大學生”,戶口、糧票等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如果還有人對1977年570萬名年輕人湧入高考考場的情形無法理解,那麼從當年依附在大學生身上的諸多福利來看,或許能有一點啟發。

而1994年,正逢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原國家教委下發檔,在北大、清華等全國37所重點院校推行招生並軌改革試點,不再分計畫內招生和計畫外招生,對所有考生實行統一的錄取分數和收費標準,並以方針政策為指導,從招生開始通過建立收費制度,以獎學金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資訊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這份檔,明確了今後大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對高考招生改革影響之深遠持續到今日。

94級的考生適逢高考開始試點“並軌”改革,高校也逐步開始探索“學生上學自己繳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生多數人自主擇業”的新機制。作為教育制度變革最猛烈年代最直接的見證者,之前十幾年的定式思維被打破,大學教育告別免費,畢業也不再包分配。

面對新的形勢,張雷表示,儘管現實的落差使得心裡難免有所波動,但對一個從小地方來的考生來說,還是非常珍惜這個跳出大山的機會,“並軌確實有一定的影響,當時需要自己掏錢上學了,但一開始交的錢還不算多,大一那會兒也就是三百多塊錢一年,最後大四那一年才漲到四百多塊。那時,國家對每個學生還保留了一定的生活補助,大概是每個月35元的飯票,節約一點的話也足夠應付生活了。雖然畢業之後需要自己出去找工作,但好在當時的本科畢業生隊伍不像高考擴招後那麼龐大,只要專業對口,自主就業的機會還是挺多的。”

不過,隨著高校擴招的推進,大學生的含金量也在逐漸下降,高考這座“獨木橋”陡然寬了許多,但是就業之路卻比以前更窄了。在“並軌”改革之前,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時代,大學生就業不以自己的職業規劃為轉移。當沒有選擇權時,接受一份工作,就像接受命運的安排。但當擁有選擇權之後,大學生們才發現,事實上可選擇的越來越少。

寄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今的高考,正在拋開“知識改變命運”的光環,慢慢變成一種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事情。在毛入學率高達70%-80%的今天,讀大學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大眾化普及型教育”。高校擴招所帶來的教學資源的擴大讓更多的人有了走進大學校園的機會,大大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但也引發了關於“高考是否還能改變命運,大學文憑是否貶值”的激烈爭論。

對此,張雷老師認為,“理性地跨過高考這道門檻,意味著開啟了人生的新起點,但高考也僅僅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順利邁進大學只是一個成功的起點而已,前路漫漫,革命還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而對於高考沒有考好,失去上大學機會的同學,也要正確面對,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什麼時間努力追趕都來得及,就是怕你不肯付出。”

另外,作為高校教師,最為深切的感受便是這些年來高等院校在生源結構上發生的顯著變化:大學實行高收費政策以前,農村學生相對比較勤奮,大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占50%到60%;但在大學實行高收費政策之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例急劇下降到20%到30%,大學生的主體人群變成了城鎮學生,這種現象在名牌大學裡更加普遍。

對於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張雷老師表示,40年來高考制度已歷經許多變革,無論是考試的內容和題型、試卷的難度等,都不可同日而語。但高考也有其不變的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大眾寄予高考能夠發揮公平選才作用的巨大期望。目前,自主招生、推薦面試、三位一體綜合素質評價等其他招生方式在總的比例中還不是很高,雖然這些方式會逐漸嘗試推廣,可能會逐漸減輕統一考試成績所占絕對權重,但無論怎樣改革,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核心精神將繼續並始終是高考錄取的重要依據。

張老師還談到,我國畢竟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的興旺、人民的福祉以及國家的未來。高考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和減壓閥。因此,把提高偏遠地區高等教育入學率作為一個戰略性問題進行全域性的思考與籌畫,實在是當務之急。

(感謝西安真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傾情支持)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關於高考的獨家記憶,在這裡我們真誠的向所有市民朋友們發出徵集:

徵集內容:無論是關於高考的一張老照片,還是當年高考的准考證,無論是當年的筆記,還是同學們為你填寫的同學錄,無論是一張小合影,還是一段高考往事,都是難能可貴的回憶,均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發給我們,我們將收集起大家共同的回憶,帶你走進那段熟悉的高考歲月。

徵集日期:即日起

徵集方式:點擊原文連結,填寫“徵集表”即可。

編輯:李小天丨審核:亦堅

大部分考生在複習階段主要還是圍繞學校油印的卷子和老師準備的講義來備考。

每當追憶起往事,張雷還會回想到那時艱苦的生活條件,“高中時期,學校實行寄宿制,主要是在學校食堂吃飯,每餐就只有一樣菜,味道不好,菜裡也沒什麼油水。食堂每個月能破例開一次葷,大家就很高興了。此外,班上很多同學都會自帶米糧,在灶上弄熟了就著鹹菜下飯。那會兒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吃得不好,營養跟不上,對身體多少會有點影響。雖然那時的生活、學習條件都比較差,但是大家的學習成績卻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響,正是因為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每個人反倒都更加勤奮地學習,希望能夠通過高三一年的努力考到一個理想的成績,最終能夠實現上大學的夢想。”

走上考場:在壓力與期待中前行

1994年7月,是張雷人生中註定難以忘記的時間節點,在那個炎熱的夏天,在沒有電風扇的考場裡,他參加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高考。考前的幾天裡,考生們結束了挑燈夜戰的狀態,基本上都在蓄精養銳,查漏補缺最近幾次模擬的失分點。

而正是那一年高考,原國家教委在高中會考的基礎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語數外+歷史、政治”,理科“語數外+物理、化學”。也就是說,1994年高考全國統一命題,在此期間文科取消了地理科目,理科取消了生物科目。

“我考的是理科,取消了生物考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打擊,因為對於生物這門課我是比較偏愛的,平時成績也相對較好,失去了一個可以拿分的優勢科目,多少有些鬱悶。但從考文科的同學那裡得知,地理科目的取消,使得複習內容減少了,感到輕鬆的人還是多一些。”張雷說道。

談起那一屆高考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張雷的神色也頓時黯然,“在我們那個考場,發生了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一個平時成績很好的女同學,可能是因為考前沒有休息好,加之緊張,就暈倒了,儘管她堅持考完了剩下的幾門課,但由於缺少一門課的成績,最終還是沒有考上大學。要知道,那時候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並不富裕,堅持供女孩子讀到高中很不容易,考不上大學就得回鄉務農,在考場上突發變故真的讓人感到非常的遺憾……”

張雷回憶說,其實在高考期間自己也是挺緊張的,但這種緊迫感主要不是來自父母的壓力,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希望考上心儀的大學,“我上學晚,當時都19歲了,和現在十七八歲的大學生還是有差距的,我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父母都很支持我參加高考。當時周圍的人對於能夠讀大學的知識青年也是很羡慕的。”

志願錄取:一個新的開始

高考志願錄取是考生跨入理想大學的重要選擇,每年填報志願時,怎樣選擇高校和專業,都是考生和家長們所關注的熱門話題。

在上世紀90年代,西安是部屬老牌高校最聚集的地區,居於全國第二位元,僅次於北京。所以,張雷在報考志願的時候選擇了長安大學,也就是當時的西安公路學院——全亞洲唯一一所以公路橋樑建設為主的學校。張雷回憶說:“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事先已經知道被錄取了——電話查分,甚至可以查到被哪個學校錄了。”不過,對於能夠去外地開始自己獨立的學習和生活,他還是充滿了期待,“因為在高考擴招前的90年代初期,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稱呼依然叫得很響,考上大學對於自己的生活確實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是自己的身份從工人變成幹部,戶口從縣城遷到了大城市;其次,自己也要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自己計畫花錢,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再來回顧高三一年的學習生活,張雷豁達地表示,雖然那是人生中比較辛苦的一段時光,但也正是因這段艱苦的時光使人養成了堅毅不拔、吃苦耐勞的作風,並且打好了學習的基礎,最終也實現了自己心中上大學的夢想。

70後,被高考改革的一代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一直被賦予一項重要的職能:培養國家幹部。在高考改革之前,國家實行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只要考上大學,小地方出身的孩子就可以換成“城市戶口”,並擁有一個國家幹部的身份。那時在校就讀期間吃的是“皇糧”,什麼費用都不用交,每月還能享有伙食補貼,連醫療費都全免。高考被稱作是與“當兵”一樣的“跳出農門”的機會,只有成為“大學生”,戶口、糧票等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如果還有人對1977年570萬名年輕人湧入高考考場的情形無法理解,那麼從當年依附在大學生身上的諸多福利來看,或許能有一點啟發。

而1994年,正逢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原國家教委下發檔,在北大、清華等全國37所重點院校推行招生並軌改革試點,不再分計畫內招生和計畫外招生,對所有考生實行統一的錄取分數和收費標準,並以方針政策為指導,從招生開始通過建立收費制度,以獎學金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資訊引導畢業生自主擇業。這份檔,明確了今後大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對高考招生改革影響之深遠持續到今日。

94級的考生適逢高考開始試點“並軌”改革,高校也逐步開始探索“學生上學自己繳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生多數人自主擇業”的新機制。作為教育制度變革最猛烈年代最直接的見證者,之前十幾年的定式思維被打破,大學教育告別免費,畢業也不再包分配。

面對新的形勢,張雷表示,儘管現實的落差使得心裡難免有所波動,但對一個從小地方來的考生來說,還是非常珍惜這個跳出大山的機會,“並軌確實有一定的影響,當時需要自己掏錢上學了,但一開始交的錢還不算多,大一那會兒也就是三百多塊錢一年,最後大四那一年才漲到四百多塊。那時,國家對每個學生還保留了一定的生活補助,大概是每個月35元的飯票,節約一點的話也足夠應付生活了。雖然畢業之後需要自己出去找工作,但好在當時的本科畢業生隊伍不像高考擴招後那麼龐大,只要專業對口,自主就業的機會還是挺多的。”

不過,隨著高校擴招的推進,大學生的含金量也在逐漸下降,高考這座“獨木橋”陡然寬了許多,但是就業之路卻比以前更窄了。在“並軌”改革之前,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時代,大學生就業不以自己的職業規劃為轉移。當沒有選擇權時,接受一份工作,就像接受命運的安排。但當擁有選擇權之後,大學生們才發現,事實上可選擇的越來越少。

寄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今的高考,正在拋開“知識改變命運”的光環,慢慢變成一種全社會廣泛參與的事情。在毛入學率高達70%-80%的今天,讀大學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大眾化普及型教育”。高校擴招所帶來的教學資源的擴大讓更多的人有了走進大學校園的機會,大大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但也引發了關於“高考是否還能改變命運,大學文憑是否貶值”的激烈爭論。

對此,張雷老師認為,“理性地跨過高考這道門檻,意味著開啟了人生的新起點,但高考也僅僅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順利邁進大學只是一個成功的起點而已,前路漫漫,革命還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而對於高考沒有考好,失去上大學機會的同學,也要正確面對,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什麼時間努力追趕都來得及,就是怕你不肯付出。”

另外,作為高校教師,最為深切的感受便是這些年來高等院校在生源結構上發生的顯著變化:大學實行高收費政策以前,農村學生相對比較勤奮,大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占50%到60%;但在大學實行高收費政策之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例急劇下降到20%到30%,大學生的主體人群變成了城鎮學生,這種現象在名牌大學裡更加普遍。

對於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張雷老師表示,40年來高考制度已歷經許多變革,無論是考試的內容和題型、試卷的難度等,都不可同日而語。但高考也有其不變的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大眾寄予高考能夠發揮公平選才作用的巨大期望。目前,自主招生、推薦面試、三位一體綜合素質評價等其他招生方式在總的比例中還不是很高,雖然這些方式會逐漸嘗試推廣,可能會逐漸減輕統一考試成績所占絕對權重,但無論怎樣改革,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核心精神將繼續並始終是高考錄取的重要依據。

張老師還談到,我國畢竟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的興旺、人民的福祉以及國家的未來。高考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和減壓閥。因此,把提高偏遠地區高等教育入學率作為一個戰略性問題進行全域性的思考與籌畫,實在是當務之急。

(感謝西安真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傾情支持)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關於高考的獨家記憶,在這裡我們真誠的向所有市民朋友們發出徵集:

徵集內容:無論是關於高考的一張老照片,還是當年高考的准考證,無論是當年的筆記,還是同學們為你填寫的同學錄,無論是一張小合影,還是一段高考往事,都是難能可貴的回憶,均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發給我們,我們將收集起大家共同的回憶,帶你走進那段熟悉的高考歲月。

徵集日期:即日起

徵集方式:點擊原文連結,填寫“徵集表”即可。

編輯:李小天丨審核:亦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