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AIDS,要“防”“治”並重

“一帶一路”, 促進攜手抗艾

近日,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蜜雪兒·西迪貝應邀參會。 西迪貝在接受採訪時對媒體表示,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 也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和理解, 架起人們之間溝通的橋樑, 這將幫助實現愛滋病的防治和控制。

西迪貝說, 中國在抗艾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有效地控制了愛滋病, 也有了創新的防治愛滋病的方法, 中國為世界樹立了防艾治艾的典範。

資料顯示, 過去5年, 我國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發現率提高68.1%, 病死率降低57.0%, 重點地區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得到基本遏制。 我國愛滋病病毒抗體檢測人次數已從2010年的0.6億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4億人次, 降低了感染者的傳播效率。

西迪貝還介紹了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未來工作的四個方向。 第一, 從源頭上控制愛滋病, 讓更多的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瞭解愛滋病;第二, 讓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檢測和醫治;第三, 讓更多欠發達地區也能被納入防艾控艾的計畫內;第四, 提倡創新, 推動更多先進的防艾治艾技術。

AIDS≠死亡證明書

長期以來, 在中國人的心中, “愛滋病”三字和死亡畫上了等號, 甚至比死亡更可怕。 因為在確診愛滋病之後, 每一寸光陰都像是生命的倒計時, 這段日子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一般說來若不治療, 從感染愛滋病毒, 到愛滋病發作並去世之間, 患者通常有5-8年左右的臨床無症狀期。

期間患者不會有臨床上的不適, 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或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 他們此時已經具備了傳播病毒的條件, 他們的血液、精液、YD分泌物、乳汁、臟器中都含有愛滋病病毒, 具有傳染性。 進入發病期後, 即使普通的細菌感染, 都足以使免疫系統非常脆弱的機體接近崩潰。 愛滋病病毒攻擊的物件是我們的免疫系統。 沒有治療的愛滋病患者最終都是死于機會性感染或腫瘤, 如肺炎等。 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 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 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最終會因各種複合感染或腫瘤而導致死亡。

AIDS, 要“防”“治”並重

我們臨床研究課題《愛滋病合併結核病規範化診療方案的推廣及優化研究》, 在全國愛滋病主要流行區進行了大樣本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 初步分析表明:抗結核治療2周後就開始接受抗HIV治療的患者, 其病死率低於8周後才開始接受抗HIV治療的患者。 這意味著, 前者發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於後者, 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免疫功能重建。

目前國內愛滋病診治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HIV感染者未能及早被發現。這些“隱形”感染者常常在進入愛滋病晚期時才被確診,而此時他們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CD4+ T淋巴細胞在每微升血液中的數目已降至兩位元數甚至個位數(正常值為750±250/微升),其免疫功能幾乎消失殆盡,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合併有嚴重的機會感染和腫瘤。

其實,愛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也就是說,愛滋病並不可怕,只要早發現,及早開展抗病毒治療,藥按時吃,愛滋病病毒就能被控制住,患者壽命可接近正常。

在不幸發生高危性行為或者其他體液傳播後,有可能感染上愛滋病的人,實際上是可以在事發24小時內採取藥物阻斷措施的、連續28天預防用藥保護率100%。學校、社區、醫院開展的愛滋病防治宣傳,往往重於“防”,其實我們的宣傳工作,應該把“治”和“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愛滋病阻斷藥物作用、獲取管道等知識。不僅僅要防患於未然,還要治患于已然。高校,更應該開展相關教育。

作者:國家衛計委愛滋病防治專家

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

盧洪洲

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免疫功能重建。

目前國內愛滋病診治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HIV感染者未能及早被發現。這些“隱形”感染者常常在進入愛滋病晚期時才被確診,而此時他們體內重要的免疫細胞——CD4+ T淋巴細胞在每微升血液中的數目已降至兩位元數甚至個位數(正常值為750±250/微升),其免疫功能幾乎消失殆盡,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合併有嚴重的機會感染和腫瘤。

其實,愛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療有利於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也就是說,愛滋病並不可怕,只要早發現,及早開展抗病毒治療,藥按時吃,愛滋病病毒就能被控制住,患者壽命可接近正常。

在不幸發生高危性行為或者其他體液傳播後,有可能感染上愛滋病的人,實際上是可以在事發24小時內採取藥物阻斷措施的、連續28天預防用藥保護率100%。學校、社區、醫院開展的愛滋病防治宣傳,往往重於“防”,其實我們的宣傳工作,應該把“治”和“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愛滋病阻斷藥物作用、獲取管道等知識。不僅僅要防患於未然,還要治患于已然。高校,更應該開展相關教育。

作者:國家衛計委愛滋病防治專家

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教授

盧洪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