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知識付費沒有風口

本文約2700字, 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一個月後, 吵鬧聲漸息。

有報導顯示, 今年三月得到各專欄的周打開率為63.1%, 日打開率為29.3%。 而到了4月, 王牌專欄《李翔商業內參》, 它的打開率也只有18%左右。 喜馬拉雅的付費內容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知識付費產品的打開率正在下跌。 消費衝動曾被焦慮激起來, 如今, 紅利期也在過去。

知識付費行業本身的水分也在迅速析出。

知識付費並不存在所謂風口。

一、人的價值

吳魯加說, 小密圈的誕生是順理成章的。

關鍵時刻, 老友馮大輝給了他靈感。 從2014年開始, 馮大輝就做了一個郵件訂閱清單——小道通訊,

使用者可以付費訂閱。 但是郵件的方式讓馮大輝受困於一系列機械操作, 收錢、管理使用者有限、發送郵件內容還要避免被垃圾郵件過濾。 與用戶的互動溝通更是受限。 隨後上線的支付寶收費群, 希望滿足KOL的類似需求, 但同樣有內容無法沉澱的問題。

因此, 小密圈的最後一步跨地並不大。 最終, 基於郵件訂閱的需求, 再加上付費功能, 形成了一個論壇+群的圈子, 內容得以沉澱, 關係鏈也因為加入圈子而可以共用。

吳魯加也沒把小密圈當成知識付費這個賽道中的產品, 他想做的是社區。

但就像論壇要有版主一樣, 每個小密圈的核心仍然是那個意見領袖。 就像吳魯加自己的小密圈, 他身上的標籤有駭客、創業、移動互聯網,

這些標籤是內容產生的範圍。 這些標籤也是人脈可以產生價值的前提。

就像在行、分答曾經遭遇的困境一樣, KOL的生產意願很難持續, 收入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持續的刺激點。 為此, 吳魯加希望通過內容沉澱和互動來作為刺激點。

吳魯加一直有寫博客的習慣, 如今, 他可以借助小密圈重拾這個習慣。 他的小密圈, 已經發佈了60多篇創業筆記。 對這一類KOL來說, 小密圈就是一個沉澱思考的筆記本。

持續的互動是另一個刺激點, 吳魯加告訴我, 有的圈主並不主動發佈內容, 而是通過使用者提問, 圈主回答的方式沉澱內容。 知識本身也可以是一個好的問題加上一個好的回答, 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共同創造。 一個人不斷地寫,

總是有盡頭的, 但是如果能有一群人, 不斷提供回饋, 互相補充, 這個圈子就可能成為創作靈感和源泉。

二、從工具到平臺

在到達理想狀體之前, 小密圈更像一個SAAS服務, 説明圈主思考和沉澱, 也讓用戶可以消費圈主的思考。 在這個前提下, 小密圈還是站在了知識付費的風裡。

在果殼和知乎掀起的熱鬧裡, 知識付費成為了一個吃香的概念, 喜馬拉雅則抓住了音訊的需求, 得到更是一種了不起的嘗試, 抓住頭部內容, 再加上羅輯思維建立起的人格魅力, 得到已經積攢了強大的勢能。

事實上, 我們可以把知識付費中的創業們放進一個坐標系裡。 根據產品的邏輯, 縱軸是從工具到平臺。 工具解決了某種具體的需求,

平臺則是一個內容市場, 付費使用者可以從中挑選, 並且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知識的生產。

橫軸則與內容直接相關, 從娛樂化的內容到嚴肅的、結構化的內容。 娛樂化的底部是滿足快感體現人性的, 可能是色情暴力窺伺, 而最結構化的知識就是教育, 比如新東方、好未來, 一個百億級別的市場。

大多數知識付費的產品都停留在橫軸中間, 既不過分娛樂化, 但也沒有辦法做到充分的結構化。

我們對資訊甚而知識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弱過, 傳媒、出版、教育就是遞進的滿足知識獲取的三大領域。 移動互聯網的改變了資訊流轉的方式。 於是, 在這三大板塊的縫隙中, 就衍生出了知識變現這個領域。

三、健身卡效應

我們不得不追問知識付費的底層到底是什麼。

首先什麼是知識, 每個身處其中的創業者, 都可以給出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定義。 那麼我們從「焦慮症」反推。 一種通行的觀念是, 知識付費的興起源於中產階級的焦慮。 那麼, 既然是焦慮症, 一般的資訊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或者對自身發展提供幫助,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知識肯定是結構化的內容。

根本不存在碎片化的知識,那無非就是資訊的疊加。

同樣的,焦慮產生容易,要治好焦慮症,付費知識第一步。與焦慮相對應的,是學習本身從來都是經歷痛苦的,是需要抵抗慣性的。而絕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的邏輯,是通過輕鬆愉快的方式去學習。

目前看來,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對知識的淺嘗輒止,就像健身卡效應,我購買一年的健身卡,無非就是充值了一年的信仰,保留了一年的可能性。那些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健身達人,自然會有更系統的途徑去完成學習,不要忘了,在互聯網之外,傳統的媒體、出版、教育,仍然在運轉。

多數情況下,知識付費應該是某種補充,提供足夠垂直的知識點,也讓消費者用金錢成本來換取時間成本。

5月16日,知乎live蠻一周歲了。隨後,知乎上線了知乎市場,一個新出現的「市場」入口,集中展現了Live、電子書、付費諮詢這三個付費產品。顯然,這個入口也是知乎對優質live的流量補貼。

畢竟,焦慮症是治不好的。

四、為知識付費

「哪怕我是一隻螞蟻,我越小越有空間去騰挪,能夠找到夾縫。」吳魯加並不會吹噓自己的故事。

事實上,他明白,小密圈選擇的模式,並不是目前的大象會擠佔的。

目前為止,小密圈仍然是一個二十多人的初創公司,前面也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物件。「我們會一直現在這樣找夾縫。」吳魯加說。

他更為關心的,還是人們對知識對內容的付費意願的養成。就像21世紀初,淘寶讓網購變成一種習慣一樣。

而今天,在知識付費的所謂風口中,付費意願變成了一種消費主義,用金錢成本來節省時間成本看,用金錢來緩解焦慮。但一時衝動並不能撐起整個行業,健康的付費意願應該建立在對內容的等價交換,對知識組織者的尊重上。

無論小密圈,還是得到、知乎live等等的嘗試,都有機會能讓這種意願健康化。這比鼓吹風口來了,有價值的多。

*本文由B座12樓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取得授權。

- 20170602 No.1562 -

| 回復"目錄"查看B12往期 |

猛戳「閱讀原文」,看你沒看到的文章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知識肯定是結構化的內容。

根本不存在碎片化的知識,那無非就是資訊的疊加。

同樣的,焦慮產生容易,要治好焦慮症,付費知識第一步。與焦慮相對應的,是學習本身從來都是經歷痛苦的,是需要抵抗慣性的。而絕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的邏輯,是通過輕鬆愉快的方式去學習。

目前看來,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對知識的淺嘗輒止,就像健身卡效應,我購買一年的健身卡,無非就是充值了一年的信仰,保留了一年的可能性。那些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健身達人,自然會有更系統的途徑去完成學習,不要忘了,在互聯網之外,傳統的媒體、出版、教育,仍然在運轉。

多數情況下,知識付費應該是某種補充,提供足夠垂直的知識點,也讓消費者用金錢成本來換取時間成本。

5月16日,知乎live蠻一周歲了。隨後,知乎上線了知乎市場,一個新出現的「市場」入口,集中展現了Live、電子書、付費諮詢這三個付費產品。顯然,這個入口也是知乎對優質live的流量補貼。

畢竟,焦慮症是治不好的。

四、為知識付費

「哪怕我是一隻螞蟻,我越小越有空間去騰挪,能夠找到夾縫。」吳魯加並不會吹噓自己的故事。

事實上,他明白,小密圈選擇的模式,並不是目前的大象會擠佔的。

目前為止,小密圈仍然是一個二十多人的初創公司,前面也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物件。「我們會一直現在這樣找夾縫。」吳魯加說。

他更為關心的,還是人們對知識對內容的付費意願的養成。就像21世紀初,淘寶讓網購變成一種習慣一樣。

而今天,在知識付費的所謂風口中,付費意願變成了一種消費主義,用金錢成本來節省時間成本看,用金錢來緩解焦慮。但一時衝動並不能撐起整個行業,健康的付費意願應該建立在對內容的等價交換,對知識組織者的尊重上。

無論小密圈,還是得到、知乎live等等的嘗試,都有機會能讓這種意願健康化。這比鼓吹風口來了,有價值的多。

*本文由B座12樓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取得授權。

- 20170602 No.1562 -

| 回復"目錄"查看B12往期 |

猛戳「閱讀原文」,看你沒看到的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