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關於第三個抵消戰略|張聚恩談航空154

文/張聚恩

近日, 參加了一個關於美國提出的第三個抵消戰略的研討會。 聽取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張洋同志所做的研究報告,

以及多位專家頗有見地的發言。 感到此次研討很有意義, 於我, 也頗有收穫。 值週末之際, 將聽取和知曉的有關資訊做簡要梳理, 也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加以整理, 寫成此文, 目的是讓更多人瞭解和關心這一重要動向。 其中有些見解, 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敬請指正。

一、第三個抵消戰略的由來

2014年8月5日,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 美國需要制定第三個“抵消戰略”(the Third Offset Strategy)以維持美國的不對稱軍事優勢。

9月3日,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 他已指令有關人員制定該戰略具體規劃。 10月20日, 美國政府宣佈啟動《超越抵消:美國如何保持其軍事優勢?》研究專案計畫。 一周後,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佈《邁向新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長期優勢恢復美國全球力量投送能力》報告。

抵消戰略, 也稱對消戰略, 是美國軍事戰略界創造的一個特定術語, 專指利用和擴大自身優勢戰勝對手的戰略。 歷史上, 美國曾兩次採取抵消戰略。

第一個“抵消戰略”是艾森豪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實施的, 也稱“新面貌”戰略, 旨在依靠核武器的數量與品質優勢, 對消蘇聯軍隊的數量優勢。 由於蘇聯核武器發展迅速, 且美國核武器難以對蘇實戰使用, 該戰略實際無效果。

第二個“抵消戰略”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 由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哈樂德·布朗和主管研究與工程的副部長威廉·佩里推動,

當時蘇、美兩國形成核均勢, 華約組織的常規武器裝備數量占明顯優勢。 該戰略的重心是將先進資訊技術嵌入傳統武器系統, 大力發展精確制導武器與新型偵察系統, 形成新的軍事能力, 取得常規軍事優勢。 現在所見到的評判, 多認為第二個抵消戰略是成功的。

當前, 美國認為其軍事優勢再次面臨挑戰, 因此需要制定和實施第三個“抵消戰略”。 美國認為, 中、俄軍事能力的發展, 以及先進技術和武器在全球擴散, 正使美國的軍事優勢受到挑戰。 並認為, 中國已經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 此處的A2似應翻譯為“反進入”為好, 因為“介入”包括政治、軍事等手段,

而這裡是指在軍事上“阻止敵方戰力進入”之意)能力, 直接威脅到美軍的力量投送能力, 這是所面臨的最緊迫的軍事挑戰。

同時, 美國的國防預算正在經歷削減, 需在各種具有潛在顛覆性效果的國防科技之間進行權衡, 而新“抵消戰略”可為長期研發的投資規劃提供指導。 通過有選擇地發展顛覆性科技, 消解對手軍事能力發展的挑戰, 特別是對消我國的所謂A2/AD能力。

第三個抵消戰略力求三個方面的突破。

1. 技術創新突破。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定向能武器、電磁導軌炮、士兵效能增強、自動化無人系統、智慧型武器、高超聲速武器等新裝備發展。

2. 組織形態創新突破。以新技術、新作戰概念與新作戰樣式牽引編制體制優化,建設更加精幹、高效的聯合部隊,以科技裝備創新催生更多的新型作戰力量;支援軍工企業改革創新,確保國防工業基礎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3. 作戰概念創新突破。突出資訊主導理論創新,推出“作戰雲”“無人水下作戰”及“全球監視和打擊”概念等。

二、第三個抵消戰略中的技術發展佈局

在分析第三個抵消戰略時,關於裝備與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以及安排佈局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對美國國防部在落實第三個“抵消戰略”過程中制定的“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內容,尚不得而知。

綜合各方資訊,所關注的主要方向和內容有:遠端火力投送、智慧化指揮決策、強電磁對抗下的精確打擊、高超聲速、無人系統及有人/無人協同和無人/無人協同、先進動力、智慧/自主控制等。

第三次抵消戰略提出的武器系統5個關鍵領域是:目標跟蹤(這是最大的武器系統領域,占2011-2015財年的研發總支出的44%);

導航和制導系統(第二大武器系統領域,占28%);

傳統遠端導彈(占比18%);定向能(第四大領域,2015財年支出水準相比前四個財年平均水準增長23%);高超聲速(2015財年支出增長98%)。

為實現絕對領先的軍事優勢,在第三個抵消戰略中,強調發展具有顛覆性作用的技術,以獲得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促進具有有效威懾和實戰尖兵雙重作用的裝備發展,以及整個武器裝備體系的發展。美國國防部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標準技術市場分類有:

先進計算/網路技術,以支援網路戰所需使能軟硬體開發,含:納米電子、光電/紅外(EO/IR)部件、集成、射頻(RF)部件、任務保障、彈性基礎設施、授信基礎等;

電磁/射頻(EM/RF) 優勢技術,以確保爭議環境下的作戰,含:認知/適應能力、協調/網路使能系統、先發制人/主導效用、寬頻/多光譜元件和系統、電子保護等;

電腦、通信、指揮、控制與情報(C4I) 分解,以支援分散式網路擁有足夠的彈性,含:綜合/分析決策工具、資訊收集/管理、網路與通信、光電/紅外技術、射頻技術、聲學感測器、空間訪問、空間控制&態勢感知、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定位/導航與計時、衛星作戰、衛星通信等;

自主能力,以支持人機合作與集成,含:自主系統可擴展團隊、人類/自主系統集成、機器感知推理與智慧等;

武器系統技術,以支援對抗環境下的武器開發,含:高超聲速武器、定向能武器、制導/導航與控制、傳統遠端導彈、目標跟蹤等。

其中,智慧/自主控制技術所受重視和做出的安排已得到佐證。

2016年9月21日,在美國空軍協會舉辦的2016年度空、天、網大會上,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在演講中指出:自主、人工智慧和人機介面都在第三個“抵消戰略”所識別的關鍵技術之中,該戰略旨在重建美國針對其同級對手們的非對稱。

沃克還表示,這些技術除了用於指揮與控制網路之外,還將永久地“改變人類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環”。

2016年4月美國國防部發佈的自主性科技目標路線圖也披露,自主技術發展與應用目標是:2020年前實現更安全、高效的操作;2030年實現機器輔助的作戰行動;2030年後實現人-機編組,包括實施異構平臺間“蜂群”作戰。

三、對美抵消戰略的幾點看法

1. 抵消戰略是冷戰思維的產物

“冷戰思維”這個概念是指上世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過程中,在處理國家間關係、解決國際爭端時的一種思維模式。

主要指:基於指向對手的思維,而形成全面對抗的國家關係;追求本國絕對的國家安全,而不顧及別國安全訴求;實施強權政治,而強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為實現本國利益,遏制和擠壓對方發展,不惜動用武力。美國前兩個抵消戰略都是冷戰思維的產物。

冷戰結束後,冷戰思維還在大行其道。美國已成唯一的世界霸主,仍抱著冷戰思維不放。在全球無對手的國際政治態勢下,急於樹立新的敵人,誇大來自別國的威脅,把別國對安全的追求、甚至經濟的發展視為對本國安全的威脅。急於輸出政治,實施雙重標準,挑起爭端,從中漁利。

所謂第三個抵消戰略完全是冷戰思維的變形和繼續,是美國好戰派製造敵手、贏取巨額軍費投入的手段。我國從未提出過、也從未在實際上推行過任何針對別國的所謂A2/AD,這是美國軍界為政治目的而強加於我的,這個名詞也是專門造出來的。

無可爭辯的現實是,冷戰結束後發生和尚未完結的戰爭幾乎全部是美國在別國領土上挑起和進行的,無良知、漠視國際政治秩序的美國領導人甚至製造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存在”的驚世謊言,而對伊拉克動武,直至推翻政權、絞死薩達姆。這根本不是“進入(Access)”和反進入(A2),分明是赤裸裸的“侵略(Aggression)“。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毫無反侵略能力,只能束手而斃。現在類似的謊言又在製造,不過這次是把中國當成了靶子。

2. 抵消戰略的實際作用有限

冷戰思維是一種不理智的思維,作為冷戰思維產物的抵消戰略也是不理智的戰略,其歷史作用一定也是有限的。現在公認第一個抵消戰略是失敗的,而第二個抵消戰略是成功的。這種認識,值得商榷。

第二個抵消戰略實施之時,恰是東歐和前蘇聯政治格局劇變的歷史時期,如果以華約解體和蘇聯的分崩離析為標誌,而說第二次抵消戰略是成功的,顯然過於誇大其作用。

眾所周知,華約和蘇聯的解體是綜合政治角力的產物,是複雜政治態勢演變的結果,是原東歐陣營內和蘇聯國內長期孕育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而造成的,絕非第二個抵消戰略一己之功。

而就軍事對峙而言,作為前蘇聯武器裝備體系主要承繼者的俄羅斯,仍然擁有強大的軍力,並未被傷筋動骨,並未被抵消,作為抵消重點的蘇方精確制導武器和偵察系統絲毫無損,至今總體水準仍很高。時至今日,俄羅斯軍事力量仍是令美國忌憚的最大軍事存在。

3. 第三個抵消戰略的前景預判

這個戰略仍在不斷具體化的過程之中。但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其前景一定不妙。隨著特朗普的上臺,有可能對這個戰略做出調整,甚至質疑這個戰略的有效性,而使其不得善終。

最近有兩件相關聯的資訊,一是美國國內已經有人發聲,質疑美國攪動南海事件的實際獲益;二是特朗普表態要削減國內可支配開支,用於增加540億軍費。

這表明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戰略前提不確、根基不牢,但美國維持世界霸權的意圖不會改變,維持領先於別國的絕對軍事優勢的目標不會改變。我們需要繼續跟蹤研究第三個抵消戰略的動態,從其部署與推動中,研判美國軍事戰略變化,做出應對。

4. 第三個抵消戰略的思路值得借鑒

不管第三個抵消戰略的最終結局如何,美方在研究和推進中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從已發佈的有關資訊分析,其核心思路有兩點。

一是,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擯棄單純發展下一代作戰平臺的概念,代之以發展一整套“能力簇”,將反A2/AD能力擴展到海、空、天、網路等所有空間域;

第二,在形成作戰能力方面,軍方將加快採用敏捷採辦,利用實驗和原型化加快新技術研發和能力形成,並支援國防工業的能力提升。除核心思路外,我在上面第二大段裡所介紹的美國優先發展顛覆性技術的做法,以及對技術的針對性選擇和發展部署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5. 認真研究和應對第三個抵消戰略

為捍衛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我們應認真研究第三個抵消戰略,從加強裝備體系建設、佈局創新技術發展,實施軍民融合,增強工業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應對。特別是要比之前任何時候,更加重視有可能引發重大影響、甚至是顛覆性影響的技術的研發;

國防工業部門要借軍民融合的大勢,眼睛向外,從民口單位發現、識別、培育和獲取適用的先進技術。

最近我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顛覆性技術的文章,也是力圖引起更多人們對技術發展的重視,而這一點,我們過去認識不到位,做的不夠好,現在則是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且務求下大功夫、取得實際推進。

當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為我們有效應對第三個抵消戰略提供了可能,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系統性國防軍事創新,加快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工業能力,持續增強我軍反侵略(A2,Anti-Aggression)軍事鬥爭的準備以求制勝,是我們的光榮歷史使命。

第三個抵消戰略力求三個方面的突破。

1. 技術創新突破。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定向能武器、電磁導軌炮、士兵效能增強、自動化無人系統、智慧型武器、高超聲速武器等新裝備發展。

2. 組織形態創新突破。以新技術、新作戰概念與新作戰樣式牽引編制體制優化,建設更加精幹、高效的聯合部隊,以科技裝備創新催生更多的新型作戰力量;支援軍工企業改革創新,確保國防工業基礎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3. 作戰概念創新突破。突出資訊主導理論創新,推出“作戰雲”“無人水下作戰”及“全球監視和打擊”概念等。

二、第三個抵消戰略中的技術發展佈局

在分析第三個抵消戰略時,關於裝備與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以及安排佈局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對美國國防部在落實第三個“抵消戰略”過程中制定的“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內容,尚不得而知。

綜合各方資訊,所關注的主要方向和內容有:遠端火力投送、智慧化指揮決策、強電磁對抗下的精確打擊、高超聲速、無人系統及有人/無人協同和無人/無人協同、先進動力、智慧/自主控制等。

第三次抵消戰略提出的武器系統5個關鍵領域是:目標跟蹤(這是最大的武器系統領域,占2011-2015財年的研發總支出的44%);

導航和制導系統(第二大武器系統領域,占28%);

傳統遠端導彈(占比18%);定向能(第四大領域,2015財年支出水準相比前四個財年平均水準增長23%);高超聲速(2015財年支出增長98%)。

為實現絕對領先的軍事優勢,在第三個抵消戰略中,強調發展具有顛覆性作用的技術,以獲得絕對領先的技術優勢,促進具有有效威懾和實戰尖兵雙重作用的裝備發展,以及整個武器裝備體系的發展。美國國防部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標準技術市場分類有:

先進計算/網路技術,以支援網路戰所需使能軟硬體開發,含:納米電子、光電/紅外(EO/IR)部件、集成、射頻(RF)部件、任務保障、彈性基礎設施、授信基礎等;

電磁/射頻(EM/RF) 優勢技術,以確保爭議環境下的作戰,含:認知/適應能力、協調/網路使能系統、先發制人/主導效用、寬頻/多光譜元件和系統、電子保護等;

電腦、通信、指揮、控制與情報(C4I) 分解,以支援分散式網路擁有足夠的彈性,含:綜合/分析決策工具、資訊收集/管理、網路與通信、光電/紅外技術、射頻技術、聲學感測器、空間訪問、空間控制&態勢感知、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定位/導航與計時、衛星作戰、衛星通信等;

自主能力,以支持人機合作與集成,含:自主系統可擴展團隊、人類/自主系統集成、機器感知推理與智慧等;

武器系統技術,以支援對抗環境下的武器開發,含:高超聲速武器、定向能武器、制導/導航與控制、傳統遠端導彈、目標跟蹤等。

其中,智慧/自主控制技術所受重視和做出的安排已得到佐證。

2016年9月21日,在美國空軍協會舉辦的2016年度空、天、網大會上,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在演講中指出:自主、人工智慧和人機介面都在第三個“抵消戰略”所識別的關鍵技術之中,該戰略旨在重建美國針對其同級對手們的非對稱。

沃克還表示,這些技術除了用於指揮與控制網路之外,還將永久地“改變人類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環”。

2016年4月美國國防部發佈的自主性科技目標路線圖也披露,自主技術發展與應用目標是:2020年前實現更安全、高效的操作;2030年實現機器輔助的作戰行動;2030年後實現人-機編組,包括實施異構平臺間“蜂群”作戰。

三、對美抵消戰略的幾點看法

1. 抵消戰略是冷戰思維的產物

“冷戰思維”這個概念是指上世紀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過程中,在處理國家間關係、解決國際爭端時的一種思維模式。

主要指:基於指向對手的思維,而形成全面對抗的國家關係;追求本國絕對的國家安全,而不顧及別國安全訴求;實施強權政治,而強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為實現本國利益,遏制和擠壓對方發展,不惜動用武力。美國前兩個抵消戰略都是冷戰思維的產物。

冷戰結束後,冷戰思維還在大行其道。美國已成唯一的世界霸主,仍抱著冷戰思維不放。在全球無對手的國際政治態勢下,急於樹立新的敵人,誇大來自別國的威脅,把別國對安全的追求、甚至經濟的發展視為對本國安全的威脅。急於輸出政治,實施雙重標準,挑起爭端,從中漁利。

所謂第三個抵消戰略完全是冷戰思維的變形和繼續,是美國好戰派製造敵手、贏取巨額軍費投入的手段。我國從未提出過、也從未在實際上推行過任何針對別國的所謂A2/AD,這是美國軍界為政治目的而強加於我的,這個名詞也是專門造出來的。

無可爭辯的現實是,冷戰結束後發生和尚未完結的戰爭幾乎全部是美國在別國領土上挑起和進行的,無良知、漠視國際政治秩序的美國領導人甚至製造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存在”的驚世謊言,而對伊拉克動武,直至推翻政權、絞死薩達姆。這根本不是“進入(Access)”和反進入(A2),分明是赤裸裸的“侵略(Aggression)“。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毫無反侵略能力,只能束手而斃。現在類似的謊言又在製造,不過這次是把中國當成了靶子。

2. 抵消戰略的實際作用有限

冷戰思維是一種不理智的思維,作為冷戰思維產物的抵消戰略也是不理智的戰略,其歷史作用一定也是有限的。現在公認第一個抵消戰略是失敗的,而第二個抵消戰略是成功的。這種認識,值得商榷。

第二個抵消戰略實施之時,恰是東歐和前蘇聯政治格局劇變的歷史時期,如果以華約解體和蘇聯的分崩離析為標誌,而說第二次抵消戰略是成功的,顯然過於誇大其作用。

眾所周知,華約和蘇聯的解體是綜合政治角力的產物,是複雜政治態勢演變的結果,是原東歐陣營內和蘇聯國內長期孕育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而造成的,絕非第二個抵消戰略一己之功。

而就軍事對峙而言,作為前蘇聯武器裝備體系主要承繼者的俄羅斯,仍然擁有強大的軍力,並未被傷筋動骨,並未被抵消,作為抵消重點的蘇方精確制導武器和偵察系統絲毫無損,至今總體水準仍很高。時至今日,俄羅斯軍事力量仍是令美國忌憚的最大軍事存在。

3. 第三個抵消戰略的前景預判

這個戰略仍在不斷具體化的過程之中。但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其前景一定不妙。隨著特朗普的上臺,有可能對這個戰略做出調整,甚至質疑這個戰略的有效性,而使其不得善終。

最近有兩件相關聯的資訊,一是美國國內已經有人發聲,質疑美國攪動南海事件的實際獲益;二是特朗普表態要削減國內可支配開支,用於增加540億軍費。

這表明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戰略前提不確、根基不牢,但美國維持世界霸權的意圖不會改變,維持領先於別國的絕對軍事優勢的目標不會改變。我們需要繼續跟蹤研究第三個抵消戰略的動態,從其部署與推動中,研判美國軍事戰略變化,做出應對。

4. 第三個抵消戰略的思路值得借鑒

不管第三個抵消戰略的最終結局如何,美方在研究和推進中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從已發佈的有關資訊分析,其核心思路有兩點。

一是,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擯棄單純發展下一代作戰平臺的概念,代之以發展一整套“能力簇”,將反A2/AD能力擴展到海、空、天、網路等所有空間域;

第二,在形成作戰能力方面,軍方將加快採用敏捷採辦,利用實驗和原型化加快新技術研發和能力形成,並支援國防工業的能力提升。除核心思路外,我在上面第二大段裡所介紹的美國優先發展顛覆性技術的做法,以及對技術的針對性選擇和發展部署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5. 認真研究和應對第三個抵消戰略

為捍衛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我們應認真研究第三個抵消戰略,從加強裝備體系建設、佈局創新技術發展,實施軍民融合,增強工業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應對。特別是要比之前任何時候,更加重視有可能引發重大影響、甚至是顛覆性影響的技術的研發;

國防工業部門要借軍民融合的大勢,眼睛向外,從民口單位發現、識別、培育和獲取適用的先進技術。

最近我連續寫了幾篇關於顛覆性技術的文章,也是力圖引起更多人們對技術發展的重視,而這一點,我們過去認識不到位,做的不夠好,現在則是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且務求下大功夫、取得實際推進。

當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為我們有效應對第三個抵消戰略提供了可能,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系統性國防軍事創新,加快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工業能力,持續增強我軍反侵略(A2,Anti-Aggression)軍事鬥爭的準備以求制勝,是我們的光榮歷史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