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傳統武術為什麼不能打?傳統武術真的只能陶冶情操嗎?

中國傳統武術為什麼不能打?傳統武術真的只能陶冶情操嗎?所以, 搏擊是武術的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分條件, 換言之, 武術不僅包括搏擊, 但不能搏擊絕非武術。

觀點激烈交鋒的背後, 是社會進步的期待……

日前, 成都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單挑, 一個現代搏擊拳師單挑傳統太極拳師, 自稱可以單手退敵的太極拳師, 僅僅堅持了不到20秒就被打倒了。

太極被秒, 網上爭論紛紛, 有人認為武術只是花架子, 也有人認為, 武術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和中國傳統的倫理、哲學密切相關, 不能簡單地以戰力衡量。

數十年來, 隨著武俠文化的傳播, 功夫已經成為許多人認可的中國文化之一, 人們對於武術的想像也越來越多, 然而現實卻常常讓人失望,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武術?武術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像嗎?不能打還算是武術嗎?

●正方

技擊的功能

是武術的必要條件

龔鵬程(北京大學教授)

武術究竟是文化還是技術?我覺得不能簡單地兩分, 因為它不是非此即彼的。 書法是文化, 但書法也要寫出來才行, 有各種技法, 武術是文化, 但也要在搏擊中體現出來。 所以, 搏擊是武術的必要條件, 但不是充分條件, 換言之, 武術不僅包括搏擊, 但不能搏擊絕非武術。

傳統來看, 武術從來都不是體育, 它是一種文化。 武術的內涵非常豐富, 它將佛教、道教, 人的精神修養, 民俗活動, 社會組織等結合在一起, 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而非單純的體育運動。 當然, 它也包括技擊的技術, 這是武術之所以是武術的前提之一。 那麼, 為什麼今天會有這麼多關於武術的非議和爭論, 我覺得和武術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有關。

在現代社會, 武術的發展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首先是傳承問題, 傳統的武術門派幾乎難以維持下去了, 各門各派的武術秘笈依舊存在, 並沒有消失, 但有多少人願意去練呢?社會沒有了這樣的需求, 比如大家都知道鐵砂掌, 但還有一種毒砂掌, 要用毒藥練, 誰會去耗費無數苦工, 甚至冒著損傷健康的風險去練?還有很多其他武術都是這種情況。

其二, 練武的出路越來越窄了, 人們都知道少林寺, 甚至很多人年少的時候都有過去少林寺學武的夢想。 現實中, 少林寺周邊有一百多所武校, 學生也不算少, 這裡的學生畢業後出路其實非常窄, 大部分夢想著自己未來也可以成為李連傑、釋小龍那樣的武打明星,

但真正走上這條路的很少, 實現夢想的就更少了, 絕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機會, 有的甚至連工作都找不到。 有一些情況稍好一點兒, 進入體育學院繼續學習, 但從體育學院畢業後, 依然生存艱難。

其三, 傳統武術的教育、訓練方式相對落伍。 傳統的方式, 是學生跟著老師慢慢學習, 有的可能要學一輩子, 老師今天教一點兒, 明天交一點兒, 前三年基本上都在打雜, 紮馬步就紮好幾年, 這和現代社會的節奏、訓練方法都不一樣。 父母送孩子去學跆拳道、學空手道、學柔道, 他今天學了什麼, 明天要學什麼, 清清楚楚, 他學到了什麼程度, 多少級多少段也都有明確的標準, 他以及他的父母, 對他的學習都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學到多少,

哪裡欠缺, 明明白白。 中國傳統的武術則沒有這些規則, 整個武術教育和訓練體系和現代社會難以融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武術產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緣故。

這些困境, 導致傳統武術在技擊方面失去了發展的空間, 而不得不尋求其他的生存之道。 比如太極, 現在絕大部分練太極拳的人, 都強調它的養生功能, 為什麼?因為這能夠帶來市場, 能讓太極生存下去。 事實上, 太極拳過去是有技擊功能的, 現在則越來越弱化, 以至於很少有人知道。 其他各個門派也都有這樣的問題, 改成養生的武術, 以此來博得生存的空間。 所以, 現在感覺傳統武術只有兩種出路, 其一是打擂, 但這個不長遠, 一個人到35歲以後, 基本上就沒辦法再打了, 而且打擂的空間也非常小,無法通過這個辦法讓武術生存下去。另外一種就是變成養生武術,或者變成表演,成為文藝作品中的一個元素。技擊的功能當然就無法表現出來。

●反方

健身的功能

比技擊更加重要

李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武術有古今之別,傳統的冷兵器時代,武術的技擊功能是無可否認的,但在現代社會,注重文明、規則的狀態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實用性,就可能會引發倫理學上的問題。比如拳擊、鬥牛,雖然設計了很多規則來保護選手,但畢竟有可能會傷害身體,這就會產生問題,這些活動,究竟對人有益還是有害?武術也是如此。

一個經常被人們討論的問題是,武術的技擊能力究竟如何?是以前高現在低,還是以前就低?這是一個很難討論的事情,在無圖像、無視頻的時代,很多武術的效果都是通過傳說留下來的,我們無法穿越回去考證它的真實性,而傳說本身就真偽難辨。可以推測的是,冷兵器時代,士兵、保鏢等領域,肯定對技擊有極高的要求,所以我們確實不能認為過去就不高,但同樣的,也不能認定過去就很高。

換個角度,我們從訓練方式上看,實際的用途會促進技術的進步,比如拳擊、泰拳等技擊性的競技運動,因為有很多專業的比賽,所以技擊功能更強,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比賽,獲勝者可以獲得巨大的名利,那必然也會讓大量實用性的技擊技術湧現出來。

但傳統的訓練方式能否做到這一點,也有待討論。我們過去對武術的訓練,有很多誇大的成分,一個人得到秘笈、秘傳,甚至靈光一現,就能武功大進,但在現代科學進入競技體育的訓練之後,人們對人體瞭解得更加深入,對各種訓練方式的效果更明確、更直觀、更快捷。就拿輕功來說,傳說中高手可以飛簷走壁,但我們沒見過,也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能力。但我們見過跳高,通過特定的訓練、各種姿勢的變化,可以超越常人,創造2.45米的世界紀錄。

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今天的人們,對武術的認識。當然,一場比賽,無法成為衡量一個事情的基礎,從邏輯上來說,一千隻烏鴉都是黑的,但也不能排除第一千零一只是白色的可能性,一千個人輸了,也不能排除再出來一個人橫掃天下,尤其是武術這種對個體依賴性很大的運動。所以,現在判斷武術是不是不善技擊,為時過早。同樣,一定要以誰被擊倒,去判斷幾千年的傳統孰優孰劣,有過度解釋之嫌。將一場比賽的勝敗聯繫到一種傳統的優劣,在大眾傳播中很正常,但並非是科學理性的態度。

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觀念去看待武術。從功利性的角度去看,技擊就是擊倒對方,要講實用性,但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不要說什麼大威力的武器,一把小手槍,就遠超武術的作用。所以,技擊的功能其實已然沒有了。但同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武術對身體的保健功能,對個人意志力的鍛煉則依舊有意義,是可以在現代生活中保留下來的,所以我覺得,鍛煉人的身體、毅力應該是第一目的。

至於技擊的功能要不要保留下來,我覺得保留亦可,但這很難通過武術自身的力量做到,也就是說,順其自然,技擊的功能必然會消失。這就需要以一種實驗室的方式去保存,比如建立某個競技平臺,在那裡可以發揮它技擊的實用功能。

●主持人說

止戈不是武

《左轉》中楚莊王說"止戈為武",武的功能不是展現暴力,而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就是"武有七德"。

但實際上,武跟這"七德"並無關係,也並非"止息干戈"。"止"的本義是腳趾,引申為腳,"止"部的字裡面,走、企、曆、步、此等都和行動有關。所以,武是動戈,而不是止戈。

武術的概念早已有之,春秋時有技擊,漢代有武藝,南北朝時出現武術,但含義是軍事技術。現代武術概念起源於清朝,到民國時又稱國術,後來又改回武術。國術這個詞,本身蘊含了文化衝突的意思,不僅是東西方文化的衝突,更是傳統和現代的衝突。

現代社會有自身的規則,不論是"禁暴戢兵",還是"安民和眾",依靠的都不是赫赫武功。即便是保護個人安危,也不是武藝高強就能做到。恰恰相反,一個需要練武來保護自己、打倒對手的社會,絕不會讓人嚮往。

那麼,可以打倒對手的武術,是否就沒有價值了?也未必如此,人是善與惡的結合體,人類社會的規則,永遠都是揚善抑惡,我們或許需要一種提醒,提醒人類創造過很多與同類為敵、以擊倒或殺傷同類為目標的技術。

點擊觀看龘賢居同音堂視頻解讀武術究竟是什麼?

而且打擂的空間也非常小,無法通過這個辦法讓武術生存下去。另外一種就是變成養生武術,或者變成表演,成為文藝作品中的一個元素。技擊的功能當然就無法表現出來。

●反方

健身的功能

比技擊更加重要

李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武術有古今之別,傳統的冷兵器時代,武術的技擊功能是無可否認的,但在現代社會,注重文明、規則的狀態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實用性,就可能會引發倫理學上的問題。比如拳擊、鬥牛,雖然設計了很多規則來保護選手,但畢竟有可能會傷害身體,這就會產生問題,這些活動,究竟對人有益還是有害?武術也是如此。

一個經常被人們討論的問題是,武術的技擊能力究竟如何?是以前高現在低,還是以前就低?這是一個很難討論的事情,在無圖像、無視頻的時代,很多武術的效果都是通過傳說留下來的,我們無法穿越回去考證它的真實性,而傳說本身就真偽難辨。可以推測的是,冷兵器時代,士兵、保鏢等領域,肯定對技擊有極高的要求,所以我們確實不能認為過去就不高,但同樣的,也不能認定過去就很高。

換個角度,我們從訓練方式上看,實際的用途會促進技術的進步,比如拳擊、泰拳等技擊性的競技運動,因為有很多專業的比賽,所以技擊功能更強,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比賽,獲勝者可以獲得巨大的名利,那必然也會讓大量實用性的技擊技術湧現出來。

但傳統的訓練方式能否做到這一點,也有待討論。我們過去對武術的訓練,有很多誇大的成分,一個人得到秘笈、秘傳,甚至靈光一現,就能武功大進,但在現代科學進入競技體育的訓練之後,人們對人體瞭解得更加深入,對各種訓練方式的效果更明確、更直觀、更快捷。就拿輕功來說,傳說中高手可以飛簷走壁,但我們沒見過,也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能力。但我們見過跳高,通過特定的訓練、各種姿勢的變化,可以超越常人,創造2.45米的世界紀錄。

這些問題,都影響著今天的人們,對武術的認識。當然,一場比賽,無法成為衡量一個事情的基礎,從邏輯上來說,一千隻烏鴉都是黑的,但也不能排除第一千零一只是白色的可能性,一千個人輸了,也不能排除再出來一個人橫掃天下,尤其是武術這種對個體依賴性很大的運動。所以,現在判斷武術是不是不善技擊,為時過早。同樣,一定要以誰被擊倒,去判斷幾千年的傳統孰優孰劣,有過度解釋之嫌。將一場比賽的勝敗聯繫到一種傳統的優劣,在大眾傳播中很正常,但並非是科學理性的態度。

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觀念去看待武術。從功利性的角度去看,技擊就是擊倒對方,要講實用性,但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不要說什麼大威力的武器,一把小手槍,就遠超武術的作用。所以,技擊的功能其實已然沒有了。但同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武術對身體的保健功能,對個人意志力的鍛煉則依舊有意義,是可以在現代生活中保留下來的,所以我覺得,鍛煉人的身體、毅力應該是第一目的。

至於技擊的功能要不要保留下來,我覺得保留亦可,但這很難通過武術自身的力量做到,也就是說,順其自然,技擊的功能必然會消失。這就需要以一種實驗室的方式去保存,比如建立某個競技平臺,在那裡可以發揮它技擊的實用功能。

●主持人說

止戈不是武

《左轉》中楚莊王說"止戈為武",武的功能不是展現暴力,而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就是"武有七德"。

但實際上,武跟這"七德"並無關係,也並非"止息干戈"。"止"的本義是腳趾,引申為腳,"止"部的字裡面,走、企、曆、步、此等都和行動有關。所以,武是動戈,而不是止戈。

武術的概念早已有之,春秋時有技擊,漢代有武藝,南北朝時出現武術,但含義是軍事技術。現代武術概念起源於清朝,到民國時又稱國術,後來又改回武術。國術這個詞,本身蘊含了文化衝突的意思,不僅是東西方文化的衝突,更是傳統和現代的衝突。

現代社會有自身的規則,不論是"禁暴戢兵",還是"安民和眾",依靠的都不是赫赫武功。即便是保護個人安危,也不是武藝高強就能做到。恰恰相反,一個需要練武來保護自己、打倒對手的社會,絕不會讓人嚮往。

那麼,可以打倒對手的武術,是否就沒有價值了?也未必如此,人是善與惡的結合體,人類社會的規則,永遠都是揚善抑惡,我們或許需要一種提醒,提醒人類創造過很多與同類為敵、以擊倒或殺傷同類為目標的技術。

點擊觀看龘賢居同音堂視頻解讀武術究竟是什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